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春秋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s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枫
  倘使村庄的两棵高耸云天的古枫还在,那红透的枫叶,定然是灿如彩霞了,已将整个村庄染得通红又明艳。
  枫树是湘南山区十分常见的植物,就我的家乡八公分而言,周边的油茶山上也不乏其踪,或高或矮,或大或小,都是土生土长。不过,作为油茶山上的无用的杂树,它们并不被村人待见。上山砍茅柴荆棘的人,遇见了,径直剁了枝叶或树干。但枫树的生长力也十分强大,只要不连根挖去树兜,隔些日子,又能偷偷地发出些新枝来。风里雨里,晴里霜里,它们寂寞又卑微地顽强生长着。
  枫树最多的地方,当属村北的枞山和村后的纳山。因了这是村庄的禁山,是关乎一村命运的风水山,风景山,这里的枫树也就少了刀砍斧剁的厄运,能自由自在地承受阳光雨露的恩泽,长得高大蓬勃,生机盎然。
  枫树五角星形状的如掌阔叶,在深秋和冬天里红得鲜艳。只是在童年里,我们缺乏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亦或许这自然景象的变换,在这方封闭的乡村,年复一年上演,实在太为寻常,不足为奇。便是成人,也从未听谁夸赞过。也许这正是所谓“久处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吧。
  不过,在村人的眼里,暮春谷雨之时的枫树叶,倒是很好的东西。这时候,枫树的枝头刚长出三四片小叶,嫩得像一张透明的薄纸,浅浅的翠绿色,淡淡的清香气。村妇们提了竹篮子,上了纳山和枞山,一篮篮摘了来。摘回家的嫩枫树叶,井水清洗一番,滗干,倒入刷干净的柴火大锅里翻炒,顿时,香气也愈发浓郁了。炒蔫的枫树叶,簸箕装着,经过一番猛力揉搓,绿绿的汁水挤压了出来,洇绿了簸箕底,叶片也呈蜷曲之态。随后,端到太阳底下晒干,就变成了乌黑的枫树叶茶。装入干瓮,或装进茶篓,一年四季用来泡茶喝。
  枫树叶茶很香,新茶叶泡的茶汤金黄透亮。枫树叶茶收藏得越久,越老,味道越醇厚,茶汤的颜色也越深沉,橘红,甚至红得发黑。村人多用铜壶泡茶,铜壶有大有小,小的铜壶又叫煨壶。常有爱喝老枫树叶茶的人,抓一大把枫树叶放进壶里,煨在柴火上,滚烫滚烫的,慢慢地喝,一碗连一碗,一壶接一壺,简直就是喝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黑汁。据说这样喝茶,也能喝醉人。
  老枫树叶茶在村里还是一味治腹胀腹泻的良药,老幼咸宜,比什么中药西药都管用。尤其是生了虫屎的老枫树叶更好,泡了浓茶喝,效果立竿见影。很多人家,为了能让枫树叶茶尽快生虫子,往往在茶叶瓮里撒一把糯米。生了虫屎的老枫树茶,模样不甚雅观,叶上虫洞无数,牵牵连连,细微的虫屎一粒粒,一堆堆,黑黑糊糊,数量无穷。奇怪的是,这个时候的老枫树叶茶,只见了虫屎,不见了虫子。不过,这样的茶叶在村人的眼中并不恶心,相反,当成了可爱可亲的宝贝。
  村里曾有两棵古老的枫树,一棵在宗祠的后面,一棵在榨油坊的旁边。宗祠后的这棵离村庄近,站在树下,需两三个成人才能牵手合抱;榨油坊的那棵离村庄稍远,也略小。
  那时候,村里的古树很多,古枫,古樟,古椆,古槐,古柏……最大的就是宗祠边的这棵古枫,堪称树王。它树干树枝乌黑,树皮粗糙开裂,笔直苍劲,高耸云天,巨大的虬枝向周围散开,覆盖着广阔的地域。树顶上,有一根大枝干枯死了,结着一个看起来比谷箩筐还大的喜鹊窝。一群数不清有多少只的长尾巴喜鹊,就常年栖息在这里。每天早晨,我们睡在床上,都能听到它们嘈杂的叫声。那是它们像一条黑色河流一样的,开始飞出窝去,轻盈扇动的翅膀上,有着明亮的白斑点。到了傍晚,它们又像一条黑色河流那样飞回来,嘈杂的叫声又将村庄的上空填满。
