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明季道路的阻塞,加之浮丘山碧霞元君历经明代百余年的香火,使浮丘山碧霞元君信仰在清代达到高潮。香会作为民众朝拜的自发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朝顶进香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基层民众的生活,“朝顶、进香、还愿”四年圆满成了豫北民众心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法”,成为了香客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寄托。
关键词:清代;浮丘山;碧霞元君香会;碑刻
中图分类号:B9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1-01
一、清代是浮丘山香会的高潮时期
香会,“又称香火会、香社,是民众由于信仰志趣相同而自发结成的民间信仰组织,香会的出现是朝顶向规模化、组织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1]。浮丘山碧霞元君信仰受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辐射而兴起,逐渐在豫北地区确立了一席之地,由于众多香会的朝顶进香使浮丘山成为继泰山、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第三大集中地,构成碧霞元君信仰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
进香是香客们的宗教实践,香会的出现使香客们的信仰活动更加的组织化、定期化。香客们在香会的名义下进香还愿、捐资施财,从而使得香会的活动更加的丰富和具有效力。庙宇的修缮费用难以由个人承担,而香会可以凝聚会众的力量,通过香会使庙宇的修缮与扩建成为可能。现存的浮丘山碑刻大多也是关于修缮庙宇的和祈福还愿。尤自明嘉靖年间以来,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及至清代以朝拜碧霞元君而形成的每年的正月古庙会声势愈加浩大,一日可达数十万人有余,位居我国华北四大古庙会之冠。从众多碑刻的记述时间来看,浮丘山香会主要在清顺治至乾隆年间形成高潮,且历时百余年而不衰。
二、朝山进香、立石还愿是宗教信仰支撑
从现存的浮丘山香会碑刻来看,香会的第一项核心事宜就是朝顶进香,香会一般是每年朝顶进香,四年完满。一般香会朝顶进香四年才立碑还愿,而其碑刻多为清代所立。如顺治十三年(1656年)《泰山圣母碧霞行宫供会四年圆满记言》香会朝山四载后立石还愿[2];而乾隆十一年(1746年)《东明王廷禄等进香碑记》记载该香会则是“朝历三君,家历两世”,“自康熙四十八年至乾隆元年,岁岁进香,未尝活绝。粤明年,王君卒,其子廷禄曰:‘此吾父志事所在也,不容菲坠。’而同人之中亦多以子继父者,迄今又十年矣。”[3]此前后相距24年之久;康熙四十七年《仁育万物碑文》记载“会起于康熙肆拾肆年……于今三年矣,病者痊,祸者福,求子者屡应。”又乾隆二年(1737年)《十王圣会四年完满碑记》载“故人与阎王会,每乐随之。而邑东张耀祖等一会,父子相继,已历七十余载。其间苾芬歆香以飨以祠,其诚敬可谓至矣。前已立碑者二,今至周十辱、至张耀宗又四年完满,会众议立碑刻名以垂不朽”,该香会已经朝山百余载不曾断绝。光绪十六年《重修三仙圣母殿碑记》记载在同治三年有“钟寺所邢家行邢门张氏朝山,见庙宇神像倾颓……大捐资财,遂鸠工庀材,不数日,而工成告竣焉”,由于当时没有立碑纪念,而后张氏去世,其女王氏又“善继母亲之志,负重金神焉,所谓以善继善者也,迄今伊女王门进念母亲举实屡艰辛”向当时的童生求文记述母亲的善举。从上述几通碑刻的记述来看,香会朝山进香往往是同会中父子相继、女随母志,历经百十年不等,岁岁进香已成常态,四年完满立石已成“习惯法”。在古代对于普通的香客而言,朝山进香往往路途遥远且艰辛,但朝山进香的虔诚和愿望对其形成了强大的支撑。
三、浮丘山庙宇的修缮
浮丘山香会同其它香会组织同样有着“异曲同工”的社会功能。这便是香会除了祈福求愿外,也参与庙宇的修缮事宜。据《浮丘山元君殿碑记》记载:“余乡善人郑连等结会三年,赍香缗往拜其下者凡三。又各捐资财、金神像五尊。”又乾隆二十八年《河西信士邢建朴等立碑记》载:“故信士邢建朴等遂众发善念,各捐资财,使工刻刊于金石”,这几通碑刻都反映了清代前期香会捐资修庙、铺路输财的情况。
