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建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处市中心,室内空间非常狭小。想要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必须走出“蜗居”的室内,让孩子的学习有向室外延伸的可能。为此,我们开始精心设计并分步改造幼儿园里的“犄角旮旯”,在室内与室外创设神秘的“角落里”。当环境具有生命、会呼吸、带温度时,环境也就成了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课程的一部分。
一、“角落里”的改造愿景
幼儿园两栋楼相接处形成了一个夹角,位于旗台后方,是一块四周围合的下沉场地,占地50平方米左右。改造前,场地灌木丛生,终日不见阳光,显得阴暗潮湿,雨天更是蚊虫集中,成了尴尬的废弃场地。与之隔墙的西边楼楼梯间,有十几平方米,也因与外界不通而闲置。如何让闲置场地利用最大化,让尴尬的弃角成为孩子们温馨期待的 “家”?“角落里”的改造工作成为一个焦点。于是,设计之初,我园针对使用主体及其他群体对“角落里”的构想进行了期望调研。
在分析的基础上,“角落里”环境的改造达成了共识:安全与开放、自然与教育、学习与联结。
会呼吸的四季庭院。富有呼吸感的开放空间能让儿童与自然无限接近。由于長期缺乏光照、杂草丛生,“角落里”很多树的表层根系已经转黑坏死,我们通过减、增、改,进行分步调整,让“角落里”变得空、透、亮。
半围合的安全分隔。比起全封闭的隐秘地带,儿童更喜欢半封闭式的空间。入口处安装一个半门,柴扉半掩,吸引孩子推门入内探秘。门内,一条石径蜿蜒,自然把地面左右分区。外楼梯的中间平台形成了一个低矮空间,那就因地制宜,自然隔出户外生活区。
2. 自然与教育融合
亲自然的地面覆盖。在探究环境和自然时,“儿童需要日常机会与自然材料互动”,不同材质的地面覆盖物能为游戏场增添迷人质感。为此,我们在地面上使用了不同材质的材料覆盖场地:人工草地、自然草地、自然泥地,儿童在游戏时能充分感受地面材质的软硬、温度与颗粒感。
多感官的体验世界。良好的设计,需要平衡自然元素和儿童进入后相遇的元素,这是建构儿童户外学习经验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真正能吸引儿童“走进去”的户外环境是以任何积极的方式影响感官的事物,以五感体验为主的感官世界更能吸引多人持续的交往活动。于是,不同石板、砖块、木桩等材料组成了不同基调的行走路线;不同高度、大小、形状的自然木门满足了儿童对私密空间的想象;不同材料的投放生成了儿童建构、表演、园艺、社交等游戏。孩子们在生趣交融的“角落”体验中成长。
3. 学习与联结并行
打通入口—为“挑战”而联结。孩子们喜欢穿梭于出入口,进出室内外的“角落里”游戏。于是我们又打通了出入口,利用滑道及栅栏门将游戏场地与二楼回旋通道紧密相连,让儿童的出入更加便利。寻梯而下,儿童利用滑道“向上爬”和“向下滑”的挑战运动变得更加频繁。临近滑道的桂花树,成了儿童爬行中最好的游戏玩伴,亲触、采撷等活动自然生发,二楼平台也成了儿童俯瞰“角落里”全景的最佳平台。
打通教室——为“流动”而联结。为了继续延伸学习空间,让“幼儿园教室”的概念不再生硬,寻找儿童室外课堂成长的支点,我们打通了北部小班教室廊道的一堵墙,让教室联通四季庭院,儿童可以推门穿梭于室内外的游戏。于是,孩子们的学习也有了变化:他们在户外安营扎寨,把帐篷从室内搬到院子里;带上喜欢的图书,坐在桃树下的木椅上轻声阅读;捡起在庭院里收集到的物品放进室内的百宝箱……室内外流动着自然与生命交融的学习气息。
在一次次的设计和改造之后,幼儿园的“角落里”没有一扇是完全闭合的门页,没有一处是不能流动的场地,没有一区不会生发自然学习。建筑空间与四季庭院的改造化解了封闭的“角落”与“园所”,化解了活动空间局促的矛盾,具有完整学习环境的“角落里”的幼儿园逐渐形成。