  这样的古枫,我们只能抬头仰望。春天里,它原本光裸的树枝上长满了翠嫩的叶芽;夏日里浓阴覆盖,阳光透过密匝匝的苍绿树叶,只在地面落下稀疏的光斑;秋天里,它的叶子由绿而黄,而红,乃至绯红如血,如燃如火,如彩如霞,青砖黑瓦的村庄也被浸染得红光满面,异常明丽。红红的枫叶不断从高枝上飘飞,铺满大地,铺满附近青砖黑瓦的屋顶;冬日里,红叶落尽,那光裸的枝头不时掉落鸡蛋大的枫球下来,干枯发黑,带一根长柄,就像宗祠戏台上演古装戏时那帽子上的绒球,密刺扎手。在夜里刮了呼呼大风的清早,地上的枫球落得到处都是,我们常提了小竹篮来捡拾,用来煮饭烧火。
  就如同村里所有那些古树的命运,这两棵古枫,也在生产队解体时,先后砍伐了。于今想来,不甚唏嘘。
  古樟
  因了所处位置的险峻,加之本身半已枯空,于人无用,这棵古樟得以从历次浩劫中逃脱厄运,成了这个同样古老的村庄化作废墟时的最终见证者。
  故乡八公分村的地形地势颇为别致,在因高速铁路线的修建而拆迁之后,从夷为平地的遗址上看去,就更为明显。它坐西朝东,略呈弧形位于山脚之下,弧的顶点指向后龙山(俗称纳山)的竖向中坡线。以此线为界,后龙山的两面扇形斜坡,平缓圆润地向左右两翼收缩,各自延伸进了山窝。显然,这样的村址选择,数百年前当是精心筹划过的。
  昔日青砖黑瓦的村庄呈数级台地布置,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巷子井然有序。其中有一条主巷,从村前的月塘边,笔直通到村后的弧顶。村庄最后一排房屋贴近黄黏土的山体,山脚在此被挖劈得十分陡峭,有了数丈不等的高差。自然,弧顶处的上下落差也是最大的。村里所有的人家,在这一面陡壁下,都开凿了红薯窖,如同密布的窑洞,大小深浅不一。大的红薯窖宽敞,里面各有数间小室,一户一间,为几户所共有。
  我有记忆的时候,村里尚剩四棵古樟。三棵在村后陡坎之上的山坡边缘,最大的一棵少说也要三四个成人才能合抱,从那条主巷走进村,一眼就能仰望它高大的身躯和密叶。其左右各一棵,略小,靠北的这棵半已枯空,距离陡壁更近,仿佛随时就要朝下面的大片瓦房顶倾倒下来。另一棵则独立于江边,离村子较远,耸立青石拱桥的桥头,它的虬枝绿叶跨过江面,几乎伸到对岸。
  在此之前,村里原本有很多古香樟树的,单是村后的山坡边缘,就曾有七八棵毁在了村里几个熬樟油的人的斧锯之下。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我出生前后的几年里,村里三四个脑袋活络的青壮年,学会了土法熬樟油。樟油有收购的地方,他们熬樟油卖钱,各得其所。说是熬樟油,其实就是简单的蒸馏。一口大土灶,一口大铁锅,一口大木甑,原理如同村人蒸馏红薯烧酒。熬樟油的场地,设在村南江岸的磨坊边。他们出钱给本村的大队干部,作为购买古樟的代价。古樟是祖辈留下来的,长在那里也没什么用处,能换作钱来花,哪有不笑逐颜开之理?何况在那个一手能遮天的年代。于是,一棵棵古樟先后被伐倒。樟树肢解后,木桶粗的实心树枝被他们锯成一块块厚实的砧板,作为衍生品卖给村里村外的人家。巨大的树干则用专门的斧子劈成薄片。据说雇一个人力,一天劈的樟木片,能装满三担谷箩筐。   樟木片是熬樟油的原料,一担担倒入水锅上的大木甑,猛火蒸馏。一根曲折连通的长竹管从密封的木甑壁引出,刺鼻的油气在竹管里冷却成液,导入容器,成了黄亮的樟油。这口土灶常年累月地燃烧着,热气蒸腾,年复一年。远近村庄,多少棵生长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樟树,就化作了一桶桶晶莹如泪的油液。据说,当时同属一个大队的隔壁小村朽木溪,无论这些熬樟油的人怎么游说,就是坚持不肯卖掉他们村后那棵古樟,才得以幸存了下来。这棵树形优美、冠幅广阔的大古樟,如今方圆十里少有,已是受到挂牌保护的珍贵名木。
