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A)—0015—01
据一次权威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离家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显然在素质教育中加强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因素。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下,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而这种心理状态很少被真正重视,并认真疏导。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家长的溺爱,这往往易形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及独立意识弱化的倾向。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和关爱,自卑、孤僻,易走极端。有些家长为了生计出门在外很少关心孩子的事,教育缺位。
2. 社会因素。当前社会上不健康的东西如散播暴力、色情的音像刊物,还有诱惑力极强的网络游戏等,这些都对学生有消极的影响。
现在很多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期望值大多体现在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市场经济浪潮中,在就业竞争这一杠杆作用下,在教育也充满着竞争的今天,这一切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有很大影响,使得一切向分数看齐。
3. 教育机制因素。在高考“指挥棒”效应下。使得校校间、地区间都以成绩排名,使教学计划、设计、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围绕升学率走。重视分数,轻视素质;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说:“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陈至立部长曾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
面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1. 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学习不应仅限于学校,而应面向社会。让公众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形成全社会的认同和推进合力。这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2.学校应与所在地或社区建立一定方式的联系。如由学校或社会向家长推荐一些关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书刊,或定期不定期由学校、社会举办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家长座谈会,由专职心理医师或教师主讲。我校曾在前几年对初三学生家长举办过这类活动。通过类似活动,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对于社会消极影响,应有预防措施。如对不健康的音像制品、书刊和网络,有关部门执行检查应经常化、公开化、制度化、问责化。对违纪违规者处罚力度要大,减少弹性,形成真正的打击态势。
4. 推进中考制度改革,落实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消除应试教育影响。改革中考制度要确实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确实有利于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确实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确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做合格公民。同时健全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工作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让他们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5. 作为教育教学专职机构和工作者,学校、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中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教师要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推动教学改革进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知道如何扬长避短。理解个人价值,善待自己,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个人与集体关系,对他人富有爱心。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留意人们关注的问题,并运用知识加以解决,了解社会,积累经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增强公民意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打破传统的唯“学业成绩”的观念,强调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位、全面性综合评价方式。
只有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心理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A)—0015—01
据一次权威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离家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显然在素质教育中加强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因素。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下,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而这种心理状态很少被真正重视,并认真疏导。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家长的溺爱,这往往易形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及独立意识弱化的倾向。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和关爱,自卑、孤僻,易走极端。有些家长为了生计出门在外很少关心孩子的事,教育缺位。
2. 社会因素。当前社会上不健康的东西如散播暴力、色情的音像刊物,还有诱惑力极强的网络游戏等,这些都对学生有消极的影响。
现在很多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期望值大多体现在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市场经济浪潮中,在就业竞争这一杠杆作用下,在教育也充满着竞争的今天,这一切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有很大影响,使得一切向分数看齐。
3. 教育机制因素。在高考“指挥棒”效应下。使得校校间、地区间都以成绩排名,使教学计划、设计、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围绕升学率走。重视分数,轻视素质;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说:“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陈至立部长曾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
面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1. 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学习不应仅限于学校,而应面向社会。让公众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形成全社会的认同和推进合力。这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2.学校应与所在地或社区建立一定方式的联系。如由学校或社会向家长推荐一些关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书刊,或定期不定期由学校、社会举办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家长座谈会,由专职心理医师或教师主讲。我校曾在前几年对初三学生家长举办过这类活动。通过类似活动,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对于社会消极影响,应有预防措施。如对不健康的音像制品、书刊和网络,有关部门执行检查应经常化、公开化、制度化、问责化。对违纪违规者处罚力度要大,减少弹性,形成真正的打击态势。
4. 推进中考制度改革,落实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消除应试教育影响。改革中考制度要确实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确实有利于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确实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确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做合格公民。同时健全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工作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让他们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5. 作为教育教学专职机构和工作者,学校、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中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教师要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推动教学改革进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知道如何扬长避短。理解个人价值,善待自己,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个人与集体关系,对他人富有爱心。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留意人们关注的问题,并运用知识加以解决,了解社会,积累经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增强公民意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打破传统的唯“学业成绩”的观念,强调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位、全面性综合评价方式。
只有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心理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