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农村最基层到中国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到共青团中央;从主政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河南到“共和国长子”工业大省辽宁,到进入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一路走来,李克强的统筹、决策能力不断提升,积累了丰富的从政阅历和理政经验。在公众面前,他自信、睿智、谈吐博雅却掷地有声;而在熟悉他的人眼中,他平实、亲切,紧要关头能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从法学学士到经济学博士,10年燕园的浸润,使他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也滋养了他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或许与他早年最基层从政的经历有关,体恤民间疾苦始终是李克强的思想底色,无论走上哪个岗位,“万事民为先”一直是他坚定践行的执政理念。
11月15日,在京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李克强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6天后,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改革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推进改革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身上责任重大,必须往前走,必须勇于试,这是我们的责任所系。不干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向社会明确传递改革决心。
随后,李克强在多个会议场合“打破沙锅式”的追问,引发广泛关注。这种长期形成的注重解决问题的务实会风,拒绝官员“照本宣科”,鼓励自由发言,让与会者既有压力,更感兴奋。他仔细听取艾滋病防治民间人士的真切诉求,鼓励“多谈问题”,并推迟官方会议,为“草根”会议“让路”。
这些细节都透露着,李克强锐意改革的精神,果断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怀。而这正是他从地方至中央工作期间一以贯之的作风。
攻坚克难 勇做改革探路人
5年前的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52岁的李克强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身份登上中国最高政治舞台。几个月后,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副总理。
过去5年间,中国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多个重大考验,李克强在抗震救灾、调控经济、建设保障房、推动新医改、保障食品安全、甲型流感等重大公共疫病防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勇挑重担,破解复杂难题,其出众的经济判断力和果断务实的处置能力经受住了历史检验。
2008年,李克强履新之初,首先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他主管发展改革、财政等宏观部门,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时,国内各种建议不绝于耳、莫衷一是,但他始终冷静、沉着,既根据需要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又审慎地选择了将赤字率控制在国际通行的3%的安全线以内,使中国避免了其后欧洲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的“财政悬崖”。为有效化解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冲击,组织实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惠民工程,同时又成为扩大内需,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可谓一举多得。5年来,李克强先后40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视察各地工程进展。在此期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3000多万套,基本建成1700多万套,近1亿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同时也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围绕“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根本目标,明确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清晰路径。2009年以来,新医改五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中央政府先后出台14个相关文件,各地大胆探索,不断取得突破,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普遍获得实惠。
中国仅用3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织成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被国际社会称为“奇迹”。美国学者库恩认为:“中国的医保改革是过去十年最大的成就。”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评价中国的医改认为:“确保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村老百姓的医疗保健,这个成就是很难得的。”世界银行首席卫生经济学家蓝根博赞叹:“中国医改取得的成果史无前例。”
燃油税费改革牵涉多方利益,备受社会各方面关注,酝酿多年始终未能推出。2008年李克强担任此项改革领导协调小组组长后,确定了公平税负、正税清费的原则,组织制定新的改革方案,统筹价税费联动改革,抓住稍纵即逝的改革机遇,果断决策实施。不仅减轻了消费者不合理负担,促进了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为其他改革创造了经验。
2012年,李克强亲自“督阵”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深入一线调研,开会研究方案,重点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税费问题。在上海取得成效,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税负大幅减轻后,又力推将试点扩大到9个省(市),不仅实现了重大制度创新,而且以结构性减税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性目标。
“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不仅包括总体规划纲要,还有近百个专项规划,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强,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李克强长期主政地方农业、工业大省,到中央工作后,又分管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卫生等经济社会领域的工作,使他对中国的国情深谙于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了然于胸。他在领导和指导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中,多次到各地及各部门考察调研,分片主持召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座谈会以及服务业、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广泛听取地方、专家、企业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组织力量对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总体思路、城镇化发展路径模式、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一份备受国人期待、广受世界关注的“十二五”规划终于面世。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称:“‘十二五’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但极有条理的计划,如果得到有效的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说:“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代表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继续转型的方向。其中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新的开放的中国,新的融入世界的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新的责任、新的机会出现,包括积极地参与到塑造全球经济格局的过程当中。”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则评价:“中国的新五年规划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的主要特点是对官方政策进行调整,将原本的着眼于GDP增长的最大化,转变为提升消费以及劳动者的平均生活水平。”
