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加工总量不低于全行业1/3,针织服装比例(以金额计)达60%以上,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2%,劳动生产率翻一番,从目前的30万元到60万元/人年,培育立体市场网络及百家知名品牌企业,科技人才比例翻一番”,在2010年11月18日召开的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第五届理事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议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对中国针织行业总体目标如此概括。
2005年,在杨世滨上任中针协理事长后,提出了四个标准体系,即标准体系、市场体系、设计体系、人才体系。经过五年的强化体系工作,针织行业取得显著提升。面对“十二五”征程,杨世滨提出高度关注行业的“四个化”:“包容性增长”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市场营销网络化、行业发展时尚化。
“包容性增长”化核心“公平与合理”,即共享公平的发展机会与机遇;共享合理的发展成果。该概念由亚洲银行首先于2007年提出,成为国际组织近年来逐渐完善的一个理念。2009年11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至此,“包容性增长”开始进入我们经济研究领域。2010年9月16日,胡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目前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达2200万人,涉农人口超过1个亿。大力发展纺织行业,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包容性增长的具体体现。但在区域间、区域内、行业内、企业内实现包容性增长,仍是我们长期需要面对的课题”。杨世滨说。
低碳将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长期存在,生活方式低碳化将长期影响甚至引导针织产业发展。低碳风潮多年来一直涌动不止,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后,低碳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日益成为众人的选择。在此局势下,针织产业必须重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提倡低碳生产。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针织产品的低碳性能,满足消费需求。“低碳标准的设立与认定也将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中国针织行业协会将加快产业低碳标准的研究,推进低碳标准出台”。杨世滨说。
网络改变世界,市场营销网络化也将改变针织产业格局。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基于网络技术的交易平台快速成长,而网络交易的初期十分适合易于标准化的针织产品。凡客诚品、梦芭莎等服装网络销售平台交易显示,针织品确实成为交易热门。“十二五期间,应高度关注销售网络和网络销售”,杨世滨说。对于市场建设,杨世滨还提到,高度关注内需市场,倾力打造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搭建市场展示、交易平台。
时尚已经成为针织产品的重要元素,行业的发展也要时尚化。杨世滨认为,服装自古就兼有衣着和文化传递两种功能。“作为物质化的需求,我们要努力实现技术向产品的转化,以及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并最终实现利润;作为精神化的需求:服装表达人们的需求渴望,它传递了一种信息,它是作为社会个体成员展示自我的一种符号,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载体”,杨世滨说,“我们不要做得‘太土’,而要‘洋气’起来!”
“十一五”成绩单
发展大提速
“十一五”期间,针织行业发展大提速。针织产品占服装比重55%,针织产品占装饰用比重约15%,占产业用比重约20%,合计折纤维耗用量1200万吨,约占纺织服装纤维加工问题3700万吨的1/3。
针织服装获得快速增长。统计显示,2010年9月针织服装占58%,出口金额占54%,分别比梭织服装高出16%和8%。
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数为8475家,从业人员147.9万,工业总产值3795亿元,利润总额13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3%、9.7%、81.2%、61.9%。2005年人均劳动生产率为每人每年16.96万元,2010年为每人每年31.63万元。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技术奖,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行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每年增加1000余件。与2005年相比较,2008年全行业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94%;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翻了一番。约占全行业企业总数8%的4000户企创造了全行业1/3的利润总额,利润率高于15%。
2005年,在杨世滨上任中针协理事长后,提出了四个标准体系,即标准体系、市场体系、设计体系、人才体系。经过五年的强化体系工作,针织行业取得显著提升。面对“十二五”征程,杨世滨提出高度关注行业的“四个化”:“包容性增长”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市场营销网络化、行业发展时尚化。
“包容性增长”化核心“公平与合理”,即共享公平的发展机会与机遇;共享合理的发展成果。该概念由亚洲银行首先于2007年提出,成为国际组织近年来逐渐完善的一个理念。2009年11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至此,“包容性增长”开始进入我们经济研究领域。2010年9月16日,胡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目前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达2200万人,涉农人口超过1个亿。大力发展纺织行业,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包容性增长的具体体现。但在区域间、区域内、行业内、企业内实现包容性增长,仍是我们长期需要面对的课题”。杨世滨说。
低碳将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长期存在,生活方式低碳化将长期影响甚至引导针织产业发展。低碳风潮多年来一直涌动不止,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后,低碳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日益成为众人的选择。在此局势下,针织产业必须重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提倡低碳生产。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针织产品的低碳性能,满足消费需求。“低碳标准的设立与认定也将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中国针织行业协会将加快产业低碳标准的研究,推进低碳标准出台”。杨世滨说。
网络改变世界,市场营销网络化也将改变针织产业格局。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基于网络技术的交易平台快速成长,而网络交易的初期十分适合易于标准化的针织产品。凡客诚品、梦芭莎等服装网络销售平台交易显示,针织品确实成为交易热门。“十二五期间,应高度关注销售网络和网络销售”,杨世滨说。对于市场建设,杨世滨还提到,高度关注内需市场,倾力打造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搭建市场展示、交易平台。
时尚已经成为针织产品的重要元素,行业的发展也要时尚化。杨世滨认为,服装自古就兼有衣着和文化传递两种功能。“作为物质化的需求,我们要努力实现技术向产品的转化,以及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并最终实现利润;作为精神化的需求:服装表达人们的需求渴望,它传递了一种信息,它是作为社会个体成员展示自我的一种符号,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载体”,杨世滨说,“我们不要做得‘太土’,而要‘洋气’起来!”
“十一五”成绩单
发展大提速
“十一五”期间,针织行业发展大提速。针织产品占服装比重55%,针织产品占装饰用比重约15%,占产业用比重约20%,合计折纤维耗用量1200万吨,约占纺织服装纤维加工问题3700万吨的1/3。
针织服装获得快速增长。统计显示,2010年9月针织服装占58%,出口金额占54%,分别比梭织服装高出16%和8%。
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数为8475家,从业人员147.9万,工业总产值3795亿元,利润总额13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3%、9.7%、81.2%、61.9%。2005年人均劳动生产率为每人每年16.96万元,2010年为每人每年31.63万元。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技术奖,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行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每年增加1000余件。与2005年相比较,2008年全行业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94%;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翻了一番。约占全行业企业总数8%的4000户企创造了全行业1/3的利润总额,利润率高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