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来办!”
邹福秀今年68岁,江西石城县人,她原是一位农村妇女,在石城老家办过民间灯彩剧团。20多年前,她随儿子到赣州市帮着带孙子。一个夏日的晚上,邹福秀和平常一样,忙完家务后就来到不远处的公园,和许多老年人一起唱歌、跳舞、学戏。与往日不同的是,平时教戏的老师那天情绪低落。邹福秀了解到这位老师是赣县一家民间剧团的成员,由于投资人经济困难,剧团无法维持,已经到了要关门散伙的境地,他因此心里非常失落。
不知道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驱使,邹福秀当场脱口而出:“我来办!”于是,邹福秀从一位赋闲在家带孙子的老妪,变成了赣州客家采茶剧团的团长。
20多年来,邹福秀带领剧团深入农村、厂矿、部队为广大工农兵演出,并在赣州市长期租用一个剧场,一年365天除开剧团下乡外,每天都坚持演出。赣州客家采茶剧团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民间采茶戏一面耀眼的旗帜。
“这剧团不能散。得办下去!”
缺钱,缺人,缺场地!身为团长的邹福秀每天一睁开眼就开始为着这“三缺”张罗,真是费尽了艰辛。
最让邹福秀头疼的就是找钱。1700元、500元,这两个普通的数字是剧团在赣州期间一天的开支和收入。一天两天还能够坚持,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邹福秀竟然也这样坚持下来了。积蓄花光了,她就花儿子给的养老金:养老金贴完了,她就花女儿给的旅游经费……
经费的不足还可以想方设法把家底搭进去,可人才的青黄不接则经常让邹福秀无计可施。剧团长期处于人手不足的境地,每一位成员都是多面手,这其实也是被逼无奈。剧团好不容易培养出了几个有潜力的年轻演员,他们却因为收入低等原因跑到沿海城市去打工了。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剧团成员一直不能固定,平时保持着十六七人,最多时也不过二十余人,绝大多数人都身兼多职。团长邹福秀在没人演没人唱的时候,就自己粉墨登场。
让邹福秀操心的还有场地问题。受经费制约,剧团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排练和演出场所,为此他们在居家小院和公园排练过,也在阴暗潮湿的火车站地下室待过。他们后来在市区租下一个剧场,才有了一个固定的场所。
多年来,邹福秀带她的剧团走遍了赣南的乡间地头,看一场喜欢的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了许多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邹福秀总说:“压力再大,再辛苦,这剧团不能散,得办下去!”
“我亏的是钱。赢的是精神!”
有人问邹福秀:“这么多年来,你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和儿女们给的旅游、养老的钱全部投入了剧团,加起来已经近200万元。可剧团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你怎么看?”
邹福秀回答:“我亏了。百姓没亏。我亏的是钱,赢的是精神!”
5元钱,当今几乎买不到什么了。而在赣州客家采茶剧团,人们却可以买到一张门票,享受一场文化大餐。在一张电影票动辄六七十元,一张戏票动辄几百元的当下,邹福秀却一直坚持着5元的票价。她说,来看戏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还有许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赚钱也不容易。
邹福秀带领她的剧团能坚持20多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我很感谢我的家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根本就无法想象能够坚持到今天。”说起家人,邹福秀总是眼眶含泪。老伴起初对邹福秀办剧团很不理解,后来也受到感染。不但主动揽起了家务,还出钱出力支持邹福秀的事业,成了她家庭与事业的好帮手。20多年来,邹福秀全家没有出外旅游过一次,夫妻俩甚至没有好好地散过一次步。儿女们也理解倾心于赣南采茶戏事业的母亲,他们看见了邹福秀辛苦背后洋溢的幸福。
邹福秀没有依赖政府的经费投入,却开拓出一大片演出市场;没有人指派她把采茶戏送到村寨,她却常年奔波在乡镇山寨。邹福秀走出了一条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弘扬之路。
邹福秀今年68岁,江西石城县人,她原是一位农村妇女,在石城老家办过民间灯彩剧团。20多年前,她随儿子到赣州市帮着带孙子。一个夏日的晚上,邹福秀和平常一样,忙完家务后就来到不远处的公园,和许多老年人一起唱歌、跳舞、学戏。与往日不同的是,平时教戏的老师那天情绪低落。邹福秀了解到这位老师是赣县一家民间剧团的成员,由于投资人经济困难,剧团无法维持,已经到了要关门散伙的境地,他因此心里非常失落。
不知道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驱使,邹福秀当场脱口而出:“我来办!”于是,邹福秀从一位赋闲在家带孙子的老妪,变成了赣州客家采茶剧团的团长。
20多年来,邹福秀带领剧团深入农村、厂矿、部队为广大工农兵演出,并在赣州市长期租用一个剧场,一年365天除开剧团下乡外,每天都坚持演出。赣州客家采茶剧团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民间采茶戏一面耀眼的旗帜。
“这剧团不能散。得办下去!”
