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延伸概念的室外学习空间拓展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建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处市中心,室内空间非常狭小。想要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必须走出“蜗居”的室内,让孩子的学习有向室外延伸的可能。为此,我们开始精心设计并分步改造幼儿园里的“犄角旮旯”,在室内与室外创设神秘的“角落里”。当环境具有生命、会呼吸、带温度时,环境也就成了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课程的一部分。
  一、“角落里”的改造愿景
  幼儿园两栋楼相接处形成了一个夹角,位于旗台后方,是一块四周围合的下沉场地,占地50平方米左右。改造前,场地灌木丛生,终日不见阳光,显得阴暗潮湿,雨天更是蚊虫集中,成了尴尬的废弃场地。与之隔墙的西边楼楼梯间,有十几平方米,也因与外界不通而闲置。如何让闲置场地利用最大化,让尴尬的弃角成为孩子们温馨期待的 “家”?“角落里”的改造工作成为一个焦点。于是,设计之初,我园针对使用主体及其他群体对“角落里”的构想进行了期望调研。
  在分析的基础上,“角落里”环境的改造达成了共识:安全与开放、自然与教育、学习与联结。
  会呼吸的四季庭院。富有呼吸感的开放空间能让儿童与自然无限接近。由于長期缺乏光照、杂草丛生,“角落里”很多树的表层根系已经转黑坏死,我们通过减、增、改,进行分步调整,让“角落里”变得空、透、亮。
  半围合的安全分隔。比起全封闭的隐秘地带,儿童更喜欢半封闭式的空间。入口处安装一个半门,柴扉半掩,吸引孩子推门入内探秘。门内,一条石径蜿蜒,自然把地面左右分区。外楼梯的中间平台形成了一个低矮空间,那就因地制宜,自然隔出户外生活区。
  2. 自然与教育融合
  亲自然的地面覆盖。在探究环境和自然时,“儿童需要日常机会与自然材料互动”,不同材质的地面覆盖物能为游戏场增添迷人质感。为此,我们在地面上使用了不同材质的材料覆盖场地:人工草地、自然草地、自然泥地,儿童在游戏时能充分感受地面材质的软硬、温度与颗粒感。
  多感官的体验世界。良好的设计,需要平衡自然元素和儿童进入后相遇的元素,这是建构儿童户外学习经验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真正能吸引儿童“走进去”的户外环境是以任何积极的方式影响感官的事物,以五感体验为主的感官世界更能吸引多人持续的交往活动。于是,不同石板、砖块、木桩等材料组成了不同基调的行走路线;不同高度、大小、形状的自然木门满足了儿童对私密空间的想象;不同材料的投放生成了儿童建构、表演、园艺、社交等游戏。孩子们在生趣交融的“角落”体验中成长。
  3. 学习与联结并行
  打通入口—为“挑战”而联结。孩子们喜欢穿梭于出入口,进出室内外的“角落里”游戏。于是我们又打通了出入口,利用滑道及栅栏门将游戏场地与二楼回旋通道紧密相连,让儿童的出入更加便利。寻梯而下,儿童利用滑道“向上爬”和“向下滑”的挑战运动变得更加频繁。临近滑道的桂花树,成了儿童爬行中最好的游戏玩伴,亲触、采撷等活动自然生发,二楼平台也成了儿童俯瞰“角落里”全景的最佳平台。
  打通教室——为“流动”而联结。为了继续延伸学习空间,让“幼儿园教室”的概念不再生硬,寻找儿童室外课堂成长的支点,我们打通了北部小班教室廊道的一堵墙,让教室联通四季庭院,儿童可以推门穿梭于室内外的游戏。于是,孩子们的学习也有了变化:他们在户外安营扎寨,把帐篷从室内搬到院子里;带上喜欢的图书,坐在桃树下的木椅上轻声阅读;捡起在庭院里收集到的物品放进室内的百宝箱……室内外流动着自然与生命交融的学习气息。
  在一次次的设计和改造之后,幼儿园的“角落里”没有一扇是完全闭合的门页,没有一处是不能流动的场地,没有一区不会生发自然学习。建筑空间与四季庭院的改造化解了封闭的“角落”与“园所”,化解了活动空间局促的矛盾,具有完整学习环境的“角落里”的幼儿园逐渐形成。
  户外环境改造的过程,也是我们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重塑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园所资源,继续有效扩大空间的利用率,创设孩子更喜欢的环境。期待孩子们在这个充满生态感与自然感的户外环境中“自然生长”。
其他文献
摘要: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设施落后,教师队伍中学历合格率低、结构性短缺、老龄化和流动性大等问题严重。要发展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就必须解决好观念问题、资金问题和师资问题。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教育观念问题资金问题  师资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1-0072-03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长足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学习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坚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专业新知识增强新本领相结合,坚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历史传承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后,党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上体现了
摘 要: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心理都是支配人类行为选择的决定性力量。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选择,国民心理作为内因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关键作用,国民的传统心理反映了渐进式道路选择的主动性,国民的情境心理说明了渐进式道路选择的被动性。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国民心理正在发生嬗变,影响渐进式道路的心理基础日益薄弱,这就要求对渐进式改革道路做出相应的微调。  关键词:国民心理;渐进式改革;情境心理;微调  中图
摘 要:在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第三部门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合作,有其互动基础及深刻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对第三部门的登记管理施行过于严格的双重行政管理体制,导致了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危机,并影响了二者的合作进程。为此,应该从厘清地方政府的角色、完善第三部门的发展环境、加强对第三部门的监督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发展和改善第三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有效合作。  关键词:第三部门;地方
摘 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整个人权思想的起点。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确立自我意识的最高神性;通过论述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的运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性及人权实现的自律性;通过论述原子间的排斥运动,反映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申出了人类社会中的契约与友谊。论文处处表现出反映人的自由、人权实现的思想,是一份特殊形态的人权宣言。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权思想  中图
摘要: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内学界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转型期利益矛盾的多元化、刚性稳定、体制性迟钝、不满情绪的宣泄等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提出应从建立健全信息汇集、舆论引导、利益诉求表达、对话协商、法制法规建设、事后补偿与领导责任追究等多元处置机制入手,筑牢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多重防线。同时,强调要坚持“现场第一”原则,以“处境化”的思维,把握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公权力的配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应邀于2016年为江苏省金湖县机关幼儿园策划了办园理念。我们通过文献研读、专访、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该园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特征,并通过反复对话修改,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理念体系,助推了幼儿园的高品质发展。【核心理念】循于爱,臻于品。  循于爱:意指一切教育思想以爱为起点,一切教育行为以爱为原则。对于爱的理解和诠释,可以从《春秋繁露·仁义法》中找到这样的表述:“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普选制”“三三制”、民主监督及法律法规等,都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运用于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使边区成为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中国式的民主路径就是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制度安排与行为模式。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中国共产党“授权给群众”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治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行为模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和流变,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维度,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又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具体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两个维度的扩展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
摘 要:以帮忙类、调解类为代表的电视纠纷解决节目的风生水起,在预示着一种新生的具有媒介现象与法律现象双重属性的电视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兴起的同时,又因电视直接介入纠纷解决使其自身陷入伦理困局。以现代法治的基石——正当程序视角批判性地分析观照电视司法化,倡导建构传媒介入纠纷解决的正当程序是一条可选择的破解困局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电视;司法化;纠纷解决;正当程序;电视调解  中图分类号:D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