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快乐和幸福,这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教师当然也不例外。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说的是人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让心灵有更为广阔的活动天地。作为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教师,更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如果用俗世的眼光看天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不平等、是委屈、甚至是愤怒。于是我们感慨这是一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生不逢时的时代。其实,这是我们用扭曲的心灵去看世界,却反过来说它欺骗了我们。于是,我们没有了当初的教育激情,只剩下了痛苦、失望、空虚、埋怨和迷茫。职业倦怠和教育冷漠现象由此产生了。我们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煎熬着,身心疲惫,飘飘荡荡,找不到精神的归宿。此时,我们需要用心营造属于我们的精神小屋,让它为我们遮风挡雨,让它给我们温暖和慰藉,让它安顿和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能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之上。”
首先,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我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热爱。
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也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和事业,一字之差,境界迥异。前者是把教师作为谋生的工具,后者是把教育作为生活的内容。如果教师仅是为稻粱谋,就会失之于庸俗和肤浅,心灵容易陷入失望和迷茫中;如果把教师作为一种事业,我们的心灵就会像鱼儿遇到了水,被滋润得舒服惬意。也许,教师对你来说,并不是最好的事业,但它可以是“够好”的事业。“够好”也是一种很流行的价值取向——虽不完美,却能够满足人的一些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如果追求所谓的完美,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陷入无休止的悲观和失望中。对待教师这一工作,也应如此理解。其实,也许我们本身就不完美,凭什么要找一完美的工作呢?做了,就要热爱;不做,尽早离开。否则,人生太不划算——一生都要在痛苦和哀怨中度过了。再说,面对天真可爱、充满朝气的孩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呢?如果我们用爱心和智慧去奏响学生的心弦,就会感受到他们的共鸣和回音,那是纯净透明的天籁之音。有了真正的理解和热爱,我们的小屋好像是阳光灿烂的花园,百花怒放,蜂蝶翩飞,芳香宜人,让人心旷神怡;也如皎洁月光下的荷塘,满池翠绿,中间簇拥着袅娜开着的或羞涩打着朵儿的荷花,微风过处,飘来屡屡清香,面对这种温馨祥和的境界,怎能不让人陶醉其中?这样的意境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感动和幸福一生吗?
其次,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
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能够幸福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从教育的“必然王国”到教育的“自由王国”的跨越的条件。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从顺应教育生活到感受和创造幸福教育生活的过程,也是教师的社会价值得以确认的过程。
最后,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我们虽稚嫩但却有个性的思想。
这好像是很奇怪而多余的言论,我们的精神小屋里,怎么会没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呢?事实的确如此。在我们的小屋里更多的是别人的言论和权威们的思想,我们小屋的空间已经被填满,已经容不下我们自己的思想了。而且我们似乎也不愿意或者不屑为自己留下一点精神空间。权威们的声音尤其宏大而响亮,我们自己的声音早已被淹没了,我们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发出自己的声音了。我们的话语权被剥夺了,这正是我们最为可悲之处。
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说:“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笛”,人虽然脆弱,但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人会思想。可以说,人的全部尊严和价值就在于思想。教师尤其如此。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教师迫切需要一双慧眼,以披沙炼金,接纳真理,远离和拒绝虚妄。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教师面对漫天纷飞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更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别人的再好未必适合自己。盲目的崇拜和学习只会迷失了自己,淹没了自己。据说,某位教师很崇拜李镇西,痴迷于模仿他的课堂教学,最终未成功而自己却因此发了疯。笔者不反对学习和借鉴名人的东西,但反对的是食而不化并因此丧失了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小屋岂能没有自己思想的光芒?只有具有自己的精神和信念的支撑,小屋才能变得坚固,禁受得起岁月的侵蚀和风雨的洗礼,小屋才会因主人思想的照耀而展现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和魅力。最终,小屋如果有幸被改建为华美的精神殿堂,那则成就了许多教师的美好梦想。
诚如此,则是教师之幸,学生之幸,教育之幸,国家之幸。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伺桥中心中学)
首先,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我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热爱。
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也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和事业,一字之差,境界迥异。前者是把教师作为谋生的工具,后者是把教育作为生活的内容。如果教师仅是为稻粱谋,就会失之于庸俗和肤浅,心灵容易陷入失望和迷茫中;如果把教师作为一种事业,我们的心灵就会像鱼儿遇到了水,被滋润得舒服惬意。也许,教师对你来说,并不是最好的事业,但它可以是“够好”的事业。“够好”也是一种很流行的价值取向——虽不完美,却能够满足人的一些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如果追求所谓的完美,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陷入无休止的悲观和失望中。对待教师这一工作,也应如此理解。其实,也许我们本身就不完美,凭什么要找一完美的工作呢?做了,就要热爱;不做,尽早离开。否则,人生太不划算——一生都要在痛苦和哀怨中度过了。再说,面对天真可爱、充满朝气的孩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呢?如果我们用爱心和智慧去奏响学生的心弦,就会感受到他们的共鸣和回音,那是纯净透明的天籁之音。有了真正的理解和热爱,我们的小屋好像是阳光灿烂的花园,百花怒放,蜂蝶翩飞,芳香宜人,让人心旷神怡;也如皎洁月光下的荷塘,满池翠绿,中间簇拥着袅娜开着的或羞涩打着朵儿的荷花,微风过处,飘来屡屡清香,面对这种温馨祥和的境界,怎能不让人陶醉其中?这样的意境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感动和幸福一生吗?
其次,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
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能够幸福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从教育的“必然王国”到教育的“自由王国”的跨越的条件。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从顺应教育生活到感受和创造幸福教育生活的过程,也是教师的社会价值得以确认的过程。
最后,这间精神的小屋里要装着我们虽稚嫩但却有个性的思想。
这好像是很奇怪而多余的言论,我们的精神小屋里,怎么会没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呢?事实的确如此。在我们的小屋里更多的是别人的言论和权威们的思想,我们小屋的空间已经被填满,已经容不下我们自己的思想了。而且我们似乎也不愿意或者不屑为自己留下一点精神空间。权威们的声音尤其宏大而响亮,我们自己的声音早已被淹没了,我们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发出自己的声音了。我们的话语权被剥夺了,这正是我们最为可悲之处。
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说:“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笛”,人虽然脆弱,但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人会思想。可以说,人的全部尊严和价值就在于思想。教师尤其如此。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教师迫切需要一双慧眼,以披沙炼金,接纳真理,远离和拒绝虚妄。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教师面对漫天纷飞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更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别人的再好未必适合自己。盲目的崇拜和学习只会迷失了自己,淹没了自己。据说,某位教师很崇拜李镇西,痴迷于模仿他的课堂教学,最终未成功而自己却因此发了疯。笔者不反对学习和借鉴名人的东西,但反对的是食而不化并因此丧失了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小屋岂能没有自己思想的光芒?只有具有自己的精神和信念的支撑,小屋才能变得坚固,禁受得起岁月的侵蚀和风雨的洗礼,小屋才会因主人思想的照耀而展现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和魅力。最终,小屋如果有幸被改建为华美的精神殿堂,那则成就了许多教师的美好梦想。
诚如此,则是教师之幸,学生之幸,教育之幸,国家之幸。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伺桥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