在康乾时期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保存完好,并未大修,所存碑刻也多为香会朝顶还愿而立。而在“嘉庆十八年(1812年)由于天理教起义军围攻浚县城前后两月余,及同治七年三四月间,张宗禹率西捻军东进救援东捻军,路经浚县,围攻县城70余日未克”,然而两次战事使得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遭到巨大的破坏,于是在嘉庆到同治年间经过四次大修,期间不仅香会倾资捐助,官绅、商民也参与其中。道光元年《代父自序俢工记》记载了嘉庆十六年修缮碧霞宫的事迹:“计开:修理碧霞宫一座,重修山左甬道一条。创修山右甬道一条,重修灵官庙一座,施柏树二百三十株,金装两廊神像。”又咸丰二年《重修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碑记》载:“自(咸丰)元年辛亥夏月开工,先修戏楼,次由大门、二门、钟楼、二楼及大殿神像、陪廊神像、寢宫神像、角楼垣墙、砖路,皆焕然改旧为新。”如此等等,正是香会和香客们的捐资,才使经历两次战火破坏的碧霞元君行宫得以重修和维护,也说明了碧霞元君在信众心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四、结语
总之,在明代河南省就广泛存在着对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潮流,明末因战乱等因素使原来朝顶泰山进香的豫北香客转朝浮丘山,促使了清代浮丘山碧霞元君香火的发展;香会则使朝山活动向组织化、定期化方向发展,朝顶进香也让善男信女在闲暇时间领略异域风俗美景,各种因素共同促使了浮丘山碧霞元君信仰在清代的鼎盛。
参考文献:
[1]梅莉,晏昌贵:明清时期武当山香会研究[J].历史研究2008(3).
[2]浚县文物旅游局.天书地字·大伾文化二.清顺治泰山圣母碧霞行宫供会四年圆满记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87.
[3]浚县文物旅游局.天书地字·大伾文化二.清乾隆东明王廷禄等进香碑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2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校级创新训练项目《豫北地区佛教寺庙艺术形态研究——以大伾、浮丘山寺庙为例》,项目编号20140103。
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校级创新训练项目《豫北地区佛教寺庙艺术形态研究——以鹤壁浚县大伾、浮丘山寺庙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103).
作者简介:崔亚来(1993-),男,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清代;浮丘山;碧霞元君香会;碑刻
中图分类号:B9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1-01
一、清代是浮丘山香会的高潮时期
香会,“又称香火会、香社,是民众由于信仰志趣相同而自发结成的民间信仰组织,香会的出现是朝顶向规模化、组织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1]。浮丘山碧霞元君信仰受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辐射而兴起,逐渐在豫北地区确立了一席之地,由于众多香会的朝顶进香使浮丘山成为继泰山、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第三大集中地,构成碧霞元君信仰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
进香是香客们的宗教实践,香会的出现使香客们的信仰活动更加的组织化、定期化。香客们在香会的名义下进香还愿、捐资施财,从而使得香会的活动更加的丰富和具有效力。庙宇的修缮费用难以由个人承担,而香会可以凝聚会众的力量,通过香会使庙宇的修缮与扩建成为可能。现存的浮丘山碑刻大多也是关于修缮庙宇的和祈福还愿。尤自明嘉靖年间以来,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及至清代以朝拜碧霞元君而形成的每年的正月古庙会声势愈加浩大,一日可达数十万人有余,位居我国华北四大古庙会之冠。从众多碑刻的记述时间来看,浮丘山香会主要在清顺治至乾隆年间形成高潮,且历时百余年而不衰。
二、朝山进香、立石还愿是宗教信仰支撑