  当村庄仅剩四棵古樟时,熬樟油的土灶终于熄火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方有机会与它们一同在这片土地上成长。
  我清楚记得,村后那棵最大的古樟,巨大的树干分成左右两股大枝,大枝向上延展,不断分出小枝,交错重叠,高高耸立,覆盖了大片地域。它的一些巨大枝条,甚至远远伸过陡壁,在半空中悬在了一大片瓦房顶上。有时候,我们也到山坡去玩耍,站在古樟底下,仰面看那些乌黑虬枝,看虬枝上一丛丛倒悬如青青灌木的寄生藤,草地上落满了乌黑的樟树籽,粒粒滚圆如珠。这棵大古樟的树干分叉处,那时安装了一个大高音喇叭,威严地俯瞰着村庄,一路电线由许多乌黑的杉木电杆高举着,高低起伏,越过园土,越过田野,越过江流,通向三里路开外的大队部。村人偶尔更换大喇叭,需架设高高的楼梯斜搭树身,才能费力爬上去。
  三棵古樟高高挺立在村后,一片巨大的浓绿,就如同村莊的地标,纵使远隔数里,也能一眼望见。每当夕阳西斜,古樟浓黑的影子悄然漫过村庄黑瓦的屋顶,一直要覆盖过村前的水圳、月塘和水井。古樟常年有猫头鹰穴居树洞,每到入夜,它那恐怖的鸣叫总是令人心惊。
  有许多年,每天早中晚,高音喇叭按时播放三次,巨大的声音响彻云霄,震荡着村庄的远近。喇叭里不时穿插一些嘶喊着浓重乡音的口头通知,更多的时候,是播放好听的歌曲。那时村里上映过《洪湖赤卫队》的露天电影,我很是喜爱。对《洪湖水,浪打浪》《手拿碟儿敲起来》这些歌曲都耳熟能唱。我有时在村前的水田里捉泥鳅,当喇叭里传来这些或优美、或伤感的歌曲时,常直起腰身认真谛听,长久望着那三棵古樟。尤其是当韩英在牢房里反复唱到:“娘——,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大路旁,将儿的坟墓向东方……”我小小的年纪,竟也滑落下一行泪来。
  香樟质地坚硬,芳香,不易开裂,不仅是家家户户做砧板的好材料,更是村里榨油坊制作相关器具的不二选材。坊间曾有一根硕大无比的樟木榨头,直径差不多有一个成人高,长约两丈,横卧在地面的支座上,中央贯穿了一道外方内圆的大长孔,是用来填塞茶枯饼,打榨茶油的,相传已是解放前伐的一棵古樟做成。其他诸如碾槽、水轱辘、连接碾槽与水轱辘的巨大转轴、齿轮等等,也无不是樟木制作。数十年使用,这些器物渐至损坏。有一年,村里决定做一套新的,就将村后的两棵古樟砍倒了。另一棵因为半已枯空,做不了用材,又离陡壁太近,恐砸下来毁了大片瓦房,幸免于利斧巨锯之下。至于江边桥头的那棵古樟,也不知是何年何月,死于何人之手了。只是多年之后,榨油坊倒塌,这些樟木器具,也被当作废物贱卖掉了。
  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昔日那片青砖黑瓦的岁久老宅所剩寥寥。巨大的高速铁路桥墩延续着,自山脚横贯而过,桥上不时有白色的子弹头列车飞驰而来,发出巨大的呼啸,须臾远逝。
  我默默地站在遗址上,仰望那棵残剩的古樟。陡壁上长满的荒草荒藤和灌木荆棘,已将那些废弃的红薯窖完全掩盖住了。这棵古樟仿佛还是我童年时的模样,半边干枯,半边绿色,没有长大,也没有缩小。它像一个被时光凝固了的残缺者,无声地俯瞰着眼前这个残缺的世界。
  古槐
  不由地想到唐代诗人元稹的一句诗:落叶添薪仰古槐。
  故乡的地盘上,与我的村庄八公分仅一江之隔,挨得最近的,是一个名叫牛氏塘的小村。村前那棵树形高大的古槐,当是轰然倒下的最后一棵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树。它的生命终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某天,死于它庇护着成长起来的一帮子孙的刀斧利锯。自此以后,这个昔日风光上佳的街铺小村,被彻底败坏,面目全非。我常思忖,为什么那些看起来朴实的村人,对待比他们祖先还年长的古树的生命,竟然如此漠视?为什么当一个人随便寻着一个口实,就要伐倒一棵古树时,村里其他的人除了成为帮凶,麻木得无一人阻止?
