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2年园艺特产工作,分析形势,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安排部署今年工作任务,2月25日,全省园艺特产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各市(州)农委、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主要领导、业务科(处)长、蔬菜办主任、园艺特产站站长,各县(市、区)农业局或独立设置的园艺特产局(站)、多经办、蔬菜办、人参办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还邀请了省土肥站、省药检所、省绿办、省阳光办、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由省农委园艺特产处处长张大明主持。
1.乘势快上,科学把握园艺特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2012年,我省深入实施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及百万亩棚膜蔬菜、振兴人参产业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推进措施,促进全省园艺特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棚室5.5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总规模突破100万亩。创建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32个,争取项目资金1600万元。振兴人参产业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生产规模科学调控,质量安全提升计划扎实推进,精深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产品多元化开发实现新突破,“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人参业总产值实现204.5亿元,同比增长53.8%。林蛙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回捕量达到4.5亿只,同比增长18.4%。马铃薯原种扩繁补贴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争取国家补贴资金67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经济作物、经济动物及长白山山珍食品六大基地建设明显加强,区域特色更加鲜明,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评选认定吉林省“特产之乡”6个,总数达到12个。2012年,全省园艺特产总产值实现1050亿元,同比增长26.5%。农民人均园艺特产收入1800元,同比增长15.7%。园艺特产业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1月份召开的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对园艺特产工作做了重要部署。要认真学习贯彻,深入领会,吃透精神,牢牢把握新机遇新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1.1把握新目标,着力促进产业效益快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的“收入倍增”目标,而我省的目标是2016年比2011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我省农民收入年递增要保持在15%。按照这样的增速,2016年园艺特产业的农民人均收入应达到3110元,年均增加310元以上。因此,实现倍增目标对园艺特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深入挖掘节本提质和增产增收潜力,尽快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为促进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1.2落实新要求,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 为适应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等带来的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的新形势,中央要求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从省内来看,我省是粮食和畜禽产品的输出省份,不存在安全问题,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冬春蔬菜供给能力,这也是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重要民生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全面提升棚膜蔬菜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作为与农村生态环境联系最紧密的园艺特产业,必须改变粗放管理、过度消费资源的传统经营方式,走集约节约和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做出积极贡献。
1.3抓住新机遇,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对“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部署,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政策环境、舆论氛围将更加有利。尤其是着眼于解决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将逐步补齐农业这个“短板”。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率先选择在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园艺特产业上实现突破,进而加大政策扶持和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力度,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近年来,我省人参产业和棚膜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实现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这是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强化政策扶持分不开的。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强化对“菜篮子”及园艺特产业政策扶持的有利契机,利用几年有效时间,尽快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为建设北方特产大省作出应有贡献。
1.4开拓新思路,全力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 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里的各项部署,要求大家必须创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善于用工业化思维谋划产业发展。一项产业的振兴发展必须靠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我省振兴人参产业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加快建立专业化、标准化专业产品基地的同时,要注重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创新经营方式,推进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这是建设北方特产大省的必由之路。二要善于用信息化成果改造产业。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园艺特产业必然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阵地。要依托信息化着力推动园艺特产现代化,加快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生产精准化、管理操作智能化、信息监测自动化。三要善于用全球化的视角拓展市场。我省人参、林蛙、食用菌等园艺特产品区域特色鲜明,具有资源稀缺性,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积极开拓省内市场,更要花大气力开拓省外、国外市场,提高吉林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我省园艺特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机遇难得,要倍加珍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产业发展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的发展形势比较严峻,龙头企业带动和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建设北方特产大省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居安思危,抢抓机遇,坚定信心,乘势快上,推动园艺特产业加快振兴。 2.突出重点,努力开创园艺特产业发展新局面
