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产生问题欲望,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问题意识 思维 创新 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的源泉,创新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教学中只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Why、What、How,使这样的意识越强烈,学生的思维才能越活跃、越深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实现任务型教学的重要手段。真实的学习活动是指那些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类似的活动,而不是假想的活动。限于条件,目前我国外语学习活动只能在课堂上模拟。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准确切入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借助幻灯、图片、录音等媒体工具,创设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质疑欲望。如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Section A的新课导入,幻灯展示人体简笔画,教师先行介绍:Boys and girls,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me.辅之体态语言,What should I do? 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问题欲望: What's the matter? 为随后教学表述身体种种不适及建议打下铺垫。由问题生成到问题解决,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学习兴趣逐渐浓厚,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好奇心是人的本能。初中生处在心智成长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尊意识,渴望得到他人肯定与认可,反感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指责。如课堂环境压抑,好奇心在与自尊心博弈中,将渐进湮灭,问题意识渐进消失,甚至渐生畏惧。一方面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挨批评;另一方面怕提出的问题没价值或太简单受到同学嘲笑。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至上、言者无罪的意识,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当学生有表达欲望而又不能时,要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对学生的质疑与回答,哪怕十分幼稚和肤浅,也要挖掘其中可取因素,给予肯定和鼓励,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热情。
三、启发诱导——让学生会问
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进入有“问题”的临界状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找准滋生“问题”的切入点,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其一,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其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找准知识生长点,精心安排,科学设计,巧妙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从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方法。其三,要坚持教师示范与有针对性练习并举的原则,让学生掌握提问要领。如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 Section A教学,在学生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课件展示巴黎艾菲尔铁塔、北京天安门、杭州西湖等幻灯片,教师引出话题:The Eiffel Tower is a landmark and one of the world's premier tourist attractions in Paris. The Notre Dame might be the most famous of all cathedrals. I would like to visit it.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Why? 将学生在对教材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因素与生活中累积的认知经验相联系,激发对老师、同伴探询和倾诉欲望,再因势利导,采取师生、生生互动方式,练习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句型的提问及回答方法。这样由浅入深,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长期累积,学生就会一步一步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问得好、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
四、合作交流——让学生互问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是靠教师灌输系统的英语知识得来的,而是要在大量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讨论和协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向教师或同学提出疑问,做出判断,发表见解。因此,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参与互问,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语言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思疑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主人。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册第四单元Section B部分教学:课件展示一群背着书包上学的中学生,教师引出话题:How does Yang Lan go to school? Do you think most students walk to school? 学生在预设的语言交流情景中,产生积极思维,引发种种猜测。学生回答后,运用思维迁移特性,反问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far is it? 通过师生互动过渡到生生互动,练习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和How far is it? 句型的提问和回答方法,从而获得语言运用能力。
五、探究反思——让学生悟问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Home指出:没有什么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教师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尽可能安排成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主动建构知识的高效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反思中发现问题,引发主动求知欲望。如教现在完成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常常与一般过去时相混淆。教学时,教师让一名学生先把教室前面门打开,保持敞开状态。然后,把后面门打开,再关上。接着,表述刚才发生的事,并写在黑板上。
1.He has opened the front door.
2.He opened the back door.
要求学生思考刚才发生的两件事在结果及表述方法上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大胆质疑,不难发现两种时态的异同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起源于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学习就有了动力,就能充分领略到做学习主人的充实感、成功感和快乐感。教师要努力当好问题的发现者和引领者,让问题成为课堂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吕良环,《探析外语教学中的“协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2004年第11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 思维 创新 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的源泉,创新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教学中只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Why、What、How,使这样的意识越强烈,学生的思维才能越活跃、越深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实现任务型教学的重要手段。真实的学习活动是指那些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类似的活动,而不是假想的活动。限于条件,目前我国外语学习活动只能在课堂上模拟。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准确切入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借助幻灯、图片、录音等媒体工具,创设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质疑欲望。如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Section A的新课导入,幻灯展示人体简笔画,教师先行介绍:Boys and girls,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me.辅之体态语言,What should I do? 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问题欲望: What's the matter? 为随后教学表述身体种种不适及建议打下铺垫。由问题生成到问题解决,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学习兴趣逐渐浓厚,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好奇心是人的本能。初中生处在心智成长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尊意识,渴望得到他人肯定与认可,反感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指责。如课堂环境压抑,好奇心在与自尊心博弈中,将渐进湮灭,问题意识渐进消失,甚至渐生畏惧。一方面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挨批评;另一方面怕提出的问题没价值或太简单受到同学嘲笑。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至上、言者无罪的意识,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当学生有表达欲望而又不能时,要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对学生的质疑与回答,哪怕十分幼稚和肤浅,也要挖掘其中可取因素,给予肯定和鼓励,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热情。
三、启发诱导——让学生会问
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进入有“问题”的临界状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找准滋生“问题”的切入点,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其一,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其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找准知识生长点,精心安排,科学设计,巧妙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从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方法。其三,要坚持教师示范与有针对性练习并举的原则,让学生掌握提问要领。如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 Section A教学,在学生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课件展示巴黎艾菲尔铁塔、北京天安门、杭州西湖等幻灯片,教师引出话题:The Eiffel Tower is a landmark and one of the world's premier tourist attractions in Paris. The Notre Dame might be the most famous of all cathedrals. I would like to visit it.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Why? 将学生在对教材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因素与生活中累积的认知经验相联系,激发对老师、同伴探询和倾诉欲望,再因势利导,采取师生、生生互动方式,练习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句型的提问及回答方法。这样由浅入深,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长期累积,学生就会一步一步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问得好、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
四、合作交流——让学生互问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是靠教师灌输系统的英语知识得来的,而是要在大量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讨论和协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向教师或同学提出疑问,做出判断,发表见解。因此,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参与互问,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语言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思疑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主人。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册第四单元Section B部分教学:课件展示一群背着书包上学的中学生,教师引出话题:How does Yang Lan go to school? Do you think most students walk to school? 学生在预设的语言交流情景中,产生积极思维,引发种种猜测。学生回答后,运用思维迁移特性,反问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far is it? 通过师生互动过渡到生生互动,练习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和How far is it? 句型的提问和回答方法,从而获得语言运用能力。
五、探究反思——让学生悟问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Home指出:没有什么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教师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尽可能安排成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主动建构知识的高效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反思中发现问题,引发主动求知欲望。如教现在完成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常常与一般过去时相混淆。教学时,教师让一名学生先把教室前面门打开,保持敞开状态。然后,把后面门打开,再关上。接着,表述刚才发生的事,并写在黑板上。
1.He has opened the front door.
2.He opened the back door.
要求学生思考刚才发生的两件事在结果及表述方法上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大胆质疑,不难发现两种时态的异同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起源于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学习就有了动力,就能充分领略到做学习主人的充实感、成功感和快乐感。教师要努力当好问题的发现者和引领者,让问题成为课堂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吕良环,《探析外语教学中的“协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