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就业需求,采用以下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探索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关键,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大力拓展教学共享资源库,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 产教结合
一、引言
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全国多所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毕业进入社会,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关键,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构建高效的学习体系,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工作过程相一致,从而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符合高职高专特点的教学方法
1.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打造“学历 资格证书”的育人模式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是十分明确,加上学校的连年扩招,招生规模迅速膨胀,几百名学生定位在一个培养目标上,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便于严密的组织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在实践中采取“平台 岗位”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细化4类岗位群:一是计算机网络类,二是软件工程类,三是多媒体类,四是应用与维护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针对这4类岗位群,真正面向社会职位,与职业培训相接轨,注重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能有效的吸引生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力地防范认证证书只是进入IT行业的敲门砖。对某种“师”的知识领域,重点选择代表性课程,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以案例或工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训:如软件设计师一系列课程;多媒体设计师一系列课程;网络工程师一系列课程,硬件维修工师一系列课程等。通过实施“学历 资格证书”的育人模式,保证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教育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既提高了高职高专院校学历证书的含金量,又进一步深化了职业培训教育。
2.适时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大量采取“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引进精品实训教材,以项目为中心,不强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以是否实用为标准。在整个项目中要统筹考虑实训的设计,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边整合边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构建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1.夯实生产实训的效果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参加生产实践过程,在生产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按照实际生产项目、工艺操作要求等组织和安排校内实践教学,尽可能实现校内教学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如果还在采取一次多媒体课、一次上机课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用产教结合的需要,特别是在多媒体室中讲解大量操作性课程,学生学习效率非常低下,不可能一次记清楚许多操作步骤。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遗忘率最高的是知识,技能其次,能力最低。技能、实践必须从亲自动手中得来。老师讲的,学生往往只是一种平面的、苍白的理解。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实践的,才是有色彩的、立体的、生动的理解和感受。真正的技能源自动手与实践。所以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理论、实践结合全在专业实训室完成。教师可以轻松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可及时按照教师的讲解和书中的实例去做成、做会、做熟,就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能真正完成“专业”的作品和项目,就业时能够迅速进入工作岗位。
2.积极开通教师参与产学结合的新通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应用层面,必须通过学校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即插即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讲授过程必须由“双师”来完成,教师只有和市场接轨,才能零距离把学生带到市场,学生才能生产实训中提升自我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首先积极开通教师参与产学结合的新通道,和企业联合,或建成运营的实训基地,这条新通道的开辟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只有教师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紧密协作才能完成。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只有企业才最清楚。比如,可聘请区域内大型软件公司的工程师共同研究教材开发。教师执笔,工程师做技术指导。整个工作过程如下:(1)工程师提出技术的最新应用情况及代表性的项目技术文档、程序;(2)教师直接参与程序的开发或理解该项目的技术文档、程序;(3)教师按教学规律提出编写大纲,与工程师讨论并修改;(4)教师执笔,按项目的方式,通过实际案例编写教材,工程师负责每个案例的实用性、正确性及整体性;(5)教材试用,教师和工程师及时调整教材内容。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双师”结合的过程,就是产教结合的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质性参与,这样就保证了专业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反映出企业生产岗位最新技术,准确实用。
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关键,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大力拓展教学共享资源库
1.狠抓精品课程建设
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核心课程做起,成熟一门,建设一门,不断建设,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如《计算网络技术实验》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操作过程的详解,如PPT课件、Flash操作示范、视频操作示范、教学录像、设备及程序开发流程、设备评价与选型的案例分析,形成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
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所形成的群体。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团队建设,应坚持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为重点,专兼结合为特色”的原则,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具有“双师”特色、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对现有教师,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知识更新,定期指派教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制定政策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制定措施和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自我提高,互相带动。引进或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现有专业带头人作用。继续建设好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加强与企业紧密型合作关系。通过团队的合作机制,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了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了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了院校核心竞争力。
3.大力拓展教学共享资源库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两方面入手,资源建设主要以核心能力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包括教学目标与标准、教学指导、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内容,建成教学资源先进、实践项目丰富的资源库。平台建设主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资源搭建在互联网的平台之上,为专业提供教学和研究共享平台。
在资源建设方面,整合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指导、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实验实训资料和试题库等内容,提供IT行业发展动态、企业介绍等相关背景材料。
在平台建设方面,为方便共享、拓宽交流方式,搭建以互联网为依托,提供B/S模式的服务平台,设计和创建资源和素材数据库,配备性能完备的服务器,提供FTP服務、BBS、电子邮件服务等;建设高水平网站,界面良好,有后台服务;提供专业讨论区,形成教学互动,制作视频点播台。
五、结论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就业,教学改革才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叶健华,明小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4(69):54-56.
[2]张凌杰.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1550-1551.
[3]刘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1):25-27.
