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练、助教评、教师讲、小组赛”的“练—评—讲”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实施了三年。三年来,我们英语科组的全体老师,付出了勇气,收获了超越。
模式创新,让课堂突破传统
纵观英语教学法变化,经历了听说法、情景法、交际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强调 “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任何一堂英语课,必定要在听说的基础上,加强读写。但是“练—评—讲”教学模式似乎和“听说读”没有任何关系,能沾上边的只有“写”了。“练—评—讲”的模式是先从“练”开始,每堂课先从一份练习入手,学生先做后评。让学生通过做题,助教互评,产生困惑,再由老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点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方法在其它学科领域或许是一种很好、也较容易实施的方法,但似乎不太符合英语教学实际需要。因为语言的学习是要通过多读、多说来获得语感,并通过情景交际掌握单词、词组和句型的用法。因此,老师们在实施“练—评—讲”之初,都感到很困惑,每堂英语课一上课就先发一张随堂练,做完后学生评,然后老师讲。英语课学生不读、不说、不听,能学好英语吗?但是随着“练—评—讲”研究的逐步深入,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全体英语老师共同探讨,我们挖掘了“练”的基本内涵。其实“练”强调的是亲身体验,是实践。它的形式多种多样,耳听、口读、手写、对话交流都是“练”的表达形式。传统英语课所重视的 “听、说、读、写”训练,实质上就是重视“练”。“练—评—讲”教学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听、说、读、写”用一个“练”概括起来。并且把课堂教学看成“学生练、助教评、教师讲、小组赛”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练”和“教师讲”,而且关注同伴互助“助教评”和小组合作“小组赛”的积极作用。可见“练—评—讲”教学法在传统英语教学法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实际上,英语教学,只强调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除了自主实践(学生练)之外,还需要同伴互助(助教评),还需要名师指引(教师讲),还需要合作争先(小组赛),这是不可争辩的客观事实。学生英语能力的成长,终究是有效的个人经验积累和有效的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练—评—讲”教学模式不仅关注了学生有效的个人经验积累,而且关注了有效的外部环境因素创建,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效组合,实现了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双超越。
模式创新,让课堂获得新动力
“学生练”,我们巧妙地将“听、说、读、写”融进每一份随堂练里面。我们每一节课都有一份随堂练习题,每份试题都包括尝试练习、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对应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这份试题对于其它学科的老师来说,只需要有针对性地笔答试题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英语老师来说,不仅要考虑教材的重难点,还要把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训练巧妙地融合在文字题里面,这对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根据外延版教材的实际设置试题:以模块为单位,每个模块包括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各出一份随堂练。每份随堂练的尝试练习部分通常包含单词、词组的记忆要求,巩固练习部分尽量用听力的形式完成。拓展练习部分,尽量用综合填空或作文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这样的处理,复杂的问题变得相对简单了。
“助教评”让课堂教学远离孤单
“助教评”的实质就是同伴互助。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如此,教学也是这样。难怪,在没有助教的日子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陷入孤独。今天我们开展“助教评”活动,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从中找到了快乐。随着学生助教制度的建立,“助教他人,快乐自己”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时尚。仿佛间,我们英语教学登上了新的大陆。助教们从学生中来,扮演一下“小老师”角色后又回到学生中去,创新了英语交流的新模式。既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活水,又为“教师讲”创造了有效的前提和条件。助教既是同学的好榜样,又是老师的好帮手。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其间的快乐只有当事者才能体验得到。自从有了“助教评”,英语课堂教学再也不会是老师单打独斗了。
“教师讲”, 适时而讲,适可而讲。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太多,历来就是通病。今天我们对教师“讲”作出了限制,一是不要先讲,二是不要讲得太多。表面上,是要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同伴互助、名师指引和合作争先的成长效应,是为人才成长而进行的资源有效配置。课堂是一个舞台,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教师本来就应该适时而讲,适可而讲。
“小组赛”成为课堂动力机制
“小组赛”的实质是合作争先。争强好胜的表现欲望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也是我们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的动力所在。课堂教学也需要一种动力机制,否则难于推进。“练—评—讲”教学模式的“小组赛”切合了学生的需要,命中了人性的“弱点”,毫无疑问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动力机制所在。我们开展“小组赛”活动,并不把它局限在一个环节上,而是把它看作一条主线贯穿于整节课之中。这样就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充满了竞争活力。“小组赛”让学生时时收获一份归属感、安全感,时时增添一份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我们忽然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已经拥有了一种新的动力,一种既来自于学生自己,又来自于学习小组的新的学习动力。它像一部功能强大的发动机,一旦开启,力量无穷。
