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状况下,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胜任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内因。文章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从胜任力的角度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進行了探讨,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促进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胜任力;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6-0151-03
目前,广西大多数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也几乎大同小异,毕业生数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用人单位选择面日益广泛,不再单一看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而是更多地看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鉴于此种情形,广西一些高职院校对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分析,并提出了基于就业胜任力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几点新的想法。
1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笔者对广西电力职业学院2011—2013级3届物流管理专业的232名毕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内容涉及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1)学习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工作。在对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56.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所涉及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有关,广而不精、博而不专,不能指导企业实际工作,并且很多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和老旧。此外,25.4%的学生甚至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这说明教学内容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实际工作岗位衔接不上。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在调查中发现,有75.2%的学生认为常采用的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未能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3)较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只有17.2%的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比较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学生占38%,有44.4%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说明当前的课程教学与实际企业岗位需要脱节,无法无缝对接企业的需要。
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但是最后实际从事物流专业工作的学生却很难胜任企业工作岗位。这说明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就业胜任力,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1]。
2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
本文通过对物流企业的大量调查研究,构建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模型,课题组通过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编制调查问卷,这份问卷经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意向或从事工作区域、生源地、领导职务、工作年限6个因素;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共21个项目(见表1)。主要从学习和知识、身心素质、品德与发展、管理技术技能、表达与沟通能力5个维度来评价其就业胜任力[2]。为了避免给被调查者造成某种定式,将21个项目随机排列,并不按事先各个维度所列举的项目依次展开,项目的选项采用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从非常胜任、一般胜任、不确定、不能胜任、难以胜任依次记为5~1分,分值越高,代表胜任力越强。
3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分析
通过SPSS Statistics18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与学生意向或从事工作区域、在企业工作年限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该专业学生越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其就业胜任力越强;同时,该专业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其就业胜任力越强。
(2)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的总体评价与案例分析能力相关系数最大。
(3)学生工作就业胜任力的总体评价与工作薪酬水平的总体评价有显著的正相关系。这说明学生就业胜任力越强,学生对自己就业薪酬水平越满意。
4 基于就业胜任力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树立以就业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调研广东相关物流企业,从物流工作岗位的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根据就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根据物流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与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规范,改革教学内容,与用工单位积极交流、合作培养,定期安排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认知实习或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构建以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2)加大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力度。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课的教学需要通过提炼企业真实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将学生带入企业典型案例的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进一步提高其认知、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未来的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4]。笔者通过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认为在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能使学生们增长专业知识及促其积极思考、解决物流岗位实际业务的能力和方法。案例教学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企业的运作状况,能加深他们对物流行业的了解,进而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引导学生前往物流业发达区域就业。在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物流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因此,在物流行业或相关服务行业就业的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广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物流业发达的城市。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在教学中融入专业就业区域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提前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未来的职场环境,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广东物流业发展区域优势、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教师在讲授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时,可向学生详细介绍深圳盐田港、宝安机场等国际物流行业岗位设置的特征、独具特色的岗位与名称;在讲授“货运代理公司客服部如何处理货运代理单证纠纷”时,可引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知名货运代理企业业务中的案例,并结合该区域货运代理实践中的特点对案例进行分析;讲授“货运代理岗位薪酬福利”时,可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各城市货运代理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及其制定依据,并与广西北部湾地区或城市进行对比,拓宽学生的就业区域,使其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
(4)强化校内多媒体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区域紧密联系,能帮助学生提高对就业区域的适应能力和对工作岗位的驾驭能力。例如,在進行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的综合业务平台软件实训时,让学生跳出岗位局限,全局性地模拟深圳港口货运代理工作环境中的出口商、进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货代公司、船代公司、报关行、集装箱堆场、海关、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等20个岗位。通过使用3D模拟作业场景,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深圳国际物流货运代理各作业岗位之间的关系;以国际单证的主干单据制作为引导,使学生掌握单据的填制、单据的流转,熟悉国际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未来货运代理实际工作岗位环境和内容有真实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货运代理工作学习的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按就业胜任力来进行人才培养,将就业胜任资格条件细化到日常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专业就业胜任力的人才,是企业“上手快、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这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地方高校的就业率也会得到提高,企业也节约了培训人才的成本,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5]。
参 考 文 献
[1]王贵斌,朱惠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标准建设[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4-
106.
[2]魏巍.基于A—FA分析方法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2005(18):275-276.
[3]李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J].科技展望,2014(24):112.
[4]李旭东.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0(4):65-66.
[5]孙杰,孙宝民.地方高校毕业生胜任力培养方式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4.
