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临清市气象站1981—2014年的霾日资料,对霾的年、季、月的气候特征做了较全面分析,结果表明:临清市霾年代际变化明显,2010年代以前霾逐年代减少,2012年开始霾发生突变,呈现明显增多的趋势;秋冬季霾日最多,春夏季霾日较少;霾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占全年总霾日数的82%;并分析了霾的灾害防御措施。
关键词 霾;气候特征;灾害防御;山东临清
中图分类号 P4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20-0202-01
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成为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霾是指大量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空气普遍有浑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1]。霾不仅会造成能见度降低,尤其对交通运输业(特别是高速公路和航空)危害非常严重,更为重要的是,霾造成环境恶化,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针对霾的气候及灾害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为霾天气预报和防御工作提供参考,对水陆空交通、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
利用临清市气象站1981—2014年地面气象观测记录,选用34年霾日数、霾发生季節、月等数据,分析霾的气候变化特征。
2 霾的时间变化特征
2.1 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通过统计表明,34年中平均霾日为3.3 d,霾日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3年,有18 d,共有13年没有出现霾,其中1998—2006年连续9年没有出现霾。从年代际变化来看,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临清霾日逐年代减少,霾日数分别为40、23、4 d;从2012年开始,霾日增加趋势明显,仅2011—2014年4年霾日就出现45 d,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多。由图1可知,临清市年霾日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呈增加的趋势。
2.2 霾日数的季节变化特征
由表1可知,临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霾天气,但主要发生在冬季,共出现68 d,占全年霾总日数的60.7%;秋季次之,有26 d;春夏季最少,同为9 d,都只占全年的8%。这主要是由于秋冬季节冷空气活动频发,中低层大气层结稳定,风力微弱,空气干燥,地面附件的灰尘、汽车尾气难以扩散或稀释,从而导致霾的出现。春夏季大气层结不稳定,雨水充沛,雨水对空气的灰尘等污染物起冲刷作用,不利于霾的形成[2-3]。
2.3 霾日数的月变化特征
由表1可知,临清的霾日数各月分布很不均匀,一年中,霾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其中,12月出现霾最多,有29 d,占霾总日数的26%;其次是1月,有27 d,占霾总日数的24%;历年月最多霾日为9 d,出现在2013年12月;次多霾日6 d,出现在2014年1月;34年中5月没有出现霾。一年中,1月、2月、10月、11月、12月是临清霾的易发期,其他月份是临清霾的少发期。
3 霾的灾害性及其防御对策
3.1 霾的灾害性影响
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对铁路、航空、公路、供电系统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伤害。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4-5]。近年来,霾污染日趋严重,一是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高污染企业增加,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城市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拥有量大幅增长,导致排放的大量尾气造成气溶胶大量增加,从而霾天气频发。
3.2 霾天气的防御对策
预防霾的危害,一是加强环境污染、监管工作。政府决策及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霾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按照职责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二是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型交通工具,普及电动汽车,积极推进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出租车的使用,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三是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控制烟煤型污染。锅炉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是形成霾的主要源头。四是加快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提高绿色覆盖率,减少颗粒物的排放。五是要切实认识霾的危害性,以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多渠道加强霾天气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科学认识和防御霾害能力[6]。
4 结语
统计结果表明,临清市年平均霾日为3.3 d。2012年开始,年霾日发生突变,明显增多,已成为临清市近年来的主要气象灾害天气。临清市霾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冬季是霾的多发季节,占全年的60.7%,其中12月霾出现日数最多,占全年的25.9%。
根据霾气候特征及灾害性特点,正视霾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并根据灾害的特点,提出合理的防御对策,对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5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3.
[2] 魏建苏,孙燕,严文莲,等.南京霾天气的特征分析和影响因子初探[J].气象科学:2010,30﹙6﹚:868-873.
[3] 或文,顾俊强,蒲静娇,等浙江城市区域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10,26﹙6﹚:807-812.
[4] 白志鹏,蔡斌彬,董海燕,等. 灰霾的健康效应[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28﹙3﹚:198-201.
