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4年9月20~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日本哲学会联合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四届中日哲学论坛”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举行。这届论坛的主题是“中日哲学思维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共有来自中国及日本的45位学者与会,其中有17位中国学者、16位日本学者在论坛上宣读了论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20~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日本哲学会联合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四届中日哲学论坛”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举行。这届论坛的主题是“中日哲学思维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共有来自中国及日本的45位学者与会,其中有17位中国学者、16位日本学者在论坛上宣读了论文。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行为约束的伦理规范,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保障每位当事人的利益,捍卫个体自主性的权利。更准确地讲,伦理规范的终极价值基础是个体的意志自由。维护个体意志,大体上可体现为消极与积极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消极层面上,应允许每一个人享有独处、不被打扰的自由,也应尊重其不容强制的品格;在积极层面上,不仅允许每一个人形成自己对好生活的看法,而且也允许每位个体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个体意志作为伦理规范的价值依归,说明伦理规范来自于自由,故自由是道德规范的依据;同时也意味着伦理规范存在的目的在于为所有人的自由提供保障,故
2018年4月27日,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承办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与担当”全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在天津大礼堂召开。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史瑞杰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全国著名高校、社会科学院、党校、部队院校的专家
2017年10月21—22日,由中华美学学会与中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华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中华美学学会年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国内外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为美学的发展寻找新的契机。1.追本溯源:中华美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美学应如何发展”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刘成纪教授从中国传统礼乐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是一个礼乐文明传统的国家,在王朝正统意义上,礼乐美学才是中国美学的主干。
2018年5月19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基地共同主办的“回顾与展望:政治伦理学40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知名报刊的约五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如下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一、传统政治伦理研究的两种价值立场与研究范式对于政治伦理学而言,政治与伦理是其中两个关键概念。学者们一致认为,在政治与伦理关系上,自古就存在着“对立”与“统一”两种价值立场。就对立而言,有学者指出,政治与伦理之间并没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中国传统法
蔡志栋著《从“天理”到“真理”——先秦诸子与中国现代认识自由论》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从执一于“天理”,到自由地探索“真理”,认识论的发展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先秦诸子之学为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所以不少近现代思想家都对诸子学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与转化。该书以时间和学派为线索,讨论了中国现代各种认识论的内涵、结构、特色及其与先秦诸子学的连续性和断裂之处,这既是对现代思想史的一种梳理,也反映了先秦诸子学的丰富内涵,呈现了一场古今之间的有趣“对话”。
王中江著《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一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3月出版。在近代中国的思想领域中,“自然”和“人”是两个涵义发生深刻变化的核心概念,它们既保留着中国古典思想传统的涵义,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时代变迁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该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自然”和“人”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那里的不同意义,细致入微地探讨了它们的意义在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发生的各种变化,对认识近代中国思想演化历史有重要学术价值。
自由主义否认社会存在着共同理想。作为共同理想的哲学基础,社会基本目标是社会成员对于其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所持的基本相同的观念,它对应于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罗尔斯的社会基本结构概念。社会基本目标是形成并维系社会基本结构的根本因素,它决定着社会基本结构的模式。社会存在着各种价值与目标,彼此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社会基本目标与这些价值和目标构成统摄关系,从而令诸种价值构成一种秩序。社会基本目标的维系主要诉诸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纪律,因此自由主义对于暴政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当代政治哲学与传统政治哲学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本性区别,这其中与社会学的兴起有着一定关联。从学理上看,政治哲学与社会学之间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哲学是社会学兴起的重要基础,社会学的兴起则是政治哲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岭。随着社会学的兴起,当代政治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思想对话与互动关系逐渐形成,当代政治哲学深刻的模式转型也由此发生。当代政治哲学正日益走出传统政治哲学“形而上”的模式框架,而向更具现实性、时代性、客观性与批判性的“形而下”模式框架转变。
2012年,拉图尔发表《存在模式研究》,试图构建一种非二元论的存在论,以弥合“自然的分岔”。本文讨论了拉图尔为何以存在模式作为切入点,阐明了据以理解诸存在模式的三种元模式,即网络、介词与双击,粗略展示了15种存在模式及其结构,并具体说明辨别存在模式的指标,以“物质”为例具体展现了“存在论的多元主义”的解释力。
2014年11月8日~9日,“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蓬父先生冥诞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来自国内外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学术报刊的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和“萧差父先生学术思想与生平”两个主题展开。学者们从“对20世纪中国哲学史前辈学者的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诠释方法的讨论”、“哲学思想本身的元思考”以及“中国哲学史的专题研究”等角度,反思了中国哲学的书写范式,以推进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同时,还有学者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