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野猪林》开始,罗尔豪的出现就给读者们带来了一股鲜活的能量,人们开始从他的《新潘金莲》、《他乡之家》、《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找寻“另类”的新鲜和快感。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罗尔豪已经在《长安文艺》、《北京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70余万字,他的作品题材新颖,文字凝练,情节起伏,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使作品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可读性极强。在其所有作品中笔者就《你的黑夜其实是我的白天》和《树上的阿婆》作了详细的阅读,因此想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
《你的黑夜其实是我的白天》这部短篇小说通过农民工、警察、男友以及站街女郎四人的串联“口供”给读者带来了一个女性的故事。她漂亮知性,拥有金钱和地位却偏偏喜欢从鲜血中找寻快感,她通过伤害自己和他人一次次地从疼痛中体会久违的释放和快乐,最终她还是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高楼上跳下去血肉模糊。《树上的阿婆》是一部迥异的作品,读至最后甚至会有些心酸。贫穷而孤独的阿婆独自住在一棵银杏树上,不仅是因为孤独可以与鸟群为伴,更重要的是阿婆没钱,丈夫死了,养子跑了、房子塌了,她不得不搬到这里与鸟群为伴,与自然为邻。阿婆因为村里准备龙舟祭祀活动而出场,她是村里年轻时唯一参加过多场祭祀活动的老人,村里请来的导演想让阿婆成为这次祭祀活动的顾问,而此时阿婆住的老银杏树因为具有商机被村长看中提出让阿婆搬下来,最终故事的两条线索都指向了传统文化和风俗,这是阿婆找了一辈子的东西。
小说的题材读来确实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嗜血如命的女子,树上的阿婆引出了发人深省的主题思考并让人不得不正视现实。女子嗜血如命,对疼痛和自残相当狂热,不仅如此她还热衷于让更多人陷入这种狂热,将伤害和疼痛进行到底。农民工、警察、她的男友和站街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鼓动和伤害,血一点点渗透出来直至最后变成喷涌式溢出,那女人会越来越兴奋,越来越狂热,就像另一个人一样。她说那不叫疯,只是一种发泄的方式,这和你在背后骂骂老板解气不是一回事,它可以把你的怨气全部发泄出去,身体就轻松多了,可以重新开始生活。她把这种见血的行为称之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类似于宗教的修行而已,只是选择的方式和强度不同罢了。也许循着女人的思路继续,想这种自残或变态的行为是有几分道理,但这肯定不为大众所接受,但我们应当相信社会确实有这种群体。现实带来的压力,不论是无形还是有形的都会让人喘不过气,农民工要承受没有钱、妻离子散的苦楚;站街女要承受别人的冷眼甚至还要为这不入流的职业争得你死我活;男人要承受事业的打击以及爱情和婚姻中的种种危机;警察这个充满正义感的职业也是如此,没有保护好一个轻生者就要承受内心极大的谴责……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压力承受体,只是大家对待压力的态度和方式不同,但显然这个女人走的是最极端的一条路———伤害自己。作者仿佛有一双洞察社会黑暗的火眼,他能嗅到最本真的东西,一层层对外拨开让人警觉和深思。这样看来倒有几分批判现实主义的味道,以强烈的批判精神着力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面,对于那些让人无法喘息的黑暗给予了无情地批判和揭露。同时作者塑造出了这个嗜血如命的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个人都叙述了和她的过往,站街女说她神秘而冷艳,农民工说她美艳而疯狂,男友说她真实而追求极致,作者赋予了这个形象以丰富性和广阔性,在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中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一个走极端却也有几分可怜的女人,作者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把人最终变成了嗜血如命的怪物,或者说是一个完全脱离人性的原始动物。
而《树上的阿婆》就更能说明这个现实的问题了,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早已被人们遗忘,利益社会权钱交易人们只关心自己,对于老一代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早已抛之脑后。无形的财富在慢慢消退,人们已经丢了最重要的东西却完全不自知,只知道埋头数自己的黄金和觊觎他人的钱财。村长喜贵就是现代人最极致的代表,他看上了阿婆住的银杏树的商机,三番五次要将阿婆从树上赶下来,只是为了发展本村的旅游业拿更多的钱,开始村里人还向着阿婆埋怨村长,后来听说发展旅游业让人人都富起来也就不再坚持,果断站在了村长那边。阿婆是没钱所以住树洞,但这棵银杏树对阿婆来说是过去的承载,是一种念想,一种让老一代人活下去的支柱。龙舟祭祀活动对阿婆来说就是一种找回遗失的美好的途径。遗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无价之宝,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我们世世代代都应该珍视并传承的宝藏,这个主题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人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庆典却对自己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节日熟视无睹,年轻人更是对韩流文化狂热不已,对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文化一无所知,传统文化的缺失的确是现代人应该补上的重要一课,因为我们正在一点点消磨自己的传统文化。
