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内不少产业开始走出国门,本文以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为例,分析了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创新要素,同时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产业转移创新要素机制
1 珲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和政策等优势,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包括:木制品加工、能源矿产、纺织工业、海产品加工及健康生物等产业集群。
木制品加工产业,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及相邻的俄罗斯和朝鲜的林木资源,进行木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经过多年努力,发展了木材交易市场、成材和高档家具等相互衔接的林产品加工产业链。
能源矿产产业,包括大型能源企业、煤化工业园区有色金属企业。大型能源企业包括珲春大唐发电厂等,还有正在推进的珲春——敬信66kv输变电等工程。有色金属企业以紫金矿业及曙光金铜矿为代表,其中紫金矿业处理金精矿能力达到37.95万吨规模;曙光金铜矿年产金铜矿粉24636吨。
纺织服装产业以纺织工业园为依托,已有小岛制衣、吉林特来、运达针织、风华制衣、浪莎袜业、雅戈尔等知名企业进驻,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发展态势很好。
海产品加工产业,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挥近海的区位优势,打造百亿级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相关产业转移,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其中东扬实业有限公司已形成加工鳕鱼300吨、马哈鱼2000吨、多春鱼1000吨、鱿鱼10000吨和沙丁鱼2000吨的生产规模。
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现拥有吉林省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多的人参食品加工企业——珲春华瑞参业。
2 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所谓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即产业结构要与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相匹配;要融入国际产业链条,要与航线和通道的上下游城市的产业相关联,形成产业梯度,生产要素自由顺畅流动,产业集聚程度高。
2.1 珲春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合理化评价。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珲春市森林覆盖率为76.5%,有利于发展木制品加工产业。煤炭的探明储量为7.78亿吨,有吉林省最大的煤田,还有许多有色金属资源。承接韩、日等国的相关产业转移,融入国际产业链条。水资源储量为20.58亿立方米。珲春旅游资源丰富,应该继续发展高附加值的旅游产业。珲春市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盛产人参、鹿茸、蜂蜜及哈什马等名贵滋补药材,珲春市利用这些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的健康产业。
珲春市产业结构(2001年-2010年)表现为“二三一”产业排序状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差距越来越大。就业结构处于“一二三”产业的低水平排序状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无法吸纳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可见,产业结构高度化进展缓慢。
2.2 珲春市产业结构分析。进入21世纪以后,珲春市的生产总值发展比较快,但三次产业结构不平衡。
到2010年,珲春市的生产总值,增长了527.8%。其中第二产业增长了779.5%,发挥着支柱作用。
■
如表1所示,珲春市第二产业增产较快,比重达66.4%,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今后珲春经济工作的重点。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产业产值比重同本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比率。一般来说,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小于1,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于1。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例会接近1:1:1。
2.3 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自身优势产业无法融入国际产业链条。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东北亚各国的产业布局情况,致使珲春市的产业集群和东北亚相关国家的产业缺乏紧密的关联度。没有有效承接日、韩等国的产业转移。其次,产业集聚程度低。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内的各个特色园区内的企业,相互衔接不够紧密。再次,示范区内的产业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相似度较高。没有形成梯度发展。
2.4 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①融入东北亚产业链条。主动承接韩国、日本的优势产业。如汽车和零部件的组装、服务外包、电子产品的深加工、环保产业等,积极学习相关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争取进入国际产业链条。利用当地优势产业,如本文提到的林产品加工产业、健康产业、能源矿产产业、纺织服装业、海产品加工产业、旅游产业等,扩大对俄、朝、韩、日国家的出口,并利用跨境经济合作,延伸相关产业链条。
②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珲春市的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如餐饮业、零售批发等,以金融、信息、旅游、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珲春合作示范区应该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出台宏观政策和微观激励机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 创新要素引领本地区跨越式发展
依赖产业转移来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往往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原因在于落后地区产生了“路径依赖”,承接的低端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跨越式发展,如果没有新的发展思路,仍然落后于发达地区。
3.1 创新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和目标。所谓的产业转移也正是基于区域间创新程度的差异而存在的,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承接地发展的历史契机,可以加快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和产业配套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是产业升级和优化的技术支撑,如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软件产业和多媒体产业的发展一样,使传统产业新型的技术驱动产业。
3.2 创新要素。科技和技术服务于产业,要经历基础研究、研发、产业化等阶段,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科技服务机构的共同协同参与,形成创新网络。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核心、大学和科研院所是重要的参与者,中介机构是纽带。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相关要素。其中,政府在协同创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对发挥创新功能至关重要。是一种交互式的复杂系统工程。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实现路径创新,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如图1所示。
■
3.3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本地区的不同的产业和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性不强,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企业研发能力较差,本地区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缺乏互动机制,科研活动脱离实际需要,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有必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各创新主体的利益关系,建立政府-企业、政府-高校-企业、高校-企业、企业-企业的合作机制。发挥后发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①建设研究、开发、转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要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②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为创新投入资金,为企业承担部分风险,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同研发,建立各种科研机构。③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奖。对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和政策上的优惠。④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业,鼓励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微小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
参考文献:
[1]张黎黎.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J].江淮论坛,2010(5):23-29.
[2]候庆志.东北三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1(9).