今年,园艺特产业发展的起点高、任务重,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有关部署,着眼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及振兴人参产业工程,强基础、扩规模,重科技、调结构,提质量、保供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园艺特产业好形势。全省园艺特产总产值要实现1200亿元,同比增长14.3%。新发展棚膜蔬菜5万亩,总面积达到105万亩。人参总产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27.1%。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2.1启动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 去年,实现了百万亩棚膜蔬菜发展目标,今年将正式启动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冬季生产能力很低,个别地方甚至在正常生产季节还存在空棚现象。从调查情况看,影响冬季蔬菜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棚室建设标准、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问题,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生产管理、是人的问题。梨树县园艺村农民吕永柱利用10多年前建设的旧温室,凭着精细管理,在今年冬季低温寡照时间长的条件下,不加温正常生产叶菜类,蔬菜长势非常好,效益十分可观。而近年来我省建设的日光温室大部分标准比较高,而冬季正常生产的却不足50%。从今年开始,省里将把省级专项资金扶持建设园区的生产情况,作为各地申报棚膜蔬菜园区建设项目的一项参考指标,特别是建一片荒一片的,将取消当地年度园区建设项目申报资格。4月份以后,省里将对过去几年扶持过的棚膜蔬菜园区开展全面检查,根据园区实际生产情况对今年各地申报的新建园区项目指标进行重新筛选认定。从当前棚膜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看,在达到一定规模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在保证全省菜田面积不减少、露地蔬菜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要重点在提升棚膜蔬菜整体发展水平上下功夫。一要持续提升规模化发展水平。重点围绕“九区五线”的规划布局,推进棚室集中连片开发,巩固发展100亩以上园区,着力发展200亩以上园区,加快发展500亩乃至千亩以上的园区。农业部即将启动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规模开发试点,我省符合条件的长春、吉林两市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在此基础上,加快传统旧温室的更新改造,增强采光、保温、节能等方面效能,使更多日光温室冬季能够正常生产。二要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重点推广“六个统一”管理模式,在规模化园区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省里将有选择地开展集中育苗补贴试点,扶持引导棚膜蔬菜集中区有针对性地建设大型育苗中心,规模较大的棚膜园区配套建设集中育苗点,保证种苗和蔬菜生产安全。三要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省里将重点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对纳入试点范围的棚膜园区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在此基础上,各地要集成推广应用现代先进技术,重点将生物防治、节水灌溉、测土施肥、抗寒增温管理等先进技术进行配套应用,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四要加快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突出抓好棚膜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重点创建生产面积200亩以上,先进生产技术集约应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的棚膜蔬菜标准园,为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有效保障。
2.2大力实施振兴人参产业工程 按照省政府关于发展科技人参和振兴人参产业的总体部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整合资源要素,强化科技支撑,凝聚各方力量,扎实开展工作,确保人参产业发展取得更大突破。一要继续调控规模。新增采伐迹地栽参面积严格控制在1000公顷之内,全省人参留存面积控制在5000万平方米、鲜参年产量1.8万吨。二要深入实施人参质量提升计划。在全省15个人参主产县(市、区)全面推行测土栽参工作,计划检测土样3000个。落实省级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质量安全包保责任制,签订人参产品质量安全包保责任状,实行“四定”(定区域、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切实把监管任务落实到位。实行“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认证制度,坚持从源头上把好人参质量安全关。加快用于人参生产常用农药、肥料登记注册进度,尽快确定一批人参专用农药和专用肥料,对应用专用农药、专用肥料的示范基地,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广“企业+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统一规范化施用农药,统一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系统解决人参农残超标问题。开展人参种植业职业技能培训,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实现持证种参。三要加快推进人参进入新资源食品。各地区要组织人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抓紧制定产品企业标准,尽快到卫生、质监部门进行人参食品产品的标准备案及申请人参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开展食品技术研发,加大人参高终端食品开发力度。强化人参食品质量监管,确保不出质量安全事故。四要集中力量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进一步完善“长白山人参”品牌准入制度,严把品牌产品质量关,对品牌产品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模式。在“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中全面推广应用吉林人参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应用信息化手段记录质量安全数据,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实现全产业链可追溯。完善“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专卖制度,创新品牌营销模式,采用品牌专卖店、商场专柜及网店等方式,扩大连锁经营网点,及早实现跨省乃至跨国经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广泛宣传推介“长白山人参”产品,全面提高“长白山人参”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弘扬人参文化,实现与商贸、旅游等产业的有机融合。
