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医药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同时也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医学技术。现代人在引进西方医学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中医药在治病救人的上的神奇功效。很多西医无法根治的病,用中医的方法可以得到根除。目前在中国,人们逐渐的意识到中医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的依赖西医治疗,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相信中医疗法。中国的中医药人才也是存在着极大的缺口,急需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药教学中,中医药特征和作用的讲解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只有对每一种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对症下药。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当前医药教学中医药特征和作用的讲解展开探讨。
【关键词】 医学教学;中医药;特征;作用
中药和西药表示其特征的方式不同。中药是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而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当然,并不是说中药的特征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药,它的功效同样是可以用生化、生理、病理等指标来表征。对于这部分中药,在使用时就可以按照西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来。比如说,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由此可知,它可以治疗的病症有胰腺炎、胆囊炎、便秘、阑尾炎等。如果反过来,将西药按照中医药理论体系来进行研究,用中药的表征方式来对西药进行效用的表述,也是同样适用的。
对于教师来来说,在讲解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时,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也是非常考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因为所有中药的特征和作用都有书面文字的表述,只要学生将这些书面文字背下来,也算是对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显然,这种方式是最为笨拙的。
1 中药与西药的表征方式相互结合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应该知道,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是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的。这个方向同样也是教学的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式来带领学生进行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在中药特征和作用的讲解上,主要是和药理研究相关。所以药理研究,就是说用现代科学病理、生化、生理等指标来表征中药的功效。研究范围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能够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则主要是对中药的化学成份和一些物理性质的研究,比如对中药的化学组成、结构鉴定等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的知道,这种表述方式是按照中医的观点还是西医的观点来。哪些中药是可以按照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而哪些又是只能按照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不能完全使用一种表征方式,不论是将西药变成中药,还是把中药变成西药,都是不可取的。比如,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现,在中药黄连中提取出的黄连素有抑制细菌作用,在西医中就将黄连素当作抑菌和消炎的药。但是却并没有对黄连素的中药特性来进行研究,也没有用中药术语来表述其功效。那么,就不能按照中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这种完全抛弃中药术语表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如果完全按照西医的表征方式来讲解中药,慢慢地,中药就逐渐消亡,这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
2 中药表征方式的特点和长处
目前来说,绝大部分中药还是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其功效,在了解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教师在讲解中药特征和作用时,就比较明确了。中药术语的表征方式有它的特点和长处。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特性,是与其临床用药息息相关的,对于中药特性的表述是与我们机体的“症”相对应的,对临床用药有直接指导的意义。比如,在四气中会对中药的寒热进行描述,从寒热的表述中就可以判断出这种药的功效。即热症用寒性药,寒症用热性药,这就是我们中医中经常讲到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中药的这种表征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中药的特性时,能对中药的功效有所了解,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在比如说,中医药中归经的表述,按照中医的观点来看,肺、肾、肠、骨等不同部位的病,分属于不同归经,而按照现代观点来看,这些部位的结核病,都是属于结核菌感染的病患。如果只是按照西医的观点来看,不能很好的将这些病症的用药区别开来。而如果用中医的观点来看,根据中医药的特征和作用,就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了。在选用药物时,根据不同归经来进行考虑。在急性期属于湿热症,那么,就应该选用苦寒药,而如果是在慢性期,则属于虚寒证,而中医常说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此时选用寒苦药显然是不合适的。教师在讲解中医的表征方式时,要时刻抓住中药表征的特色和长处,让学生在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到中药的功效,这样他们在学习到临床用药时,就能事半功倍了。中医的表征方式对临床用药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 让学生多接触真正的中药
无论教师怎样讲解,如果学生没有见到真正的中药,没有闻到它的味道,看到它的外观,始终不能对重要的特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中药的种类有成千上万中,让学生每一种都认识,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中药。学生可以将书本上说的,与教师讲的,和实物对应起来,通过观察中药的外观、闻它的味道,感觉它的质地等方式对中药有着直观的了解,不能学生对某一种中药的特征和作用能倒背如流,但是却不认识它。只有让学生亲身接触重要,才能对中药特征和作用的了解更为深刻。
4 总结