模式创新,让课堂突破传统
纵观英语教学法变化,经历了听说法、情景法、交际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强调 “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任何一堂英语课,必定要在听说的基础上,加强读写。但是“练—评—讲”教学模式似乎和“听说读”没有任何关系,能沾上边的只有“写”了。“练—评—讲”的模式是先从“练”开始,每堂课先从一份练习入手,学生先做后评。让学生通过做题,助教互评,产生困惑,再由老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点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方法在其它学科领域或许是一种很好、也较容易实施的方法,但似乎不太符合英语教学实际需要。因为语言的学习是要通过多读、多说来获得语感,并通过情景交际掌握单词、词组和句型的用法。因此,老师们在实施“练—评—讲”之初,都感到很困惑,每堂英语课一上课就先发一张随堂练,做完后学生评,然后老师讲。英语课学生不读、不说、不听,能学好英语吗?但是随着“练—评—讲”研究的逐步深入,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全体英语老师共同探讨,我们挖掘了“练”的基本内涵。其实“练”强调的是亲身体验,是实践。它的形式多种多样,耳听、口读、手写、对话交流都是“练”的表达形式。传统英语课所重视的 “听、说、读、写”训练,实质上就是重视“练”。“练—评—讲”教学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听、说、读、写”用一个“练”概括起来。并且把课堂教学看成“学生练、助教评、教师讲、小组赛”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练”和“教师讲”,而且关注同伴互助“助教评”和小组合作“小组赛”的积极作用。可见“练—评—讲”教学法在传统英语教学法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实际上,英语教学,只强调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除了自主实践(学生练)之外,还需要同伴互助(助教评),还需要名师指引(教师讲),还需要合作争先(小组赛),这是不可争辩的客观事实。学生英语能力的成长,终究是有效的个人经验积累和有效的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练—评—讲”教学模式不仅关注了学生有效的个人经验积累,而且关注了有效的外部环境因素创建,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效组合,实现了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双超越。
模式创新,让课堂获得新动力
“学生练”,我们巧妙地将“听、说、读、写”融进每一份随堂练里面。我们每一节课都有一份随堂练习题,每份试题都包括尝试练习、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对应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这份试题对于其它学科的老师来说,只需要有针对性地笔答试题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英语老师来说,不仅要考虑教材的重难点,还要把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训练巧妙地融合在文字题里面,这对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根据外延版教材的实际设置试题:以模块为单位,每个模块包括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各出一份随堂练。每份随堂练的尝试练习部分通常包含单词、词组的记忆要求,巩固练习部分尽量用听力的形式完成。拓展练习部分,尽量用综合填空或作文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这样的处理,复杂的问题变得相对简单了。
“助教评”让课堂教学远离孤单
“助教评”的实质就是同伴互助。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如此,教学也是这样。难怪,在没有助教的日子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陷入孤独。今天我们开展“助教评”活动,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从中找到了快乐。随着学生助教制度的建立,“助教他人,快乐自己”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时尚。仿佛间,我们英语教学登上了新的大陆。助教们从学生中来,扮演一下“小老师”角色后又回到学生中去,创新了英语交流的新模式。既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活水,又为“教师讲”创造了有效的前提和条件。助教既是同学的好榜样,又是老师的好帮手。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其间的快乐只有当事者才能体验得到。自从有了“助教评”,英语课堂教学再也不会是老师单打独斗了。
“教师讲”, 适时而讲,适可而讲。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太多,历来就是通病。今天我们对教师“讲”作出了限制,一是不要先讲,二是不要讲得太多。表面上,是要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同伴互助、名师指引和合作争先的成长效应,是为人才成长而进行的资源有效配置。课堂是一个舞台,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教师本来就应该适时而讲,适可而讲。
“小组赛”成为课堂动力机制
“小组赛”的实质是合作争先。争强好胜的表现欲望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也是我们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的动力所在。课堂教学也需要一种动力机制,否则难于推进。“练—评—讲”教学模式的“小组赛”切合了学生的需要,命中了人性的“弱点”,毫无疑问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动力机制所在。我们开展“小组赛”活动,并不把它局限在一个环节上,而是把它看作一条主线贯穿于整节课之中。这样就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充满了竞争活力。“小组赛”让学生时时收获一份归属感、安全感,时时增添一份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我们忽然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已经拥有了一种新的动力,一种既来自于学生自己,又来自于学习小组的新的学习动力。它像一部功能强大的发动机,一旦开启,力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