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使得经济遭受重创,全球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从新基建、新型城市化、生育政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内需体系,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国内需求持续升级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关键词:内循环;新基建;新型城市化;生育政策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使得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是负4.9%,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如何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国内需求持续升级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畅通国内大循环,本文认为需要着力于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新基建”建设,打造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基建”不同于传统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它是支撑未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既包括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兴领域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型基础设施。
“新基建”是构建实施国内经济内循环战略的有力抓手,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基建”建设。因此,未来“新基建”应该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建设领域。在进行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桥梁、隧道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的基础设施比如5G、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充电桩、自动驾驶等新型基建,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要补齐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多建一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疾病防控、体育健身等公益性项目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三是注重建设的区域。在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可以适度超前建设新基建,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摊低建设成本,这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起新兴产业;四是注重放开新基建的市场准入。要扩大投资主体,对国有、民间资本一视同仁,发挥好国有资本公益性特点和民间资本体制机制灵活的长处。
二、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推进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
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在加速发展,到2019年末城镇常住人口8.48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我国有2亿农民工户籍依然在农村,导致2019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因此,我国今后的城市化的一个重点在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给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提供便利条件,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等诸多问题,让他们自愿迁移户口到城市。只有当农民工实现真正的城市化以后,全家安心居住在城市,他们的消费能力和层次才会得到提升。当2亿多农民工全部实现人的城市化以后,我国国内的消费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
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中后期,今后人口和产业的城市集聚将更明显。但是,我国存在人为干预推进小型城镇化的现象,这是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以及市场化配置资源相违背的。这是因为各行各业需要聚集才会形成在规模效应,特别是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和产业主要向大城市群集聚。我国近年的发展也表明了这一点,沿海发达大城市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庞大而又发达的都市群。即使在中西部地区,人口也主要是向成都、武汉、郑州等大城市集聚,而一些中小城市常年出现人口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因此,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布局应该以城市群为主体。城市群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推进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尊重产业和人口向发达地区集聚的客观规律,不要人为限制大城市发展,强制把所谓的低端产业和低端就业进行外迁。因为产业和人口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是全球各个国家城市化的普遍趋势,是市场经济作用下的普遍规律,中国的城市发展也不会例外;二是以常住人口作为城镇用地的供给标准,让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特别是住宅用地挂钩。对人口增长的大城市及城市群要加大土地供应,满足新增人口的居住要求,以减轻房价上涨的压力,让城市变得更为宜居、更具有发展后劲。
三、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我国在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胎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的限制。但是我国出生人口并未像一些人口专家所预测的那样大幅度增长,出生人口在2016年到达1786万人的顶峰之后便一路下滑,2019年更是下降到1465万人,创最近几十年出生人口最低记录。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10年后将降至1100万以内。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速度却呈现出加速态势,2019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6%,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出生人口的下降和老龄人口的大幅增加,导致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整个社会就会丧失活力,经济增速必然下降。因此,必须尽快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更多家庭生育二胎,允许生育三胎的政策。
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扩大内需和增加有效供给,是加强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抓手,在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树立起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而不是负担的观念。当前社会,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是可以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者。只有庞大的人口才会创造出巨额的财富和社会需求,从而确保国家强盛发达。二是要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解决有孩家庭在住房、托儿、育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确保我国未来的生育率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N].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 2020-08-27 (002)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J]. 郭晴.求索.2020(06)
[3]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塑经济发展新格局[J].付万军.中国金融家.2020(07)
关键词:内循环;新基建;新型城市化;生育政策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使得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是负4.9%,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如何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国内需求持续升级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畅通国内大循环,本文认为需要着力于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新基建”建设,打造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基建”不同于传统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它是支撑未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既包括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兴领域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型基础设施。
“新基建”是构建实施国内经济内循环战略的有力抓手,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基建”建设。因此,未来“新基建”应该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建设领域。在进行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桥梁、隧道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的基础设施比如5G、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充电桩、自动驾驶等新型基建,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要补齐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多建一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疾病防控、体育健身等公益性项目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三是注重建设的区域。在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可以适度超前建设新基建,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摊低建设成本,这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起新兴产业;四是注重放开新基建的市场准入。要扩大投资主体,对国有、民间资本一视同仁,发挥好国有资本公益性特点和民间资本体制机制灵活的长处。
二、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推进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
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在加速发展,到2019年末城镇常住人口8.48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我国有2亿农民工户籍依然在农村,导致2019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因此,我国今后的城市化的一个重点在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给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提供便利条件,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等诸多问题,让他们自愿迁移户口到城市。只有当农民工实现真正的城市化以后,全家安心居住在城市,他们的消费能力和层次才会得到提升。当2亿多农民工全部实现人的城市化以后,我国国内的消费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
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中后期,今后人口和产业的城市集聚将更明显。但是,我国存在人为干预推进小型城镇化的现象,这是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以及市场化配置资源相违背的。这是因为各行各业需要聚集才会形成在规模效应,特别是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和产业主要向大城市群集聚。我国近年的发展也表明了这一点,沿海发达大城市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庞大而又发达的都市群。即使在中西部地区,人口也主要是向成都、武汉、郑州等大城市集聚,而一些中小城市常年出现人口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因此,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布局应该以城市群为主体。城市群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推进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尊重产业和人口向发达地区集聚的客观规律,不要人为限制大城市发展,强制把所谓的低端产业和低端就业进行外迁。因为产业和人口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是全球各个国家城市化的普遍趋势,是市场经济作用下的普遍规律,中国的城市发展也不会例外;二是以常住人口作为城镇用地的供给标准,让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特别是住宅用地挂钩。对人口增长的大城市及城市群要加大土地供应,满足新增人口的居住要求,以减轻房价上涨的压力,让城市变得更为宜居、更具有发展后劲。
三、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我国在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胎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的限制。但是我国出生人口并未像一些人口专家所预测的那样大幅度增长,出生人口在2016年到达1786万人的顶峰之后便一路下滑,2019年更是下降到1465万人,创最近几十年出生人口最低记录。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10年后将降至1100万以内。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速度却呈现出加速态势,2019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6%,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出生人口的下降和老龄人口的大幅增加,导致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整个社会就会丧失活力,经济增速必然下降。因此,必须尽快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更多家庭生育二胎,允许生育三胎的政策。
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扩大内需和增加有效供给,是加强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抓手,在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树立起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而不是负担的观念。当前社会,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是可以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者。只有庞大的人口才会创造出巨额的财富和社会需求,从而确保国家强盛发达。二是要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解决有孩家庭在住房、托儿、育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确保我国未来的生育率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N].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 2020-08-27 (002)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J]. 郭晴.求索.2020(06)
[3]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塑经济发展新格局[J].付万军.中国金融家.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