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更加注重整体与个别章节的融合。传统的阅读指导仅停留在导读层面,忽视对整本书的宏观把握以及重点要义的诠释。学生由于处于思维能力的发展阶段,无法综合分析和领悟阅读文本,所以要借助教师的整本书指导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思想感情。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整本书的角度出发,探讨阅读指导的策略,以提高课堂阅读的效果。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指导;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180-02
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是传统阅读指导理念的改革,强调将书本阅读与整本书的要义相融合,系统化地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需要配合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提高课堂阅读的效果。本文从整本书阅读出发,结合书本阅读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整本书阅读的应用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圣陶认为:“在阅读的事情方面,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否则就等于没有进行指导”。由此可见,阅读指导是书本指导的必要条件,也是书本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指导不是简单地从头到尾说教,而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并注意帮助的方式与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依据书本阅读教学的目标,概述书本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书本内容。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另外,整本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综合来说,整本书阅读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发挥教师阅读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在与教师激烈讨论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的方法以及书本中的知识点[1]。
二、整本书阅读存在的一些问题
整本书阅读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该阅读方式的实施,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阅读指导的连贯性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等原因,经常出现教师间断性指导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整本书阅读的内容以著作为主,著作的内容比较深奥,且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间断性指导不利于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沟通,更不利于学生产生精神思想的共鸣。另外,部分阅读内容松散,或者跳动较大,超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容易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间断性阅读指导,进一步加深了文本的“晦涩”程度,使学生容易出现厌烦心理[2]。连续性教学指导,可以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体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于教师后期阅读策略的实施。
(二)忽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关键,也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内驱力。然而,一些教师为了获得较快的阅读速度,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指导手段,或者缩短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致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如果部分阅读内容为民间神话,那么一些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神话故事语言的简练和篇幅的短小,使学生不能全面了解文本的整体思想和内涵。教师无法恰当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难以在只言片语中深度地了解文章内容。对此,兴趣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应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养成爱问问题、深入挖掘问题、探索问题的习惯。教师要随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扩大点滴的兴趣,将相应的内容融入兴趣培养过程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指导的阅读话题单一
为了更好地指导阅读,需要设立相应的话题,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方向。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存在话题单一的问题。部分阅读内容为外国故事,而国内、外的文化背景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话题。部分教师在進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时,采用单一的指导方式,让学生以惯性思维阅读和分析文本,容易造成文本阅读的理解偏差,甚至出现歧义,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单一的阅读话题不仅会固化学生的阅读思路,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后期课外阅读的完成。长期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懈怠心理,缺乏在阅读方面的上进心,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和理念。
三、整本书阅读指导实践的实施策略
针对整本书阅读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采用连续性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前,要进行整体的规划,主要包括读前指导、读中指导和读后评价使各个规划步骤和内容之间合理衔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
1.读前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教师应依据阅读书目进行分类、规划和整理,实施相应的读前指导规划。教师应依据教材中的必读书目,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内容概要,同时寻找类似的文本,如《一千零一夜》《列那狐的故事》《非洲民间故事》等,让学生比较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内容,从宏观和整体思想上,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并进行大胆的猜测和设想。
2.读中的促进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任务驱动、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整本书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阅读、讨论和交流的目的和意义,并体会文本中的精彩论断[4]。如讨论和分析《昆虫记》中的各个人物、遭遇等内容,并对其中的昆虫群、昆虫一生、昆虫比较等内容进行实际调查,加深对文本中涉及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综合判断和分析各种内容,深入理解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实现文本挖掘的目的。
3.读后的评价策略
教师应开展学生的阅读效果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找出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分析,实现以评促读的目的。教师应在上课前5分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并让班长统计相关结果,作为后期判断的依据。如在开展《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回为单位,5回安排一次自测和讨论。自测题由学生自拟,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和论述。题目涉及芭蕉扇、孙悟空、牛魔王、火焰山和红孩儿等,各个内容自行搭配,做到题目设置合理。阅读评价结果以简报、板报的形式展示,并将题目、统计结果和结论简单概述。采用板报形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而且可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书本内容,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的材料阅读。