[5] 丁一汇,李巧萍,柳艳菊,等.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J].气象,2009,35﹙3﹚:3-14.
[6] 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16.
关键词 霾;气候特征;灾害防御;山东临清
中图分类号 P4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20-0202-01
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成为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霾是指大量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空气普遍有浑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1]。霾不仅会造成能见度降低,尤其对交通运输业(特别是高速公路和航空)危害非常严重,更为重要的是,霾造成环境恶化,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针对霾的气候及灾害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为霾天气预报和防御工作提供参考,对水陆空交通、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
利用临清市气象站1981—2014年地面气象观测记录,选用34年霾日数、霾发生季節、月等数据,分析霾的气候变化特征。
2 霾的时间变化特征
2.1 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通过统计表明,34年中平均霾日为3.3 d,霾日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3年,有18 d,共有13年没有出现霾,其中1998—2006年连续9年没有出现霾。从年代际变化来看,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临清霾日逐年代减少,霾日数分别为40、23、4 d;从2012年开始,霾日增加趋势明显,仅2011—2014年4年霾日就出现45 d,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多。由图1可知,临清市年霾日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呈增加的趋势。
2.2 霾日数的季节变化特征
由表1可知,临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霾天气,但主要发生在冬季,共出现68 d,占全年霾总日数的60.7%;秋季次之,有26 d;春夏季最少,同为9 d,都只占全年的8%。这主要是由于秋冬季节冷空气活动频发,中低层大气层结稳定,风力微弱,空气干燥,地面附件的灰尘、汽车尾气难以扩散或稀释,从而导致霾的出现。春夏季大气层结不稳定,雨水充沛,雨水对空气的灰尘等污染物起冲刷作用,不利于霾的形成[2-3]。
2.3 霾日数的月变化特征
由表1可知,临清的霾日数各月分布很不均匀,一年中,霾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其中,12月出现霾最多,有29 d,占霾总日数的26%;其次是1月,有27 d,占霾总日数的24%;历年月最多霾日为9 d,出现在2013年12月;次多霾日6 d,出现在2014年1月;34年中5月没有出现霾。一年中,1月、2月、10月、11月、12月是临清霾的易发期,其他月份是临清霾的少发期。
3 霾的灾害性及其防御对策
3.1 霾的灾害性影响
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对铁路、航空、公路、供电系统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伤害。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4-5]。近年来,霾污染日趋严重,一是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高污染企业增加,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城市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拥有量大幅增长,导致排放的大量尾气造成气溶胶大量增加,从而霾天气频发。
3.2 霾天气的防御对策
预防霾的危害,一是加强环境污染、监管工作。政府决策及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霾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按照职责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二是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型交通工具,普及电动汽车,积极推进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出租车的使用,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三是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控制烟煤型污染。锅炉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是形成霾的主要源头。四是加快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提高绿色覆盖率,减少颗粒物的排放。五是要切实认识霾的危害性,以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多渠道加强霾天气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科学认识和防御霾害能力[6]。
4 结语
统计结果表明,临清市年平均霾日为3.3 d。2012年开始,年霾日发生突变,明显增多,已成为临清市近年来的主要气象灾害天气。临清市霾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冬季是霾的多发季节,占全年的60.7%,其中12月霾出现日数最多,占全年的25.9%。
根据霾气候特征及灾害性特点,正视霾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并根据灾害的特点,提出合理的防御对策,对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5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3.
[2] 魏建苏,孙燕,严文莲,等.南京霾天气的特征分析和影响因子初探[J].气象科学:2010,30﹙6﹚:868-873.
[3] 或文,顾俊强,蒲静娇,等浙江城市区域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10,26﹙6﹚:807-812.
[4] 白志鹏,蔡斌彬,董海燕,等. 灰霾的健康效应[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28﹙3﹚:198-201.
[5] 丁一汇,李巧萍,柳艳菊,等.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J].气象,2009,35﹙3﹚:3-14.
[6] 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