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死亡的道德形构:社会想象与日常实践

来源 :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tonyfr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从医院获得的田野材料为基础,与关于死亡的社会理论及人类学研究对话,揭示了“日常医学”与“生活质量”两种社会想象的拉扯如何主导当代中国家庭面对死亡的日常道德实践,其中,生活质量话语是召唤家庭主体行动的主要动力。日常实践中的生活质量论述形成了一个交互话语时空,标指着不同阶层家庭各异的“经济道德”展演,呈现了“并在之歧出”的阶层化道德形貌。尽管日常实践存在阶层差异,家庭本身却成为共同的价值依靠,“家庭生活”成为面对死亡的规范性道德剧场,这种阈限状态的道德实践体现了当代中国家庭在社会经济
其他文献
本文是对建立中国社会理论基础的一个尝试性探索。近年来,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在处理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时难以深入,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理论认识,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的瓶颈。本文从中国传统的家庭理论入手,以费孝通提出的“反馈模式”为切入点,深入讨论父子关系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对差序格局和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解。本文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一体本位”而非“个体本位”。一体的思想源于“一本”的社会意识,即以父母为本而非以天为本或以神为本,这在中国传统
本文基于CGSS2006、2010、2012、2013四期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养老保障对中国城乡居民传统生育偏好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能够显著削弱生育男孩的意愿。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冲击了如“养孩防老”和“传宗接代”等传统生育观念;另一方面,它减轻了城市居民对“在经济上依赖别人”的养老之忧;此外,养老保障显著提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质量,有利于丰富日后的养老资源。由于城乡分化的户籍制度和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力度悬殊的现状,社会养老保障对农村居民传统生育偏好的削弱效应
自尊学说为理解卢梭著作的统一性和现代自我的社会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与自爱不同,自尊是基于人际比较的社会性、反思性的产物,其形成和自然人交往的加深及理性能力的发展有关.自尊是不平等不断深化的心理原因,是自然状态成为战争状态的心理原因,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苦难和不幸的根源.即使如此,卢梭仍然承认,自尊不可消除,只能加以引导.在对骄傲与虚荣的有意区分中,卢梭以古代公民对峙现代资产者,认为正确引导后指向公共大我的骄傲是公民美德塑造的重要动力.对爱弥儿的教育表现出向自然复归的取向,它仍然可被视为解决自尊问题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