[3]马博.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关键词:产业转移创新要素机制
1 珲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和政策等优势,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包括:木制品加工、能源矿产、纺织工业、海产品加工及健康生物等产业集群。
木制品加工产业,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及相邻的俄罗斯和朝鲜的林木资源,进行木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经过多年努力,发展了木材交易市场、成材和高档家具等相互衔接的林产品加工产业链。
能源矿产产业,包括大型能源企业、煤化工业园区有色金属企业。大型能源企业包括珲春大唐发电厂等,还有正在推进的珲春——敬信66kv输变电等工程。有色金属企业以紫金矿业及曙光金铜矿为代表,其中紫金矿业处理金精矿能力达到37.95万吨规模;曙光金铜矿年产金铜矿粉24636吨。
纺织服装产业以纺织工业园为依托,已有小岛制衣、吉林特来、运达针织、风华制衣、浪莎袜业、雅戈尔等知名企业进驻,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发展态势很好。
海产品加工产业,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挥近海的区位优势,打造百亿级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相关产业转移,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其中东扬实业有限公司已形成加工鳕鱼300吨、马哈鱼2000吨、多春鱼1000吨、鱿鱼10000吨和沙丁鱼2000吨的生产规模。
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现拥有吉林省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多的人参食品加工企业——珲春华瑞参业。
2 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所谓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即产业结构要与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相匹配;要融入国际产业链条,要与航线和通道的上下游城市的产业相关联,形成产业梯度,生产要素自由顺畅流动,产业集聚程度高。
2.1 珲春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合理化评价。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珲春市森林覆盖率为76.5%,有利于发展木制品加工产业。煤炭的探明储量为7.78亿吨,有吉林省最大的煤田,还有许多有色金属资源。承接韩、日等国的相关产业转移,融入国际产业链条。水资源储量为20.58亿立方米。珲春旅游资源丰富,应该继续发展高附加值的旅游产业。珲春市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盛产人参、鹿茸、蜂蜜及哈什马等名贵滋补药材,珲春市利用这些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的健康产业。
珲春市产业结构(2001年-2010年)表现为“二三一”产业排序状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差距越来越大。就业结构处于“一二三”产业的低水平排序状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无法吸纳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可见,产业结构高度化进展缓慢。
2.2 珲春市产业结构分析。进入21世纪以后,珲春市的生产总值发展比较快,但三次产业结构不平衡。
到2010年,珲春市的生产总值,增长了527.8%。其中第二产业增长了779.5%,发挥着支柱作用。
■
如表1所示,珲春市第二产业增产较快,比重达66.4%,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今后珲春经济工作的重点。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产业产值比重同本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比率。一般来说,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小于1,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于1。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例会接近1:1:1。
2.3 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自身优势产业无法融入国际产业链条。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东北亚各国的产业布局情况,致使珲春市的产业集群和东北亚相关国家的产业缺乏紧密的关联度。没有有效承接日、韩等国的产业转移。其次,产业集聚程度低。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内的各个特色园区内的企业,相互衔接不够紧密。再次,示范区内的产业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相似度较高。没有形成梯度发展。
2.4 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①融入东北亚产业链条。主动承接韩国、日本的优势产业。如汽车和零部件的组装、服务外包、电子产品的深加工、环保产业等,积极学习相关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争取进入国际产业链条。利用当地优势产业,如本文提到的林产品加工产业、健康产业、能源矿产产业、纺织服装业、海产品加工产业、旅游产业等,扩大对俄、朝、韩、日国家的出口,并利用跨境经济合作,延伸相关产业链条。
②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珲春市的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如餐饮业、零售批发等,以金融、信息、旅游、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珲春合作示范区应该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出台宏观政策和微观激励机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 创新要素引领本地区跨越式发展
依赖产业转移来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往往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原因在于落后地区产生了“路径依赖”,承接的低端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跨越式发展,如果没有新的发展思路,仍然落后于发达地区。
3.1 创新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和目标。所谓的产业转移也正是基于区域间创新程度的差异而存在的,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承接地发展的历史契机,可以加快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和产业配套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是产业升级和优化的技术支撑,如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软件产业和多媒体产业的发展一样,使传统产业新型的技术驱动产业。
3.2 创新要素。科技和技术服务于产业,要经历基础研究、研发、产业化等阶段,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科技服务机构的共同协同参与,形成创新网络。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核心、大学和科研院所是重要的参与者,中介机构是纽带。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相关要素。其中,政府在协同创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对发挥创新功能至关重要。是一种交互式的复杂系统工程。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实现路径创新,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如图1所示。
■
3.3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本地区的不同的产业和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性不强,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企业研发能力较差,本地区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缺乏互动机制,科研活动脱离实际需要,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有必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各创新主体的利益关系,建立政府-企业、政府-高校-企业、高校-企业、企业-企业的合作机制。发挥后发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①建设研究、开发、转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要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②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为创新投入资金,为企业承担部分风险,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同研发,建立各种科研机构。③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奖。对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和政策上的优惠。④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业,鼓励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微小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
参考文献:
[1]张黎黎.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J].江淮论坛,2010(5):23-29.
[2]候庆志.东北三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1(9).
[3]马博.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