[责任编辑:高海明]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胜任力;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6-0151-03
目前,广西大多数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也几乎大同小异,毕业生数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用人单位选择面日益广泛,不再单一看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而是更多地看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鉴于此种情形,广西一些高职院校对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分析,并提出了基于就业胜任力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几点新的想法。
1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笔者对广西电力职业学院2011—2013级3届物流管理专业的232名毕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内容涉及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1)学习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工作。在对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56.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所涉及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有关,广而不精、博而不专,不能指导企业实际工作,并且很多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和老旧。此外,25.4%的学生甚至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这说明教学内容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实际工作岗位衔接不上。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在调查中发现,有75.2%的学生认为常采用的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未能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3)较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只有17.2%的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比较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学生占38%,有44.4%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说明当前的课程教学与实际企业岗位需要脱节,无法无缝对接企业的需要。
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但是最后实际从事物流专业工作的学生却很难胜任企业工作岗位。这说明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就业胜任力,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1]。
2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
本文通过对物流企业的大量调查研究,构建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模型,课题组通过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编制调查问卷,这份问卷经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意向或从事工作区域、生源地、领导职务、工作年限6个因素;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共21个项目(见表1)。主要从学习和知识、身心素质、品德与发展、管理技术技能、表达与沟通能力5个维度来评价其就业胜任力[2]。为了避免给被调查者造成某种定式,将21个项目随机排列,并不按事先各个维度所列举的项目依次展开,项目的选项采用李克特量表5级评定法,从非常胜任、一般胜任、不确定、不能胜任、难以胜任依次记为5~1分,分值越高,代表胜任力越强。
3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分析
通过SPSS Statistics18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与学生意向或从事工作区域、在企业工作年限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该专业学生越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其就业胜任力越强;同时,该专业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其就业胜任力越强。
(2)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的总体评价与案例分析能力相关系数最大。
(3)学生工作就业胜任力的总体评价与工作薪酬水平的总体评价有显著的正相关系。这说明学生就业胜任力越强,学生对自己就业薪酬水平越满意。
4 基于就业胜任力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树立以就业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调研广东相关物流企业,从物流工作岗位的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根据就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根据物流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与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规范,改革教学内容,与用工单位积极交流、合作培养,定期安排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认知实习或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构建以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2)加大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力度。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课的教学需要通过提炼企业真实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将学生带入企业典型案例的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进一步提高其认知、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未来的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4]。笔者通过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认为在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能使学生们增长专业知识及促其积极思考、解决物流岗位实际业务的能力和方法。案例教学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企业的运作状况,能加深他们对物流行业的了解,进而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引导学生前往物流业发达区域就业。在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物流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因此,在物流行业或相关服务行业就业的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广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物流业发达的城市。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在教学中融入专业就业区域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提前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未来的职场环境,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广东物流业发展区域优势、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教师在讲授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时,可向学生详细介绍深圳盐田港、宝安机场等国际物流行业岗位设置的特征、独具特色的岗位与名称;在讲授“货运代理公司客服部如何处理货运代理单证纠纷”时,可引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知名货运代理企业业务中的案例,并结合该区域货运代理实践中的特点对案例进行分析;讲授“货运代理岗位薪酬福利”时,可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各城市货运代理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及其制定依据,并与广西北部湾地区或城市进行对比,拓宽学生的就业区域,使其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
(4)强化校内多媒体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区域紧密联系,能帮助学生提高对就业区域的适应能力和对工作岗位的驾驭能力。例如,在進行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的综合业务平台软件实训时,让学生跳出岗位局限,全局性地模拟深圳港口货运代理工作环境中的出口商、进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货代公司、船代公司、报关行、集装箱堆场、海关、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等20个岗位。通过使用3D模拟作业场景,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深圳国际物流货运代理各作业岗位之间的关系;以国际单证的主干单据制作为引导,使学生掌握单据的填制、单据的流转,熟悉国际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未来货运代理实际工作岗位环境和内容有真实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货运代理工作学习的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按就业胜任力来进行人才培养,将就业胜任资格条件细化到日常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专业就业胜任力的人才,是企业“上手快、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这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地方高校的就业率也会得到提高,企业也节约了培训人才的成本,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5]。
参 考 文 献
[1]王贵斌,朱惠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标准建设[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4-
106.
[2]魏巍.基于A—FA分析方法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2005(18):275-276.
[3]李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J].科技展望,2014(24):112.
[4]李旭东.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0(4):65-66.
[5]孙杰,孙宝民.地方高校毕业生胜任力培养方式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4.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