1.融合多种媒体形式
开展整本书阅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本材料。导读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可更加全面、深刻地展示文本的特色。如《童年》在设计、形式方面无特色,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但其内容十分精彩。所以,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书本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外祖父为什么会毒打阿辽沙?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阿辽沙的童年如何度过?”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另外,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教材的背景。
2.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通过多角度、多方式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对文本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提高自身的文本阅读能力。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时,要通过小组合作、专题讨论的形式,收集学生的阅读效果信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指导。同时,在整本书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书本、网络等多种形式,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多角度理解阅读内容。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时,将思维导图、知识竞猜、读书笔记、课后批注等形式融入,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让学生更全面、综合地了解阅读文本的目的。
(三)采用共读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传统单一的指导方式缺乏个性化指导,未依据文本的背景进行区别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共读的形式,丰富阅读指导方式。在共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更多地交流,进行思想碰撞,找到整本书阅读方式与文本的结合点,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作用。在运用多种“整本书阅读”策略时,要与学生讨论“文本交流”“文本阅读平台”以及网络阅读交流、课外阅读交流等问题,并与新媒体形式、大数据形式以及数据挖掘形式融合,更好地丰富文本阅读的形式。共读形式就是将学生、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进行综合,使討论更加符合文本阅读要求的形式,从课内、课外、个人、班级等方面找到“整本书阅读”与阅读材料的融合点,形成全方位的文本阅读题型。采用共读形式能够对文本阅读内容、形式和效果进行更好的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
综上所述,文本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拓展视野与知识的窗口。不同地区、时代和国家的文本内容不同,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的精髓,是目前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然而,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理解能力不同,不能准确地了解文本内容的含义。部分文本内容晦涩难懂,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所以,文本阅读指导是阅读的辅助条件。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更加注重文本的内涵、形式,强调在帮助学生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整体来说,整本书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玲烨.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60).
[2]宗学耀,马素杰.基于支架理论的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2020(7).
[3]王倩.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0(7).
[4]陈慧颖.刍议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任务的提出与推进[J].考试周刊,2020(57).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指导;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180-02
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是传统阅读指导理念的改革,强调将书本阅读与整本书的要义相融合,系统化地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需要配合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提高课堂阅读的效果。本文从整本书阅读出发,结合书本阅读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整本书阅读的应用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圣陶认为:“在阅读的事情方面,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否则就等于没有进行指导”。由此可见,阅读指导是书本指导的必要条件,也是书本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指导不是简单地从头到尾说教,而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并注意帮助的方式与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依据书本阅读教学的目标,概述书本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书本内容。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另外,整本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综合来说,整本书阅读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发挥教师阅读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在与教师激烈讨论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的方法以及书本中的知识点[1]。
二、整本书阅读存在的一些问题
整本书阅读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该阅读方式的实施,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阅读指导的连贯性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等原因,经常出现教师间断性指导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整本书阅读的内容以著作为主,著作的内容比较深奥,且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间断性指导不利于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沟通,更不利于学生产生精神思想的共鸣。另外,部分阅读内容松散,或者跳动较大,超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容易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间断性阅读指导,进一步加深了文本的“晦涩”程度,使学生容易出现厌烦心理[2]。连续性教学指导,可以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体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于教师后期阅读策略的实施。
(二)忽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关键,也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内驱力。然而,一些教师为了获得较快的阅读速度,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指导手段,或者缩短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致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如果部分阅读内容为民间神话,那么一些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神话故事语言的简练和篇幅的短小,使学生不能全面了解文本的整体思想和内涵。教师无法恰当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难以在只言片语中深度地了解文章内容。对此,兴趣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应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养成爱问问题、深入挖掘问题、探索问题的习惯。教师要随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扩大点滴的兴趣,将相应的内容融入兴趣培养过程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指导的阅读话题单一
