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始,蜂云网络并没有打定主意要做农村电商,但却从一个手机物流配送商,一步步成长为农村B2B电商,做起了阿里巴巴、京东都想做的生意。商业模式可以设计,同样可以生长。
年初的时候,京东集团年会上,刘强东谈到农村市场:“中国农村每一个村子,都至少有一个小卖部。我们去镇上调研,用户觉得去京东买还是太远了,包括淘宝、天猫,都觉得离得太远了。镇上王五是卖手机的,他在镇上卖了15年的手机,卖得很好,服务非常好,有什么问题找他都能解决……他们有自己独到的生存模式,我们很难跟他们进行竞争,这已经超越了价格,超越了品质,超越了服务……我们要成为他们的供货商,成为他们的伙伴。”
农村电商这块蛋糕究竟有多大?2014-2015年底,中国农村的网民约为1.95亿人,农村网购额达3 530亿元……这些数字意味着机遇。
这块蛋糕很诱人,但不是轻易能吃到。
在互联网企业们都雄心勃勃要杀进农村时,一个服务农村B端的蜂云网络,已经通过“线上网站(51订货网)+线下物流(蜂云物流)”的组合,从手机突破,再进行品类延伸,以物流作为切入,完成了对农村镇级市场的布局。
分销商的忧虑
蜂云网络的东家是江苏省最大的手机分销商蜂星手机,也就是后来的华博集团。2013年,是蜂星增长势头最好的时期,业务实现10倍增长,年销售额达到40亿元,业务范围也从江苏扩张到安徽、上海和浙江等地。
但是,也就是在2013年蜂星开始了转型。当时,陈献感觉到行业的空间正在被挤压。他在蜂星的上涨势头中,看到了隐忧:厂商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整体毛利降低;互联网模式冲击,传统分销商的成本升高。
这一年开始,互联网企业们最爱谈的,就是“通过互联网,压缩中间渠道,降低成本”,陈献不想成为被压缩的“中间”。
“无论分销商的价值如何降低,但厂商和零售店之间所需要的服务不会改变,也许服务商的毛利会越来越薄,但需求会始终存在。”陈献想让蜂星转型为手机服务商,把厂家和商家联系起来。为了给江苏省3 000多个营业厅做合约机配送,蜂星开始研究起了物流。
线下:物流长成,切口出现
蜂星能拿下3 000个营业厅的配送业务,是因为其承诺配送到乡镇的时效是2D18,即偏远的乡镇用户当天下达的订单,第二天18点前就能送到。
当时,蜂星只有20辆车,江苏移动却有3 000多个营业厅,根本忙不过来。陈献也顾不上成本,连人带车雇了80辆车,才勉强把业务跑了起来。
虽然业务运营起来了,但成本仍然偏高。为了摊薄成本,陈献想到可以多做几家供应商的生意。就这样慢慢地,蜂星的物流越来越下沉,慢慢延伸到乡镇上,物流业务也独立出来,就有了蜂云物流。
蜂云物流的一个一线员工注意到,“乡镇小店其实需要很多产品,但供货渠道太单一。他们不仅很难拿到所需的产品,就算拿到了,也得不到很好的价格。”
了解市场的往往是一线员工,但是一线员工的声音又是最容易被吞没的。庆幸的是,蜂云听到了这个声音。
蜂云想到,可以利用已有的仓储资源,做一个乡镇小店订货,经销商卖货的网站。于是有了后来的51订货网。
线上:合作小B端,单品类突围
2014年4月1日,51订货网上线。51订货网想做的是,城乡小B端的一站式采购入口。
所谓城乡小B端,也就是刘强东口中的那个无法打败的“镇上王五”。这些店大多是夫妻店,个体经营,采购需求低,议价能力差。但是他们是互联网消灭不了的入口。
聚合需求,反向议价
蜂云网络将线下提供物流服务的供应商,引导到51订货网上,再将各个乡镇小B端的需求聚沙成塔,反向向供应商形成议价能力。作为打开局面的尝试,蜂云网络选择了最熟悉的手机,作为用来突破的单品类尖刀。
如此以来,小B端在51订货网上订货,可以拿比自己低约2%的进货价。配送员次日就能送达货物,而且订单超过300元,就可免运费。
另外,在51订货网上订货,店主还能看到所有分销商的报价,价格透明,所有手机型号可以一次性采购,不需要分几家订货,方便快捷。51订货网将主导权交到了小B端的店主手里。
为了应对高频次交易,51订货网还实现了终端小店收货付款的程序,即货到付款,如果小店收到假货可以拒签,再由51订货网退给供应商。在服务上,51订货网为零售商陆续提供单页投递、终端点检、覆盖率调查、售后逆向物流等增值服务。
物流调整,占领乡镇
价格优势形成之后,就是京东、淘宝都头痛的乡镇物流问题。
尽管已经有线下物流的基础,但是服务对象延伸到乡镇小B端的时候,蜂云网络仍然做出了几处调整。
第一,“到镇”不“到村”。农村电商在物流上,成本最高的是“到村”这一环。如果是做B2C,“到村”恐怕很难回避。但是对于面对B端的51订货网来说,只需要“到镇”,巧妙地避开了高成本区。
