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的网络也跟着不断升级。记得,当年学校网络刚刚开通时,全校教师都怀着兴奋的心情,积极地推动基于网络的新型学校文化建设。在2006年12月,我承担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青年课题“blog在教与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062731570),把博客作为一项重要交流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和建立教师个人主页。2006年10月初,齐伟老师向我推荐了“视像中国”项目。据了解,这个项目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电话,以远程实时互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专题学习活动及文化交流活动,这正符合我校的网络建设发展目标。随后,我便向学校领导汇报了这个项目的相关情况并提出加入的想法,校长非常赞同,并交由我来负责实施。月底我就向“视像中国”项目组提交了申请表,很快就收到了回复,同意我校参加,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始了前期的软件安装和系统测试。
2007年1月16日,在上海少年宫唐春雷老师的陪同下,香港“视像中国”项目组执行经理梁锦松先生到访了我校。在欢迎仪式上,陆校长向香港客人介绍了办学特色。会后,大家还观摩了同学们的书法现场活动。当时,梁先生对我校的网络带宽非常满意,说这是他遇到的最好的学校之一,他很快便联系了香港德信学校,促成其与我校结对,成为联谊姐妹学校。就这样,基于信息技术的“视像中国”活动在我校正式启动了。
“视像中国”项目组经常会组织远程教学、学校联谊、英语和普通话的辩论比赛等活动。当时,我们的信息化设备配置很低,为了能够按期参加活动,专门增添了一台高性能的电脑,单独的双头显卡,一头连接投影幕布,显示远程视频会议的主画面,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现场;另一头连接液晶电视机,显示与我们互动的学校画面。另外,即时带宽也是影响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网速一慢,就会带来严重的延迟效应,使对方的声音时断时续,画面静止不动,这样活动就可能无法进行下去。为了保证网速,我们把这台电脑的网络端口直接连在学校光纤收发器上,有时甚至会临时切断其他线路。由于学校当时没有专用的远程教室,所以在每次活动开始前,我们都要经过一番折腾,将所有的设备重新安装连接,并与组织方的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远程测试。最麻烦的是声音清晰度的调试,当时,项目组的秦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与我沟通,有时在MSN上说不清楚,还会专门从香港打电话来指导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学校的“视像中国”社团中,除了我负责技术外,还有其他专业的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记得有一次,为了能顺利参加项目组的普通话和英语辩论比赛,参与活动的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两位老师在学生辩论技巧培训、辩题解析、材料准备、实践训练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准备,虽然是第一次参与基于网络的辩论比赛,但由于大家的认真准备,师生都有极大收获。活动结束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连通作用,然而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参与活动的师生。如果每项活动缺少充分的准备,平时不根据项目活动规则进行练习,学生达不到参与具体活动的要求,就是技术装备再好,活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也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各学科老师参与的信息化团队,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才发展到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状态。
说到筹备活动,规模较大的一次就是2007年初的“五地远程迎新春活动”,许多老师都参与了此次活动的筹备工作,体现了大家积极参与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协同精神。2007年2月11日下午,东莱小学远程教室里锣鼓喧天、琴声悠扬,同学们正在参加一场特殊的演出活动——通过网络视频与京、沪、浙、港四地的少年儿童同迎新春。活动的主题是“福满中国,欢乐祥和,京、沪、苏、浙、港少年儿童送旧迎新庆丰年”。学校民乐队通过网络视频为网络另一端的孩子们合奏了“金蛇狂舞”,把整场演出推向了高潮。五地的孩子们共同感受着新年到来的喜悦,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大家体验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涯若比邻”,虽相隔千里,却是“我们共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连通了网络,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能随时“见面”。远程实时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体验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当时,我们为了让学生能善用网络,体验网络的丰富多彩,在2011年,创办了综合学习社区,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和学校常规教育,开发了学生乐于参与、知行合一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学生在完成在线学习项目的同时,不仅掌握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体验到了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直至现在社区实名注册用户已经将近4000人,有学生、教师、家长和校外志愿人士,开发了多个在线协作学习项目。
