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停顿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我和其他千百万青年一样重新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无论考试的成绩如何,无论考到哪所院校,就高考本身来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在我的脑海中,依稀记得那一年的招生简章是在11月5日下发的,而考试是在12月22日。这样短的时间对于荒废了多年学业的我来说,能否考上,实在是没有把握。但对于已经在铁路工作的我来说,参加高考的意义并不是考上哪所院校,而是在考试本身。比起别的下乡青年,23岁,我非常幸运,因为我被安排在了沈阳铁路分局皇姑屯车辆段作检车员工作。生活安稳,收人稳定。但是广播中传出的高考报名的消息还是让我的心活了起来。因为我小的时候就很想多念书,尤其是高考念大学。于是,我报名、检查身体、填写了志愿。当时我报的志愿是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学和南开大学的世界史。
1977年12月22日的一天早晨,当灿烂的阳光穿透树枝,照耀在满地白雪上,那个情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我穿着父亲的皮袄,骑着东方红牌自行车,踏着厚厚的白雪,来到辽大附中(现在的120中学)考试。当时的心情实在是说不好,毕竟是第一次进考场,难以言表,一种新奇,一种激动,大概就是这么一种心情。
对于当年的一些高考题目,至今还能记得一些。语文的作文题目是《沸腾的日子》和《论青年时代》。我写的是《论青年时代》。作文的开头大概是这样的,每一个人都有青年时代,青年时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求知欲最强,可塑性也最大,如何把握青年时代,是人生一个重大的选择。数学有一个加试题,是导数中求最大和最小的题,计算制作一台锅炉,材料固定,要做到容积最大,求底的直径和高的比例。但毕竟那时的教学很不系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所以有些试题作不上来。由于古汉语的基础薄弱,连古文中的“险”和“夷”都译不出来。数学中的一道求证题硬是没做出来。不过也有幸运的。比如在高考的早晨我看了看政治辅导材料,其中就看到了领袖的作用,很巧,试题中就有这道题。
两个月之后,虽然我没有考上北大和南开,但还是非常幸运地被辽宁大学历史系录取了。对于当年的许多考生来说,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结果。但是对于我来说,却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我的父母已经年迈,我是我们家里头最小的一个孩子,我母亲虚岁49岁生的我,周岁48,正好比我大四轮,我属马,我母亲也属马。这时候我父亲退休了,我母亲没上过班。我要走了,不带工资,经济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念大学毕业之后,能不能留在父母身边也都是一个未知数。而且还不带工资,要是5年以上的工龄可以带工资。我是4年多。按照规定,录取通知书下发一段时间后,考生要给予明确的答复,否则视为自动放弃。如果上大学,那么就意味着自己不仅要失去稳定的收入,而且自己还要成为家庭的负担。但如果不上呢,多年上大学的愿望从此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实在是太难了!
最后钉锤的还是我父亲,他说,咱们家以前生活挺苦的,没出过大学生,这时候宁可紧点、苦点,还得去念大学。于是,我来到辽宁大学历史系成了大学生。
走进校门的我,非常的惊奇,按照招生简章的要求,考生的年龄在18一25岁之间,但班级同学们的年龄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一轮。最大的是1946年出生的,是咱班的“老狗”,最小的“小狗”是1958年出生的,他们正好相差12岁。在四年的大学过程中,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文化的积累,还有那夏季的游泳池、冬季的滑冰场带来的潇洒,更珍贵的还是同学的情谊。
30年弹指间已经过去,班里的同学现在的工作岗位尽管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所在工作岗位上的中坚骨干。其中有的已不在人世。他们尽管逝于不同的病症,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为工作尽职尽责,竭尽心血。晋劼是我们班中最小的女生,也是班里第一批博士生,惟一的一个在国外当教授的同学。她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授,是世界上少有的研究两河流域文化的专家。而几年前,她已经因病英年早逝了。听到消息之后心里非常地难过。在这里我希望健在的同学,在紧张的工作中,要多多注意身体的锻炼,保护好身体这个硬件。
30载光阴荏苒而过,转瞬之间白发已经爬上我的鬓角,回首从前放弃铁路的优厚待遇,而毅然选择了上大学的道路,我认为是非常值得的,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人生道路的话,我还是会选择高考。从总结人生来讲,高考、读书还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因为它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一切运行系统中的基础软件。高考是我们人生当中第一次最剧烈的化学反应。而这次化学反应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份是否能收放自如的心态。只有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在人生的这次化学反应当中,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晶。