蜂云网络在全国建设 6 个 DC 大仓,覆盖了 14 个省份,在 100 个地市建立了配送站点。再在镇上雇佣人力,完成从配送站到镇上小店的工作。而这个小店,则是为村里的用户或者镇上的用户,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务的锚点。
第二,优化线路设计,降低物流成本。蜂云网络设计了自动调度系统,系统会按照订单分布制定路线,为每辆车装载GPS。员工每天收车后,调度会查看车辆行驶轨迹是否与预估吻合。这样一来,物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降低。随着订单量的增加,店间距的缩短,配送成本还会下降。
手机销量提升之后,51订货网着手增加品类。目前,平台上的货物品类已经覆盖手机、家电、快消品、母婴等多个品类,基于平台交易的闭环,51订货网也提供金融服务和增值服务。
农村式“连接”
51订货网成立的当月,就吸引了1 600个小B端;3个月后,活跃订货的用户量突破5 000;4月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到2016年,在江苏地区,与51订货网合作的乡镇小B端超过1万家,单月交易额2亿元。蜂云网络用同样的方法将区域扩展到山东、安徽。
2015年一年,51订货网流水为50亿元,已覆盖14个省,1 230个区县,13 000多个镇,单月订货超过5万家店,环比增长15%。
2015年9月,蜂云网络完成总金额1.2亿元A轮融资,到2016年8月,又完成1.5亿元B轮融资。
对于互联网公司们来说,农村是最后的一个增量空间,电商尤其如此。阿里巴巴、京东、小米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农村市场的重视和势在必得。
但是与互联网公司们以往的“胜战”经历不同,广袤的农村市场太过特殊。从用户来说,农村的用户中年幼的和年老的两端用户在增加,中间年轻用户在减少。两端的用户,却恰恰是对互联网最不熟悉的,用户的教育成本高。
互联网喜欢谈连接,在农村市场的连接,是通过线下“信任”,不是任何一个线上流量入口。在镇上的小店和老板聊两句,再买个东西,出了问题也知道找谁,这种“连接”互联网给不了。
就像刘强东所说,合作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蜂云与小B端合作,解决小B端的烦恼,再让小B端去连接用户。这或许才是农村电商的正确打开方式。
年初的时候,京东集团年会上,刘强东谈到农村市场:“中国农村每一个村子,都至少有一个小卖部。我们去镇上调研,用户觉得去京东买还是太远了,包括淘宝、天猫,都觉得离得太远了。镇上王五是卖手机的,他在镇上卖了15年的手机,卖得很好,服务非常好,有什么问题找他都能解决……他们有自己独到的生存模式,我们很难跟他们进行竞争,这已经超越了价格,超越了品质,超越了服务……我们要成为他们的供货商,成为他们的伙伴。”
农村电商这块蛋糕究竟有多大?2014-2015年底,中国农村的网民约为1.95亿人,农村网购额达3 530亿元……这些数字意味着机遇。
这块蛋糕很诱人,但不是轻易能吃到。
在互联网企业们都雄心勃勃要杀进农村时,一个服务农村B端的蜂云网络,已经通过“线上网站(51订货网)+线下物流(蜂云物流)”的组合,从手机突破,再进行品类延伸,以物流作为切入,完成了对农村镇级市场的布局。
分销商的忧虑
蜂云网络的东家是江苏省最大的手机分销商蜂星手机,也就是后来的华博集团。2013年,是蜂星增长势头最好的时期,业务实现10倍增长,年销售额达到40亿元,业务范围也从江苏扩张到安徽、上海和浙江等地。
但是,也就是在2013年蜂星开始了转型。当时,陈献感觉到行业的空间正在被挤压。他在蜂星的上涨势头中,看到了隐忧:厂商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整体毛利降低;互联网模式冲击,传统分销商的成本升高。
这一年开始,互联网企业们最爱谈的,就是“通过互联网,压缩中间渠道,降低成本”,陈献不想成为被压缩的“中间”。
“无论分销商的价值如何降低,但厂商和零售店之间所需要的服务不会改变,也许服务商的毛利会越来越薄,但需求会始终存在。”陈献想让蜂星转型为手机服务商,把厂家和商家联系起来。为了给江苏省3 000多个营业厅做合约机配送,蜂星开始研究起了物流。
线下:物流长成,切口出现
蜂星能拿下3 000个营业厅的配送业务,是因为其承诺配送到乡镇的时效是2D18,即偏远的乡镇用户当天下达的订单,第二天18点前就能送到。
当时,蜂星只有20辆车,江苏移动却有3 000多个营业厅,根本忙不过来。陈献也顾不上成本,连人带车雇了80辆车,才勉强把业务跑了起来。
