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多媒体课程资源是其中的一种。
在实践教学中,小学生常常畏惧作文课。因为感觉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也没有词汇来表达,写作文,对他们而言,就是无米之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学校的电教手段越来越先进,去年年底,实现了班班通工程。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了学校的课改课题。
写作之源,就是学生身边的鲜活的生活,学生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就是写作的源泉。所以,要想激活学生的写作之源,就必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到了这样的境界,他们眼前的一切都会成为他们写作的上等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为此,笔者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用相机拍下生活中的美好的瞬间。去校园,去黄台山公园,去人民广场,到学生娱乐的地方,捕捉吸引他的一草,一物,或是飞舞的蝴蝶,或是花心里采蜜的蜜蜂,或是草间的小虫。一段时间后,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到课堂上,利用班班通配置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我眼里的春天”摄影作品展览。
在展览中,校园篱笆旁盛开的花朵,广场草地上的卡通警示牌,花儿与虫宝贝,鲜花与少女,力的爆发——碰碰车瞬间,子满枝头——青青李子,碧波荡漾——黄台泛舟……美景图片,充满生机,让人由衷地感到生活的美好。学生看到自己的摄影作品被大家接受欣赏,那份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溢于言表,欢快的气氛充盈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学生意犹未尽。笔者趁机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与体会。这次写作,没有一个学生生编硬造,每个人交上来的作品都是鲜活的有灵性的。来源于生活,再感悟生活,写出感受,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像、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感知、感受、感悟、领悟课堂之精华,提炼文字的精髓,为作文习作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时候,笔者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春的诗歌、散文和歌曲等图片视频资料,上课的时候,适时地播放,让学生走出狭小的教材阅读面,徜徉于更广阔的语言文字殿堂。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视听角度感触课堂教学素材的精髓,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后,让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写出读后感,或者写出关于春的任意习作,或诗歌,或短文,形式灵活,体裁不限。这样就比单纯依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完课后,给学生布置习作,更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写作灵感。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不同学科的链接,辅助教学。如在科技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链接相关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科的相应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也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课文时,可利用音乐、图画、多媒体、影视等载体资源,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声像,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的配合下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有了学习乐趣,学生就乐学、愿学,就会积极主动地积累素材,作文教学也就轻而易举了。
利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充满激情,带来活力,使青春年少激情无限的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堂,热爱生活。在学习中积累词汇,在课堂内外感受生活,抓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化作写作的动力,激发创作的欲望,写出美好的文字,既美化自己的情操,也陶冶他人的心灵。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在实践教学中,小学生常常畏惧作文课。因为感觉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也没有词汇来表达,写作文,对他们而言,就是无米之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学校的电教手段越来越先进,去年年底,实现了班班通工程。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了学校的课改课题。
写作之源,就是学生身边的鲜活的生活,学生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就是写作的源泉。所以,要想激活学生的写作之源,就必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到了这样的境界,他们眼前的一切都会成为他们写作的上等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为此,笔者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用相机拍下生活中的美好的瞬间。去校园,去黄台山公园,去人民广场,到学生娱乐的地方,捕捉吸引他的一草,一物,或是飞舞的蝴蝶,或是花心里采蜜的蜜蜂,或是草间的小虫。一段时间后,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到课堂上,利用班班通配置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我眼里的春天”摄影作品展览。
在展览中,校园篱笆旁盛开的花朵,广场草地上的卡通警示牌,花儿与虫宝贝,鲜花与少女,力的爆发——碰碰车瞬间,子满枝头——青青李子,碧波荡漾——黄台泛舟……美景图片,充满生机,让人由衷地感到生活的美好。学生看到自己的摄影作品被大家接受欣赏,那份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溢于言表,欢快的气氛充盈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学生意犹未尽。笔者趁机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与体会。这次写作,没有一个学生生编硬造,每个人交上来的作品都是鲜活的有灵性的。来源于生活,再感悟生活,写出感受,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像、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感知、感受、感悟、领悟课堂之精华,提炼文字的精髓,为作文习作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时候,笔者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春的诗歌、散文和歌曲等图片视频资料,上课的时候,适时地播放,让学生走出狭小的教材阅读面,徜徉于更广阔的语言文字殿堂。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视听角度感触课堂教学素材的精髓,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后,让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写出读后感,或者写出关于春的任意习作,或诗歌,或短文,形式灵活,体裁不限。这样就比单纯依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完课后,给学生布置习作,更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写作灵感。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不同学科的链接,辅助教学。如在科技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链接相关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科的相应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也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课文时,可利用音乐、图画、多媒体、影视等载体资源,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声像,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的配合下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有了学习乐趣,学生就乐学、愿学,就会积极主动地积累素材,作文教学也就轻而易举了。
利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充满激情,带来活力,使青春年少激情无限的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堂,热爱生活。在学习中积累词汇,在课堂内外感受生活,抓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化作写作的动力,激发创作的欲望,写出美好的文字,既美化自己的情操,也陶冶他人的心灵。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