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与线下的对话 原创与经典的交融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3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文艺演出按下了“暂停键”,却阻挡不了中央歌剧院探索前行的脚步。作为歌剧创演的“国家队”,中央歌剧院激活新思路,开拓新天地,在疫情攻坚期创造性地推出微歌剧和线上演出,原创与经典并举,精雕细琢每一场演出,用心用情创演每一部作品,用多彩音符歌唱新时代。

一、原创微歌剧实力圈粉


  2020年4月10日微歌剧《阳光灿烂》线上首发,作曲刘云志,编剧刘静、刘云志,视频设计张梦丹,主演李爽、阮余群、李想,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演出。一上线,便迅速圈粉,好评如潮。网友纷纷点赞,“国家院团一出手,小视频都做得这么高级。”“微歌剧让高冷的歌剧接地气,原来歌剧可以离我们的生活这样近。”随着疫情趋稳向好,《阳光灿烂》线下主题音乐会也被广泛关注,赴福安大剧院、福建大剧院、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民族剧院、南宁剧场、首都图书馆剧场等六地演出10场,引发大家纷纷点赞,争相赴现场感受微歌剧的魅力。
  体裁“新”尝试。虽是“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新”尝试开创了歌剧史上的很多“第一次”。其一是创造性地运用“微歌剧”这一体裁。《阳光灿烂》在21分钟的时长中,选取医生、病患和病毒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清晰明了地讲述了从被病毒突袭的惊慌,到举国同心战胜疫情的全部历程。其二在于线上首发的新方式开创了歌剧传播的先河。这种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高雅艺术放下“架子”,真正走进百姓生活。其三在于创作制作速度之快。《阳光灿烂》从剧本和音乐创作到拍摄成片仅用了短短一个月,“达到了纪实新闻的速度和歌剧艺术的高度”,这些“新”尝试将在歌剧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歌剧普及提供新的思路。
  设计“新”构思。小制作大新意,剧情层层推进。《阳光灿烂》仅有病患、医生和病毒三个主要人物,但却浓缩了疫情众生相,特别是病毒的设计极具新意。编剧将反面形象病毒拟人化,既易于展现戏剧冲突,也可以以其视角自述,令观众产生代入感。七曲唱段推动剧情发展,搭起全剧骨架。大合唱《迎战迎战》表达了人们面对疫情的复杂心情和战胜疫情的信心;病患独唱《阳光》歌颂生命美好,感谢医生的无私帮助;反面形象“病毒”伺机而动,唱着《我来了》向人类叫嚣;医生咏叹调《春天必将到来》诉说着肩上责任与亲人陪伴无法两全之难;医生与病患的二重唱《一切会更好》表明胜利在望;病毒唱着《我还会再来》不甘撤退;终曲大合唱《阳光灿烂》,致敬祖国,歌颂英雄。
  音乐“新”突破。有别于传统歌剧,《阳光灿烂》选择了更为灵活的弦乐五重奏,在上乘的作曲和编配加持下,弦乐五重奏既能与独唱、重唱、合唱唱段完美融合,也能以提琴音色独有的声乐化优势补足演唱的留白之处。片头弦乐尖锐刺耳的不协和音划破夜空,一如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宁静的生活。大合唱《迎战迎战》“乌云遮日,惊雷乍现,刺穿天空,冲向人间”一字一音字字顿唱,似是对病毒的控诉。小提琴奏响《红旗颂》的旋律,表明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为抗疫带来希望。《培尔·金特》组曲中《晨景》的主题音调响起,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病患的咏叹调《阳光》温暖柔和,旋律动听感人。病毒唱段《我来了》以弦乐五重奏的不协和七度暗示其正悄然潜入,声乐旋律以二度进行为主,刻画病毒的狡猾和可憎。医生的咏叹调《春天必定到来》感人至深,唱出了医务工作者的不易。医生与病患的二重唱《一切会更好》中男高音与女高音重唱的歌词与音乐均不相同,具有较高演唱难度,考验歌者的水平。病毒唱段《我还会再来》的旋律依然诡异,但弱化了不协和音的密度,暗示病毒不复之前的嚣张。最后一曲《阳光灿烂》大气洒脱,合唱各声部层次分明,弦乐五重奏编配恰到好处,充满希望和光明,将全剧推向高潮。


