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崛起的勇气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s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电视节目《你会怎么做》(What Would You Do?)将人们置于编排好的情境中,观察他们如何应对道德困境,是否会勇敢地坚守自己心中的信条。结果常常令人震惊。
  职场不是舞台,不会被人有意设计来激发特定的反应,但领导者常常会处于需要做出大胆决策的情境。例如,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刚刚升职的高管,他在欧洲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工作。升职后,他不仅从欧洲总部迁往美国,而且从公司的非汽车业务调至汽车业务部门。结果,刚刚适应了汽车市场不久,他那家分公司的业务就滑到了谷底。两周之内,分公司销售额缩水40%,开始实行裁员,需求无法预测,供应商财力紧张、左支右绌,员工压力急剧飙升,两家最大的客户考虑破产。
  领导者希望肩扛重任,就公司的愿景、方向、战略、文化、行为和绩效标准制定影响深远的决策。当然,作为领导者,我们制定的许多决策都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身处顺境时,经济蓬勃发展,工厂高效运转,财富滚滚而来,领导者需要做出的决策常常蕴含着巨大的希望:我们接下来要到哪里去扩展业务?我们该如何扩大生产规模?我们要如何提高招聘和培训的速度,为更多客户提供服务?制定这些决策尽管艰难,却是令人兴奋甚至充满乐趣的,因为它们有可能带来爆炸性增长和新的成功。
  然而在艰难时期,领导者需要做出的决策也分外艰难,令人望而却步。想想看过去六年的经济形势。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信贷市场萎缩,融资就算不是绝无可能,也成了一道大难题。公司亏损严重,大批裁员,濒临破产边缘。尽管经济衰退总会有结束的一天,但由于复苏进程缓慢,如果企业和政治领导者做出错误决策,另一场毁灭性衰退的威胁便会如影随形。
  在这种环境下,管理者可能会因为害怕而不敢采取行动。他们的关注点不再是增长和扩张,而是生存。他们不再想方设法追求进步,而是考虑如何忍受收入损失、销售下滑和客户数量的减少。他们不会去思考如何带领公司走向成功,而是担心自己饭碗不保,职业生涯受到威胁。持这些想法的管理者只能做出一系列有限的决策:我们如何阻止亏损?在哪些领域可以缩小规模?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省资金?我如何才能毫发无伤地摆脱这种困境,不让工作受到影响?
  勇敢的领导者明白,在艰难时期,需要提出的问题不止这些。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困难还是逆境,都不足以成为临阵脱逃和苟延残喘的正当理由,相反,这正是获得增长和成功的机遇。他们将艰难时期视为大胆前行、勇于奋进的机会——不仅仅是维持现状或防止进一步损失,更要努力追求真正的持续增长,帮助组织披荆斩棘,为未来开辟新的道路。他们希望做到积极主动。他们确定动态目标,建立新平台,发明新方法。领导者将艰难时期视为领导力的决定性时刻,他们意识到此时人们希望自己能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带头展现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乐观行为。
  那么,面对需求的毁灭性下降,那位新上任的汽车零部件公司高管害怕了吗?没有,他大胆地将艰难时期作为一个跳板,去实现新的增长和发展。他相信,一旦经济开始复苏,客户需求的数量和复杂性都会有所增加。他还认为,通用(GM)和克莱斯勒(Chrysler)等汽车公司裁员后,会将更多的工作交给供应商,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分公司有能力承担此前由客户方工程师承担的工作。于是,他发起了大胆的员工参与和精益计划,以促进团队协作、扩大产能。
  这项大胆的举措让分公司上下斗志昂扬,而且,他为整个团队确定了统一的愿景,帮助每名员工看清自己如何为组织的大目标贡献力量,以及这些贡献有何价值,并赋予一线管理者更多的决策权。为了减少挫折和意外,他让物流和制造团队根据新的需求水平调整库存系统。各个职能部门密切合作,以更加协调的方式为一线提供支持。
  通过采取大胆的行动,这位领导者带领自己的团队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工厂业绩提高,员工敬业度上升,产品交付情况改善,生产率和质量提升,团队协作时时可见。由于生产运行平稳,管理者有时间去研究如何在汽车行业之外实现多元化,开辟新的收入来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领导者利用艰难时期强化组织,号召人们以团队协作为重,追求创新型解决方案。事后看来,这样的做法似乎理所当然。当你身处困境时,确实会纠结应不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凭借内心的大胆信念去采取行动需要极大的勇气。
  领导者无法改变一切,不过,他们可以改变自己公司的经营方式:他们可以选择消极被动、畏缩不前,尽最大的努力熬过艰难时期;也可以积极主动、大胆出击,视衰退为机遇,为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领导者肩负的责任:利用逆境将组织和员工锻炼得更强大、更勇敢。通过积极采取对策,以创新的方式谨慎承担风险,勇敢的领导者在任何情境中都能慧眼独具,发现下一场伟大的冒险。
  下一次当你面对艰难的挑战时,你会怎么做?