为了更好地指导阅读,需要设立相应的话题,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方向。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存在话题单一的问题。部分阅读内容为外国故事,而国内、外的文化背景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话题。部分教师在進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时,采用单一的指导方式,让学生以惯性思维阅读和分析文本,容易造成文本阅读的理解偏差,甚至出现歧义,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单一的阅读话题不仅会固化学生的阅读思路,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后期课外阅读的完成。长期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懈怠心理,缺乏在阅读方面的上进心,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和理念。
三、整本书阅读指导实践的实施策略
针对整本书阅读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采用连续性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前,要进行整体的规划,主要包括读前指导、读中指导和读后评价使各个规划步骤和内容之间合理衔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
1.读前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教师应依据阅读书目进行分类、规划和整理,实施相应的读前指导规划。教师应依据教材中的必读书目,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内容概要,同时寻找类似的文本,如《一千零一夜》《列那狐的故事》《非洲民间故事》等,让学生比较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内容,从宏观和整体思想上,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并进行大胆的猜测和设想。
2.读中的促进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任务驱动、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整本书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阅读、讨论和交流的目的和意义,并体会文本中的精彩论断[4]。如讨论和分析《昆虫记》中的各个人物、遭遇等内容,并对其中的昆虫群、昆虫一生、昆虫比较等内容进行实际调查,加深对文本中涉及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综合判断和分析各种内容,深入理解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实现文本挖掘的目的。
3.读后的评价策略
教师应开展学生的阅读效果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找出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分析,实现以评促读的目的。教师应在上课前5分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并让班长统计相关结果,作为后期判断的依据。如在开展《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回为单位,5回安排一次自测和讨论。自测题由学生自拟,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和论述。题目涉及芭蕉扇、孙悟空、牛魔王、火焰山和红孩儿等,各个内容自行搭配,做到题目设置合理。阅读评价结果以简报、板报的形式展示,并将题目、统计结果和结论简单概述。采用板报形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而且可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书本内容,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的材料阅读。
1.融合多种媒体形式
开展整本书阅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本材料。导读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可更加全面、深刻地展示文本的特色。如《童年》在设计、形式方面无特色,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但其内容十分精彩。所以,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书本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外祖父为什么会毒打阿辽沙?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阿辽沙的童年如何度过?”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另外,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教材的背景。
2.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通过多角度、多方式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对文本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提高自身的文本阅读能力。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时,要通过小组合作、专题讨论的形式,收集学生的阅读效果信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指导。同时,在整本书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书本、网络等多种形式,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多角度理解阅读内容。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时,将思维导图、知识竞猜、读书笔记、课后批注等形式融入,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让学生更全面、综合地了解阅读文本的目的。
(三)采用共读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传统单一的指导方式缺乏个性化指导,未依据文本的背景进行区别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共读的形式,丰富阅读指导方式。在共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更多地交流,进行思想碰撞,找到整本书阅读方式与文本的结合点,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作用。在运用多种“整本书阅读”策略时,要与学生讨论“文本交流”“文本阅读平台”以及网络阅读交流、课外阅读交流等问题,并与新媒体形式、大数据形式以及数据挖掘形式融合,更好地丰富文本阅读的形式。共读形式就是将学生、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进行综合,使討论更加符合文本阅读要求的形式,从课内、课外、个人、班级等方面找到“整本书阅读”与阅读材料的融合点,形成全方位的文本阅读题型。采用共读形式能够对文本阅读内容、形式和效果进行更好的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
综上所述,文本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拓展视野与知识的窗口。不同地区、时代和国家的文本内容不同,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的精髓,是目前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然而,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理解能力不同,不能准确地了解文本内容的含义。部分文本内容晦涩难懂,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所以,文本阅读指导是阅读的辅助条件。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更加注重文本的内涵、形式,强调在帮助学生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整体来说,整本书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玲烨.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60).
[2]宗学耀,马素杰.基于支架理论的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2020(7).
[3]王倩.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0(7).
[4]陈慧颖.刍议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任务的提出与推进[J].考试周刊,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