2.3启动实施林蛙产业提升工程 重点提升四个方面发展水平。一是提升生产水平。主推长白山优良种蛙,逐步淘汰现有质量性状差的其它种类,在主产区建设种蛙繁育基地。以统一品种、统一养殖规程、统一质量标准为核心,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和基地建设。二是提升加工水平。积极培育扶持骨干龙头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壮大发展实力,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使林蛙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三是提升市场占有水平。今年要抓紧向农业部申请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对长白山特定区域内的林蛙产品实施地域保护,避免假冒产品给我省林蛙产业造成冲击和损失。协调工商部门抓紧申报“长白山林蛙”证明商标,集中精力打造“长白山林蛙”产品知名品牌,加快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品牌产品开发。结合弘扬长白山特色产业文化,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四是提升管理水平。抓紧制定并实施林蛙油检验标准,尽快规范林蛙油市场,积极开展清理规范林蛙油市场行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识别能力。 2.4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是“菜篮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高效环保项目,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十分必要。一要科学合理布局。依托区位资源禀赋,东部山区要以发展木腐菌为主,中西部地区以发展草腐菌为主,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等菌类,积极发展高端优势菌种,努力扩大规模,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二要加快标准化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培育集中连片的产业园区,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菌种、技术、标准和品牌,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三要积极推进精深加工。重点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发展精深加工项目,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省里要组织一次全省食用菌产业现状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加快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5积极抓好“特产之乡”建设 继续开展吉林省“特产之乡”评选认定活动。各地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培育特色高效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提高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加快“特产之乡”建设步伐。对已经命名的“特产之乡”,各地要在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符合省里扶持项目的要优先上报。同时,加强规范化管理,着力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全面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要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对“特产之乡”开展有声有色的宣传活动,提高我省特色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统筹抓好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园艺特产项目繁多,必须突出重点,梯次推进。要继续抓好马铃薯原种扩繁补贴试点,积极争取国家补贴资金,进一步扩大试点面积。大力推广脱毒种薯种植,稳定栽培面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效益。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集中力量做好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参展工作,力争取得好成绩。要统筹兼顾中药材、果树、油料作物、柞蚕等产业发展,搞好行业管理服务,努力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效益。
3.提升素质,为建设北方特产大省提供坚强保障
多年来,各级园艺特产工作者甘于奉献、善打硬仗,为夺取园艺特产业发展好形势作出重要贡献。面对当前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指导服务和贯彻执行能力,为园艺特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3.1科学规划指导 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搞好调查研究和市场形势分析,根据本地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当地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正确指导农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善于用典型说话,培植一批高效、过硬、鲜活的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使之充分发挥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
3.2搞好科技服务 各级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全面普及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到园、入户率。省级重点培训师资,在关键时节要组织专家深入各地开展跟踪指导服务。县、乡直接培训农民,积极开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培训活动。各地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载体,与“阳光办”搞好协调对接,把园艺特产技术作为“阳光工程”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有培训资质的园艺特产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要突出抓好蔬菜、人参、果树等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进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节本提质增产增效。
3.3强化质量监管 坚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安全关,强化投入品监管,严禁施用违禁化学投入品,切实建立起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积极协调配合质量监管部门,抓好产品质量监测和市场监管,重点打击种植园艺特产作物非法使用高毒农药和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进入市场,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凭质量赢得市场,靠安全让消费者放心。省里将继续组织协调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在园艺特产重点产品上开展质量安全检测和打假活动,确保不出现质量安全事件。