其他文献
你同时担任多个重要职务——都是实职,而非虚职,并且取得了非凡的工作成就。生活中,你婚姻幸福,养了两个孩子。你曾写过一本书,叫作Extreme Productivity。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我是做投资工作的,所以我想用“精明投资”来总结。最重要的是规律化和分清主次。每天我都准时起床,衣柜里可供选择的衣服不多,吃同样的早餐和午餐,如果不出差就肯定回家吃晚饭。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重要的决策上,比
期刊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GE从成立以来始终被认为是最受尊敬的公司?我在GE工作了14年,在多个部门和职位上干过,我的答案是:GE之所以长盛不衰,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秘诀,只是因为它始终坚持做了一件事——践行最高的道德和合规标准。在美国,有一个“道德村协会”(Ethisphere Institute),是一家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的国际性组织机构,它每年推出“最具商业道德企业排行榜”,入选者都是全球在商
期刊
1990年,我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委科研所,从事金牌运动员的营养保障研究。我们单位收入不高,但很稳定。后来,我听说大学同班30多个同学有三分之二陆陆续续去了美国,留在国内的也都纷纷跳槽或者下海,好像就剩下我了。我也想出去闯闯,那时我已经成家了,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我不想每个月到月底把工资花得一分钱都不剩。  1995年,我辞了职,东借西借,凑了2万多块钱办了个小影视公
期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一书面世,以深刻的文史思想和颇具魅力的语言表达在读者中引起轰动。其中《抱愧山西》一文说道:“大概是八九年前的某一天,我在翻阅一堆史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使我大吃一惊的事实,便急速地把手上其他工作放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终于将信将疑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
期刊
没错,脚尖儿朝向一个人的时候,心也是朝向她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当脚尖儿撇向别处的时候,两个人都会觉得那一天甚至以后都准没好事儿。  蓝嘉文站在沃伦斯公司财务部宽大的办公室里,看到自己的身影在夏日强烈的阳光下半明半暗地反射在落  经一直朝着上司刘可丝所在的方向,甚至可以说整个心思都是朝着她的……但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们之间开始有了嫌隙,脚尖儿也不再朝向对方了呢?是刘可丝这一辈70后真的老了还是自己太激
期刊
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商业环境经历了比以往数百年都要多的变化。最近通用电气(GE)全球首席市场官贝丝·科姆斯托克(Beth Comstock)谈到商业环境变化的时候体会深刻:“当你确立一个变革的愿景并实施变革时,开始一段时间,你觉得一切似乎按照正确的方向运作起来了,然而,突然出现了新的视角,一切都变了……在大公司,你从不会觉得你够快。”  中国近二十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也在冲击、改变着我们的
期刊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很热门的词语,经常听人说,互联网又要颠覆某某行业了。那么,传统培训和互联网模式的培训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二者并不是A和B的关系,而是A和A+的关系。互联网模式继承了传统模式的优点,又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推动工作,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什么是培训?很多公司都认为“培训 =培训人 + 开发课程 + 上课培训”,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从业多年后,我发现我们需要对这些进行颠覆性的思
期刊
2008年5月8日,率领团队在珠峰峰顶点燃奥运火炬后,王勇峰如释重负——这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最艰难的时刻,你的上司、同事及所有人都希望你能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不论是做企业,还是登山,或者要把人类送上月球,这些极具挑战性的活动,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如何应对因身处绝境而带来的恐惧
期刊
1894年,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制订出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地处中欧的德国夹在俄法之间,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如何才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施利芬经过分析后认为,俄国军事动员体制非常落后,战争爆发后,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这将为德国提供极为宝贵的时间差。一旦战火点燃,德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先发制
期刊
上任不到一年的部门主管Judy遇到了烦心事,踏实勤恳的专员Grace提出辞职,原因是Grace希望按照Judy当初的口头规划提早晋升为科室主管,但未获上级领导的批准。上级领导认为在业务量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不适合增设主管岗位,而且Grace离做主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果要激励挽留老员工,可以考虑晋升为资深专员。当Judy把领导的意见反馈给Grace时,Grace非常不满,以工作量太大无法承受等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