缺钱,缺人,缺场地!身为团长的邹福秀每天一睁开眼就开始为着这“三缺”张罗,真是费尽了艰辛。
最让邹福秀头疼的就是找钱。1700元、500元,这两个普通的数字是剧团在赣州期间一天的开支和收入。一天两天还能够坚持,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邹福秀竟然也这样坚持下来了。积蓄花光了,她就花儿子给的养老金:养老金贴完了,她就花女儿给的旅游经费……
经费的不足还可以想方设法把家底搭进去,可人才的青黄不接则经常让邹福秀无计可施。剧团长期处于人手不足的境地,每一位成员都是多面手,这其实也是被逼无奈。剧团好不容易培养出了几个有潜力的年轻演员,他们却因为收入低等原因跑到沿海城市去打工了。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剧团成员一直不能固定,平时保持着十六七人,最多时也不过二十余人,绝大多数人都身兼多职。团长邹福秀在没人演没人唱的时候,就自己粉墨登场。
让邹福秀操心的还有场地问题。受经费制约,剧团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排练和演出场所,为此他们在居家小院和公园排练过,也在阴暗潮湿的火车站地下室待过。他们后来在市区租下一个剧场,才有了一个固定的场所。
多年来,邹福秀带她的剧团走遍了赣南的乡间地头,看一场喜欢的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了许多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邹福秀总说:“压力再大,再辛苦,这剧团不能散,得办下去!”
“我亏的是钱。赢的是精神!”
有人问邹福秀:“这么多年来,你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和儿女们给的旅游、养老的钱全部投入了剧团,加起来已经近200万元。可剧团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你怎么看?”
邹福秀回答:“我亏了。百姓没亏。我亏的是钱,赢的是精神!”
5元钱,当今几乎买不到什么了。而在赣州客家采茶剧团,人们却可以买到一张门票,享受一场文化大餐。在一张电影票动辄六七十元,一张戏票动辄几百元的当下,邹福秀却一直坚持着5元的票价。她说,来看戏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还有许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赚钱也不容易。
邹福秀带领她的剧团能坚持20多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我很感谢我的家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根本就无法想象能够坚持到今天。”说起家人,邹福秀总是眼眶含泪。老伴起初对邹福秀办剧团很不理解,后来也受到感染。不但主动揽起了家务,还出钱出力支持邹福秀的事业,成了她家庭与事业的好帮手。20多年来,邹福秀全家没有出外旅游过一次,夫妻俩甚至没有好好地散过一次步。儿女们也理解倾心于赣南采茶戏事业的母亲,他们看见了邹福秀辛苦背后洋溢的幸福。
邹福秀没有依赖政府的经费投入,却开拓出一大片演出市场;没有人指派她把采茶戏送到村寨,她却常年奔波在乡镇山寨。邹福秀走出了一条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弘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