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倡导全方位的生态关怀,深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人才.换而言之,如何探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推进理路,应该主要采用文献综合法和SWOT分析法,全面解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在意蕴,综合研判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总结得出一些富有价值和意义的结论,从而明确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完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拓展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构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真正做到
【机 构】
: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 昆明6505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倡导全方位的生态关怀,深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人才.换而言之,如何探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推进理路,应该主要采用文献综合法和SWOT分析法,全面解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在意蕴,综合研判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总结得出一些富有价值和意义的结论,从而明确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完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拓展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构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真正做到践行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其他文献
本文以张爱玲为例,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经典化的过程、原因及宏观制约因素.研究发现,翻译文学经典化有赖于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因素的合力.海外译者、出版社与学者参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价值生产,在其经典化译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受译入语地区社会文化心理影响,经典化过程未能摆脱对中国文学的偏见误识.同时,世界文学权力结构与入籍制度也制约着张爱玲的经典化之路,使其未能进入世界文学“超经典”行列.
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结构入句,可组构为单环倚变句“越X越Y”、连环倚变句“越X越Y越Z”“越X越Y,越Y越Z”“越X越Y越Z越W”或反环倚变句“越X越Y,越Y越X”.本文以认知语法的基线/阐释组织模型为分析框架,以量范畴为视角,探讨倚变句具有多种句法结构形式的概念结构基础.研究发现,倚变句呈现上述句法特征,是主体运用典型、连锁型、辐射型、汇聚型、嵌套型和回溯型基线/阐释组织模型,在物量、动作量、时间量、空间量、程度量的量值总量变化之间搭建“基线结构→阐释操作→释化结构”关系,实现倚变关系概念化的句法后果.
趋向补语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在线语料库中对复合趋向补语“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的用法进行检索和统计,通过构式搭配分析法计算它们与动词之间的关联度.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趋向补语“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实际使用中的分布情况,发现该组成员都存在意义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上来、上去、下去”表示趋向义多于表示结果义、状态义,“下来”表示状态义多于表示趋向义、结果义.文章对引申意义的概括从实证的角度给出证据,并对教学安排提出建议.
在后结构主义语境下,翻译研究虽然破除了结构化的等值研究模式并实现了学科独立,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往往陷入界限模糊和范畴不明的尴尬境地.叙事学与翻译研究都经历了从封闭式的内部系统研究再到综合考察相关历史语境的演变历程.但相比之下,叙事学从经典阶段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向后经典阶段的转型却颇为成功.基于叙事学与翻译研究在研究范式演变层面的相似性,本文聚焦翻译研究在后结构主义语境下的发展问题.具体将探讨以下问题:(1)追溯翻译研究和叙事学的学科演进轨迹;(2)深入剖析造成翻译研究学科界限模糊的原因;(3)以叙事学
相关性研究是常用的外语教学研究方法,但是方法论质量未引起足够重视.本研究调查12种外语教学类核心期刊中139项相关性研究的样本质量、基本统计量报告和统计结论效度,比较2009-2020年3个阶段每项质量指标的占比.调查发现,样本来源普遍单一,样本量波动大.多数研究报告r值、p值和显著性水平.描述性统计量和测量信度的报告呈阶段性增加,但是报告的完整性欠缺.统计效力达到0.8以上的研究占比阶段性变化大.鲜有研究考虑统计假设、效应量大小标准和第一类错误率.本研究呼吁制定和实施相关性研究方法论标准.
美国当代南方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在其最近一部小说《路》中呈现了明显的创作转型,以深刻的环境伦理主题、细腻的物质细节书写、丰富的科幻想象回应了所处时代和特定地域的生态危机.论文重点聚焦小说中与植物、食物相关的物质细节书写,借助“物转向”批评话语细读、品鉴物质书写的审美形态,探讨植物、食物书写如何回应末世生态灾难后的环境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危机.小说中两种不同维度的危机叙事不但有效拓展了新世纪生态文学创作路径,也巧妙传递了麦卡锡对于当下环境危机的严厉警示和人文忧思.
现代派女诗人格特鲁德·斯泰因和米纳·洛伊是20世纪初英美先锋诗人中的先锋.两位诗人具有相似的族裔背景、流亡经历和现代艺术渊源,但都因诗歌的激进形式遭遇最多的误解和抵触.本文通过分析斯泰因对日常语词和传统语法规则的颠覆,以及洛伊的多语杂糅和空间化诗行建构,阐明两位诗人在对文学传统的质疑中,基于相同的语言和意识想象力,以殊途同归的形式实验协力将早期英美现代诗歌推至盛期现代主义才有的高峰样态,她们的审美先锋意识和语言观对同期及后代诗人的创作具有开拓意义.
选课走班逐渐成为新高考改革下普通高中教学的主流形式.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从政策内容、政策工具等方面,对我国19个省份的36份关于“走班制”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有关“走班制”的政策内容包括执行新课程标准、加强学生指导、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育资源保障、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检查等.总体上,走班教学实践先于政策出台,但国家层面政策支撑力不足,政策工具使用全面但各类工具使用不均衡,具体措施系统但部分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走班制专门政策文件,完善相关管理细则,均衡使用政策工具,提高“
1917年至1925年间,托·斯·艾略特迫于经济压力,在位于伦敦金融城的劳埃德银行总部外汇部门工作近八年时间.期间,他创作并发表包括《荒原》和《小老头》在内的多首诗歌代表作品.基于这一联系,本文将借助艾略特在该时期的传记、书信和散文,探索艾略特在这一段时期内创作的诗歌作品与其银行工作之间的关系,认为艾略特的银行工作经历不仅对其诗歌创作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而且帮助他形塑了关于一战后欧洲政治文化格局的看法.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城乡教育质量不均等的“重灾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最短板”.就H省的情况来看,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校均规模在进一步缩小,学生人数整体性减少,无人教学点开始大量涌现,优秀教师仍然“下不去”等.这与城镇化进程的整体加快、教师补给的渠道不畅、对城镇优质教育的趋之若鹜等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就国家层面而言,需要有专门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精准施策和精准发力;就学校自身而言,需要从外援输血式转向内生造血式发展;从教师层面来看,需定向培养适应小规模学校特殊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