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柜门里的思念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y_s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当我打开自家的立柜门,眼前都浮现出藏在小山村陈旧立柜里的那行字,就像埋在我心里的一粒种子,长成思念的树,枝叶上长满难以忘怀的思绪。
  我常将思念寄托明月,捋着月色洒下的清辉,闪现出她在月光下那富态且慈祥的身影,勾起我离开故乡时的一幕幕。
  那是三十多年前,我临行那天,是二姨请我吃的饭,她是母亲的好朋友。一走进二姨家,就看见二姨在灶台前正忙碌着。丰盛的菜肴,是招待贵客的待遇。吃饭时,二姨不断往我碗里夹菜,她看我吃,比她自己吃还高兴,一双温暖的目光一直看着我,似乎要把我装在她的眼睛里,这样就能在她的视线里回放。边吃饭边嘱咐我:“到那里人生地不熟的,要照顾好自己,遇到啥事千万多加小心……”每一句都包含着对我的牵挂。我知道,二姨要把满心的话都掏出来,放在我的行囊里,陪伴我孤独的旅程。
  临别时,二姨送我到大门外,在数九寒天里,清辉的月光披在她和我胖瘦不一的身上,使洁白的雪地印出一幅依依不舍的画面。二姨拉着我的手说:“考上工作就回来,别在那大北边待太久,寒冷不说,离边境线太近,不安全。”寒夜里这暖心的话语,一下子碰碎了我的泪珠。我欲说点啥,可喉咙里像塞满很多话语,怎么也说不出来,就上前紧紧地抱住二姨。此时,二姨就像抱着她的孩子,轻轻拍着我的肩膀。我松开手,点点头就急忙转身,怕泪水被二姨看见,洇湿她的眼帘。我走出一段路才回头,只见二姨依然站在那里望着我,我向她挥挥手,可二姨的手却抬到眼角处就停下了。那双平时总是笑盈盈的目光,此时,披在我身后湿漉漉的……
  我来到大兴安岭参加入职考试考了第一,从此脱离了在故乡繁重的工作,走上了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过元旦时,我托人在商业部门批了一条牡丹烟邮给会吸烟的二姨。听二姨的女儿说,平时她就把烟放在立柜里,自己不舍得抽,只有来客人才拿出来,说是在大兴安岭的外甥女给邮来的,特别珍惜,看到香烟就像看到我一样,她不想一下子把烟用完,留下来一点点品味。每次提到我,二姨心里都有一种自豪感,同时,更多的是潜在她心里的一份惦记。
  春节我是午夜到家的,吃过早饭,就直奔二姨家,我知道她想我。一见面二姨就攥住我的手,就像怕我在瞬间消失似的,用浸满热泪的目光,浑身上下打量我,深怕我哪里少块肉似的,问我,那里冷吧?工作累吗?吃得怎样?我再次被二姨的温暖包围着。吃完饭我就张罗着回家,二姨不让我走,留我在她家住。这一晚,我和二姨聊我的工作情况,二姨说起我离开后的家长里短,一直聊到午夜,月光爬上窗户,偷听这对忘年交的心灵絮语……
  自那次春节和二姨分别后,我家也搬过来了,就再也没回故乡,只用书信联系。我写给二姨的信都是家人念给她听,每次也都是家人带笔写的回信,字里行间承载着对我的惦念和嘱托。让我好好工作,别老贪黑写稿子,熬心血,身体为重……信笺上的每一个字,虽不华丽,但句句是真情,是我漂泊他乡最贴心的话语。
  我成家以后,有了一双儿女,每天都在忙碌中,很少写信,以至于后来连写信的时间都没有,就再也没联系。但经常在梦里去二姨家,却怎么也找不到二姨家的住处,徘徊在那条路口,在迷茫和焦急中,一下子醒来后,发现原来是梦,心还浸在梦里,眸中的两条小溪,顺着眼角奔流。
  记得那时经常能看到一些亲属在二姨家,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些亲戚在农村,都扑奔她来到这里谋生,有二姨的哥哥和妹妹,还有姨夫家的亲人。这些人的到来,二姨免不了为他们操心,有时缺东少西的,只要二姨家有,从不吝啬。二姨自己家还有一帮孩子也时常让她操心,可一旦谁家有点为难的事,都找她商量,二姨成了亲戚的主心骨。