  真的,倘若时光回到我的童年,哪怕是少年,那也真是一个高树掩映溪水环绕的绝好小村啊!
  牛氏塘位于一处平坦的楔形台地之上,北宽南窄,地居要冲。整个小村也就一条南北向的宽阔青石板合面街巷,两侧多是吊脚楼式的圆木廊柱二层瓦房,各家临街的底层,几乎都是镶嵌式木板墙,早晨卸下,就成了宽敞的大门,夜里再一一嵌上。这里虽是永兴县地界,却是远近各村通往桂阳县和郴县的必经之地,往北可去洋塘公社(乡政府),往东可去永红煤矿、黄泥圩、乃至永兴县城、郴州,往南可去桂阳县的东城圩。每当逢圩的日子,街铺上变得尤为热闹,整日里都是南来北往行色匆匆的赶圩人,手提肩挑,络绎不绝。亦因此,牛氏塘又叫做牛氏塘街上。
  牛氏塘街上约二十来户人家,有“十户九姓”之称。他们的祖先多是外乡来此落脚的生意人,建房开铺,扎下根来。这里的主要姓氏有黄、王、雷、刘,唯独已没有了牛氏。街铺上有缝衣店,有打铁铺,国营的供销合作社也是建在街铺的北端。平日里,周边的村人打铁器,买煤油,买盐买糖,都是步行来到这里。到了年底,很多人家扯新布做新衣服,缝衣店的几个老裁缝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缝衣机踩得飞速转动,日夜滴滴答答地响,长长的高案台上堆满了各家排队等候的整齐布匹,色彩各异,以蓝黑居多。
  这里的环境堪称美好。村西的坪地是大片高大茂密的树林,枞树和雀栗树(方言读音)尤多。每棵雀栗树都结满了一串串的雀栗子,要深秋霜降后才成熟,红得发紫,口味甘甜,是村童经常爬树攀折的野果。此外还有几棵高耸云天的古枫,另几棵树皮灰白光亮的古树,叫篦嘎树(方言读音),笔直挺拔,需两三个成人才能围抱。有一年,一棵大篦嘎树遭到雷劈,一时传言鼎沸,说这树已经成了精怪。坪地下是水田和鱼塘,隔一条江,就是我们村的田野。村东靠近坡度平缓的圆岭,这是一座独立的小山包,岭脚下是园土,一条溪水自北而来,紧挨着街铺东面的房后屋脚,一路流到村子最南端,并在此与另一条几乎是垂直从东面远山沟里潺潺而来的溪水交汇,合成一股大清流,绕过街铺最南端的楔尖,沿着青石板路向西而去,猛然跌入落差数丈的深涧,融入江流。   那棵树皮乌黑顶天立地的大古槐,就位于两道溪水交汇之处的石桥边。牛氏塘的人,每天去江边水井里挑水,必定从槐树下经过,走过街铺南端的凉亭和石桥。
  我自小就对牛氏塘的环境十分熟悉,不仅是因为我们两个村子离得近,我们村庄的很多田土和山岭也在这边,做农活经常需从这里经过。更主要的是我的大姐就嫁在这里,而且就住在街铺最南端靠西一侧,有事没事我都常来这里玩耍。小时候,叫大姐一家人到我们家吃饭,我母亲通常是站在我们村口,几声大嗓子就能喊应。后来我家在我们村南建了新瓦房,我们两家就愈发近了,相互呼喊起来也更方便和清晰。
  这古槐旁的凉亭原是一座娘娘庙,庙里的娘娘神像,造型巧妙,人在门口踩踏地面坑上的方木板,那神像就会突然冲滑过来,吓人一跳。松开脚,便又自动退回原处。后来,这尊神像被毁了,四壁也拆成了大的落地方洞,两侧安装上几根供人闲坐的简易原木,就成了一座小凉亭。
