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尴尬;
教师;学生;情景;评价;
幽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31—0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可是,在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那种好奇的眼神早已被丝丝倦怠替代,争先恐后换成了被动应付,甚至是无动于衷。最为尴尬的是:教者提问而无应则只好自问自答。对此,作为教师,笔者在反躬自省的同时,也向学生等其他方面试作思考。
一、 作为教师
⒈缺乏个性思想。语文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工具性、趣味性,更有思想性、人文性。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位有高度自主意识的思想者。语文教师常常惟课程、惟师权,缺乏对历史、社会、文化与人性的深入思考,致使语文课堂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2.缺乏文化积淀。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人性,必须用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也必须用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自己的特性。而部分语文教师,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理解不深,绝大多数吃的是“老本”,更多情况下是早已“透支”。
3.高估学生。课堂上常常见到这样一些做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不到一分钟就让学生回答;让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大部分学生还未完成就让停止,教师就布置任务,就急于提问。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也常常是这样的尴尬局面:学生措手不及,疲于应付;教师则陷于自问自答之中,进而气氛沉闷不堪。长此以往,学生惧怕回答问题,厌学甚至不学。
二、 作为学生
1.缺乏正确的认识。步入高中的学生,从心理到思想均趋于成熟,其独立性也日渐强化。在对待不同课程的学习态度上也各有不同,从目前文理分科的状况看,文科生尚能较重视语文课的学习,理科生则敬而远之。
2.缺乏学习兴趣。笔者认为造成此问题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原因,就是小学阶段中语文学习的负担过重,特别是机械重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呆板枯燥的说教方式更是让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
⒊心理原因。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应者寥寥,甚至被问得鸦雀无声,这是高中语文课堂上最为突出的尴尬情景。学生怕出错、怕批评、怕讥笑,这种因素逐渐“长大”而形成的“内向化”、“闭锁性”的心理特点与因善于独立思考和争强好胜而强化的自尊感、威信感,严重制约了他们的表达态度。
三、 摆脱尴尬的一些做法
⒈创设良好的情景。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开放、自由、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信任学生。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自尊心,对之采取高压手段,往往受到的是更强的反弹力,板起面孔教书,学生不会买你的账,所以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以理服生,以“礼”待生,才会取得双赢。
2.在“问”上下工夫。要消除语文课堂上的尴尬,必须要在“问”上下苦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做到以下几个“度”,即“准度”(指提问的针对性、具体性)、“适度”(指课堂提问的时机和难易程度)、“梯度”(指提问的循序渐进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上的师生互问、生生互问、有问有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师生共同的教与学的目标。
3.巧用激励性评价。在课堂上,往往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觉得有把握的,说起来声音洪亮,反之,则说得结结巴巴,声音也越来越小。此时,教师就要及时鼓励,并给予相应的暗示引导,这样做不但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4.让课堂充满智慧的幽默。幽默作为一种能力和艺术手法,是人类智慧火花的艺术闪现,它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表现出来,能起到愉悦身心、启迪心智的作用。当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幽默之举,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幽默而幽默则是画蛇添足,为哗众取宠的幽默也是不可取的。
5.讲究因“材”施教。此处的“因材施教”不是指传统中所谓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论语集注》),而是指因不同的“教材”而“施教”。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单以文体论,就多种多样,内容就更是丰富多彩、纷繁庞杂了,这本身就要求教师不能单一地进行“流水线作业”,而必须因不同的文章,进行“艺术”处理。
教师;学生;情景;评价;
幽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31—0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可是,在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那种好奇的眼神早已被丝丝倦怠替代,争先恐后换成了被动应付,甚至是无动于衷。最为尴尬的是:教者提问而无应则只好自问自答。对此,作为教师,笔者在反躬自省的同时,也向学生等其他方面试作思考。
一、 作为教师
⒈缺乏个性思想。语文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工具性、趣味性,更有思想性、人文性。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位有高度自主意识的思想者。语文教师常常惟课程、惟师权,缺乏对历史、社会、文化与人性的深入思考,致使语文课堂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2.缺乏文化积淀。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人性,必须用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也必须用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自己的特性。而部分语文教师,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理解不深,绝大多数吃的是“老本”,更多情况下是早已“透支”。
3.高估学生。课堂上常常见到这样一些做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不到一分钟就让学生回答;让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大部分学生还未完成就让停止,教师就布置任务,就急于提问。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也常常是这样的尴尬局面:学生措手不及,疲于应付;教师则陷于自问自答之中,进而气氛沉闷不堪。长此以往,学生惧怕回答问题,厌学甚至不学。
二、 作为学生
1.缺乏正确的认识。步入高中的学生,从心理到思想均趋于成熟,其独立性也日渐强化。在对待不同课程的学习态度上也各有不同,从目前文理分科的状况看,文科生尚能较重视语文课的学习,理科生则敬而远之。
2.缺乏学习兴趣。笔者认为造成此问题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原因,就是小学阶段中语文学习的负担过重,特别是机械重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呆板枯燥的说教方式更是让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
⒊心理原因。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应者寥寥,甚至被问得鸦雀无声,这是高中语文课堂上最为突出的尴尬情景。学生怕出错、怕批评、怕讥笑,这种因素逐渐“长大”而形成的“内向化”、“闭锁性”的心理特点与因善于独立思考和争强好胜而强化的自尊感、威信感,严重制约了他们的表达态度。
三、 摆脱尴尬的一些做法
⒈创设良好的情景。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开放、自由、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信任学生。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自尊心,对之采取高压手段,往往受到的是更强的反弹力,板起面孔教书,学生不会买你的账,所以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以理服生,以“礼”待生,才会取得双赢。
2.在“问”上下工夫。要消除语文课堂上的尴尬,必须要在“问”上下苦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做到以下几个“度”,即“准度”(指提问的针对性、具体性)、“适度”(指课堂提问的时机和难易程度)、“梯度”(指提问的循序渐进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上的师生互问、生生互问、有问有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师生共同的教与学的目标。
3.巧用激励性评价。在课堂上,往往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觉得有把握的,说起来声音洪亮,反之,则说得结结巴巴,声音也越来越小。此时,教师就要及时鼓励,并给予相应的暗示引导,这样做不但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4.让课堂充满智慧的幽默。幽默作为一种能力和艺术手法,是人类智慧火花的艺术闪现,它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表现出来,能起到愉悦身心、启迪心智的作用。当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幽默之举,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幽默而幽默则是画蛇添足,为哗众取宠的幽默也是不可取的。
5.讲究因“材”施教。此处的“因材施教”不是指传统中所谓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论语集注》),而是指因不同的“教材”而“施教”。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单以文体论,就多种多样,内容就更是丰富多彩、纷繁庞杂了,这本身就要求教师不能单一地进行“流水线作业”,而必须因不同的文章,进行“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