  记得母亲给我买织锦缎的面料做棉袄,母亲怕做不好,二姨就说:“我给孩子做。”面料特别光滑,不仔细就会缝不整齐。我看着身沾几缕棉絮的二姨带着老花镜,缝几针就比一比,深怕缝偏了,一针一线都缝得仔细,把她对我的喜爱,也一同缝在这件棉衣里。穿在身上,哪儿都合适,更多的感受到二姨和我之间没有血缘的真情。
  我在青年点的工业车间做格瓦斯饮料时,几天都没回家,带的饭也吃没了,家离单位又远,回家吃饭要三个多小时,当时也没有饭店和小吃部。我就到离单位较近的二姨家,都已过了饭时,二姨就到前后院的亲戚家给我端回热腾腾的饭菜,我感动得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二姨一直看着我吃,那双目光里洒落的都是暖流,比她自己吃还高兴。
  那时二姨已经年过半百,可她就喜欢和二十岁的我唠家常,知道我懂她的心思。别人说他儿子处的对象以前做过手术,可能会影响以后生育。她也和其他母亲一样,想让儿子找一个不仅心地善良,而且身体健康的女孩子,这样能免除后顾之忧。可当时二姨又一想,两个孩子处得好好的,怎忍心给拆散,二姨把这事就压在自己心里,没告诉儿子。老天不负善心人,两个孩子结婚后,媳妇还真给二姨生了个大胖孙子。我听到这,看着眼前这位一个大字不识的二姨,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没上过班,没见过大世面,但她能不顾传宗接代的世俗,以博大的胸怀容纳这个儿媳,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此时,二姨在我眼里一下子高大起来,让我更加敬重。
  二姨就喜欢爱学习并懂得事理的孩子。我高中毕业后就到青年点,整天在山野里、农田里摸爬滚打,汗珠掉地上真能摔八瓣。冬天在没膝的山里割小杆,我矮小且单薄的身体承受着繁重的工作,每天就挣几毛钱。二姨看了心疼,就让姨夫求人、想办法找适合我的工作,有的因为是在离家较远的林场,有的因为还得参加考试,可终因我不能在故乡久留,未能成愿,最后来到遥远的祖国边境线。
  离开故乡二十多年后盛夏的一天,我回到故乡的临县办事,抽出时间回故乡时,最想看望的就是二姨一家人。我坐在开往故乡的客车上,就觉得车轮太慢,我的心已经飞到二姨身边,脑海里想象着见到二姨时,该是怎样既高兴又激动的场面。我一定是脚步急切地走到她家大門外就开始向里边喊:“二姨,你想念的二丫头回来了!”二姨听到这既熟悉又遥远的声音,一定是步履蹒跚地向我走来,出现在我眼前的她会是白发苍苍,用激动得有些发抖的手遮挡夏日刺眼的阳光,惊异地看着我,我会跑上前,抱住二姨,让她仔仔细细地看着我,是否还能认出在沧桑岁月中改变容颜的我?是否还记得曾经的件件往事?   在我浮想联翩的期盼中,可算到了故乡,一脚踏进这片土地,目光就向二姨家的住处望去,可这里变化太大了,像在梦里一样,有些迷茫,真找不到二姨家原来的住处。我向一位老乡打听去二姨家怎么走?那人用不解的眼神上下打量我,并问:“你几年没回来了?”我说:“二十多年了。”老乡“哦”了一声,仿佛明白了什么。接着说:“她女儿刚从这里走,我帮你去找。”一会儿工夫,只见兰走了过来,还留有小时候的模样。我和兰一见面,兰就把我抱住,哭着说:“姐,你咋才来呀,你二姨去年就过世了,活着时最想的就是你,经常念叨,你二姐也不知道咋样了,这孩子咋一点信儿都没有了呢!”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我说了句:“怎么会这样?”一颗热切的心,一下子像被揪住一样,我也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第二天,我到二姨的坟上去祭奠,我说:“二姨,我来晚了,这些年我也想您,您为啥不等我……”只见飘飞的纸灰,就像一只只黑蝴蝶在坟上萦绕,带去我的惋惜和思念。
