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既在这里,又在他处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u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圆圆的作品建构着一个有纵深历史和广阔世界的坐标系,而构成一个个坐标点的,是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无数个体的故事,他们或在世界上某个城市的历史与当下中交错与相遇,或是随着某个主题的历史沿革与时代变迁而发生牵扯与关联。我们在受到吸引进入他们故事中的同时,也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地从中寻找着情感与经历的参照,而这正是杨圆圆作品的核心:一以贯之地观照我们当下所处的状态。
  不合时宜的、无根的、错位的乡愁,在杨圆圆的多个作品中一再地显现。这种现代症候,当它被杨圆圆基于摄影的图像创作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时,便散发出了一种特有的真实力量,撞击着我们在当下生活中的一些瞬间:在那些或恍惚或清晰的时刻,我们面对故乡时,所真切感受到的“无根感”。

  在2019年于上海艾可画廊展出的《大连幻景》中,杨圆圆便围绕“故乡”这个概念提出了各种疑问。犹记得展厅内那个带有回旋图案的黑色幔帐走廊带给人的魔幻感,它如时光机般,将人瞬间抛掷到一个时光交错下的大连。
  生于大连但于二战后回国的日本作家、1930年代从日本前往大连旅行的游客、因闯关东而在大连暂住或长居的不同个体、被养父母抚养成人的日本遗孤、更早之前生活在大连的俄国建港专家、出生在大连但幼时便搬往海外的80后移民等,这些在不同时代中生活在大连的异乡人们,以影像的方式在你眼前来回穿梭于大连的旅馆、楼梯、广场、街道之间,喃喃无休止地诉说着他们对大连漂泊无依的乡愁。
  这些声音和影像,如幽魂附身般钻入了我们体内,究竟是他们对大连的乡愁,还是现实中的我们对自己故乡的感受,都在那一刻融为了复杂的一体。

  而对出生、成长于北京的杨圆圆来说,她对北京的的感受,接近那位80后移民对大连的“无根感”—“因为城市化进程,你小时候熟悉的地方,好多都已经没有了。”当然,成长在中国加速发展下的一线城市,会格外体验到这加速旋转带给人的眩晕离心力,这力量也让故乡由一个本来可以是牢固的、可靠的、在共同记忆下的存在,不可阻挡地变成了一个流动的、即兴的、让人感到无根的模糊地理概念。
  无论出生成长于乡村还是都市,我们都会产生相似的共鸣。而复杂的乡愁一再地弥漫在杨圆圆的作品中。

  杨圆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于当下而言所稀缺的个体故事,让我们可以在广阔的历史和世界中,寻找相似的经验。那些曾经或正遇上跟我们同样疑惑和困境的个体,他们如何应对?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和结局?我们不仅在跨时空和地域的联结中与他们产生共情,更能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引导、宽慰和力量。
  杨圆圆称,她这种穿行于时空之间的宽广的视角,曾得益于意大利学者阿甘本的影响:“阿甘本的那篇《何为同时代人》,描述了一个相似的历史观,比如我们看待当下的态度:你必须站在一个与当下相互矛盾和违背的状态中,就是你得不停地抵抗当下的同时,才能看清当下。”

与杨圆圆对谈


  其实你的很多作品,都是跟故乡有关联的。
  杨圆圆:嗯对,要不然就是别人的故乡,要不然就是和自己的故乡有一点关系,但大部分好像都是别人的故乡。
  你早前的系列《中间地带》涉及到全球化、商业化等将各个城市变得越来越同质化的状态,《中间地带》或许是对北京的这种状况的描述。
  杨圆圆:对。我觉得尤其是到了现在,对于00后一代来讲,乡愁是什么?是初中的时候在商场跟哪个小女生的约会?我不知道。现在人们成长的体验,是一个Mall接着又一个Mall。十多年前,街边的场景还是更丰富的,这几年街边的很多小店也都被拆了,一切都更加地同质化。

