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软技能训练逐渐进入当今学校和教师的视野。那么诸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能力如何落实于课堂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主义教育思想中支架教学理论阐述教学实施中,对学生“软技能”训练的方法及要点。
关键词:支架教学;教学实施;最近发展区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除了传统知识教学之外,软技能训练逐渐进入学校和教师的视野。诸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能力如何落实于课堂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搭建平台,使学生在一定基础能力上逐层提高。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建立依据。这个理论的主要意图就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区间,通过教学使学生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那么基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教学法应运而生。
支架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76年提出),又称脚手架教学法,是为学生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对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以下环节的融入:
第一,教学支架的搭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分级。首先以学生已具备能力为基础,设置升级目标能力水平。
第二,设计情境化教学。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设置为综合场景,并将能力培养目标融入场境之内。设置问题,使学生运用所获得能力解决问题。
第三,探索与发现。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探索,探索已知概念与所遇到问题的关联性和逻辑顺序。根据教师引导发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区分已具备条件和需要补充的条件。
第四,设置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结果会使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和解决问题所需能力进行调整,相互补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种意见从相互矛盾到相互调和,达到能力集中和意见的一致性过程中训练团队合作意识。集体思维共享可以使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更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由上述教学实施环节不难看出,支架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自身原有基础能力和知识框架中发现不足,对其进行补充和提高,学习和训练从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补充成为必要需求,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在学习团队中每个个体的价值以及对于解决问题的个人贡献成为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课程学习中被凸显,从而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而教师的工作重点从知识传授和内容考核转化为搭建平台和修正目标。
在实施支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课程目标设置切勿空泛。其表层含义是指,教师在搭建平台时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与知识储备有一定了解,根据学生基本能力向上搭建“支架”,并且划定能力培养的范畴。其引申含义是指,教师需要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跨度有多大。对于理解这种抽象概念,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充分论证教学目标的现实价值,并且细心观察学生,对他们的基础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考察,从现实生活需要制定客观的教学目标分级,提高目标制定的精准度。
其次,不要过度重视教学结果。通常教师在结束某一个人教学环节后会对学生进行考核,检测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将其作为自身教学的结果。而支架教学法对教学结果的监控并不是单一的考核结果,而是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度与学生自我价值认同的综合评价。短期的知识、技能考核不能客观地体现学生能力发展的真实提高。而对于学生更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生本质提高的。所以,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構建合理能力区间和引导学生能力向上发展上,将考核作为了解学生基础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客观依据即可。
最后,切勿忽略学生顿悟学习的力量。顿悟式学习是指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整个问题情景,只有清楚认识到问题情景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顿悟才会出现。换而言之,教师需要在课程内容中设置更加符合现实问题和能力缺口的场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为顿悟学习创造必要条件。
关键词:支架教学;教学实施;最近发展区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除了传统知识教学之外,软技能训练逐渐进入学校和教师的视野。诸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能力如何落实于课堂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搭建平台,使学生在一定基础能力上逐层提高。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建立依据。这个理论的主要意图就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区间,通过教学使学生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那么基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教学法应运而生。
支架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76年提出),又称脚手架教学法,是为学生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对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以下环节的融入:
第一,教学支架的搭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分级。首先以学生已具备能力为基础,设置升级目标能力水平。
第二,设计情境化教学。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设置为综合场景,并将能力培养目标融入场境之内。设置问题,使学生运用所获得能力解决问题。
第三,探索与发现。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探索,探索已知概念与所遇到问题的关联性和逻辑顺序。根据教师引导发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区分已具备条件和需要补充的条件。
第四,设置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结果会使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和解决问题所需能力进行调整,相互补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种意见从相互矛盾到相互调和,达到能力集中和意见的一致性过程中训练团队合作意识。集体思维共享可以使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更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由上述教学实施环节不难看出,支架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自身原有基础能力和知识框架中发现不足,对其进行补充和提高,学习和训练从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补充成为必要需求,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在学习团队中每个个体的价值以及对于解决问题的个人贡献成为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课程学习中被凸显,从而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而教师的工作重点从知识传授和内容考核转化为搭建平台和修正目标。
在实施支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课程目标设置切勿空泛。其表层含义是指,教师在搭建平台时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与知识储备有一定了解,根据学生基本能力向上搭建“支架”,并且划定能力培养的范畴。其引申含义是指,教师需要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跨度有多大。对于理解这种抽象概念,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充分论证教学目标的现实价值,并且细心观察学生,对他们的基础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考察,从现实生活需要制定客观的教学目标分级,提高目标制定的精准度。
其次,不要过度重视教学结果。通常教师在结束某一个人教学环节后会对学生进行考核,检测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将其作为自身教学的结果。而支架教学法对教学结果的监控并不是单一的考核结果,而是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度与学生自我价值认同的综合评价。短期的知识、技能考核不能客观地体现学生能力发展的真实提高。而对于学生更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生本质提高的。所以,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構建合理能力区间和引导学生能力向上发展上,将考核作为了解学生基础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客观依据即可。
最后,切勿忽略学生顿悟学习的力量。顿悟式学习是指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整个问题情景,只有清楚认识到问题情景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顿悟才会出现。换而言之,教师需要在课程内容中设置更加符合现实问题和能力缺口的场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为顿悟学习创造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