优秀的新闻记者需要专业水平和对新闻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脱颖而出。文学也是如此,文学的敏感度决定了作者写出什么主题的作品,罗尔豪先生文学敏感度实属难得,所以才在今天写出如此切合时代的文学作品,让人读来一感亲切,二感沉重,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创作技巧的运用———多视角的運用。《树上的阿婆》中作者采用了全知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即作者用旁观者的眼光叙述阿婆住在银杏树上的故事,其中阿婆、村长喜贵、麻花、导演等所有出场的人物都处在作者的主宰之下调度之中。这种视角给作者写批判现实主义这一类的作品提供了客观和有序性,使作者能够周游于被叙述的对象之间,具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的第三人称的小说对现实人生的批判带有更加客观性和冷静的性质。阿婆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作者采用了选择性全知视角就是从阿婆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情节,因此读来更显亲切,更贴近现实生活。但这样的描写没有给人物过多的声音或是心理描写,让读者和人物之间会产生越来越大的距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降低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当读到阿婆第一次拒绝导演当祭祀活动顾问的时候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回到树上去了,在这个细节处我觉得应该加入阿婆的心理描写,这样可以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更好地贴近人物和作品。
回头看《你的黑夜其实是我的白天》这部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在这里进行了一些技巧方面的变化。作者开始使用第一视角描写,从而使小说的人物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民工、警察、男友和站街女四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都用自己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自己与这个嗜血如命的女子之间的交往以及对她的印象,这样构筑出来的人物就会比作者直接告诉读者的更加丰富和鲜活,引人遐想。作者直接退到四个人物的背后,让小说中的四个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自说自演,展开故事情节,给了作品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再拘泥于作者叙述的牵绊,使人读起来更加紧张和期待,甚至直接想和人物对话从而达到了读者与人物交流的效果,可以说作者在技法上的突破让我们更加期待和热爱罗尔豪先生的作品。
文学作品具有丰富性和广阔性,每个人的解读视角和方法会略有不同,但对于一部好作品大家的整体评价还是相同的。罗尔豪先生的作品在今天的文坛上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另类”之路,但这也就是吸引我们的地方,我们更加期待他的文学在日后有更大的广阔性和丰富性,对于他的这两部作品我的评价绝对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小见大,从一个人物,一个短篇故事中让人们重新看待这个社会的问题和黑暗面,这种引人深思的力量是足够强大的,是能够给人以冲击力的。同时作者的写作技巧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努力和真诚,为了把更好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不断探索写作技法,以求带给读者更美的文学体验。当然作者在描写过程中缺少对人物心理方面的描写,我自认为今后可以适当考量这方面的技巧运用,以求作品更具特色。好的文学作品会让人收获更美好的审美体验,因此多阅读,多思考,是我们通往华丽而美妙的文学世界的重要方法。
责任编辑:张铖
作者简介:平凡,女,陕西咸阳人,回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东方文学与中亚文学比较方向。
《你的黑夜其实是我的白天》这部短篇小说通过农民工、警察、男友以及站街女郎四人的串联“口供”给读者带来了一个女性的故事。她漂亮知性,拥有金钱和地位却偏偏喜欢从鲜血中找寻快感,她通过伤害自己和他人一次次地从疼痛中体会久违的释放和快乐,最终她还是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高楼上跳下去血肉模糊。《树上的阿婆》是一部迥异的作品,读至最后甚至会有些心酸。贫穷而孤独的阿婆独自住在一棵银杏树上,不仅是因为孤独可以与鸟群为伴,更重要的是阿婆没钱,丈夫死了,养子跑了、房子塌了,她不得不搬到这里与鸟群为伴,与自然为邻。阿婆因为村里准备龙舟祭祀活动而出场,她是村里年轻时唯一参加过多场祭祀活动的老人,村里请来的导演想让阿婆成为这次祭祀活动的顾问,而此时阿婆住的老银杏树因为具有商机被村长看中提出让阿婆搬下来,最终故事的两条线索都指向了传统文化和风俗,这是阿婆找了一辈子的东西。
小说的题材读来确实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嗜血如命的女子,树上的阿婆引出了发人深省的主题思考并让人不得不正视现实。女子嗜血如命,对疼痛和自残相当狂热,不仅如此她还热衷于让更多人陷入这种狂热,将伤害和疼痛进行到底。农民工、警察、她的男友和站街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鼓动和伤害,血一点点渗透出来直至最后变成喷涌式溢出,那女人会越来越兴奋,越来越狂热,就像另一个人一样。她说那不叫疯,只是一种发泄的方式,这和你在背后骂骂老板解气不是一回事,它可以把你的怨气全部发泄出去,身体就轻松多了,可以重新开始生活。她把这种见血的行为称之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类似于宗教的修行而已,只是选择的方式和强度不同罢了。也许循着女人的思路继续,想这种自残或变态的行为是有几分道理,但这肯定不为大众所接受,但我们应当相信社会确实有这种群体。现实带来的压力,不论是无形还是有形的都会让人喘不过气,农民工要承受没有钱、妻离子散的苦楚;站街女要承受别人的冷眼甚至还要为这不入流的职业争得你死我活;男人要承受事业的打击以及爱情和婚姻中的种种危机;警察这个充满正义感的职业也是如此,没有保护好一个轻生者就要承受内心极大的谴责……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压力承受体,只是大家对待压力的态度和方式不同,但显然这个女人走的是最极端的一条路———伤害自己。作者仿佛有一双洞察社会黑暗的火眼,他能嗅到最本真的东西,一层层对外拨开让人警觉和深思。这样看来倒有几分批判现实主义的味道,以强烈的批判精神着力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面,对于那些让人无法喘息的黑暗给予了无情地批判和揭露。同时作者塑造出了这个嗜血如命的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个人都叙述了和她的过往,站街女说她神秘而冷艳,农民工说她美艳而疯狂,男友说她真实而追求极致,作者赋予了这个形象以丰富性和广阔性,在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中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一个走极端却也有几分可怜的女人,作者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把人最终变成了嗜血如命的怪物,或者说是一个完全脱离人性的原始动物。
