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育师资情况的调研,分析了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如调整师资结构、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增强激励机制、促进高校体育走向社会、拓宽体育功能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 体育师资
[作者简介]杜传喜(1972-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与管理。(河北石家庄050041)王乙淇(1972-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石家庄050031)孙建伟(1974- ),男,河北晋州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石家庄050059)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科研项目“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育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4572171)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067-02
一、前言
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纷纷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目标的确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越发凸现,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体制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设一支能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创造力、适应未来要求的优秀体育教师队伍,是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调研结果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22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部体育教育师资情况进行调研,实发放问卷322份,其中有效问卷293份,占实发放问卷90.99%。根据以上统计资料,我们分析出当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年龄结构。在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年龄在39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2.35%(见表1),50岁以上的老教师明显减少,只占5.12%。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已经形成了青年体育教师队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热情、有活力,但部分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难以很好地驾驭课堂,妥善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年轻教师的教学生涯刚刚开始,或处于一种摸索探求阶段,若在教学中稍有放松,学生就很有可能成为其适应和摸索阶段的牺牲品。
2.性别比例。在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师队伍中,男性较多,占教师总数的68.94%,目前大多数高职体育课是分男、女班上课,在某些项目的技术动作的教学中,给女生班上课的男教师面对的问题很多,其一就是给女生班进行教学时,如果学生身体素质差,完成动作困难,教师需进行保护帮助才能完成时,学生会提出各种理由中断练习,教学很难正常进行。如果是女教师给他们上课,则上述问题存在少得多,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3.学历结构。目前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在学历层次上与其他学科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在短期时间内难以得到缓解,严重影响着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事业。学历代表着曾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预示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运动训练的潜在能力。从学历上看: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0.34%;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23.21%,其中有很多教师是同等学力的硕士学位获得者;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0.99%。虽然拥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有所提高,但高层次学历的教师人数偏少。这与国家要求到2000年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人数达40%的预期仍有很大差距。这些还仅仅是数量方面的具体情况,更令人担忧的是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知识机构的先天不足,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除在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占有优势外,在文化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缺陷。可想而知,这样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他们决不能忽略学习、深造,要有远见、有抱负,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4.职称结构。据笔者调查,2006年底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人数分别为3.75%和21.16%。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职称结构比例为1∶6∶15∶5,从宏观上较为合理,形成了梯队,但平台过大,教授人数偏少(3.75%),年龄偏大,讲师 (57.34%)、助教(17.35%)比例偏高,这种比例与学校所担负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使命极不相称。有的院校甚至还存在正教授职称的空白点,职称比例远落后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我国普通高校。这就影响了体育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形成。
5.专业结构。本研究中,大多数体育教师的专业集中在田径和球类项目,分别占27.65% 和42.66%。体操、健美操、武术、游泳、理论等专业总共只占29.69%。所学专业为民族体育和新兴体育的教师太少,这些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自己身体状况更为关心,并且希望接触一些原来没有学过的、现在最流行的、有新鲜感的、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一些体育项目。学生想通过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保持体形,掌握运动技能,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学生的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市场经济发展对人体自身素质要求日益增强。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现行的体育锻炼项目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改革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势在必行。
6.敬业精神不够。据笔者调查,从1980年到2006年,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有19名体育教师调离学校,占现有教师的6.48%(见表2),36人脱离教学岗位,占现有教师12.29%;满意本职工作的仅占28.33%;35.84%的教师希望有机会调到条件更好、待遇更高的工作岗位,体育教师中有第二职业的教师的比例竟高达78.16%。体育教师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体育工作辛苦,工资待遇偏低;体育职业社会地位低,让人瞧不起;学校教学训练条件差,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进修、培训网点少和缺乏岗位竞争和制约机制等因素。最终使得许多有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师“离校而走,背校而驰”,导致了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