3.4努力搞活流通 各地要依托专业产品基地和“特产之乡”,加快培育产地批发市场。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建立健全园艺特产品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先进流通营销体系。搞好市场信息监测和发布,及时掌握产销动态,组织搞好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和产品推介活动。积极培育支持经济人队伍发展壮大,发挥他们在衔接产销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产品直销,支持引导产业基地、园区直接把产品配送到超市、社区等销售终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3.5加强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园艺特产管理机构建设,没有独立园艺特产工作机构的市、县,要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独立科室,配备专门人员,确保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熟练掌握有关政策和生产适用技术,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本地生产情况,对上当好参谋助手,对下搞好指导服务。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务实清廉为民的良好形象,争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严格遵守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侵蚀,秉公用权,不谋私利。尤其是在各类专项资金落实和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做到公开透明、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杜绝出现违法违纪问题,使项目扶持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省农委园艺特产处 供稿)
1.乘势快上,科学把握园艺特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2012年,我省深入实施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及百万亩棚膜蔬菜、振兴人参产业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推进措施,促进全省园艺特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棚室5.5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总规模突破100万亩。创建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32个,争取项目资金1600万元。振兴人参产业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生产规模科学调控,质量安全提升计划扎实推进,精深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产品多元化开发实现新突破,“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人参业总产值实现204.5亿元,同比增长53.8%。林蛙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回捕量达到4.5亿只,同比增长18.4%。马铃薯原种扩繁补贴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争取国家补贴资金67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经济作物、经济动物及长白山山珍食品六大基地建设明显加强,区域特色更加鲜明,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评选认定吉林省“特产之乡”6个,总数达到12个。2012年,全省园艺特产总产值实现1050亿元,同比增长26.5%。农民人均园艺特产收入1800元,同比增长15.7%。园艺特产业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1月份召开的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对园艺特产工作做了重要部署。要认真学习贯彻,深入领会,吃透精神,牢牢把握新机遇新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1.1把握新目标,着力促进产业效益快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的“收入倍增”目标,而我省的目标是2016年比2011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我省农民收入年递增要保持在15%。按照这样的增速,2016年园艺特产业的农民人均收入应达到3110元,年均增加310元以上。因此,实现倍增目标对园艺特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深入挖掘节本提质和增产增收潜力,尽快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为促进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1.2落实新要求,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 为适应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等带来的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的新形势,中央要求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从省内来看,我省是粮食和畜禽产品的输出省份,不存在安全问题,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冬春蔬菜供给能力,这也是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重要民生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全面提升棚膜蔬菜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作为与农村生态环境联系最紧密的园艺特产业,必须改变粗放管理、过度消费资源的传统经营方式,走集约节约和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做出积极贡献。
1.3抓住新机遇,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对“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部署,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政策环境、舆论氛围将更加有利。尤其是着眼于解决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将逐步补齐农业这个“短板”。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率先选择在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园艺特产业上实现突破,进而加大政策扶持和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力度,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近年来,我省人参产业和棚膜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实现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这是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强化政策扶持分不开的。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强化对“菜篮子”及园艺特产业政策扶持的有利契机,利用几年有效时间,尽快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为建设北方特产大省作出应有贡献。