11月15日,在京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李克强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6天后,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改革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推进改革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身上责任重大,必须往前走,必须勇于试,这是我们的责任所系。不干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向社会明确传递改革决心。
随后,李克强在多个会议场合“打破沙锅式”的追问,引发广泛关注。这种长期形成的注重解决问题的务实会风,拒绝官员“照本宣科”,鼓励自由发言,让与会者既有压力,更感兴奋。他仔细听取艾滋病防治民间人士的真切诉求,鼓励“多谈问题”,并推迟官方会议,为“草根”会议“让路”。
这些细节都透露着,李克强锐意改革的精神,果断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怀。而这正是他从地方至中央工作期间一以贯之的作风。
攻坚克难 勇做改革探路人
5年前的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52岁的李克强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身份登上中国最高政治舞台。几个月后,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副总理。
过去5年间,中国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多个重大考验,李克强在抗震救灾、调控经济、建设保障房、推动新医改、保障食品安全、甲型流感等重大公共疫病防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勇挑重担,破解复杂难题,其出众的经济判断力和果断务实的处置能力经受住了历史检验。
2008年,李克强履新之初,首先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他主管发展改革、财政等宏观部门,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时,国内各种建议不绝于耳、莫衷一是,但他始终冷静、沉着,既根据需要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又审慎地选择了将赤字率控制在国际通行的3%的安全线以内,使中国避免了其后欧洲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的“财政悬崖”。为有效化解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冲击,组织实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惠民工程,同时又成为扩大内需,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可谓一举多得。5年来,李克强先后40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视察各地工程进展。在此期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3000多万套,基本建成1700多万套,近1亿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同时也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围绕“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根本目标,明确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清晰路径。2009年以来,新医改五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中央政府先后出台14个相关文件,各地大胆探索,不断取得突破,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普遍获得实惠。
中国仅用3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织成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被国际社会称为“奇迹”。美国学者库恩认为:“中国的医保改革是过去十年最大的成就。”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评价中国的医改认为:“确保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村老百姓的医疗保健,这个成就是很难得的。”世界银行首席卫生经济学家蓝根博赞叹:“中国医改取得的成果史无前例。”
燃油税费改革牵涉多方利益,备受社会各方面关注,酝酿多年始终未能推出。2008年李克强担任此项改革领导协调小组组长后,确定了公平税负、正税清费的原则,组织制定新的改革方案,统筹价税费联动改革,抓住稍纵即逝的改革机遇,果断决策实施。不仅减轻了消费者不合理负担,促进了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为其他改革创造了经验。
2012年,李克强亲自“督阵”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深入一线调研,开会研究方案,重点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税费问题。在上海取得成效,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税负大幅减轻后,又力推将试点扩大到9个省(市),不仅实现了重大制度创新,而且以结构性减税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性目标。
“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不仅包括总体规划纲要,还有近百个专项规划,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强,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李克强长期主政地方农业、工业大省,到中央工作后,又分管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卫生等经济社会领域的工作,使他对中国的国情深谙于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了然于胸。他在领导和指导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中,多次到各地及各部门考察调研,分片主持召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座谈会以及服务业、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广泛听取地方、专家、企业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组织力量对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总体思路、城镇化发展路径模式、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一份备受国人期待、广受世界关注的“十二五”规划终于面世。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称:“‘十二五’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但极有条理的计划,如果得到有效的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说:“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代表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继续转型的方向。其中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新的开放的中国,新的融入世界的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新的责任、新的机会出现,包括积极地参与到塑造全球经济格局的过程当中。”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则评价:“中国的新五年规划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的主要特点是对官方政策进行调整,将原本的着眼于GDP增长的最大化,转变为提升消费以及劳动者的平均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