  古槐开花的日子,整条街铺都是香的。虬枝高冠之上,全是一串串洁白的繁花。槐花含苞未开时,状如饱满的米粒,村人叫槐米。槐米和槐花晒干后,都可以制作成上好的花茶,芳香浓郁。这时节就常有街铺上的人和外村的人,架了楼梯,或者爬树去采摘。这树就在贵红家的屋旁,有几根水桶粗的大矮枝甚至就压在他们家的屋瓦之上,那些摘槐米槐花的人,有时甚至就踩踏在他们瓦顶上,哗啦哗啦作响。每每这时,就会遭到他们一家愤怒驱赶。
  我对槐树的好奇,是在儿时看了露天电影《天仙配》之后。里面有棵老槐荫树,开口讲话,为董永和七仙女做媒人。那时我还曾特地到这棵古槐下驻足仰望过,看看它是否也能像电影里那样,突然裂开大嘴巴,讲出话来。只是这种情况一直未曾发生,不免令人遗憾。
  牛氏塘的人我基本上都认识,这里有我小学时的一个女同学。她姓王,与我大姐家仅隔着一栋房屋。因家里姊妹多,她中途一度停学。待她哥哥读了研究生,她才继续上学,因此比我后来低了几个年级。我高中毕业上中专后,她从初中考上了幼师。
  在暑假里,我们都从学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我吃过晚飯后,常过了江,来大姐家闲坐。夏夜里,古槐下不少乘凉的大人和玩耍的孩子。我的这位同学自然也常在其中,她穿一袭长裙,更显身材窈窕。那时的月色很好,田野里蛙鸣虫吟,刚插下不久的晚稻上面浮着朦胧的雾气。古槐旁边,清澈的溪水荡漾着银波,从小石桥下缓缓流过,细语潺潺。我们常对面站着,或坐一条长凳说一阵话,她轻言轻语,笑容温暖,我们一向就谈得来,故每次见面总是心情愉悦,时光易逝。
  有一天夜里,恰逢一两里路外的下羊乌村放电影,是几个人合伙承包收门票,地点在原来的大队部礼堂。在古槐下歇了一阵凉,她从她母亲那里要了几角钱,邀我去看电影。众人面前,我感到很是窘迫,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倒是她大大方方,笑吟吟地一再邀我同去。那晚的月色很皎洁,田野空濛,长空如洗。走在弯弯曲曲的青石板小路上,步子很是轻快。那晚放的是什么影片,我已不记得了,可以肯定的,不是槐荫树能开口讲话的《天仙配》。
  以后的日子,牛氏塘渐渐变换了模样。原先吊脚楼式的合面街铺全然不见了,成了新的砖瓦房,那片茂密的枞树和雀栗树,那些古枫树,古篦嘎树,都被各家建房砍了个精光。凉亭和古槐是最后倒下的,贵红俩兄弟说,碍着他们家建房了。
  那两条昔日在古槐下交汇的溪水,也像两道哭干的泪痕,彻底干涸。只有在山洪暴发的日子,才汹涌着滚滚黄汤,绕着这个风光不再的小村子。
  古椆
  我还是要说一说儿时村旁那三棵挺拔的古椆树,否则,我的心里总像堵了一团棉絮,不吐不快。
  那地方原先就叫椆树坪,在村北青砖黑瓦、规模宏大的黄氏宗祠后面的高坎之上。