网络Web 2.0的趋势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网络公开课、百度文库、新浪爱问、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学习社区,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开始学习。然而开放的网络,对于缺乏自律和辨别能力的中小学生而言,仍然需要教育者的引领,为学生筛选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一个既开放又安全的学习环境。
(备注:笔者2009年8月调离东莱小学,至张家港市万红小学工作。)
2007年1月16日,在上海少年宫唐春雷老师的陪同下,香港“视像中国”项目组执行经理梁锦松先生到访了我校。在欢迎仪式上,陆校长向香港客人介绍了办学特色。会后,大家还观摩了同学们的书法现场活动。当时,梁先生对我校的网络带宽非常满意,说这是他遇到的最好的学校之一,他很快便联系了香港德信学校,促成其与我校结对,成为联谊姐妹学校。就这样,基于信息技术的“视像中国”活动在我校正式启动了。
“视像中国”项目组经常会组织远程教学、学校联谊、英语和普通话的辩论比赛等活动。当时,我们的信息化设备配置很低,为了能够按期参加活动,专门增添了一台高性能的电脑,单独的双头显卡,一头连接投影幕布,显示远程视频会议的主画面,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现场;另一头连接液晶电视机,显示与我们互动的学校画面。另外,即时带宽也是影响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网速一慢,就会带来严重的延迟效应,使对方的声音时断时续,画面静止不动,这样活动就可能无法进行下去。为了保证网速,我们把这台电脑的网络端口直接连在学校光纤收发器上,有时甚至会临时切断其他线路。由于学校当时没有专用的远程教室,所以在每次活动开始前,我们都要经过一番折腾,将所有的设备重新安装连接,并与组织方的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远程测试。最麻烦的是声音清晰度的调试,当时,项目组的秦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与我沟通,有时在MSN上说不清楚,还会专门从香港打电话来指导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学校的“视像中国”社团中,除了我负责技术外,还有其他专业的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记得有一次,为了能顺利参加项目组的普通话和英语辩论比赛,参与活动的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两位老师在学生辩论技巧培训、辩题解析、材料准备、实践训练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准备,虽然是第一次参与基于网络的辩论比赛,但由于大家的认真准备,师生都有极大收获。活动结束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连通作用,然而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参与活动的师生。如果每项活动缺少充分的准备,平时不根据项目活动规则进行练习,学生达不到参与具体活动的要求,就是技术装备再好,活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也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各学科老师参与的信息化团队,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才发展到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状态。
说到筹备活动,规模较大的一次就是2007年初的“五地远程迎新春活动”,许多老师都参与了此次活动的筹备工作,体现了大家积极参与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协同精神。2007年2月11日下午,东莱小学远程教室里锣鼓喧天、琴声悠扬,同学们正在参加一场特殊的演出活动——通过网络视频与京、沪、浙、港四地的少年儿童同迎新春。活动的主题是“福满中国,欢乐祥和,京、沪、苏、浙、港少年儿童送旧迎新庆丰年”。学校民乐队通过网络视频为网络另一端的孩子们合奏了“金蛇狂舞”,把整场演出推向了高潮。五地的孩子们共同感受着新年到来的喜悦,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大家体验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涯若比邻”,虽相隔千里,却是“我们共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连通了网络,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能随时“见面”。远程实时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体验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当时,我们为了让学生能善用网络,体验网络的丰富多彩,在2011年,创办了综合学习社区,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和学校常规教育,开发了学生乐于参与、知行合一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学生在完成在线学习项目的同时,不仅掌握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体验到了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直至现在社区实名注册用户已经将近4000人,有学生、教师、家长和校外志愿人士,开发了多个在线协作学习项目。
网络Web 2.0的趋势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网络公开课、百度文库、新浪爱问、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学习社区,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开始学习。然而开放的网络,对于缺乏自律和辨别能力的中小学生而言,仍然需要教育者的引领,为学生筛选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一个既开放又安全的学习环境。
(备注:笔者2009年8月调离东莱小学,至张家港市万红小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