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初中物理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逐步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自我评价。这已经成为共识,也完全符合夸美纽斯的这一先进教育理论。然而,教师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值得每一名物理教师认真探索与总结。笔者从十几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摸索与概括出几点体会,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1、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在讲物理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首先通过多媒体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索欲望。
2、以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是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又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
二、运用评价激励探究式学习
自主探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一个自我评价的心理体验过程,教师充分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准备器材、自主进行实验、自行探索问题并索取知识。主要有两种方式:
1、鼓励性评价
一位哲人曾说:“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例如:在自主实验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给予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创新实验的想法和要求给予鼓励与支持,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又如:在练习课中,教师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自解,教师巡回点拨指导,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问题的独到见解给予鼓励性评价,如“你掌握得非常快”、“你说出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想法”、“大家看他是怎样做的”等。鼓励性评价能增强学生的个人荣誉感,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增强,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2、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受教育者主动对自己提出任务,自觉地促进思维的转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的活动,它是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内动力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1)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3)培养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4)培养学生适度的理想水平。自我评价不仅是思想和心理上的修养,还包括在实践中的积极锻炼。人只有通过“实践——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再认识自己——再教育自己”的循环过程,才能使自身发展得更加完善。
三、探究习题,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教学和生活中提高探究能力
近几年来,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式习题更是越来越活,但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要领悟得透彻。为此,在教学中不时地引入探究性习题、开放性习题,让学生时刻体验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比如:笔者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道: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使我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正在思考的过程中,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你好!”“今天天气不错,心情挺好,我们一起去攀登盘山如何?”“好,一会校门口见!”也许你会问我:他是什么人,你就跟着他去登山?告诉你,是音色告诉我,他是我的朋友。坐在去盘山的车上,发现身边的树木飞速地向后跑去,这里是以车为参照物。那么车的速度到底多快呢?车行驶的路程、车行驶的时间又是多少呢?这时身边的朋友告诉我,可以借助于路边的树木。对呀,我开始一边记时一边数走过的树木,然后用(n-1)L/t算出车的大约速度。正在喜悦之中忽然听到汽车鸣笛,原来车已经行驶到盘山脚下。正在下车的时候,听到了回声,那么我可以用学过的声学公式计算出鸣笛距离和听到回声时的距离。到了山上,看到美丽的景色,想留念,然后我们开始拍照,一会近景,一会远景,运用着物理中所学的透镜成像知识,真是兴奋极了。……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概而言之,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1、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在讲物理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首先通过多媒体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索欲望。
2、以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是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又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
二、运用评价激励探究式学习
自主探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一个自我评价的心理体验过程,教师充分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准备器材、自主进行实验、自行探索问题并索取知识。主要有两种方式:
1、鼓励性评价
一位哲人曾说:“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例如:在自主实验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给予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创新实验的想法和要求给予鼓励与支持,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又如:在练习课中,教师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自解,教师巡回点拨指导,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问题的独到见解给予鼓励性评价,如“你掌握得非常快”、“你说出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想法”、“大家看他是怎样做的”等。鼓励性评价能增强学生的个人荣誉感,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增强,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2、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受教育者主动对自己提出任务,自觉地促进思维的转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的活动,它是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内动力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1)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3)培养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4)培养学生适度的理想水平。自我评价不仅是思想和心理上的修养,还包括在实践中的积极锻炼。人只有通过“实践——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再认识自己——再教育自己”的循环过程,才能使自身发展得更加完善。
三、探究习题,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教学和生活中提高探究能力
近几年来,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式习题更是越来越活,但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要领悟得透彻。为此,在教学中不时地引入探究性习题、开放性习题,让学生时刻体验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比如:笔者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道: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使我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正在思考的过程中,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你好!”“今天天气不错,心情挺好,我们一起去攀登盘山如何?”“好,一会校门口见!”也许你会问我:他是什么人,你就跟着他去登山?告诉你,是音色告诉我,他是我的朋友。坐在去盘山的车上,发现身边的树木飞速地向后跑去,这里是以车为参照物。那么车的速度到底多快呢?车行驶的路程、车行驶的时间又是多少呢?这时身边的朋友告诉我,可以借助于路边的树木。对呀,我开始一边记时一边数走过的树木,然后用(n-1)L/t算出车的大约速度。正在喜悦之中忽然听到汽车鸣笛,原来车已经行驶到盘山脚下。正在下车的时候,听到了回声,那么我可以用学过的声学公式计算出鸣笛距离和听到回声时的距离。到了山上,看到美丽的景色,想留念,然后我们开始拍照,一会近景,一会远景,运用着物理中所学的透镜成像知识,真是兴奋极了。……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概而言之,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