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使用好新教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ll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普通高中语文课本(粤教版),欣喜发现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从“课文教学”到“表达交流”,从“基本阅读”到“推荐阅读”,从“活动指引”到“点击链接”,无不体现着新课程理念,闪烁着编者的智慧。
  笔者在新课标实施的两年里,在教材的使用上作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根据学生兴趣点灵活安排教学顺序和重点
  
  粤教版新教材分“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其中“必修系列”要求学生全学,而“选修系列”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选学,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其实,笔者认为,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教师都应该尽量给学生自由选学的空间。课文的讲解顺序也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我认为,在每单元开始之前,先征询学生的意见,确定学生的兴趣点后,再开展教学效果更佳。其好处体现在:(1)学生必须事先预习整单元的课文,才能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篇目。这样可把那些平时不爱阅读的学生也带进阅读的行列,在无形中被老师拉进了事先设计好的“陷阱”中。(2)不妨让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不喜欢的理由,在课堂上发言。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带上批判性思维更深入阅读课文,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双方各抒己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气。(3)对于教师来说,能更好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更容易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选修1第二单元第9课李商隐的《贾生》,可以同时把相同题材的第12课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调前,教师投影讲解“贾谊”的典故,然后对两首诗个进行比较赏析。学习必修4第一单元“关注社会”,除了有侧重点地品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从课外的报纸中推荐自己喜爱的时评篇目,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兴趣点灵活安排教学顺序和重点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既避免了教师在学生不感兴趣的地方用力太多引起学生反感,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又能在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充分挖掘,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到知识,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运用评、删、改、仿等手段与文本互动对话
  
  新教材的课文多选自名家名篇,一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对名家名篇过于神化。在我们的思想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名家名篇都是没有缺陷的,并且是难以模仿和超越的。这样,我们只能毕恭毕敬的仰视文本,谈何与文本互动对话?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大胆突破这种思维定势,适当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评、删、改、仿。
  “评”是用自己的话评价课文,大致相当于“评注”。“评”是参与文本的基础,引导学生既能欣赏课文,也能用批判性的目光恰如其分地审视文章的优劣。如一些古代名篇中提倡的“及时行乐”就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应该引导学生弃其糟粕。但“评”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在“评”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认识,即使是名家名篇也可能存在着一些谬误或不足,可让学生“删”。“删”指删改原文,使之更简洁。通过“删”,帮助学生改正平时作文啰唆累赘的毛病,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文本进行对话,也具有成功感。
  “改”则完全是改编,例如学习《鸿门宴》(必修5),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戏剧;学习《氓》(必修1),不妨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自选角度,将其改编成小小说。改编是对文本的再解读,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仿”指仿写,仿写就是在优秀作品触发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模仿文章的某些写作特点、某种语言风格或某些思想内容所进行的作文训练。“仿”得不成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叹服原文的精妙之处,“仿”得成功,则能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运用评、删、改、仿等手段参与文本,是学生真正实现与文本互动对话,也是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好方法,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一点跳出文本,对教材进行有效拓展
  
  人们对课文的理解总是因时、因地、因景、因人而异的,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对由文字构成的语文课本信息的理解就永无止境。
  不少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满足于教学参考书的辅助,甚至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备课时也处处被教参牵着走,这显然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发展,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其实,一般的教学参考书往往流于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说明或者是重复性归纳,而这种说明和归纳又有一种简单的公式或套路,把浸透了作者心血的文字变成僵化的符号,学生也不能真正有所得益。因此,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多一点跳出文本,对教材进行有效拓展,具体做法有:
  1.善于联系,寻找新的解读突破点
  我在备《与尹师鲁第一书》(粤教版选修2)这一课时,发现教参只是简略分析了作者向老朋友提示的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通过联系学生所学过的篇目(第二单元学生刚学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初中曾学过他的《醉翁亭记》等),再结合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我发现欧阳修在这封书信中流露的“既不悲观,也不放纵”“主张慎职勤官”的心态和他这一时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关系。于是我设计了欧阳修主要经历及其对应心态对照图,便于学生更容易从整体理解:
  
  2.课内课外结合,进行比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选修1)时,不妨引入课外的孟浩然的《临洞庭湖上张丞相》,与之进行比较阅读。元代方回就曾评价“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在理解“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一联时,若能联系杜甫的另一首诗《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当更容易理解时年56岁,身患肺病、全家在水上漂浮的杜甫那种凄凉、孤独的心境。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采用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入领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将某些有着相似主题的课文进行对照分析,以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并深化文本的主题思想。
  3.丰富人文积淀,善于使用课堂穿插艺术
  “穿插,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课文教学思路的主线,而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如学习杜甫的《哀江头》(选修1),在理解“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中“一笑”的讽刺意义时,可以插入白居易《长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杜牧《过华清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实践证明:多一点跳出文本,对教材进行有效拓展能扩充课堂容量,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厚度”,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兴犹未尽的感觉。
  