二、线上初试反响热烈


  中央歌剧院以国家级艺术院团的责任与担当,探索歌剧传播新形式,为抗击疫情助力发声,贡献力量。除微歌剧《阳光灿烂》外,线上推出小型作品3首,音乐会5场,歌剧2部,讲授网课8期。
  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期,中央歌剧院用音乐致敬战役英雄。2020年1月底,中國歌剧院院长、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与朗诵艺术家康庄隔空合作诗朗诵《中国力量》,鼓舞士气,为战胜疫情增添信心。2020年3月7日,发布《长江之歌》特别版,由中央歌剧院副院长李丹阳为原院长王世光作曲的《长江之歌》重新填词,致敬战疫英雄。2020年4月8日,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联合出品《在一起(together)》,中意艺术家隔空演绎经典,《茉莉花》与《今夜无人入睡》亲情交融,用音乐向全世界人民发出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声音。
  应华中农业大学的邀请,中央歌剧院第一时间为驻武汉高校学子开设“中央歌剧院心系疫情之艺术欣赏”系列网课,每周一课,共开设8期。授课内容包括尤泓斐主讲的《从〈白毛女〉到〈茶花女〉——东西方歌剧的对比》(2020年3月14日)、康庄主讲的《朗诵艺术浅谈——未成曲调先有情》(2020年3月21日)、李想主讲的《平凡的“声活”》(2020年3月27日)、李岚主讲的《聆听与感受——浅谈合唱艺术的魅力》(2020年4月3日)、赵一峦主讲的《享受歌剧的舞台》(2020年4月10日)、微歌剧《阳光灿烂》主创团队主讲的《我与微歌剧的云端之约》(2020年4月17日)、杜玄主讲的《不变的匠心——从音符到音乐 从脚踏实地到仰望星空》(2020年4月25日)和金久湝、韩钧宇主讲的《青年歌剧演员——我们那些事》(2020年4月30日)。艺术家们的精心备课和倾情讲授收获了华中农业大学师生的好评,特地发来感谢信:“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共克时艰、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更给予我们战胜困难的心灵力量。”
其他文献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各种体裁类型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本文将主要围绕舒伯特艺术歌曲集《冬之旅》中的第一首展开分析,探究舒伯特艺术歌曲《冬之旅》中的音乐风格及和声当中的写作手法。一、音乐分析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重要而具有特色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他的艺术歌曲一直是音乐会保留曲目,也是
期刊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音乐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情绪受到带动,对于学生三观的构建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当前,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不断地加强美育和德育的渗透。这样可以将音乐教育的价值最大化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突破,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落实到位。一、音乐教
期刊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体系当中涉及影像创作与研究的分支学科,影视人类学与当今社会中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以及社会演出群体正在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影像来记录音乐、仪式、传统节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流。这种生动的记录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一个民族、一段音乐、一种仪式和一种生活。  基于影视人类学视角下的仪式音乐研究设想来源于对影视作品制作的热爱和仪式音乐研究的基础。由于博士论文写
期刊
本文通过分析马勒的声乐套曲《亡儿之歌》中的第一首《此刻太阳终将升起》,观察马勒音乐中的死亡内涵,解决笔者初听这首作品时产生的诸多不解和困惑。这首标志着马勒成熟时期风格的声乐作品,集中体现了马勒独特的音乐语言、声乐体裁和交响曲的相互融合,并以此来达到咏唱人生和死亡深刻内涵的境界。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是20世纪重要的音乐家,有学者将其音乐成就即推动音乐
期刊
2020年11月24日,“‘传·习’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学科教师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成功举行。  本场音乐会由上音附中专业教师,上音附中和本、硕相关表演专业在校生,以及杰出校友、表演乐团[1]共同参与到此次演出中。音乐会上演的曲目,均为上音附中作曲学科教师新近创作的室内乐作品,七首作品均为室内乐体裁,不仅涵盖二重奏、三重奏至小型室内乐队等各类编制,而且运用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进行
期刊
富川瑶族山歌在富川瑶族人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瑶族人民的生命,是他们的灵魂。瑶族山歌种类繁多,数量也多不胜数,对人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瑶族人民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富川瑶族自治县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贺州市,紧挨着湖南省,所以湖南省也有一个庞大的瑶族分支,在很多的文章以及调查报告中,有很多关于湖南瑶族的文化调查。贺州市最著名的景区就是姑婆山,海拔大约1700米。
期刊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经济地位与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蓬勃发展的中国音乐创作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发出具有时代感的声音,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原创音乐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元素,理应作出时代的回响。音乐是时代的回声,也是时代记录,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代国人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时代
期刊
陈应时先生的音乐结构研究既源于其学术经历,即他出身于民间音乐繁兴的上海南汇地区,据江南丝竹传承人沈凤泉先生回忆,陈应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对江南丝竹、沪剧、南汇民歌很有兴趣并经常参与活动;又据郭树荟教授回忆,陈先生在课堂上深情范唱过《长工苦》的民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撰写有“民歌”的词条;在入学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作曲专业后,又始终关注沪剧、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的发展,后发表有《沪剧变成了
期刊
自从“协奏曲”这一体裁形式从西方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许多作曲家、演奏家的喜爱。其中的主要缘由,一是能够在这一宏大体裁的框架下,不但能欣赏到主奏乐器的独奏风貌,还能在主奏与交响乐队之间的竞奏、协奏中,感受到演奏家们在相互映衬和彼此护航方面的艺术表现。二是由于采用了以西方乐器讲述中国故事的风格构想,使得中国各类以交响性为主体的作品表达,都能不同程度地做到了以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来显现音乐的艺术气象,进
期刊
魏国最近佳绩不断,好事连连。专辑《丝路弦韵》荣获“2019年度发烧天碟最受欢迎原创作品奖”;1月3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风华国乐》上首演《国家孩子》(张宏光曲),深情演绎,将“草原额吉都贵玛”的故事向全国观众娓娓道来;12月初的“2020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室内乐高峰论坛”上,魏国参与了“民族室内乐组合形式的历史与形态研究”,线上直播的这次研讨盛会让海内外的民乐人感受到了他的风采;在研讨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