  我向兰问姨夫的情况,知道姨夫在儿子家。我去看望时,七十多岁的姨夫,身体有些瘦弱,看着形单影只的姨夫,心里特别难受,我不想让姨夫看到我流泪,可我怎么也控制不住,一串泪珠还是不自觉地从眼角滚落下来,此时,姨夫也老泪横流。他说,万万没想到你能来看我,可惜呀孩子,要是能在你二姨去世前见上一面,也就了却她一个心愿了。我说,都因为我家里琐事缠身,未能来看您和二姨,这也是我的终身遗憾。我说请姨夫到饭店,给姨夫要几道可口的饭菜,可姨夫执意不肯,说,你来到家了,就让我代表你二姨给你做顿饭吃。这顿饭我是伴着泪水吃的。我因有事明天要办,今天必须得赶回临县,可是,我迟迟不敢说出要走的字眼。临别时,姨夫眼睛红红的,一直目送我很远。
  等我再见到兰,兰说,我妈病重时,常常向窗外望,眼角总是被泪浸着。她连话都不愿意说,忽然有一天,她用微弱的声音说,把影集拿来。我替她翻开影集,以为是想看我远在外省的姐妹或者不在身边的孩子们的照片,我给翻了几页都不是,当翻到有你的照片那页时,就让我停下,看了半天,连胳膊都不愿意抬的她,用手摸着照片上你的脸……兰说到这儿,我已泣不成声。兰有些纳闷地说,我也不知道为啥,我妈咋就那么想你……
  我说,以为时间过去二十多年了,二姨年龄也大了,有孙男外女围在身边,每天享受天伦之乐,早把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我给淡忘了,可是……
  兰一听,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有些急了,说:“把你忘了?”兰边说边打开她家那扇陈旧的立柜门,指着柜门里边写着清晰的一行字说:“姐你看,我妈怕把你的地址写在纸上弄丢了,非让我爸写在这里,还让我爸多描几遍,怕写浅了,被磨淡了看不清,这样就能永远不会丢!”
  我看着这扇写着我单位地址的柜门,眼睛又模糊了。这藏在柜子里的,岂止是一行地址,是二姨对我一份特别的牵挂,是我留在故乡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是印在我心靈深处一种难舍的情,是二姨藏在心底的一份思念,是血浓于水、跨越年龄的心灵交融!
  如今,再想起那扇柜门里的字,虽时间久远,却愈加清晰……
其他文献
塞北的冬天总是来得早,走得晚。燃烧的枫红刚刚送走色彩斑斓的晚秋,初来的雪就翩然而至了。她悄悄飘落在“立冬”的门楣,给惊喜的眼睛罩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白色轻纱。  雪来了,真正的冬也来了。  静谧的清晨,当拉开窗帘的一刹那,透过玻璃窗上美丽的窗花,眼前这一派冰洁的童话世界,让我走进那个古老的故事。那雪韵唤起的童心随着雪花漫舞,将我飘落成那个童话里的白雪公主。  窗外,那些白蝶般的小精灵自由地飞旋着、轻
期刊
暮色四合之前  斜阳正被最后一只倦鸟背着回家  天空留下一串轻微的喘息  绛紫色的称为暮云,红色的是晚霞  横亘在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大门  徐徐打开  转眼,又将缓缓关上  我在回忆的河流上  独自游荡,为的是  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大门合上前  采撷你的故事入眠  蜗牛  需要一个不大的空间  安放一颗执著的心  在下雨或天晴的日子  灵魂可以避雨或晒晒太阳  有一天,壳突然丢失了  你惆怅地东张西
期刊
只一夜间  我竟然不知道谁离开了我的视线  那些昨日跳動着火花的梦  那些奔跑在时空裂缝中的风  驻足在绿叶和枯草之间  张望  你是那远远窥望我的神秘过客?  还是我已幻成,你的身影?  夜色微澜,风继续吹  我不停地奔跑,莽莽戈壁  传来阵阵马儿的嘶鸣
期刊
他们俩聊起北京,那些不可倒回的夜色  雨雪都诞生于凌晨,混沌初始的漆黑  那些人有的离开了,有的止于堕落  歌手的指头割裂于理性的琴弦,诗人  安静地讲起诗歌,从荷马到唐璜  从诗经到楚辞,还有那些刚死去的诗人  他于是说啤酒再来三瓶吧,最后三瓶  毕竟,流淌的字母、酒吧、草地  激荡的浪花,都具备粉碎的可能  遗憾的是,再也无法簡单一点儿  雨点正在上升  雨丝密布于我们四周,只有这个时候  世
