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视角的语言运用与思维提升教学策略

来源 :求学·教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4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師可以抓住文体这一视角,在备课环节充分研究不同文体作品的语言表达特 和思维表达方式,在课堂教学环节安排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思维品质。
  关键词:文体;语言运用;思维提升;教学策略
  作品的语言表达特 与文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1]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中又进行发挥说:“如要典重,则学《书》;要婉丽,则学《诗》;要古质,则学《易》;要谨严,则学《春秋》;要通达,则学《戴记》。”由此可见,以《尚书》为代表的诏书、策论、奏议类作品的语言要典雅、庄重,以《诗经》为代表的诗词歌赋类作品的语言要婉约、清丽,以《春秋》为代表的史传类作品的语言要严密、准确。也就是说,作品的文体特 制约着作品的语言表达样式和风格。同样,不同语言表达样式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感受和理解。《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中就有如下表述:“在整体感悟的前提下,领会各种体裁文学作品的特 和语言表现力,感受作品的魅力。读诗歌,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读小说,能体验人物形象的特 和社会意义;读散文,能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脉络,体会情与景(或情与物)、情与理的内在联系;读剧本,能感受到矛盾冲突反映的人物思想性格和表现的主题,体验剧本所营造的氛围。”这里说的“语言表现力”,不仅包含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包含语言的思维方式。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阅读鉴赏”部分由名家名篇和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构成,其单元编排的主要依据就是“文体”。必修教材共5册20个单元涉及了现代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新闻、报告文学、写景状物散文、古典诗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演讲词、古代议论性散文、戏曲话剧、随笔杂文、古代人物传记、小说、古代抒情散文、文艺评论、自然科学论文等不同体裁。这种编排方式表明教师要适“体”而教,在备课中充分研究不同文体作品的“语言表达特 ”和“思维表达方式”,以此来确定语言运用和思维提升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针对理解语言和提升思维水平的训练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研究不同文体作品的语言表达特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举了韩愈给贾岛的诗歌改字的例子,通过辨析“推”和“敲”运用到诗句中各自的表达效果,说明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咬文嚼字”、仔细琢磨语言文字的运用特 和表达效果的重要性。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在用“绿”字前还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都没有形容词“绿”做动词的表现力强,最后决定用“绿”字。这两个例子说明诗歌语言力求新奇、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正如法国小说家莫泊桑认为,对于一个杰出的文体家,无论他“所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2]即文体规范着作品语言的表达方式,作家创作时要求根据作品所写对象和内容的特 ,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层面上都提供了许多的选择。不同的选择铸就了不同的文体风格”[3],即文体可以说是“语言的体式”。不同文体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运用差异较大,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 及其运用规律”[4],就是通过辨析和品味不同文体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特 ,来形成学习者的言语经验。
  下面以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特 为例进行说明。
  写景状物散文是最讲究语言表达艺术的文学体裁之一,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很能体现一个作家语言建构和运用的经验、水平,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形成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等表达风格之经验的优质材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为了做到散文语言表达生动和形象,写出荷塘和月色的优美动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一是精心选词造句,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准确。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作者精选“泻”这个动词,将静态的月光动态化;又如“零星地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句,作者精选“袅娜”和“羞涩”两个动态化的形容词来表现荷花或含苞待放或盛开的情态,展现了写景状物散文追求语言生动、形象的特 。
  二是注重语言形式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比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等句,用了叠音词,既加强了文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又如作者运用的手法很多,有鲜明的比喻、新颖的通感、生动的拟人、强烈的对比等,充分发挥了语言的修辞技巧作用。
  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对作品进行文体分类,然后充分研究不同文体作品的语言表达特 ,以确定培养学生积累言语经验和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二、研究不同文体作品的思维表达方式
  写作是人运用语言表达对世界的思考、认识等的一种行为活动,而语言的运用过程则是人大脑的思维过程。刘诗伟就认为“任何文体都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思维方式体现文体的本质特征,应成为文体分类的首要依据”[5]。这说明文体与思维具有紧密关系,人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造就文体的多样化。同样,阅读相应文体特征的作品需要依据相应的思维方式。
  人类的思维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感性思维,也称为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人的感性思维主要借助具体形象或图像来认知世界,主要方式是直觉体验、想象和联想。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就是靠形象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人生经验的。阅读这些作品,不管是感受和理解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还是事物形象的特 ,都需要靠形象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和联想来品味作品丰富的内涵。比如中国古典诗歌擅长借景抒情,大量借用“意象”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读者在阅读诗歌时重 就是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在大脑中再现意象所营造的画面,在想象性的还原中去感受作者的丰富情感。以《春江花月夜》为例,作者选取了“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描绘了一幅甜美、静谧、纯净、和谐的春江月夜美景图,极富画面感,学生如果不将这五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去具体感受那种画面的静谧和纯净美,不去想象一个漂泊的游子站在这样一个地方可能产生的种种感官感受和心理感受,只是单纯的文字翻译和背诵,是很难感受到这首千古名作的美的所在的。   另一类是理性思维,也称为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人的理性思维主要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演绎、推理等来认知世界。比如阅读论述类作品需要具备比较、演绎、实证、批判、辩证等理性思维。以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很明显学生阅读的方法不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而是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鲁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观 和树立自己的观 的,把握本文论证中“先用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法直接反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反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的驳论特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和“发展逻辑思维”纳入到了“语文核心素养”范畴,要求通过文学类作品、论述类作品和实用类作品三种文体的阅读教学来帮助学生获得这两种素养。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表述中需依据文体的不同来确定针对性的思维训练目标,比如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求“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6]。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根据不同文体作品的思维方式,制定针对性的思维发展和提升目标、内容。
