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3年4月到今年7月,我们一直奔波于淄博境内的山乡沃野间,追寻这片大地最深沉的记忆,完成了46集的党史系列片《淄博党史回顾》。这是一部规模庞大的制作。拍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挑战多得数不清。而今回顾,作为一部地方性革命史志系列片,我们基本把握好了创作要旨,确保了成片质量,也兼顾了“历史个性”,算是为淄博打造了一张“红色名片”。
选材要求典型
制作任何一部片子,都是从考虑“拍什么”开始的。多年来,各条战线制作的党史文献纪录片已蔚然大观、浩如烟海,如今我们想在党史片的海洋中再投入一粒石子,素材必须要选好。
立足淄博革命时期的党史轶事,选取典型素材,突出“淄博个性”。我们要做的不是“大党史”,而是一部红色方志,所以在选材上不求去反映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全局,而侧重于反映大时代中淄博革命先辈的行动。为此,淄博市委组织部、淄博市委党史委和淄博市电视台工作人员多次召开会议,研讨拍摄素材,最终选取了50个题材,涉及淄博党的历史上的众多重要机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时间跨度为从1922年大革命时期到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地点上涵盖淄博市五区三县。这些机构、事件和人物都曾在淄博本土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是淄博群众耳熟能详的。
挖掘历史往事的当代意义。记录过去的历史,既是对过往时间长河的追思,也是对今日社会生活的烛照。所以无论我们反映的内容有多古老,都始终不能忽略挖掘历史轶事的当代价值。在策划这部系列片的内容时,我们更侧重于反映淄博人的革命故事,让那些尚在世的淄博先辈讲述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展示淄博人的革命精神风貌。孙玉祥老人是原鲁中军区二团侦查员,17岁参军入伍,后跟随部队入东北作战,参加过解放北平战役。他讲起这段历史来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我们有时让他歇一歇,他每次都“哦”一声,接着又讲下去。后来他讲完了,紧紧握着我们的手说:“谢谢你呀年轻人,感谢你们还没有忘记我们。”那一瞬间我们心里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一个民族是不能没有历史、不能忘怀历史的,从人们渐渐淡忘的回忆中挖掘集体足迹,对于患上集体健忘症的我们来说,不也是一种当代意义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史事务求真实
真实是党史系列片最基本的属性。要保证真实,需从拍摄内容、采访对象和历史考证上下功夫。
拍摄内容要真实。作为史实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是第一要素,这一点如确保不了,其他方面下再多功夫也没有用。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我们拍摄所依托的材料都是经过多次修改、考证,由党史委公开出版发行过,经受过时间考验的。而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对素材又进行了大量筛选,凡是事件虽有记录,但细节多有争议的,慎选;凡是找不到亲历者或间接见证者的,慎选。
多用采访对象的口述。能找到亲身经历者的素材,他们的口述都会占成片的大部分篇幅。而通过亲历者的讲述,我们也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当年发生的故事。沂源县东里镇东里村的翟作东老人是日本轰炸东里店事件的亲历者。1939年6月7日, 日军出动15架飞机轰炸东里店,40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300多人被炸死,翟作东老人的父亲就死在了这场轰炸当中。70多年过去了,当年还是孩子的翟作东如今已经两鬓斑白,曾经家破人亡、火海漫天的景象,支离破碎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当年过耄耋的他将这些残存的记忆碎片拼接在一起讲述出来的时候,泣不成声,哭得像个孩子。哭过之后,翟作东擦干眼泪说:“我一辈子都生活在东里店,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讲述东里往事,让人们记住侵略者的罪行,在他看来是历史交给他的使命。也许有人会怀疑,他讲的都是真的吗?很遗憾,我们的节目不能对此给出一个科学的认证。但是我相信老人流下的泪水是真的,所以淄博大地曾经付出的血的代价也是不容怀疑的。
考证好每一处遗迹。在拍摄淄博国民促进会议遗址的时候,我们偶遇一个年至耄耋的老大爷。他告诉我们说:“小伙子,遗址不在景德东(书上记载的遗址),应该在西冶街中段。”老大爷的随口一说,却让我们心惊不已。如果连地方都弄错了,那是对历史最大的不负责任。我们急忙联系党史委人员,并走访了很多老乡,通过求证对比,最终确定了老大爷的话的真实性。党史书上的记载竟然存在错误,而这错误竟然是作者和读者都认可的,这让我们感到意外。此后,我们又格外加强了对于遗迹的考证工作,片中所涉及的每处遗迹,我们都联合党史委进行了再确认,在实地拍摄时也总是不忘向当地老乡调查取证。
采访力求深入
追寻一段往事,如果仅仅按照书本上有的去说,那我们制作的片子就显得不必要。要拍片,就要拍出新的东西,为“大党史”拾遗补缺。所以,我们把制作过程中的采访定位为深度采访,采访对象要广泛,采访内容要细致。