1.4开拓新思路,全力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 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里的各项部署,要求大家必须创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善于用工业化思维谋划产业发展。一项产业的振兴发展必须靠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我省振兴人参产业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加快建立专业化、标准化专业产品基地的同时,要注重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创新经营方式,推进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这是建设北方特产大省的必由之路。二要善于用信息化成果改造产业。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园艺特产业必然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阵地。要依托信息化着力推动园艺特产现代化,加快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生产精准化、管理操作智能化、信息监测自动化。三要善于用全球化的视角拓展市场。我省人参、林蛙、食用菌等园艺特产品区域特色鲜明,具有资源稀缺性,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积极开拓省内市场,更要花大气力开拓省外、国外市场,提高吉林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我省园艺特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机遇难得,要倍加珍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产业发展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的发展形势比较严峻,龙头企业带动和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建设北方特产大省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居安思危,抢抓机遇,坚定信心,乘势快上,推动园艺特产业加快振兴。 2.突出重点,努力开创园艺特产业发展新局面
今年,园艺特产业发展的起点高、任务重,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有关部署,着眼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及振兴人参产业工程,强基础、扩规模,重科技、调结构,提质量、保供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园艺特产业好形势。全省园艺特产总产值要实现1200亿元,同比增长14.3%。新发展棚膜蔬菜5万亩,总面积达到105万亩。人参总产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27.1%。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2.1启动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 去年,实现了百万亩棚膜蔬菜发展目标,今年将正式启动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冬季生产能力很低,个别地方甚至在正常生产季节还存在空棚现象。从调查情况看,影响冬季蔬菜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棚室建设标准、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问题,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生产管理、是人的问题。梨树县园艺村农民吕永柱利用10多年前建设的旧温室,凭着精细管理,在今年冬季低温寡照时间长的条件下,不加温正常生产叶菜类,蔬菜长势非常好,效益十分可观。而近年来我省建设的日光温室大部分标准比较高,而冬季正常生产的却不足50%。从今年开始,省里将把省级专项资金扶持建设园区的生产情况,作为各地申报棚膜蔬菜园区建设项目的一项参考指标,特别是建一片荒一片的,将取消当地年度园区建设项目申报资格。4月份以后,省里将对过去几年扶持过的棚膜蔬菜园区开展全面检查,根据园区实际生产情况对今年各地申报的新建园区项目指标进行重新筛选认定。从当前棚膜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看,在达到一定规模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在保证全省菜田面积不减少、露地蔬菜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要重点在提升棚膜蔬菜整体发展水平上下功夫。一要持续提升规模化发展水平。重点围绕“九区五线”的规划布局,推进棚室集中连片开发,巩固发展100亩以上园区,着力发展200亩以上园区,加快发展500亩乃至千亩以上的园区。农业部即将启动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规模开发试点,我省符合条件的长春、吉林两市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在此基础上,加快传统旧温室的更新改造,增强采光、保温、节能等方面效能,使更多日光温室冬季能够正常生产。二要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重点推广“六个统一”管理模式,在规模化园区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省里将有选择地开展集中育苗补贴试点,扶持引导棚膜蔬菜集中区有针对性地建设大型育苗中心,规模较大的棚膜园区配套建设集中育苗点,保证种苗和蔬菜生产安全。三要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省里将重点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对纳入试点范围的棚膜园区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在此基础上,各地要集成推广应用现代先进技术,重点将生物防治、节水灌溉、测土施肥、抗寒增温管理等先进技术进行配套应用,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四要加快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突出抓好棚膜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重点创建生产面积200亩以上,先进生产技术集约应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的棚膜蔬菜标准园,为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有效保障。
2.2大力实施振兴人参产业工程 按照省政府关于发展科技人参和振兴人参产业的总体部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整合资源要素,强化科技支撑,凝聚各方力量,扎实开展工作,确保人参产业发展取得更大突破。一要继续调控规模。新增采伐迹地栽参面积严格控制在1000公顷之内,全省人参留存面积控制在5000万平方米、鲜参年产量1.8万吨。二要深入实施人参质量提升计划。在全省15个人参主产县(市、区)全面推行测土栽参工作,计划检测土样3000个。落实省级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质量安全包保责任制,签订人参产品质量安全包保责任状,实行“四定”(定区域、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切实把监管任务落实到位。实行“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认证制度,坚持从源头上把好人参质量安全关。加快用于人参生产常用农药、肥料登记注册进度,尽快确定一批人参专用农药和专用肥料,对应用专用农药、专用肥料的示范基地,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广“企业+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统一规范化施用农药,统一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系统解决人参农残超标问题。开展人参种植业职业技能培训,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实现持证种参。三要加快推进人参进入新资源食品。各地区要组织人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抓紧制定产品企业标准,尽快到卫生、质监部门进行人参食品产品的标准备案及申请人参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开展食品技术研发,加大人参高终端食品开发力度。强化人参食品质量监管,确保不出质量安全事故。四要集中力量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进一步完善“长白山人参”品牌准入制度,严把品牌产品质量关,对品牌产品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模式。在“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中全面推广应用吉林人参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应用信息化手段记录质量安全数据,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实现全产业链可追溯。完善“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专卖制度,创新品牌营销模式,采用品牌专卖店、商场专柜及网店等方式,扩大连锁经营网点,及早实现跨省乃至跨国经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广泛宣传推介“长白山人参”产品,全面提高“长白山人参”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弘扬人参文化,实现与商贸、旅游等产业的有机融合。
