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小学汉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技能和汉语文技能,这就意味着这种汉语教学必须遵循特定的理论和方法安排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即从汉语的语言、词汇、语法等基本要素入手,通过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准确合理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民族小学 口语交际 小学汉语文 培养语感
针对用蒙古语授课的学生,考虑到有汉文语言障碍、口语交际能力差等,为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必须探索更完善的教学方法,即改变传统教学、更新理念,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汉语口语交际、注重阅读,课堂教学在识字前提下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把口语交际和课外阅读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加强对汉语实践活动的指导
汉语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汉语实践活动,要求开展活动课的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多彩,可采取学唱汉语歌曲、成语接力赛、查字典比赛、故事会和朗读会等形式。在组织集体活动时,教师需时刻体现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性和自主性,活动的内容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形式不要过于死板,活泼一些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且活动要具有较强的交际性。语言和民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语言是最好、最完备,同时是最丰富的交际工具,学习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与人更好地交流,汉语教学更应该侧重于交际功能。学习汉语的民族学生大部分年龄偏小,学习之后,效果十分显著,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且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倘若在学习汉语之后,在生活当中无法应用,那么长久下来,学习兴趣会逐渐消失。
二、通过写作训练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由于蒙古族学生不自觉地用母语的思维模式组织第二语言,致使作文与口语中病语、倒装句连篇等现象在低年级阶段屡见不鲜。教师要紧抓重点,结合语言结构特点,在对照中进行指导。在写作中,尤其要引导激发蒙古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在讲评中,可采用“作品传观”、“优秀作文欣赏”等方法激励蒙古族学生进步。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若想改变传统教学当中“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教师应该完成自身的训练与角色的转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教授学生的个体,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这样缺少了学生探讨、自得、自学和自悟的时空。
四、让学生讨论、发现和创新,激发创造力
传统的汉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一个语重心长,一个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传统模式框定了学生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就受到影响。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活跃思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会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活学活用
汉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语言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中的许多练习,就必须让学生熟悉自己的生活、周围的环境和优秀的民族文化等内容,而且要善于发现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地方。这样,学生学习语文才不至于死记硬背,才能够切实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
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民族学生长期积累的习惯,学习汉语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需要更为有效、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各项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录像带、投影仪或者录音机等高科技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七、塑造语言环境,改善汉语文教学模式
学习第二语言,环境很重要,少数民族的教师如何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如何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一些教师总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塑造语言表达平台,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受学能力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每天都和老师们相处,可很多教师根本不利用这些课堂以外的宝贵时间,和学生利用普通话进行长期的沟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背书等。教师应该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利用自己的耐心和表达能力,让学生从生活点滴上进行普通话交流,小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是成人的数十倍,更何况小孩在小学就要待上6年时间,这六年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宝贵时期。教师是不是应该从细节做起,将汉语文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
八、重视课文朗读和典范性语言材料的积累
厚积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想提高汉语能力,就要注重语言、语感、语句的积累。虽然学生使用的教材和汉族学生不一样,但相比较比普通类学生使用的教材简单得多。学生的汉语素养与汉族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阅读有困难,语言表达不清楚、不规范,语序错乱,语法混淆的不乏其人,作文中病句连篇的现象更是比较常见。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机械地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参建议确定教学目标,而应从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文和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处理好停顿、重音、语调和速度等技巧,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明白如何把话讲得清晰、正确,用语贴切、得体。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背诵一些经典性的篇章,并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对于文中那些富有哲理、充满诗意的段落、句子,应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仿写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形式,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格日勒图.蒙古语文的使用与语言教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5):30.
[2]齐玉华,海金宝.提高蒙古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浅谈[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2):15.
关键词: 民族小学 口语交际 小学汉语文 培养语感
针对用蒙古语授课的学生,考虑到有汉文语言障碍、口语交际能力差等,为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必须探索更完善的教学方法,即改变传统教学、更新理念,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汉语口语交际、注重阅读,课堂教学在识字前提下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把口语交际和课外阅读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加强对汉语实践活动的指导
汉语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汉语实践活动,要求开展活动课的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多彩,可采取学唱汉语歌曲、成语接力赛、查字典比赛、故事会和朗读会等形式。在组织集体活动时,教师需时刻体现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性和自主性,活动的内容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形式不要过于死板,活泼一些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且活动要具有较强的交际性。语言和民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语言是最好、最完备,同时是最丰富的交际工具,学习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与人更好地交流,汉语教学更应该侧重于交际功能。学习汉语的民族学生大部分年龄偏小,学习之后,效果十分显著,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且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倘若在学习汉语之后,在生活当中无法应用,那么长久下来,学习兴趣会逐渐消失。
二、通过写作训练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由于蒙古族学生不自觉地用母语的思维模式组织第二语言,致使作文与口语中病语、倒装句连篇等现象在低年级阶段屡见不鲜。教师要紧抓重点,结合语言结构特点,在对照中进行指导。在写作中,尤其要引导激发蒙古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在讲评中,可采用“作品传观”、“优秀作文欣赏”等方法激励蒙古族学生进步。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若想改变传统教学当中“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教师应该完成自身的训练与角色的转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教授学生的个体,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这样缺少了学生探讨、自得、自学和自悟的时空。
四、让学生讨论、发现和创新,激发创造力
传统的汉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一个语重心长,一个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传统模式框定了学生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就受到影响。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活跃思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会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活学活用
汉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语言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中的许多练习,就必须让学生熟悉自己的生活、周围的环境和优秀的民族文化等内容,而且要善于发现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地方。这样,学生学习语文才不至于死记硬背,才能够切实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
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民族学生长期积累的习惯,学习汉语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需要更为有效、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各项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录像带、投影仪或者录音机等高科技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七、塑造语言环境,改善汉语文教学模式
学习第二语言,环境很重要,少数民族的教师如何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如何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一些教师总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塑造语言表达平台,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受学能力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每天都和老师们相处,可很多教师根本不利用这些课堂以外的宝贵时间,和学生利用普通话进行长期的沟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背书等。教师应该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利用自己的耐心和表达能力,让学生从生活点滴上进行普通话交流,小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是成人的数十倍,更何况小孩在小学就要待上6年时间,这六年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宝贵时期。教师是不是应该从细节做起,将汉语文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
八、重视课文朗读和典范性语言材料的积累
厚积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想提高汉语能力,就要注重语言、语感、语句的积累。虽然学生使用的教材和汉族学生不一样,但相比较比普通类学生使用的教材简单得多。学生的汉语素养与汉族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阅读有困难,语言表达不清楚、不规范,语序错乱,语法混淆的不乏其人,作文中病句连篇的现象更是比较常见。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机械地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参建议确定教学目标,而应从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文和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处理好停顿、重音、语调和速度等技巧,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明白如何把话讲得清晰、正确,用语贴切、得体。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背诵一些经典性的篇章,并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对于文中那些富有哲理、充满诗意的段落、句子,应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仿写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形式,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格日勒图.蒙古语文的使用与语言教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5):30.
[2]齐玉华,海金宝.提高蒙古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浅谈[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