广泛寻找历史见证者。淄博的历史一定要有淄博的印记,只有在淄博群众内心深处扎根的记忆才最能代表淄博的历史个性,所以我们在淄博当地以及那些在外地的退休淄博老干部中广泛寻找历史见证人。找历史见证人是制片工作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付出了极大努力。首先,我们根据党史委历年来的记录,请党史委工作人员帮忙寻找。每个区域在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党史委都掌握着详细的资料;很多革命前辈或者他们的后代,在党史委那里都有记录。由他们来找可以提高寻访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事半功倍。其次,在采访中顺藤摸瓜,随机寻访。我们在采访拍摄对象时,一边听他们讲述自身见闻,一边适时提问:“当时还有谁?”“现在还能找到那个人吗?”通过这种方法很可能找到党史委遗漏的见证人或者他们的后人。我们在沂源拍摄南麻战役时,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找到了当时鲁村镇组织民兵支援前线的老书记。
深入挖掘亲历者的回忆。“老人家,我们想听听当年您的故事。”“好,我给你们讲讲。”随着这样的开场白,很多老人打开了他们的记忆闸门,也打开了话匣子。这时候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倾听。采访中我们发现他们给你讲的唯一动力就是你想听,你想怎么听决定了他们会怎么讲,你听得是否仔细决定了他们讲得是否全面认真。其次,我们还需要有技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采访时,有些亲历者不愿重提往事,战争的创伤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需要学会引导,掌握问话技巧,才可能让这部分被采访者打开记忆的闸门。在面对面的采访中,作为采访人一定要让采访对象觉得你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让他有安全感,不惧摄像机的存在。所以在每次开机前,我们都会预留一部分时间跟采访对象交流,让他们放松下来,慢慢地沉浸到往事中去。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会设置一些感叹词和简单的问答语,以此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产生共鸣。
高青的吴同民老人听说我们要来采访,前一夜就把回忆起来的内容整理出来,密密麻麻的一大张纸;沂源的刘明英老人在炎热的夏天坐在门口等了我们五六个小时,一见面就开始讲述自己记忆深处的往事……他们的讲述是历史的回声。我们在历史的回声中走完了采访的历程,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逐渐有了现实的重量。
(作者单位:淄博电视台新闻频道《淄博党建》栏目组)
选材要求典型
制作任何一部片子,都是从考虑“拍什么”开始的。多年来,各条战线制作的党史文献纪录片已蔚然大观、浩如烟海,如今我们想在党史片的海洋中再投入一粒石子,素材必须要选好。
立足淄博革命时期的党史轶事,选取典型素材,突出“淄博个性”。我们要做的不是“大党史”,而是一部红色方志,所以在选材上不求去反映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全局,而侧重于反映大时代中淄博革命先辈的行动。为此,淄博市委组织部、淄博市委党史委和淄博市电视台工作人员多次召开会议,研讨拍摄素材,最终选取了50个题材,涉及淄博党的历史上的众多重要机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时间跨度为从1922年大革命时期到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地点上涵盖淄博市五区三县。这些机构、事件和人物都曾在淄博本土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是淄博群众耳熟能详的。
挖掘历史往事的当代意义。记录过去的历史,既是对过往时间长河的追思,也是对今日社会生活的烛照。所以无论我们反映的内容有多古老,都始终不能忽略挖掘历史轶事的当代价值。在策划这部系列片的内容时,我们更侧重于反映淄博人的革命故事,让那些尚在世的淄博先辈讲述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展示淄博人的革命精神风貌。孙玉祥老人是原鲁中军区二团侦查员,17岁参军入伍,后跟随部队入东北作战,参加过解放北平战役。他讲起这段历史来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我们有时让他歇一歇,他每次都“哦”一声,接着又讲下去。后来他讲完了,紧紧握着我们的手说:“谢谢你呀年轻人,感谢你们还没有忘记我们。”那一瞬间我们心里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一个民族是不能没有历史、不能忘怀历史的,从人们渐渐淡忘的回忆中挖掘集体足迹,对于患上集体健忘症的我们来说,不也是一种当代意义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史事务求真实
真实是党史系列片最基本的属性。要保证真实,需从拍摄内容、采访对象和历史考证上下功夫。