[4]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理的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0.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 产教结合
一、引言
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全国多所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毕业进入社会,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关键,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构建高效的学习体系,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工作过程相一致,从而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符合高职高专特点的教学方法
1.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打造“学历 资格证书”的育人模式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是十分明确,加上学校的连年扩招,招生规模迅速膨胀,几百名学生定位在一个培养目标上,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便于严密的组织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在实践中采取“平台 岗位”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细化4类岗位群:一是计算机网络类,二是软件工程类,三是多媒体类,四是应用与维护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针对这4类岗位群,真正面向社会职位,与职业培训相接轨,注重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能有效的吸引生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力地防范认证证书只是进入IT行业的敲门砖。对某种“师”的知识领域,重点选择代表性课程,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以案例或工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训:如软件设计师一系列课程;多媒体设计师一系列课程;网络工程师一系列课程,硬件维修工师一系列课程等。通过实施“学历 资格证书”的育人模式,保证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教育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既提高了高职高专院校学历证书的含金量,又进一步深化了职业培训教育。
2.适时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大量采取“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引进精品实训教材,以项目为中心,不强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以是否实用为标准。在整个项目中要统筹考虑实训的设计,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边整合边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构建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1.夯实生产实训的效果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参加生产实践过程,在生产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按照实际生产项目、工艺操作要求等组织和安排校内实践教学,尽可能实现校内教学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如果还在采取一次多媒体课、一次上机课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用产教结合的需要,特别是在多媒体室中讲解大量操作性课程,学生学习效率非常低下,不可能一次记清楚许多操作步骤。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遗忘率最高的是知识,技能其次,能力最低。技能、实践必须从亲自动手中得来。老师讲的,学生往往只是一种平面的、苍白的理解。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实践的,才是有色彩的、立体的、生动的理解和感受。真正的技能源自动手与实践。所以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理论、实践结合全在专业实训室完成。教师可以轻松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可及时按照教师的讲解和书中的实例去做成、做会、做熟,就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能真正完成“专业”的作品和项目,就业时能够迅速进入工作岗位。
2.积极开通教师参与产学结合的新通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应用层面,必须通过学校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即插即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讲授过程必须由“双师”来完成,教师只有和市场接轨,才能零距离把学生带到市场,学生才能生产实训中提升自我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首先积极开通教师参与产学结合的新通道,和企业联合,或建成运营的实训基地,这条新通道的开辟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只有教师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紧密协作才能完成。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只有企业才最清楚。比如,可聘请区域内大型软件公司的工程师共同研究教材开发。教师执笔,工程师做技术指导。整个工作过程如下:(1)工程师提出技术的最新应用情况及代表性的项目技术文档、程序;(2)教师直接参与程序的开发或理解该项目的技术文档、程序;(3)教师按教学规律提出编写大纲,与工程师讨论并修改;(4)教师执笔,按项目的方式,通过实际案例编写教材,工程师负责每个案例的实用性、正确性及整体性;(5)教材试用,教师和工程师及时调整教材内容。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双师”结合的过程,就是产教结合的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质性参与,这样就保证了专业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反映出企业生产岗位最新技术,准确实用。
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关键,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大力拓展教学共享资源库
1.狠抓精品课程建设
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核心课程做起,成熟一门,建设一门,不断建设,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如《计算网络技术实验》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操作过程的详解,如PPT课件、Flash操作示范、视频操作示范、教学录像、设备及程序开发流程、设备评价与选型的案例分析,形成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核心竞争力
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所形成的群体。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团队建设,应坚持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为重点,专兼结合为特色”的原则,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具有“双师”特色、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对现有教师,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知识更新,定期指派教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制定政策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制定措施和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自我提高,互相带动。引进或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现有专业带头人作用。继续建设好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加强与企业紧密型合作关系。通过团队的合作机制,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了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了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了院校核心竞争力。
3.大力拓展教学共享资源库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两方面入手,资源建设主要以核心能力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包括教学目标与标准、教学指导、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内容,建成教学资源先进、实践项目丰富的资源库。平台建设主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资源搭建在互联网的平台之上,为专业提供教学和研究共享平台。
在资源建设方面,整合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指导、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实验实训资料和试题库等内容,提供IT行业发展动态、企业介绍等相关背景材料。
在平台建设方面,为方便共享、拓宽交流方式,搭建以互联网为依托,提供B/S模式的服务平台,设计和创建资源和素材数据库,配备性能完备的服务器,提供FTP服務、BBS、电子邮件服务等;建设高水平网站,界面良好,有后台服务;提供专业讨论区,形成教学互动,制作视频点播台。
五、结论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就业,教学改革才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叶健华,明小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4(69):54-56.
[2]张凌杰.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1550-1551.
[3]刘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1):25-27.
[4]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理的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