户外环境改造的过程,也是我们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重塑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园所资源,继续有效扩大空间的利用率,创设孩子更喜欢的环境。期待孩子们在这个充满生态感与自然感的户外环境中“自然生长”。
一、“角落里”的改造愿景
幼儿园两栋楼相接处形成了一个夹角,位于旗台后方,是一块四周围合的下沉场地,占地50平方米左右。改造前,场地灌木丛生,终日不见阳光,显得阴暗潮湿,雨天更是蚊虫集中,成了尴尬的废弃场地。与之隔墙的西边楼楼梯间,有十几平方米,也因与外界不通而闲置。如何让闲置场地利用最大化,让尴尬的弃角成为孩子们温馨期待的 “家”?“角落里”的改造工作成为一个焦点。于是,设计之初,我园针对使用主体及其他群体对“角落里”的构想进行了期望调研。
在分析的基础上,“角落里”环境的改造达成了共识:安全与开放、自然与教育、学习与联结。
会呼吸的四季庭院。富有呼吸感的开放空间能让儿童与自然无限接近。由于長期缺乏光照、杂草丛生,“角落里”很多树的表层根系已经转黑坏死,我们通过减、增、改,进行分步调整,让“角落里”变得空、透、亮。
半围合的安全分隔。比起全封闭的隐秘地带,儿童更喜欢半封闭式的空间。入口处安装一个半门,柴扉半掩,吸引孩子推门入内探秘。门内,一条石径蜿蜒,自然把地面左右分区。外楼梯的中间平台形成了一个低矮空间,那就因地制宜,自然隔出户外生活区。
2. 自然与教育融合
亲自然的地面覆盖。在探究环境和自然时,“儿童需要日常机会与自然材料互动”,不同材质的地面覆盖物能为游戏场增添迷人质感。为此,我们在地面上使用了不同材质的材料覆盖场地:人工草地、自然草地、自然泥地,儿童在游戏时能充分感受地面材质的软硬、温度与颗粒感。
多感官的体验世界。良好的设计,需要平衡自然元素和儿童进入后相遇的元素,这是建构儿童户外学习经验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真正能吸引儿童“走进去”的户外环境是以任何积极的方式影响感官的事物,以五感体验为主的感官世界更能吸引多人持续的交往活动。于是,不同石板、砖块、木桩等材料组成了不同基调的行走路线;不同高度、大小、形状的自然木门满足了儿童对私密空间的想象;不同材料的投放生成了儿童建构、表演、园艺、社交等游戏。孩子们在生趣交融的“角落”体验中成长。
3. 学习与联结并行
打通入口—为“挑战”而联结。孩子们喜欢穿梭于出入口,进出室内外的“角落里”游戏。于是我们又打通了出入口,利用滑道及栅栏门将游戏场地与二楼回旋通道紧密相连,让儿童的出入更加便利。寻梯而下,儿童利用滑道“向上爬”和“向下滑”的挑战运动变得更加频繁。临近滑道的桂花树,成了儿童爬行中最好的游戏玩伴,亲触、采撷等活动自然生发,二楼平台也成了儿童俯瞰“角落里”全景的最佳平台。
打通教室——为“流动”而联结。为了继续延伸学习空间,让“幼儿园教室”的概念不再生硬,寻找儿童室外课堂成长的支点,我们打通了北部小班教室廊道的一堵墙,让教室联通四季庭院,儿童可以推门穿梭于室内外的游戏。于是,孩子们的学习也有了变化:他们在户外安营扎寨,把帐篷从室内搬到院子里;带上喜欢的图书,坐在桃树下的木椅上轻声阅读;捡起在庭院里收集到的物品放进室内的百宝箱……室内外流动着自然与生命交融的学习气息。
在一次次的设计和改造之后,幼儿园的“角落里”没有一扇是完全闭合的门页,没有一处是不能流动的场地,没有一区不会生发自然学习。建筑空间与四季庭院的改造化解了封闭的“角落”与“园所”,化解了活动空间局促的矛盾,具有完整学习环境的“角落里”的幼儿园逐渐形成。
户外环境改造的过程,也是我们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重塑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园所资源,继续有效扩大空间的利用率,创设孩子更喜欢的环境。期待孩子们在这个充满生态感与自然感的户外环境中“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