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块壮字的构造

来源 :红河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go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块壮字是典型的类汉字,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壮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云南民间现仍保留着丰富的方块壮字手抄本文献,但目前对其研究的还不多.文章对云南方块壮字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方块壮字的构造作一些探讨.
其他文献
边境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状态亟须从教育政策创新入手予以突破.教育政策创新的不足需通过政策规划予以克服,而教育政策规划现有被动层级回应模式对政策方案优化较为有限,规划编制亟须改进.为有效改进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政策规划编制,本文对积极型教育政策规划分析框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框架强调规划的动态性,用“逻辑一致性”“功能条件性”“程序性”揭示政策规划运行机制,适用于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政策规划编制.由此提出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政策规划编制应基于此框架,在思路上,重视规划意识,坚持系统论,明确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政策规划的分析单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傣泰民族谚语文化意蕴深远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傣泰民族生态伦理观体现了朴素与深刻的统一,生活格调与教化色彩的统一,传统情感与现代意识的统一.傣泰民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以敬畏神圣的自然为思想内核,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为价值评判,以善待自然万物为行为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定位.傣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劳动教育的全面展开是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全面了解包括民族地区儿童在内的儿童劳动观势在必行.立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引导民族地区儿童贴合自己生活实际,围绕劳动是(像)什么、劳动者是(像)什么等问题进行创作,通过分析这些隐喻理解儿童对劳动特点和对劳动者人物形象的认识,研究发现内蒙古通辽市儿童劳动观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特征、存在个体差异、受生活环境影响等特征.进而提出民族地区劳动教育的开展要实现从“在地观念”到“价值共识”、从“切己生活”到“整体生活”、从“外在
德昂族汝买方言较早评定为濒危小语言支系,但目前研究无法准确描述汝买方言的生命力.以小语言生命力重估为视角,以瑞丽勐秀乡南桑汝买自然村为个案,描写和分析汝买语使用现状,剖析其母语保留与语言兼用的成因,窥探汝买方言使用中心区语言活力一角,为科学评估当前德昂族汝买支系小语言生命力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指出:南桑村买方生命力映射出汝买方言使用中心区母语保留型的语言活力状态,重估濒危小语言活力需持整体观;汝买人语言使用类型透视出族群语言关系的复杂性,汝买方言在语言接触中发生着突破语言孤岛困域的运动;母语使用中心区汝买语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类课程是中华文学多元一体的重要表现,对了解基本国情、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面对新文科建设带来的机遇,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类课程要以彰显中国多民族文学特色、创新传承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价值引领功能为目标.在重新规划课程体系项层设计和加强课程管理的基础上,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更要在专业融合趋势中不断探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类科际整合课程建设路径.借助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
国际中文教育在世界强劲需求的驱动下,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支持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的开设工作顺利启动,得到国内众多高水平学术刊物积极响应.2021年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首设“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得到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回应.专栏稿源充沛、质量优良,刊发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在学界引起重要反响.经过精心酝酿筹备,如今《民族教育研究》的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正式设立了.这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界的又一大幸事,必将有力促进理论
民族地区高校因地域等原因,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开设、教学模式、教学主客体构成、教学设备与技术等方面具有独特民族性,致使其教学质量评价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发现,民族地区部分高校存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缺少专门评价机构、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教学评价标准还欠科学、评价制度执行力度不够、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是该地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面临“脆弱性”运转状态的主要因素.规避策略包括:成立专门评价机构,优化评价机制;加强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管理,提高评价执行力;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提高现有
由于汉语汉字的特点、汉语教学和研究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汉语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这些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乃至制约国际中文教育的走向与得失.本文基于问题导向,在前文(李泉,2021)探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与学科、国内与国外等五种宏观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汉语与汉字、汉字与拼音、本体与教学、教学与习得、线下与线上等国际中文教育的五种微观关系.它们或是汉语二语教学独有或多年存在的原点性的关系和问题,或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关系新问题,处理好这些关系和问题,将有助于国际中文教育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和高
傣绷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瑞丽、陇川、孟定、耿马、孟连等中缅边境一线.傣语方言之间语法基本一致,但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文字书写上.文章主要从语音、词汇、文字等方面对傣绷方言概况进行探讨,并与德宏傣语(傣那方言)进行比较.
“自我”与“他者”是体现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的一组概念,多见于哲学和文学讨论.本文借用这组概念,呈现国际中文教育存在的多种主客体关系,如中文母语教师与非母语教师、中国语言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等,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讨论这些关系.宏观层面考察语言文化间“自我”与“他者”关系,中观层面考察中文学科“自我”与学科外“他者”的关系,微观层面考察中文教学内部“自我”与“他者”关系.本文认为,国际中文教育要处理好每一个层面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即主体间性,促进主体与客体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融合,让国际中文教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