在我的脑海中,依稀记得那一年的招生简章是在11月5日下发的,而考试是在12月22日。这样短的时间对于荒废了多年学业的我来说,能否考上,实在是没有把握。但对于已经在铁路工作的我来说,参加高考的意义并不是考上哪所院校,而是在考试本身。比起别的下乡青年,23岁,我非常幸运,因为我被安排在了沈阳铁路分局皇姑屯车辆段作检车员工作。生活安稳,收人稳定。但是广播中传出的高考报名的消息还是让我的心活了起来。因为我小的时候就很想多念书,尤其是高考念大学。于是,我报名、检查身体、填写了志愿。当时我报的志愿是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学和南开大学的世界史。
1977年12月22日的一天早晨,当灿烂的阳光穿透树枝,照耀在满地白雪上,那个情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我穿着父亲的皮袄,骑着东方红牌自行车,踏着厚厚的白雪,来到辽大附中(现在的120中学)考试。当时的心情实在是说不好,毕竟是第一次进考场,难以言表,一种新奇,一种激动,大概就是这么一种心情。
对于当年的一些高考题目,至今还能记得一些。语文的作文题目是《沸腾的日子》和《论青年时代》。我写的是《论青年时代》。作文的开头大概是这样的,每一个人都有青年时代,青年时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求知欲最强,可塑性也最大,如何把握青年时代,是人生一个重大的选择。数学有一个加试题,是导数中求最大和最小的题,计算制作一台锅炉,材料固定,要做到容积最大,求底的直径和高的比例。但毕竟那时的教学很不系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所以有些试题作不上来。由于古汉语的基础薄弱,连古文中的“险”和“夷”都译不出来。数学中的一道求证题硬是没做出来。不过也有幸运的。比如在高考的早晨我看了看政治辅导材料,其中就看到了领袖的作用,很巧,试题中就有这道题。
两个月之后,虽然我没有考上北大和南开,但还是非常幸运地被辽宁大学历史系录取了。对于当年的许多考生来说,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结果。但是对于我来说,却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我的父母已经年迈,我是我们家里头最小的一个孩子,我母亲虚岁49岁生的我,周岁48,正好比我大四轮,我属马,我母亲也属马。这时候我父亲退休了,我母亲没上过班。我要走了,不带工资,经济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念大学毕业之后,能不能留在父母身边也都是一个未知数。而且还不带工资,要是5年以上的工龄可以带工资。我是4年多。按照规定,录取通知书下发一段时间后,考生要给予明确的答复,否则视为自动放弃。如果上大学,那么就意味着自己不仅要失去稳定的收入,而且自己还要成为家庭的负担。但如果不上呢,多年上大学的愿望从此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实在是太难了!
最后钉锤的还是我父亲,他说,咱们家以前生活挺苦的,没出过大学生,这时候宁可紧点、苦点,还得去念大学。于是,我来到辽宁大学历史系成了大学生。
走进校门的我,非常的惊奇,按照招生简章的要求,考生的年龄在18一25岁之间,但班级同学们的年龄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一轮。最大的是1946年出生的,是咱班的“老狗”,最小的“小狗”是1958年出生的,他们正好相差12岁。在四年的大学过程中,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文化的积累,还有那夏季的游泳池、冬季的滑冰场带来的潇洒,更珍贵的还是同学的情谊。
30年弹指间已经过去,班里的同学现在的工作岗位尽管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所在工作岗位上的中坚骨干。其中有的已不在人世。他们尽管逝于不同的病症,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为工作尽职尽责,竭尽心血。晋劼是我们班中最小的女生,也是班里第一批博士生,惟一的一个在国外当教授的同学。她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授,是世界上少有的研究两河流域文化的专家。而几年前,她已经因病英年早逝了。听到消息之后心里非常地难过。在这里我希望健在的同学,在紧张的工作中,要多多注意身体的锻炼,保护好身体这个硬件。
30载光阴荏苒而过,转瞬之间白发已经爬上我的鬓角,回首从前放弃铁路的优厚待遇,而毅然选择了上大学的道路,我认为是非常值得的,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人生道路的话,我还是会选择高考。从总结人生来讲,高考、读书还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因为它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一切运行系统中的基础软件。高考是我们人生当中第一次最剧烈的化学反应。而这次化学反应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份是否能收放自如的心态。只有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在人生的这次化学反应当中,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