7.竞争意识不强。河北省很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现行的体育师资考核普遍存在对教师实际业绩即“考核重心”关注不够,把指标过多地放在“德、能、勤”等一些外围因素上,追求的是过程,看重的是态度,强调的是表面。另外,即使在教师业绩的考核上也有诸多不科学的地方,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大都是专家、领导、同事或教师自评,完全踢开了体育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学生这一真正的评价主体。长期以来,这种错位的评价方式在为一些碌碌无为者开脱的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广大教师开拓进取的精神,助长了教育中一些歪风邪气与“教育祸害”现象的滋生,以至体育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此,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方法不仅关系到高校体育师资的工作潜力、实力的挖掘与发挥,而且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应对策略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失衡、学历偏低,领导对体育教师应给予政治性的倾斜:建议适当地多聘用女教师;在综合性大学多开办体育专业硕士点,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吸引招聘高层次人才,在接受毕业生时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的原则,坚持高质量,高层次,按岗补充,兼顾学科建设需要。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高级职称的教师少,专业过于集中;综合工作能力偏低。建议学院每年从职称评定总数中拿出一定比例、名额,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年轻教师进行破格晋升,对那些在培养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延聘和返聘的条件之一,努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坚决克服在职称晋升中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真正在大学校园里创造一个青年能够发挥作用、优秀人才可以纵横驰骋、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专业方面应拓宽专业面,引进一些从事民族体育项目、全民健身的体育项目以及新兴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师。
一些体育教师由于工作、生活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价值取向发生偏斜,不安心本职工作,是影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师资建设最主要的外因。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敬业精神及人生价值观的教育;采取措施实质性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收入;在社会福利、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其从纵向内省和横向对比中,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真正感受自身的社会价值,确保体育教师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现阶段,许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人事制度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惯性上,始终没有摆脱地位低效率低的状态,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是改革,只有不断改革,引进竞争机制,才能催人奋进。要打破现行的工资制度,彻底废除当前看似公平(实际上是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建议与教学工作业绩相挂钩的动态薪金分配机制,使得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精神得以体现;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优者优聘、差者缓聘、劣者不聘的聘任制度,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吴龙.21世纪高校体育师资地现状地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
[2]周强,王欢,王天佩.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体育学刊,2002(1).
[3]付弈,于芳,刘莹清.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于发展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7).
[4]胡好,文才新,徐志平.普通高校体育师资管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5]宋义增.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培养方向与措施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
[6]廖祥龙,高加良.21世纪初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分析[J].体育学刊,2002(1).
[关键词]高职教育 体育师资
[作者简介]杜传喜(1972-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与管理。(河北石家庄050041)王乙淇(1972-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石家庄050031)孙建伟(1974- ),男,河北晋州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石家庄050059)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科研项目“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育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4572171)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067-02
一、前言
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纷纷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目标的确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越发凸现,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体制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设一支能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创造力、适应未来要求的优秀体育教师队伍,是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调研结果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22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部体育教育师资情况进行调研,实发放问卷322份,其中有效问卷293份,占实发放问卷90.99%。根据以上统计资料,我们分析出当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年龄结构。在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年龄在39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2.35%(见表1),50岁以上的老教师明显减少,只占5.12%。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已经形成了青年体育教师队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热情、有活力,但部分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难以很好地驾驭课堂,妥善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年轻教师的教学生涯刚刚开始,或处于一种摸索探求阶段,若在教学中稍有放松,学生就很有可能成为其适应和摸索阶段的牺牲品。
2.性别比例。在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师队伍中,男性较多,占教师总数的68.94%,目前大多数高职体育课是分男、女班上课,在某些项目的技术动作的教学中,给女生班上课的男教师面对的问题很多,其一就是给女生班进行教学时,如果学生身体素质差,完成动作困难,教师需进行保护帮助才能完成时,学生会提出各种理由中断练习,教学很难正常进行。如果是女教师给他们上课,则上述问题存在少得多,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3.学历结构。目前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在学历层次上与其他学科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在短期时间内难以得到缓解,严重影响着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事业。学历代表着曾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预示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运动训练的潜在能力。从学历上看: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0.34%;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23.21%,其中有很多教师是同等学力的硕士学位获得者;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0.99%。虽然拥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有所提高,但高层次学历的教师人数偏少。