从现存的浮丘山香会碑刻来看,香会的第一项核心事宜就是朝顶进香,香会一般是每年朝顶进香,四年完满。一般香会朝顶进香四年才立碑还愿,而其碑刻多为清代所立。如顺治十三年(1656年)《泰山圣母碧霞行宫供会四年圆满记言》香会朝山四载后立石还愿[2];而乾隆十一年(1746年)《东明王廷禄等进香碑记》记载该香会则是“朝历三君,家历两世”,“自康熙四十八年至乾隆元年,岁岁进香,未尝活绝。粤明年,王君卒,其子廷禄曰:‘此吾父志事所在也,不容菲坠。’而同人之中亦多以子继父者,迄今又十年矣。”[3]此前后相距24年之久;康熙四十七年《仁育万物碑文》记载“会起于康熙肆拾肆年……于今三年矣,病者痊,祸者福,求子者屡应。”又乾隆二年(1737年)《十王圣会四年完满碑记》载“故人与阎王会,每乐随之。而邑东张耀祖等一会,父子相继,已历七十余载。其间苾芬歆香以飨以祠,其诚敬可谓至矣。前已立碑者二,今至周十辱、至张耀宗又四年完满,会众议立碑刻名以垂不朽”,该香会已经朝山百余载不曾断绝。光绪十六年《重修三仙圣母殿碑记》记载在同治三年有“钟寺所邢家行邢门张氏朝山,见庙宇神像倾颓……大捐资财,遂鸠工庀材,不数日,而工成告竣焉”,由于当时没有立碑纪念,而后张氏去世,其女王氏又“善继母亲之志,负重金神焉,所谓以善继善者也,迄今伊女王门进念母亲举实屡艰辛”向当时的童生求文记述母亲的善举。从上述几通碑刻的记述来看,香会朝山进香往往是同会中父子相继、女随母志,历经百十年不等,岁岁进香已成常态,四年完满立石已成“习惯法”。在古代对于普通的香客而言,朝山进香往往路途遥远且艰辛,但朝山进香的虔诚和愿望对其形成了强大的支撑。
三、浮丘山庙宇的修缮
浮丘山香会同其它香会组织同样有着“异曲同工”的社会功能。这便是香会除了祈福求愿外,也参与庙宇的修缮事宜。据《浮丘山元君殿碑记》记载:“余乡善人郑连等结会三年,赍香缗往拜其下者凡三。又各捐资财、金神像五尊。”又乾隆二十八年《河西信士邢建朴等立碑记》载:“故信士邢建朴等遂众发善念,各捐资财,使工刻刊于金石”,这几通碑刻都反映了清代前期香会捐资修庙、铺路输财的情况。
在康乾时期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保存完好,并未大修,所存碑刻也多为香会朝顶还愿而立。而在“嘉庆十八年(1812年)由于天理教起义军围攻浚县城前后两月余,及同治七年三四月间,张宗禹率西捻军东进救援东捻军,路经浚县,围攻县城70余日未克”,然而两次战事使得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遭到巨大的破坏,于是在嘉庆到同治年间经过四次大修,期间不仅香会倾资捐助,官绅、商民也参与其中。道光元年《代父自序俢工记》记载了嘉庆十六年修缮碧霞宫的事迹:“计开:修理碧霞宫一座,重修山左甬道一条。创修山右甬道一条,重修灵官庙一座,施柏树二百三十株,金装两廊神像。”又咸丰二年《重修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碑记》载:“自(咸丰)元年辛亥夏月开工,先修戏楼,次由大门、二门、钟楼、二楼及大殿神像、陪廊神像、寢宫神像、角楼垣墙、砖路,皆焕然改旧为新。”如此等等,正是香会和香客们的捐资,才使经历两次战火破坏的碧霞元君行宫得以重修和维护,也说明了碧霞元君在信众心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四、结语
总之,在明代河南省就广泛存在着对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潮流,明末因战乱等因素使原来朝顶泰山进香的豫北香客转朝浮丘山,促使了清代浮丘山碧霞元君香火的发展;香会则使朝山活动向组织化、定期化方向发展,朝顶进香也让善男信女在闲暇时间领略异域风俗美景,各种因素共同促使了浮丘山碧霞元君信仰在清代的鼎盛。
参考文献:
[1]梅莉,晏昌贵:明清时期武当山香会研究[J].历史研究2008(3).
[2]浚县文物旅游局.天书地字·大伾文化二.清顺治泰山圣母碧霞行宫供会四年圆满记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87.
[3]浚县文物旅游局.天书地字·大伾文化二.清乾隆东明王廷禄等进香碑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2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校级创新训练项目《豫北地区佛教寺庙艺术形态研究——以大伾、浮丘山寺庙为例》,项目编号20140103。
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校级创新训练项目《豫北地区佛教寺庙艺术形态研究——以鹤壁浚县大伾、浮丘山寺庙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103).
作者简介:崔亚来(1993-),男,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