  那个时候,村庄还像一团浓墨,没有扩散开来。尽管早在我出生之前,经过一轮大炼钢铁和毁林开田的运动,村旁好端端的一大片参天楠树全砍光了,化作了高炉里的灰烬和天空飘散的黑烟,仅留下了那个沿袭久远叫楠树坪的地名,开成了一片山边的黄泥田。还有其他说不清数量和名称的古树,也在这场浩劫中一一倒下,没有了踪迹。但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村庄周边至少还剩下四棵古樟,两棵古枫,四棵古柏,一棵古梭罗树,以及三棵古椆。它们无不高大挺拔,直耸云天。
  那三棵古椆,有两棵挨得较近,在出村小径之左;有一棵离得较远,在小径之右。在它们的附近,是村里那棵堪称树王的古枫,和唯一的一棵古梭罗树。那时宗祠以北坡度平缓的斜长小山包,还是呈现原始状态的地形地貌,生长着茂密的枞树林和其他种种乔木和灌木,与村后的后龙山无异。小山包下边缘,连接着漠漠水田,交界处是古坟岗,断碣残碑一大片,是我们平素不敢涉足的地方,望而生畏。椆树坪是这小山包旁边的一处坪地,距离古坟岗一二百步。与椆树坪离得最近的一栋房屋,是村里一个生产队养猪的饲养场。
  那三棵椆树,都要成人两三人才能合抱,它们的枝枝叶叶,全长在半空之上,站在树底下,我即便尽力将头往后仰得生疼,也望不到冠幅阔大的树顶。曾有许多年,椆树下是平整的旱土,各生产队种了红薯之类的作物,秋末收获之后就成了乱草坪。我那时对这几棵习以为常的古树,并不作刻意观察,也不懂什么欣赏美景,只关注能带给我们什么实在的东西。比如说,从落光了树叶的古枫上掉落下的乌黑枫球,我们捡回家能烧火;圆豆般的橘黄色梭罗子掉下来,我们能捡了吃,嚼起来又甜又嘎嘣响。至于古椆,它们那状如子弹头的棕褐色坚果,我们叫椆子,就更是村人无不喜爱之物了。
  古椆是那样挺拔,我只记得它那密集的叶片,是二三指宽的长椭圆形,绿得光滑发亮。至于它开的花是什么样儿,因距离地面太高,看不真切,已没有了记忆,估摸着跟山上苦槠树开出的一丛丛淡黄色小花差不多吧。因为按照我的逻辑,既然苦槠子与椆子色泽外皮是如此相像,只不过前者滚圆,而后者修长,故我猜测它们的花也应该有类似之处。
  捡椆子在每年的深秋之后,直到深冬。古椆是常绿植物,那无数的椆子隐藏在高高的密叶之间,谁也够不着,谁也看不见,只能任其熟透后自然掉落,或者被大风吹落。在这样的日子,椆树坪里,整日都有村里的大人孩子,在俯身寻觅着一粒粒棕褐色的椆子。发现了,便赶紧捡起来,塞进衣裤口袋。大清早,刮大风的时候,捡椆子的人更多。童年里,我也是来这里捡椆子的常客。   捡来的椆子,可放进柴火里煨烤,光溜的硬壳炸裂得啪啪响。烧得透出香味了,用火钳夹出来,凉凉,剥去焦黑的外壳,吃那状如小指头的仁,粉粉的,清香中有着微微的苦涩味儿。
  不过,很多人家,每天捡来的椆子,都是攒起来,积少成多。有几筒几升了,就做椆子豆腐。制作过程跟苦槠豆腐如出一辙,都是去壳后,井水浸泡果仁数日,去除涩味,而后磨成浆,熬煮成糊状,添加石膏或石灰水,冷却后切块,就成了紫黑色的椆子豆腐。既可切片现炒了做菜,也可烘干,能保存到来年夏天炒青辣椒红辣椒。同许多山珍野味一样,这也是那个贫乏的年代,大自然给村人的慷慨馈赠。