这与国家要求到2000年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人数达40%的预期仍有很大差距。这些还仅仅是数量方面的具体情况,更令人担忧的是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知识机构的先天不足,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除在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占有优势外,在文化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缺陷。可想而知,这样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他们决不能忽略学习、深造,要有远见、有抱负,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4.职称结构。据笔者调查,2006年底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人数分别为3.75%和21.16%。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职称结构比例为1∶6∶15∶5,从宏观上较为合理,形成了梯队,但平台过大,教授人数偏少(3.75%),年龄偏大,讲师 (57.34%)、助教(17.35%)比例偏高,这种比例与学校所担负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使命极不相称。有的院校甚至还存在正教授职称的空白点,职称比例远落后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我国普通高校。这就影响了体育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形成。
5.专业结构。本研究中,大多数体育教师的专业集中在田径和球类项目,分别占27.65% 和42.66%。体操、健美操、武术、游泳、理论等专业总共只占29.69%。所学专业为民族体育和新兴体育的教师太少,这些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自己身体状况更为关心,并且希望接触一些原来没有学过的、现在最流行的、有新鲜感的、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一些体育项目。学生想通过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保持体形,掌握运动技能,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学生的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市场经济发展对人体自身素质要求日益增强。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现行的体育锻炼项目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改革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势在必行。
6.敬业精神不够。据笔者调查,从1980年到2006年,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有19名体育教师调离学校,占现有教师的6.48%(见表2),36人脱离教学岗位,占现有教师12.29%;满意本职工作的仅占28.33%;35.84%的教师希望有机会调到条件更好、待遇更高的工作岗位,体育教师中有第二职业的教师的比例竟高达78.16%。体育教师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体育工作辛苦,工资待遇偏低;体育职业社会地位低,让人瞧不起;学校教学训练条件差,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进修、培训网点少和缺乏岗位竞争和制约机制等因素。最终使得许多有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师“离校而走,背校而驰”,导致了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
7.竞争意识不强。河北省很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现行的体育师资考核普遍存在对教师实际业绩即“考核重心”关注不够,把指标过多地放在“德、能、勤”等一些外围因素上,追求的是过程,看重的是态度,强调的是表面。另外,即使在教师业绩的考核上也有诸多不科学的地方,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大都是专家、领导、同事或教师自评,完全踢开了体育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学生这一真正的评价主体。长期以来,这种错位的评价方式在为一些碌碌无为者开脱的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广大教师开拓进取的精神,助长了教育中一些歪风邪气与“教育祸害”现象的滋生,以至体育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此,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方法不仅关系到高校体育师资的工作潜力、实力的挖掘与发挥,而且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应对策略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失衡、学历偏低,领导对体育教师应给予政治性的倾斜:建议适当地多聘用女教师;在综合性大学多开办体育专业硕士点,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吸引招聘高层次人才,在接受毕业生时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的原则,坚持高质量,高层次,按岗补充,兼顾学科建设需要。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高级职称的教师少,专业过于集中;综合工作能力偏低。建议学院每年从职称评定总数中拿出一定比例、名额,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年轻教师进行破格晋升,对那些在培养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延聘和返聘的条件之一,努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坚决克服在职称晋升中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真正在大学校园里创造一个青年能够发挥作用、优秀人才可以纵横驰骋、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专业方面应拓宽专业面,引进一些从事民族体育项目、全民健身的体育项目以及新兴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师。
一些体育教师由于工作、生活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价值取向发生偏斜,不安心本职工作,是影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师资建设最主要的外因。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敬业精神及人生价值观的教育;采取措施实质性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收入;在社会福利、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其从纵向内省和横向对比中,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真正感受自身的社会价值,确保体育教师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现阶段,许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人事制度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惯性上,始终没有摆脱地位低效率低的状态,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是改革,只有不断改革,引进竞争机制,才能催人奋进。要打破现行的工资制度,彻底废除当前看似公平(实际上是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建议与教学工作业绩相挂钩的动态薪金分配机制,使得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精神得以体现;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优者优聘、差者缓聘、劣者不聘的聘任制度,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吴龙.21世纪高校体育师资地现状地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
[2]周强,王欢,王天佩.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体育学刊,2002(1).
[3]付弈,于芳,刘莹清.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于发展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7).
[4]胡好,文才新,徐志平.普通高校体育师资管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5]宋义增.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培养方向与措施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
[6]廖祥龙,高加良.21世纪初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分析[J].体育学刊,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