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课文只是个范例和引子,我们要用好这个范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吴忠豪教授曾说“用课文来教語文”。我们每一篇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否选择了学生喜欢的来教?是否选择了学生当前最需要的来教?我们的这些疑问,应该重新回到学生的立场,重新回到语文的立场。崔峦教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其中提出“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学习。为了达成提高能力这个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怡情亦移情——在感受作者的价值时构建自身情感态度,以提高阅读能力
“怡情”,是指充分感悟文本,让学生真正能感受体悟到文本中的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如何真正能让教材、课堂起到“怡情”的效果,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是以学生感受为主还是以老师感受为主。教师和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价值观、兴趣点灯也是有极大的差异。例如,笔者对所在的四年级段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问题为,你喜欢哪些课文,我们发现,对同一本教材中的文章,教师认为更有价值和更有意思的文章,与学生所选取只有三分之一相同。而对于同一篇文章,教师更容易从成人的角度去判断哪些内容更有趣,更吸引人。第二,生本与文理两者间发生矛盾时,我们的取向是什么。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需要去学习作者的行文构思。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东西往往是枯燥的,如果在教学中奔着文理而去,那么,课堂的教学情趣将在教学之初就被抹杀。根据小学生倾向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应该在选择文理与生本上有机结合。第三,教师以情传情还是学生主动建构。在我们的公开课中,教师常利用自身的优秀素质,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教师的感悟。学生的情感随之波澜起伏,课堂气氛看似完美。但是,这样完美的演绎背后,学生是否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情感认识,还是犹如看电视剧般看完了整堂课的演绎?学生的情感应该建立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教学设计应该淡化教师的个人色彩,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自主探索,基于此,与同伴教师交互作用,形成知识、感受。
二、学文亦学作——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运用表达方式,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课的教学应该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做铺垫。吴忠豪教授在他写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到语文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一篇课文学完之后,学生的语文能力究竟有何提高,教师学生没有明显的感觉,学生不喜欢写作,追究深层原因,语文课在提高作文能力方面作为不大,甚至不作为。”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普遍的做法,通常将阅读和写作放在独立的课时中完成。往往会形成为阅读学阅读,为写作学写作的状态。两种类型的课以孤立的形态完成。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提高写作的能力。阅读课的效率也降低。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写作的总体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用好教材中提供的最鲜活的范例,为学生寻找阅读到写作的“最近发展区”,在学好文章的同时,为学生的写打开一条通道。
三、得鱼亦得渔——在理清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
要提高学习能力,首先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能在学知识的同时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在得“鱼”的同时能到“渔”,那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这里所说的“鱼”指学科知识,而“渔”则是掌握这种知识的方法。
自主学习交流是基础。只有经历过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同伴交流,学生才会有真正的体验,才会对产生对更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渴求。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指导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让学生通过有指导的实践总结学习方法。教师在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迁移的时间和文本。策略性知识是需要在操练中形成和完善,从一开始的陌生感到熟练需要一个过程。
除了概括能力外,小学阶段还有许多能力也需要教师通过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去掌握学习方法。能力是在方法不断的积累基础上才能形成,所以能在课文中发掘这些有利于学生方法习得的范例,在学习文章的同时学会方法,“得鱼亦得渔”,才能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温州市实验小学 浙江】
一、怡情亦移情——在感受作者的价值时构建自身情感态度,以提高阅读能力
“怡情”,是指充分感悟文本,让学生真正能感受体悟到文本中的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如何真正能让教材、课堂起到“怡情”的效果,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是以学生感受为主还是以老师感受为主。教师和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价值观、兴趣点灯也是有极大的差异。例如,笔者对所在的四年级段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问题为,你喜欢哪些课文,我们发现,对同一本教材中的文章,教师认为更有价值和更有意思的文章,与学生所选取只有三分之一相同。而对于同一篇文章,教师更容易从成人的角度去判断哪些内容更有趣,更吸引人。第二,生本与文理两者间发生矛盾时,我们的取向是什么。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需要去学习作者的行文构思。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东西往往是枯燥的,如果在教学中奔着文理而去,那么,课堂的教学情趣将在教学之初就被抹杀。根据小学生倾向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应该在选择文理与生本上有机结合。第三,教师以情传情还是学生主动建构。在我们的公开课中,教师常利用自身的优秀素质,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教师的感悟。学生的情感随之波澜起伏,课堂气氛看似完美。但是,这样完美的演绎背后,学生是否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情感认识,还是犹如看电视剧般看完了整堂课的演绎?学生的情感应该建立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教学设计应该淡化教师的个人色彩,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自主探索,基于此,与同伴教师交互作用,形成知识、感受。
二、学文亦学作——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运用表达方式,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课的教学应该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做铺垫。吴忠豪教授在他写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到语文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一篇课文学完之后,学生的语文能力究竟有何提高,教师学生没有明显的感觉,学生不喜欢写作,追究深层原因,语文课在提高作文能力方面作为不大,甚至不作为。”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普遍的做法,通常将阅读和写作放在独立的课时中完成。往往会形成为阅读学阅读,为写作学写作的状态。两种类型的课以孤立的形态完成。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提高写作的能力。阅读课的效率也降低。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写作的总体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用好教材中提供的最鲜活的范例,为学生寻找阅读到写作的“最近发展区”,在学好文章的同时,为学生的写打开一条通道。
三、得鱼亦得渔——在理清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
要提高学习能力,首先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能在学知识的同时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在得“鱼”的同时能到“渔”,那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这里所说的“鱼”指学科知识,而“渔”则是掌握这种知识的方法。
自主学习交流是基础。只有经历过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同伴交流,学生才会有真正的体验,才会对产生对更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渴求。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指导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让学生通过有指导的实践总结学习方法。教师在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迁移的时间和文本。策略性知识是需要在操练中形成和完善,从一开始的陌生感到熟练需要一个过程。
除了概括能力外,小学阶段还有许多能力也需要教师通过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去掌握学习方法。能力是在方法不断的积累基础上才能形成,所以能在课文中发掘这些有利于学生方法习得的范例,在学习文章的同时学会方法,“得鱼亦得渔”,才能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温州市实验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