而《树上的阿婆》就更能说明这个现实的问题了,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早已被人们遗忘,利益社会权钱交易人们只关心自己,对于老一代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早已抛之脑后。无形的财富在慢慢消退,人们已经丢了最重要的东西却完全不自知,只知道埋头数自己的黄金和觊觎他人的钱财。村长喜贵就是现代人最极致的代表,他看上了阿婆住的银杏树的商机,三番五次要将阿婆从树上赶下来,只是为了发展本村的旅游业拿更多的钱,开始村里人还向着阿婆埋怨村长,后来听说发展旅游业让人人都富起来也就不再坚持,果断站在了村长那边。阿婆是没钱所以住树洞,但这棵银杏树对阿婆来说是过去的承载,是一种念想,一种让老一代人活下去的支柱。龙舟祭祀活动对阿婆来说就是一种找回遗失的美好的途径。遗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无价之宝,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我们世世代代都应该珍视并传承的宝藏,这个主题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人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庆典却对自己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节日熟视无睹,年轻人更是对韩流文化狂热不已,对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文化一无所知,传统文化的缺失的确是现代人应该补上的重要一课,因为我们正在一点点消磨自己的传统文化。
优秀的新闻记者需要专业水平和对新闻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脱颖而出。文学也是如此,文学的敏感度决定了作者写出什么主题的作品,罗尔豪先生文学敏感度实属难得,所以才在今天写出如此切合时代的文学作品,让人读来一感亲切,二感沉重,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创作技巧的运用———多视角的運用。《树上的阿婆》中作者采用了全知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即作者用旁观者的眼光叙述阿婆住在银杏树上的故事,其中阿婆、村长喜贵、麻花、导演等所有出场的人物都处在作者的主宰之下调度之中。这种视角给作者写批判现实主义这一类的作品提供了客观和有序性,使作者能够周游于被叙述的对象之间,具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的第三人称的小说对现实人生的批判带有更加客观性和冷静的性质。阿婆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作者采用了选择性全知视角就是从阿婆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情节,因此读来更显亲切,更贴近现实生活。但这样的描写没有给人物过多的声音或是心理描写,让读者和人物之间会产生越来越大的距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降低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当读到阿婆第一次拒绝导演当祭祀活动顾问的时候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回到树上去了,在这个细节处我觉得应该加入阿婆的心理描写,这样可以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更好地贴近人物和作品。
回头看《你的黑夜其实是我的白天》这部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在这里进行了一些技巧方面的变化。作者开始使用第一视角描写,从而使小说的人物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民工、警察、男友和站街女四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都用自己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自己与这个嗜血如命的女子之间的交往以及对她的印象,这样构筑出来的人物就会比作者直接告诉读者的更加丰富和鲜活,引人遐想。作者直接退到四个人物的背后,让小说中的四个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自说自演,展开故事情节,给了作品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再拘泥于作者叙述的牵绊,使人读起来更加紧张和期待,甚至直接想和人物对话从而达到了读者与人物交流的效果,可以说作者在技法上的突破让我们更加期待和热爱罗尔豪先生的作品。
文学作品具有丰富性和广阔性,每个人的解读视角和方法会略有不同,但对于一部好作品大家的整体评价还是相同的。罗尔豪先生的作品在今天的文坛上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另类”之路,但这也就是吸引我们的地方,我们更加期待他的文学在日后有更大的广阔性和丰富性,对于他的这两部作品我的评价绝对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小见大,从一个人物,一个短篇故事中让人们重新看待这个社会的问题和黑暗面,这种引人深思的力量是足够强大的,是能够给人以冲击力的。同时作者的写作技巧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努力和真诚,为了把更好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不断探索写作技法,以求带给读者更美的文学体验。当然作者在描写过程中缺少对人物心理方面的描写,我自认为今后可以适当考量这方面的技巧运用,以求作品更具特色。好的文学作品会让人收获更美好的审美体验,因此多阅读,多思考,是我们通往华丽而美妙的文学世界的重要方法。
责任编辑:张铖
作者简介:平凡,女,陕西咸阳人,回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东方文学与中亚文学比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