  在村人的日常器物里,即便那个年代,用椆木制作的木器也不多见,大概是因为这种成长十分缓慢的硬木很稀少。至于村旁这三棵古椆,没有几百年上千年,更是不可能长成如此高大。村里最常见到的椆木器具,大概要算木匠师傅那几个长方体的刨子,有的长,有的短,光滑红亮,坚硬又沉重。至于普通人家,大多连一件椆木的木器都没有。我家那时有一根枪凿担,椆木做成,长长的,一端戴了锐利的铁锥,另一端削扁呈楔形,中间是比肩膀略宽的光滑凹槽。这根椆木,据说是我父亲在外村做木工时拿来的,做成枪凿担,能承受两三百斤的重量而不开裂和折断。很多年里,这根结实沉重的椆木担,是我父亲的专用品,无论上山砍柴,割草叶,还是挑麦秆,挑花生苗,挑红薯藤,收稻草,都是用它。椆木担经年使用,浸透了汗水和人气,也愈加光滑而红亮。
  有一年,村对面的山脚下,村人月复一月挖土方,修了一条简易的黄泥巴公路。通车的那天,全村老幼差不多倾巢出动,早早来到公路上等候。当插满红旗的解放牌汽车和大型拖拉机徐徐自远处开过来,大家更是群情激昂,笑着,喊着,兴奋地跟在车屁股后面奔跑。我那时也在其中,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车子,那股油烟尾气,我觉得特别香而好闻。我这辈子从不晕车,估计跟这次的感受有关。
  汽车来得渐渐频繁了许多。尤其是春夏之交,各生产队常组织大批人力,据说是到几十上百里外的郴州一带,割上十天半月的草叶,而后租了一辆一辆的解放牌大汽车,满载着运回村,作为稻田的青叶肥。到了夏麦收割之后,又常有汽车来拖麦秆,运进城里。有传言说,那些城里的司机们,看上了我们村里的古椆树,常与大队生产队的干部们吃吃喝喝,嘀嘀咕咕,多次来椆树坪观看,指指点点。
  以后,村里又兴起毁林开田,村北那座平缓斜长的山坡,树木悉数砍光,开成了黄泥土梯田。那块平坦的椆树坪,更是当作了理想的开田之地,三棵古椆的生长史也就此终结。只是这些新开的稻田,主要靠人力从村前的水圳车水灌溉,并且需摆放几台水车,同时逐级提升水流,十分不便。加上田不保水,易干,且地力贫瘠,禾苗长得矮小,病恹恹的,收成自然低下。大约种了一两年水稻就废弃了,成了旱土。
  三棵古椆砍伐后,解成方料或木板,或变卖,或占有,或送人情。它们四分五裂,散落村里村外,很多跟随司机们进了城。那几年,村里时兴起制作从城市流传来的靠背椅子,不少人家有了这种能折叠的椆木躺椅。盛夏的日子,将椆木椅子摆开在厅屋或阶檐下,赤膊斜躺在竖条纹的塑料布或竹片上,悠哉悠哉。
  不几年,生产队解体,村里人建房的越来越多。原本浓墨一般的村庄,渐渐洇染开来,那些废弃的新开田土,成了村庄不断扩张的宅基地,先后全部建成了杂乱无章的新瓦房。
  每次回村,从沧海桑田般的宗祠旁路过,看着小径两旁密集的房屋,我心里常有一个声音在低语:“这户人家的地皮上曾有一棵古椆,那户人家也有一棵,还有那户……”
  梭罗
  这个树名,让我纠结了好久。
  假使它至今仍在,必定成了林业部门挂牌保护的珍稀名木,它的名稱、学名、科属、树龄、性状等相关信息,自有植物学家考证标注得清清楚楚。只是,它在我童年时期就被砍伐了。它是八公分村唯一一棵异样的古树,曾给一代一代的大人孩子带来过无穷欢乐。我不知道,当村人向它举起利斧巨锯,是否念及它的好而踌躇过,甚或手软过?