  三、课堂教学环节安排针对性的训练活动
  根据不同文体作品的语言表达特 和思维表达方式确定好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后,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安排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落实语言运用和思维提升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故都的秋》的学习活动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的通过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展现了郁达夫深厚的语言运用功力。原文为了表现故都秋天的“清”和“静”,第三段在遣词造句和句子表达的思维转换上面下了很大功夫。笔者设计的训练活动见下表:
  表中设计了三个活动项目。活动一和活动二是为了落实“语言建构”课程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在词语选择和运用方面的技巧、经验。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作者通过大量选用颜色词和声音词等来表现所见之景的特 ,能够深入体会散文依托精选词语来丰富形象的重要性。活动三主要是落实“语言运用”和“思维提升”两个课程目标,教师通过模拟作者写景所选取的意象来写秋天的“清”和“静”的方式,选取几个典型意象让学生用学到的语言表达经验进行实践,
  要求“描绘……富有诗意的画面”,意在帮助学生训练想象和联想等形象思维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作品的文体特 制约着作品的语言和思维的表达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要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语文核心素养,不仅需要将学生置于具体的言语材料的感受和品味中,还需要根据言語材料的文体特征进行区别对待,在备课环节研究相应文体作品的语言表达特 和思维表达方式,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目标和内容,以此增强教学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30.
  [2]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80.
  [3]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5]刘诗伟.文体思维与文本分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85-8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
其他文献
摘 要:2017年,教育部统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使用,新的教材更加系统地组织了初中学生的课内阅读活动,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清晰、有层次地体现出来。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其目的是通过对经典范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语文思维、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文言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能否通过范文学习,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期刊
摘 要:思维能力是高考作文考查的核心内容。面对学生作文的现状,在“一体四层四翼”的引领下,教师应对作文教学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与探索,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加入思维的因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写出思想健康、活跃,富有创新性的考场作文。  关键词:高考作文;思维状况;教材;课外阅读;思维方法;新媒体  高考作文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早已是一个共识。从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高考作文来看,这一点有强化的趋势。我们
期刊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经济生活》教材为例,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创设学生发展情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能力
期刊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如何增加课外英语素材,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同时提高备考技能,首先我们应了解英语的学科素养是什么,高考考什么。  英语的学科素养  英语的学科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
期刊
摘 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试题加强了对“语篇意识”和“语篇知识”的考查。本文以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七选五试题为例,探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篇意识问题,明晰如何借助各种衔接手段、运用时态和情态等构建意义完整的连贯的语篇,旨在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篇意识;英语阅读;高考  一、引言  语言是什么?语言有哪些基本属性?讨论此类问题的文献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充分运用校园中的生物资源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探究能力,陶冶学生观察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校园生物资源;生物教学;运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1] 我校拥有丰富的植物
期刊
摘 要:“一题多解”是克服学生思维定式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及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方法.“一题多变”在形式上不同,但在实质上是相同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旨在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技能,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的思维既可发散,又可回归,做到收放自如.本文以两道高考试题为载体浅谈试题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关键词:高考试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2013
期刊
追求优质高效课堂,一直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体味专家高屋建瓴的价值理念,反思梳理自身原生态的教学经历,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困惑 、疑难 、模糊 切入,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选择多姿多彩的生活素材、构建生动活泼的有趣活动,启发诱导学生们积极参与,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展示观 ,在生生、师生多维互动的氛围中实现快乐分享,在 拨、评价和完善中达成三维目标,在拓展延伸中升华指向核心素养,
期刊
摘 要: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应用STSE素材,渗透品德教育,提升公民素养;融入STSE关系,加强社会责任感;融入核心价值,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利用国家大工程,增强民族自信;浸润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关注大科学工程,培养探索自然内在动力;从科学本质认识自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让学生在“做题”中学会“做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物理习题教学;STSE教育  随着党的教育方针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高中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从激发情感、自主探究、创新合作、活用知识等方面,探讨如何使教学过程成为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达到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高中课堂;教与学;有效对接  课堂教学是高中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教学搞好。如果教与学脱节,没有做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