拍摄内容要真实。作为史实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是第一要素,这一点如确保不了,其他方面下再多功夫也没有用。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我们拍摄所依托的材料都是经过多次修改、考证,由党史委公开出版发行过,经受过时间考验的。而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对素材又进行了大量筛选,凡是事件虽有记录,但细节多有争议的,慎选;凡是找不到亲历者或间接见证者的,慎选。
多用采访对象的口述。能找到亲身经历者的素材,他们的口述都会占成片的大部分篇幅。而通过亲历者的讲述,我们也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当年发生的故事。沂源县东里镇东里村的翟作东老人是日本轰炸东里店事件的亲历者。1939年6月7日, 日军出动15架飞机轰炸东里店,40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300多人被炸死,翟作东老人的父亲就死在了这场轰炸当中。70多年过去了,当年还是孩子的翟作东如今已经两鬓斑白,曾经家破人亡、火海漫天的景象,支离破碎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当年过耄耋的他将这些残存的记忆碎片拼接在一起讲述出来的时候,泣不成声,哭得像个孩子。哭过之后,翟作东擦干眼泪说:“我一辈子都生活在东里店,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讲述东里往事,让人们记住侵略者的罪行,在他看来是历史交给他的使命。也许有人会怀疑,他讲的都是真的吗?很遗憾,我们的节目不能对此给出一个科学的认证。但是我相信老人流下的泪水是真的,所以淄博大地曾经付出的血的代价也是不容怀疑的。
考证好每一处遗迹。在拍摄淄博国民促进会议遗址的时候,我们偶遇一个年至耄耋的老大爷。他告诉我们说:“小伙子,遗址不在景德东(书上记载的遗址),应该在西冶街中段。”老大爷的随口一说,却让我们心惊不已。如果连地方都弄错了,那是对历史最大的不负责任。我们急忙联系党史委人员,并走访了很多老乡,通过求证对比,最终确定了老大爷的话的真实性。党史书上的记载竟然存在错误,而这错误竟然是作者和读者都认可的,这让我们感到意外。此后,我们又格外加强了对于遗迹的考证工作,片中所涉及的每处遗迹,我们都联合党史委进行了再确认,在实地拍摄时也总是不忘向当地老乡调查取证。
采访力求深入
追寻一段往事,如果仅仅按照书本上有的去说,那我们制作的片子就显得不必要。要拍片,就要拍出新的东西,为“大党史”拾遗补缺。所以,我们把制作过程中的采访定位为深度采访,采访对象要广泛,采访内容要细致。
广泛寻找历史见证者。淄博的历史一定要有淄博的印记,只有在淄博群众内心深处扎根的记忆才最能代表淄博的历史个性,所以我们在淄博当地以及那些在外地的退休淄博老干部中广泛寻找历史见证人。找历史见证人是制片工作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付出了极大努力。首先,我们根据党史委历年来的记录,请党史委工作人员帮忙寻找。每个区域在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党史委都掌握着详细的资料;很多革命前辈或者他们的后代,在党史委那里都有记录。由他们来找可以提高寻访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事半功倍。其次,在采访中顺藤摸瓜,随机寻访。我们在采访拍摄对象时,一边听他们讲述自身见闻,一边适时提问:“当时还有谁?”“现在还能找到那个人吗?”通过这种方法很可能找到党史委遗漏的见证人或者他们的后人。我们在沂源拍摄南麻战役时,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找到了当时鲁村镇组织民兵支援前线的老书记。
深入挖掘亲历者的回忆。“老人家,我们想听听当年您的故事。”“好,我给你们讲讲。”随着这样的开场白,很多老人打开了他们的记忆闸门,也打开了话匣子。这时候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倾听。采访中我们发现他们给你讲的唯一动力就是你想听,你想怎么听决定了他们会怎么讲,你听得是否仔细决定了他们讲得是否全面认真。其次,我们还需要有技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采访时,有些亲历者不愿重提往事,战争的创伤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需要学会引导,掌握问话技巧,才可能让这部分被采访者打开记忆的闸门。在面对面的采访中,作为采访人一定要让采访对象觉得你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让他有安全感,不惧摄像机的存在。所以在每次开机前,我们都会预留一部分时间跟采访对象交流,让他们放松下来,慢慢地沉浸到往事中去。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会设置一些感叹词和简单的问答语,以此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产生共鸣。
高青的吴同民老人听说我们要来采访,前一夜就把回忆起来的内容整理出来,密密麻麻的一大张纸;沂源的刘明英老人在炎热的夏天坐在门口等了我们五六个小时,一见面就开始讲述自己记忆深处的往事……他们的讲述是历史的回声。我们在历史的回声中走完了采访的历程,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逐渐有了现实的重量。
(作者单位:淄博电视台新闻频道《淄博党建》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