  它铺天盖地轰然倒下,永远从这片土地上消失了。几十年来,它的名字却顽强地烙在我的记忆里,尽管它的形影已然模糊,圆豆般的金黄果实的甜脆滋味也渺茫得难以回想。这棵高大的古树,村里人叫沙罗树(方言读音)。深秋之后从高高的树冠间掉落下来的果实,叫沙罗,豌豆大,又恰如圆圆的大沙粒,小孩子们尤其爱吃,甜甜的,嚼起来嘎嘣嘎嘣响。
  在村里,我差不多是第一个通过高考走出村庄的读书人。当我想为这棵奇异的树写下一篇文字,我竟不知道它究竟该叫什么树?村里也没有人可以向我提供更多有关此树的植物学方面的知识。问比我年纪大的人,他们除了一再声称这棵树就叫“沙罗树”,至于确切的树名是哪两个字就不知道了,都说老一辈就这么一代一代叫下来的。比我年纪小的,他们的人生大多与这棵树无缘,问也茫然,算是白搭。
  我尝试从网上检索,输入“沙罗树”三字,显示的结果更是让我吃惊,与之读音相近的竟然有三种不同的树,分别是:娑罗树、桫椤树和梭罗树。我一时更懵了。
  我仔细阅读文字介绍,查看相关图片,与我模糊中的记忆进行对比。
  《辞源》说:“娑罗树为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佛教传说释伽牟尼在拘尸那城河边涅槃,其树四方各生二株,故称娑罗林或娑罗双树。”这种佛教圣树,“单叶较大,矩椭圆形,长15-25厘米,宽10-15厘米。”我记忆中的那棵树,叶片很小,显然不合。
  “桫椤也称树蕨,蕨类植物,桫椤科,木本,茎柱状,直立,高3-8米,叶顶生。”再看它的图片,很像棕榈类大叶植物,更是相差甚远。
  “梭罗树,梧桐科,常绿乔木,分布于我国南方。”看到这里,我心里顿时一亮。对比枝叶与果实,很是相仿。或许,那棵让我几十年不曾忘怀的古树,正是此名:梭罗树。
  村里的这棵梭罗树也是长在黄氏宗祠背后那片椆树坪,靠近内侧的一处陡坎。我的记忆里,它的躯干比附近的古椆树要小。即便如此,比我年长十七岁的大姐荷花谈及时,比划着手势说,至少也要一个半人到两个人才能将它包住。大姐对这棵梭罗树的叶片记得非常清晰:“叶子很密,很青,也很小,就大拇指头一节这么大,上面的纹路很粗,很深。”在她看来,梭罗树的小枝应该是比较脆的,因为当梭罗成熟的时节,经常有大人在长竹竿的尾端绑扎一把镰刀,高高地举起来,哗啦哗啦,掰割下一些低矮的枝丫,让站在树下的馋鬼们摘那一丛丛黄色的梭罗吃,豆子般地嚯嚯响。
  梭罗树开的是什么样的花,我的大姐已无从记起,我也毫无印象。村里的孩子往往就是这样,它们只记得好吃的东西,别的都会忽略。何况这树是如此之高,昔日村边的古树又是那样多,没有几个人会专注于这些半空中的巨大树冠上悄然发生的细枝末节。
  我的脑海里,对这棵独特古树的记忆,永远定格着这样一幅画面:青青的古梭罗树下,一个幼小的村童,曲背俯首,目光专注,在地面的草坪上一步一步缓缓走动,仔细寻找一粒粒掉落下来的金黄色的梭罗子,捡起来,放入口中,一阵咀嚼,甜味和脆响顿时化作了稚气小脸上满足的微笑。这个孩子,就是再也回不去的小我。
  在这个已然寒冷的季节,梭罗树旁青黛的古椆树上,会不时掉落棕褐色的椆子;落光了红叶的古枫树上,会不时掉落一个个拖着长柄比鸡蛋还大的圆圆的乌黑枫球。
  责任编辑   胡兴尚
其他文献
校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版物质量的高低;要保证校对质量,不断提高校对质量,涉及到专业校对人员素质的方方面面,需要从多个角度来不断提升专业素质。
内蒙古基层法院推进司法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司法改革的成效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立案登记制改革后,"案多人少"矛盾与法官职业素养提升的冲突;员额制改革后,基层法官职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在市场监管领域真抓实干受到督查激励的共30个地方,其中北京市西城
物流业是我国新兴起的产业,自“物流”这一概念被引入以来,传统物资流通业和其他一些相关产业逐步向物流业转化。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下,物流业也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
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是我国党的优良的传统 ,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随着我国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社会进程不断加剧,国内的煤炭领域正处于大规模的整合跟重组阶段,现阶段新能源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进程的加速,电脑尤其是智能化手机的普及,新闻的传播方式和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习惯从饭后读报变成了无时无刻不在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高校专业教育重要内容和校园学术科技文化的载体。以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术科技工作实践经验为例,对有效开
在现时代中,为保证企业的不断可持续发展,医院一定要高度重视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针对医院基建档案管理,本文首先对其的创新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对当下医院基建档案
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从严治党也是我国对待党建工作的基本准则。国有企业不应该固守传统的党建工作,应该和时代进行完美融合,认识到传统党建
近来,内蒙古西乌旗市场监管局组成6个检查组,在全旗范围内开展冷链食品拉网式排查,持续强化冷链食品生产流通全链条监管工作。该局加强进口冷链食品规范管理,要求进口冷链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