  你的创作整体呈现了一种世界主义者的视角,你觉得呢?
  杨圆圆:我觉得是吧。我一直在想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是什么让我们的当下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思考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就是退一步看。首先,我们得把我们放在一个更长更宽阔的版图上,才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是什么情况。而我们站得更宽广一点,才能了解亚洲是什么情况。时间轴也是,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才能把当下的问题看清楚。然后,时间也不要太远,要都跟20 世纪的历史有关联,因为这个时期有图像留存,而且也是跟我们当下有直接相关的历史时期。
  我从14岁开始喜欢摇滚乐,对我来讲,这不仅仅是选择了一类音乐,更重要的是选择了一种精神状态,我不想被规训在某一个系统中,而是主动地作出一些选择,去反叛和抵抗一些东西。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总是有一种既在这里、又在他处的状态。上高中后,我就组乐队了,对我来说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我回忆中觉得自己没上过高中,但如果说我上了高中,那么上的就是北京的“D-22高中”,D-22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演出的地点,那是我的社群。因为音乐我开始喜欢看电影,开始喜欢影像之类的东西。如果你讓我回忆我在北京的乡愁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回忆起,那应该就是跟音乐的社群相关的时期。
  高中毕业后去英国念书,然后再一直于国外不同的地方创作。从小长到大的过程中,你对故乡的理解有变化吗?现在你如何看待故乡?
  杨圆圆:我18岁出国上大学,那之前总是想离开这,到更远的地方看看。离开了家乡之后才会意识到,家乡对我来说是什么。你站在他处,才会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故乡,我才会开始喜欢自己的故乡。18岁之后在英国会想起北京,那个时候是以非常浪漫主义的方式,比如说我听到的窦唯的音乐,看到《城南旧事》这样的电影等,它们激发了一个我想象中的但其实我并没有经历过的北京,那是一个颜色灰白、很抽象的北京,那是我大学时期的乡愁。但其实,再往后几年,我再去想的话,就不再是那么浪漫化的想象,而是很具体的东西。
  很现实地来说,我会想到我高中时候的音乐社群。那个时候我觉得待在学校怎么着都是别扭的,但其实现在再去想,学校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也是一样重要的,因为有在学校时时刻刻都很别扭也特别不开心的我,才可以有在每一个看演出和进行演出的地方都那么开心的我。我现在的丈夫是我的高中同学,怎么也想不到,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俩又重逢在一起,我觉得人生很奇妙。如果去想想,家是很简单的,家就是你心里觉得最安稳、情感上有归属、可以更放松地做自己的地方。
其他文献
摄影的发明对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摄影以肉眼无法感知的方式记录了瞬间凝固的世界,并探讨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许多抽象的表达形式。但不得不承认,摄影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记录艺术,而有些艺术持续的时间很短。  加拿大艺术家迈克尔·格莱布(Michael Grab) 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平衡石艺术家,他曾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创作,从冰岛到新西兰,从中国到哥斯达黎加,都曾留下过他创作的身影。没有胶水、绳
期刊
1976年,威廉·埃格尔斯顿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了极具分水岭意义的个展,由约翰·萨考夫斯基(JohnSzarkowski)策展。这也是现代摄影史上第一次彩色摄影展。虽然当时绝大多数艺术评论家没有给予其任何赞誉,但这些批评并不能阻挡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摄影界重新认识、评价色彩在摄影表现中的能力与作用。越来越多的摄影师认识到,由于彩色摄影感光材料本身的技术进步,表现“有色彩的世
期刊
作为拉黑的故乡,江西省南部山区的寺背村无形中塑造过他的成长。几年前在杭州买房定居前,寺背村一直都是他生活中的精神锚点,他曾将其视为现实生活中的最后退路。然而,在近十年内围绕着故乡进行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作之后,他不再这么认为了。  “我的创作,是通过接近故乡的方式来解构故乡,我试图让自己变得自由。现在,那个地方在我心中已经还原成它本身的自然村庄了,那里只是有家人而已,它不再是想象中的避难所,不再是精神
期刊
徕卡推出全画幅无反相机SL2-S  徕卡推出新款全画幅无反相机SL2-S。这款相机的主要功能和性能与松下S1相同,同样采用2460万有效像素CMOS感光元件、576万像素0.78倍放大倍率的电子取景器和3.2英寸、210万像素的触摸式液晶屏。不过,它并非简单克隆松下S1,而是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比如,它的体积比松下S1稍小,但重量增加了31克;机身防抖效果最多等效提高快门速度5.5挡,稍逊于S1的
期刊
我拍摄微距作品已有4年时间,受英国摄影师Levon Bliss拍摄昆虫照片的影响,开始接触这个比较冷门的显微摄影领域。慢慢地,从一无所知到使用不同品牌型号的相机去拍摄不同类别的作品,去感受和分享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学习如何用更科学的方式拍摄,大概是这些年来最大的喜悦了。  在微距摄影中,把镜头最大放大倍率为1倍的镜头称为微距镜头,最大放大倍率为1~5倍的镜头称为超微镜头,最大放大倍率为5倍以上的镜头
期刊
有人说,摄影记者是“体力活儿”,劳累辛苦可想而知,那体育摄影记者可以说是“重体力活儿”了,女性体育摄影记者寥寥无几。新华社体育摄影记者王丽莉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她看来,在热爱的事业面前,以性别来区分摄影师是不恰当的,“我们不会因性别限制自己,而是以职业来要求自身”  王丽莉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新闻摄影方向,同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照片采编室工作。2012年3月至2
期刊
10月21日至22日,来自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大城市400余名企业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深圳,参加首届全国(深圳)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  研讨会旨在通过总结、研究、交流和碰撞,共同探索构建“政府支持、社会协同、企业接纳、同辈督导支持、相互促进发展”的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平台,探索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推动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作为全国首次以企业社工为主题的论坛,此次活动引起
期刊
你玩过纪念碑谷这个游戏吗?图01是不是与纪念碑谷中的建筑有几分相似?  手机摄影的好处就是不论忙碌还是轻松,看到好的场景,就可以掏出手机拍下来。上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在香港旅行时,因为迷路走到精疲力竭时看到并拍摄到的。  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关于这张照片的拍摄心得,我总结了两个关键点。寻找拍摄的黄金时刻  首先,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纪念碑谷这个游戏里的画面(图02)。你会发现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画面的立体感
期刊
从清华园走出的摄影师于海童早在2017年就先后拿下格林威治年度天文摄影师星空组和“地球与天空”国际星空摄影大赛组别冠军,成为当年摘得世界两大星空年赛双料冠军一等奖的唯一一人。而且,这些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家门口”创作的,向人们诠释了好作品不一定要走出国门,美景就在身边。你是如何把母校清华大学拍得这么美?  于海童:清华园是我极其熟悉的地方,也是我学生时代的“主场”。因为在清华学习生活9年
期刊
人的生活总会经历许多起起伏伏,酸甜苦辣咸充斥其中,但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才让人生充满了不可预期的惊喜,显得更有魅力。无论是甜也好,苦也罢,都会在将来化成一份值得回味的记忆。  更多投稿详情请扫描右方二维码,关注“摄影世界会员俱乐部”。《“鸡”不可失》,刘万荣(四川) 摄  点评:鸡不可失,失了还得再花钱买!还穿什么衣服,等你穿好衣服它早就跑没影儿了,快去把它抓回来!《“蜘蛛侠”改行发广告》,赵乃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