中药一般都是取之于自然,是大自然于人类的恩赐,中药的种类和作用都是无穷无尽的。虽然,时至今日,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对于中医药的研究显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本文中,简要的讲述了中药的表征方式,希望教师在讲解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时,能讲解的更为透彻和深刻。
参考文献
[1]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
[2]耿俊英.中药“五味”的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
【关键词】 医学教学;中医药;特征;作用
中药和西药表示其特征的方式不同。中药是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而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当然,并不是说中药的特征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药,它的功效同样是可以用生化、生理、病理等指标来表征。对于这部分中药,在使用时就可以按照西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来。比如说,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由此可知,它可以治疗的病症有胰腺炎、胆囊炎、便秘、阑尾炎等。如果反过来,将西药按照中医药理论体系来进行研究,用中药的表征方式来对西药进行效用的表述,也是同样适用的。
对于教师来来说,在讲解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时,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也是非常考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因为所有中药的特征和作用都有书面文字的表述,只要学生将这些书面文字背下来,也算是对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显然,这种方式是最为笨拙的。
1 中药与西药的表征方式相互结合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应该知道,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是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的。这个方向同样也是教学的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式来带领学生进行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在中药特征和作用的讲解上,主要是和药理研究相关。所以药理研究,就是说用现代科学病理、生化、生理等指标来表征中药的功效。研究范围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能够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则主要是对中药的化学成份和一些物理性质的研究,比如对中药的化学组成、结构鉴定等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的知道,这种表述方式是按照中医的观点还是西医的观点来。哪些中药是可以按照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而哪些又是只能按照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不能完全使用一种表征方式,不论是将西药变成中药,还是把中药变成西药,都是不可取的。比如,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现,在中药黄连中提取出的黄连素有抑制细菌作用,在西医中就将黄连素当作抑菌和消炎的药。但是却并没有对黄连素的中药特性来进行研究,也没有用中药术语来表述其功效。那么,就不能按照中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这种完全抛弃中药术语表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如果完全按照西医的表征方式来讲解中药,慢慢地,中药就逐渐消亡,这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
2 中药表征方式的特点和长处
目前来说,绝大部分中药还是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其功效,在了解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教师在讲解中药特征和作用时,就比较明确了。中药术语的表征方式有它的特点和长处。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特性,是与其临床用药息息相关的,对于中药特性的表述是与我们机体的“症”相对应的,对临床用药有直接指导的意义。比如,在四气中会对中药的寒热进行描述,从寒热的表述中就可以判断出这种药的功效。即热症用寒性药,寒症用热性药,这就是我们中医中经常讲到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中药的这种表征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中药的特性时,能对中药的功效有所了解,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在比如说,中医药中归经的表述,按照中医的观点来看,肺、肾、肠、骨等不同部位的病,分属于不同归经,而按照现代观点来看,这些部位的结核病,都是属于结核菌感染的病患。如果只是按照西医的观点来看,不能很好的将这些病症的用药区别开来。而如果用中医的观点来看,根据中医药的特征和作用,就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了。在选用药物时,根据不同归经来进行考虑。在急性期属于湿热症,那么,就应该选用苦寒药,而如果是在慢性期,则属于虚寒证,而中医常说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此时选用寒苦药显然是不合适的。教师在讲解中医的表征方式时,要时刻抓住中药表征的特色和长处,让学生在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到中药的功效,这样他们在学习到临床用药时,就能事半功倍了。中医的表征方式对临床用药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 让学生多接触真正的中药
无论教师怎样讲解,如果学生没有见到真正的中药,没有闻到它的味道,看到它的外观,始终不能对重要的特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中药的种类有成千上万中,让学生每一种都认识,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中药。学生可以将书本上说的,与教师讲的,和实物对应起来,通过观察中药的外观、闻它的味道,感觉它的质地等方式对中药有着直观的了解,不能学生对某一种中药的特征和作用能倒背如流,但是却不认识它。只有让学生亲身接触重要,才能对中药特征和作用的了解更为深刻。
4 总结
中药一般都是取之于自然,是大自然于人类的恩赐,中药的种类和作用都是无穷无尽的。虽然,时至今日,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对于中医药的研究显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本文中,简要的讲述了中药的表征方式,希望教师在讲解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时,能讲解的更为透彻和深刻。
参考文献
[1]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
[2]耿俊英.中药“五味”的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