虽然业务运营起来了,但成本仍然偏高。为了摊薄成本,陈献想到可以多做几家供应商的生意。就这样慢慢地,蜂星的物流越来越下沉,慢慢延伸到乡镇上,物流业务也独立出来,就有了蜂云物流。
蜂云物流的一个一线员工注意到,“乡镇小店其实需要很多产品,但供货渠道太单一。他们不仅很难拿到所需的产品,就算拿到了,也得不到很好的价格。”
了解市场的往往是一线员工,但是一线员工的声音又是最容易被吞没的。庆幸的是,蜂云听到了这个声音。
蜂云想到,可以利用已有的仓储资源,做一个乡镇小店订货,经销商卖货的网站。于是有了后来的51订货网。
线上:合作小B端,单品类突围
2014年4月1日,51订货网上线。51订货网想做的是,城乡小B端的一站式采购入口。
所谓城乡小B端,也就是刘强东口中的那个无法打败的“镇上王五”。这些店大多是夫妻店,个体经营,采购需求低,议价能力差。但是他们是互联网消灭不了的入口。
聚合需求,反向议价
蜂云网络将线下提供物流服务的供应商,引导到51订货网上,再将各个乡镇小B端的需求聚沙成塔,反向向供应商形成议价能力。作为打开局面的尝试,蜂云网络选择了最熟悉的手机,作为用来突破的单品类尖刀。
如此以来,小B端在51订货网上订货,可以拿比自己低约2%的进货价。配送员次日就能送达货物,而且订单超过300元,就可免运费。
另外,在51订货网上订货,店主还能看到所有分销商的报价,价格透明,所有手机型号可以一次性采购,不需要分几家订货,方便快捷。51订货网将主导权交到了小B端的店主手里。
为了应对高频次交易,51订货网还实现了终端小店收货付款的程序,即货到付款,如果小店收到假货可以拒签,再由51订货网退给供应商。在服务上,51订货网为零售商陆续提供单页投递、终端点检、覆盖率调查、售后逆向物流等增值服务。
物流调整,占领乡镇
价格优势形成之后,就是京东、淘宝都头痛的乡镇物流问题。
尽管已经有线下物流的基础,但是服务对象延伸到乡镇小B端的时候,蜂云网络仍然做出了几处调整。
第一,“到镇”不“到村”。农村电商在物流上,成本最高的是“到村”这一环。如果是做B2C,“到村”恐怕很难回避。但是对于面对B端的51订货网来说,只需要“到镇”,巧妙地避开了高成本区。
蜂云网络在全国建设 6 个 DC 大仓,覆盖了 14 个省份,在 100 个地市建立了配送站点。再在镇上雇佣人力,完成从配送站到镇上小店的工作。而这个小店,则是为村里的用户或者镇上的用户,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务的锚点。
第二,优化线路设计,降低物流成本。蜂云网络设计了自动调度系统,系统会按照订单分布制定路线,为每辆车装载GPS。员工每天收车后,调度会查看车辆行驶轨迹是否与预估吻合。这样一来,物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降低。随着订单量的增加,店间距的缩短,配送成本还会下降。
手机销量提升之后,51订货网着手增加品类。目前,平台上的货物品类已经覆盖手机、家电、快消品、母婴等多个品类,基于平台交易的闭环,51订货网也提供金融服务和增值服务。
农村式“连接”
51订货网成立的当月,就吸引了1 600个小B端;3个月后,活跃订货的用户量突破5 000;4月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到2016年,在江苏地区,与51订货网合作的乡镇小B端超过1万家,单月交易额2亿元。蜂云网络用同样的方法将区域扩展到山东、安徽。
2015年一年,51订货网流水为50亿元,已覆盖14个省,1 230个区县,13 000多个镇,单月订货超过5万家店,环比增长15%。
2015年9月,蜂云网络完成总金额1.2亿元A轮融资,到2016年8月,又完成1.5亿元B轮融资。
对于互联网公司们来说,农村是最后的一个增量空间,电商尤其如此。阿里巴巴、京东、小米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农村市场的重视和势在必得。
但是与互联网公司们以往的“胜战”经历不同,广袤的农村市场太过特殊。从用户来说,农村的用户中年幼的和年老的两端用户在增加,中间年轻用户在减少。两端的用户,却恰恰是对互联网最不熟悉的,用户的教育成本高。
互联网喜欢谈连接,在农村市场的连接,是通过线下“信任”,不是任何一个线上流量入口。在镇上的小店和老板聊两句,再买个东西,出了问题也知道找谁,这种“连接”互联网给不了。
就像刘强东所说,合作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蜂云与小B端合作,解决小B端的烦恼,再让小B端去连接用户。这或许才是农村电商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