  四.开放式设计综合性语文活动,以活动带动学习
  
  粤教版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每册教材以第一单元的综合性语文活动贯穿学习活动。活动的开展往往受各种条件限制,笔者认为,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建议,而应创造性的发挥教材所倡导的理念,结合学生及学校实际开展综合性活动。
  如必修5第一单元的“活动指引”要求开展“走近经济”语文学习活动,并提供了较为详尽的活动计划。但我考虑到高州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山区,这方面的资源相对缺乏,操作难度较大,于是放弃了这个活动计划,而将目光放在第二单元的“新闻”上。学生每天都接触新闻,比较熟悉,其时,神七升空、三鹿奶粉等热点新闻在学生当中被争相评论,兴趣较浓。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完新闻写作的技巧要求以及两篇精彩的新闻报道后,着手布置开展“新闻写作与播报”活动,要求学生报道身边的新闻。这次活动中学生的热情高涨,大家分工合作,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在最后的正式播报中,各组成员各显神通,无论是播音员的字正腔圆,还是编辑的别出心裁,还是记者职业敏感,无不体现着同学们的合作精神,闪耀着同学们的智慧火花。
  可见,以课文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综合性语文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其形式还有很多。其中,课本剧是很受师生欢迎的一种形式。必修5第三单元为“戏剧”单元,学习这一单元,除了必要的戏剧常识讲解、课文学习,还可以放手让学生“粉墨登场乐一回”。但要注意两点,一是最好让学生把学过的小说或诗歌改编成剧本,因为这一单元的文本阅读已经是现实的剧本,若直接让学生照本宣科演,达不到训练动笔、动脑能力的目的;二是演课本剧要“演评结合”,教师也参与其中。这样一来,无论是剧本的写作、修改,还是演员的合理安排;无论是道具的精心准备,还是演后的评价交流,处处都是一次次“闪亮电子”的体现,处处都是师生们活跃的影子,在“学”中“演”,在“演”中“学”,何乐而不为?
  《西游记》中水帘洞里有一副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用它来比喻语文新教材再恰当不过了。语文新教材确是一片果树遍地的“花果山福地”,阅读它,就像是孙悟空手舞足蹈腾跃于花果山那般自由自在心花怒放。然而,在某些角落,也隐藏着别有洞天的“水帘洞”,那是一片全新的天地。而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我们,任务就是利用好这片“花果山福地”,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开放式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去发现其中别有洞天的“水帘洞”,到达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邱桂平,语文教师,现居广东高州。本文编校:王玲
其他文献
安居宝300155  公司主营业务为楼宇对讲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停车场系统、监控、防盗报警系统、液晶显示屏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发布澄清公告称:1、公司目前产品尚不涉及抗击肺炎的互联网产品应用,亦不涉及远程教育、在线教育、远程视频会议及云办公等在线业务。2、公司掌握的区块链基础技术尚处于示范应用及市场推广初级阶段,公司被认定为区块链企业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短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3、公司停车场
烘托、衬托、渲染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三者常常如影随形,交叠在一起,用法和功效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细微差异,初涉文学者较难分清。   一.衬托   《现代汉语词典》:“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这一事物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有主有次;二是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可正可反。   我认为这里面还应有一层意思:主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作者的思路在文章外部形态上的体现。2009年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写作部分对结构方法的要求是“结构完整”,即写文章要有头有尾,有详有略,段与段的安排要清晰、合理,过渡、照应要和谐自然。优秀的考场作文除结构清晰完整外,还要严谨而有特色。严谨即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段与段之间有逻辑力量,特色是指不同于一般的结构布局。  记叙文最常规的结构模式是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安排材料,顺着
随着高考作文分值的增加,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愈来愈重视,但依然解决不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照样持笔茫然、笔下生涩。似乎,好的高考作文离我们越来越远。原因是没有摆正以下两对关系:    一、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欲写作文先学做人,作文也是为了做人。《新语文写作》杂志提出三个阶段的写作: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就较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笔者认为这三个阶段的写作理念就是为了与学生的生命
一,当下作文教学的流弊    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语文界,作文教学到底离写作的真谛有多远,离学生的心灵有多远,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成为语文教师心头的痛。  在笔者看来,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流弊:  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设置人为的藩篱,未能打通二者的经脉。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完全是两个领域的
“青韵出香樟古木长青曾宿凤,文光凌北斗泮湖虽浅也藏龙。”昔日香樟流韵,今朝泮湖听涛。经历了风风雨雨,这座名校即将迎来她的百岁华诞,老校园内绿荫婆娑的百岁香樟可以作证,新校园内碧波粼粼的泮湖可以作证:   百年风华,薪火相传,诲人不倦,弦歌不辍。   语文教研组是这所名校的一张厚重的名片。语文教研组现有教师44人,特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4人,中学高级职称18人,中学一级职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就是对同一本书反复阅读,即“精读”; “读书破万卷”是博览群书,即“泛读”。无论精读,还是泛读,都要讲质讲量,没有认真深入广泛地阅读,就不能读懂文章,不可能理解含义。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高中生的阅读教学现状,可以说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是除了语文课本,基本上不看课外书,有的甚至连语文书也看的很少。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然而我们丢掉了优秀的传统,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
中国传统教育良莠并存。从其消极的一面看,它以“教”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习惯于将知识嚼碎送给学生,忽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师往往经验作主,居高视下,越位代办,这样就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生成。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把课堂学习的“主权”归还学生,真真切切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全国实施规范办学、推进素质教育和江苏“教育新政”的大背景
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具体体现为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这样,“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能力为重”是相对于什么而提出的?反观我们的教学,实际上是在以什么为重?知识,或者说以知识为主体的“双基”。在知识关注的视野里,教师教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