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代“生存论”是指人对自身生命、存活的自觉,包括人对身体、感觉、情绪、欲望、潜能、意志、理想与精神意境的觉解觉识。其实,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缺乏此种资源,可以作创造性的诠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生存论”是指人对自身生命、存活的自觉,包括人对身体、感觉、情绪、欲望、潜能、意志、理想与精神意境的觉解觉识。其实,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缺乏此种资源,可以作创造性的诠释。
其他文献
存在问题和时间问题都是古老的问题。“古老”一词既标明了一种时间特征,也与存在息息相关。而且,由于黑格尔率先把哲学规定为哲学史,这就不仅使这两个问题相关于哲学“史”意义上的时间,并且同样相关于哲学本身,其中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这种相关性使得联系黑格尔哲学来讨论存在和时间有其必要。
近读王路教授《逻辑真理是可错的吗?》一文(见《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以下简称“王文”),我对于文中的几个基本观点持有异议。由于这涉及逻辑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涉及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问题,因此特写此文与王路教授商榷,并就教于我国哲学界、逻辑界诸同仁。
二维语义学自从在1996年被查尔默斯提出(Chalmers,1996)并初具雏形已经有十多年,其影响也已超越了心智哲学的范围。其间,这个理论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成了批判的对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批判也促进了这个理论的成熟。在查尔默斯2006年的文章中,这个理论获得了最成熟的阐述。(ibid,2006)这个阐述既回应了一些批判,也采纳了另一些批判,并将其用于修正前期的一些有问题的论述。不过,在我看来,二维语义学并不因此成为一个成功的理论,
奎因曾因批评所谓“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分析一综合二分法和还原论,往往被人看作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敌人。但奎因和逻辑经验主义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汉语中的“可持续发展”是从英语sustainable development译过来的。在英语国家里,人们对这个词的外延和内涵会有基本相同的理解。然而,在用汉语表达“可持续发展”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的人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一、逻辑的观念:由张东荪逻辑观念的转变说起逻辑是一元还是多元的,这是中国逻辑界争论的永久性话题。张东荪先生从逻辑一元论走向多元论,这是其逻辑观念的转变。他认为逻辑是文化的需要逼迫出来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导致不同的逻辑。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他把逻辑分为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形而上学的逻辑、社会政治运动逻辑四种。把逻辑分为这四种的合理性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本文关注他的逻辑多元论观念。
“南北哲学论坛”于四年前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发起,历届论坛均选定热点问题,紧扣哲学现实关怀,旨在激活国内的学术讨论氛围,为哲学界创造一个对话和延展的空间。2008年11月22—23日,第四届“南北哲学论坛”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成功举办,其以“政治哲学:从中国文化的视野看”为主题,荟萃了来自两岸三地的30多名学者;除主办单位的学者外,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上海浦东干部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亦踊跃参与。本届论坛共进行了10场主题讨论,提交论文27篇。
由唐纳兰、克里普克、普特南、卡普兰(D.Kaplan)、佩里(J.Perr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的新指称理论,业已成为晚近分析哲学的新正统。史密斯(Q.Smith)1998年在试图书写新指称理论的历史时,认为“新指称理论已经成为分析哲学史上的主要运动之一,可与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并称”。(Paul and James,p.278)
把“生存与发展”关联在一起研讨,很容易使人按照“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的日常思维理解“生存”与“发展”这两个概念及其价值次序。而事实上,人的生存就是人不断生成、演进的社会历史性过程,因而本质地具有发展的向度和性状。生存与发展原本是不可分开的。但是,在当今由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所引发的“发展”潮流中,在人类活动被如此之“发展”所左右并导致极其棘手的生存难题的情势下,提出“生存与发展”的论题就不仅有其道理,而且给出了从理论上直接切人、反思现代人类生存难题及相应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范式的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