期刊
一  黄安东进二十里,有古镇谓之桃花,位于黄宋古道上。往来宋埠与黄安之间者,不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多会于此。更有三教九流,龙蛇混杂,常登古镇宝地,于是桃花镇人烟阜盛,乃鄂东一繁华之地也。  古镇虽小,然奇人奇事甚多,这秦三家便有奇人。  秦三的父亲算个奇人,他是个鸡贩,精通杀鸡褪毛,绰号“推三把”。他瘦高个子,敦实,心灵手巧。桃花镇人说,怪人“推三把”有绝招,杀鸡手法独特。在动刀之前,嘴里总
期刊
崔立,上海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上海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专栏作家。2006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在《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山花》《飞天》《山西文学》《山东文学》《福建文学》《湖南文学》《广西文学》《安徽文学》《时代文学》等刊物发表以小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1200多篇,近半数被《小说选刊》《人民文摘》《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入选100多本年选及权威选本,获奖百余次。出版著作《那年夏天的知了
期刊
海山脚下海山湖,竹韵琴泉胜玉都。  脉脉溪流绕村郭,满坡果树挂红珠。  这是夏天的下琴子村,美得不可方物。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这里了。而每次来,都惊艳于它的美。春芳歇长廊因为风吹日晒,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鲜亮如新,却多了份岁月沧桑。青草萋萋、修竹松影、流泉飞瀑、石碾小径,一切都还那么妩媚;而那棵百年老杏树依旧活出了精彩,活出了魅力,那种精致的美,在这大山深处,仍然是无与伦比,无可替代。  抬眼望,
期刊
在我三年前探访当时的广元市利州区赤化镇时,我所听见的不仅仅是大地裂变的声音,还有一棵树的呼唤。因为在岁月的流淌中,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棵树就是一个村最美的历史,雷家村的两棵树亦是如此,我怎么可以就此忽略于笔下。  于是,我择定在一个温热的5月,迎着灿烂的阳光,寻着一棵树的气息,在雷家村村书记范德均的带领下,前去倾听一棵树的千年吟啸。  探望一棵香樟树  汽车在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上疾驰。  公路两边,
期刊
他迈出去的步子有点儿大,像阵风。  夜色渐深,酒店外停车场一侧,排好顺序代驾的司机,或抽煙闲聊侃大山,或低头扒拉手机瞧稀罕,一个个熬点等候准备接单。  洪海洋也等候在人群中,看上去,他比散落在一旁的代驾司机,多了几分淡定,别人看他满是羡慕的眼神。  一支烟没抽完,他望见“老主顾”从大厅出来,忙将手中的烟蒂掐灭,推着脚踏电动车,小步快跑迎上去接过车钥匙。  见他将车子发动,“老主顾”发话:“去北区—
期刊
一  到了九月,花朵依然盛开,树叶绿得愈加深沉,秋光明媚起来。这时,璞就满了一周岁。  一周岁的璞长得白白胖胖,又常表情高冷,很帅气。璞的妈妈却说,我家璞丑萌丑萌的。璞还不会走路,爬起来却嗖嗖快,写字台下,餐椅空隙,都要尝试去钻一下,钻进去出不来,璞就会叫、闹,等出来了,璞还是盯着那地方,准备再试一下,看看能否出来。  璞妈的假期就要结束,璞妈和璞爸不想让各自的父母再为下一代受累,就商量着送璞去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