2.3启动实施林蛙产业提升工程 重点提升四个方面发展水平。一是提升生产水平。主推长白山优良种蛙,逐步淘汰现有质量性状差的其它种类,在主产区建设种蛙繁育基地。以统一品种、统一养殖规程、统一质量标准为核心,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和基地建设。二是提升加工水平。积极培育扶持骨干龙头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壮大发展实力,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使林蛙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三是提升市场占有水平。今年要抓紧向农业部申请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对长白山特定区域内的林蛙产品实施地域保护,避免假冒产品给我省林蛙产业造成冲击和损失。协调工商部门抓紧申报“长白山林蛙”证明商标,集中精力打造“长白山林蛙”产品知名品牌,加快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品牌产品开发。结合弘扬长白山特色产业文化,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四是提升管理水平。抓紧制定并实施林蛙油检验标准,尽快规范林蛙油市场,积极开展清理规范林蛙油市场行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识别能力。 2.4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是“菜篮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高效环保项目,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十分必要。一要科学合理布局。依托区位资源禀赋,东部山区要以发展木腐菌为主,中西部地区以发展草腐菌为主,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等菌类,积极发展高端优势菌种,努力扩大规模,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二要加快标准化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培育集中连片的产业园区,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菌种、技术、标准和品牌,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三要积极推进精深加工。重点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发展精深加工项目,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省里要组织一次全省食用菌产业现状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加快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5积极抓好“特产之乡”建设 继续开展吉林省“特产之乡”评选认定活动。各地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培育特色高效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提高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加快“特产之乡”建设步伐。对已经命名的“特产之乡”,各地要在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符合省里扶持项目的要优先上报。同时,加强规范化管理,着力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全面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要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对“特产之乡”开展有声有色的宣传活动,提高我省特色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统筹抓好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园艺特产项目繁多,必须突出重点,梯次推进。要继续抓好马铃薯原种扩繁补贴试点,积极争取国家补贴资金,进一步扩大试点面积。大力推广脱毒种薯种植,稳定栽培面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效益。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集中力量做好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参展工作,力争取得好成绩。要统筹兼顾中药材、果树、油料作物、柞蚕等产业发展,搞好行业管理服务,努力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效益。
3.提升素质,为建设北方特产大省提供坚强保障
多年来,各级园艺特产工作者甘于奉献、善打硬仗,为夺取园艺特产业发展好形势作出重要贡献。面对当前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指导服务和贯彻执行能力,为园艺特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3.1科学规划指导 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搞好调查研究和市场形势分析,根据本地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当地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正确指导农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善于用典型说话,培植一批高效、过硬、鲜活的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使之充分发挥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
3.2搞好科技服务 各级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全面普及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到园、入户率。省级重点培训师资,在关键时节要组织专家深入各地开展跟踪指导服务。县、乡直接培训农民,积极开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培训活动。各地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载体,与“阳光办”搞好协调对接,把园艺特产技术作为“阳光工程”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有培训资质的园艺特产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要突出抓好蔬菜、人参、果树等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进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节本提质增产增效。
3.3强化质量监管 坚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安全关,强化投入品监管,严禁施用违禁化学投入品,切实建立起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积极协调配合质量监管部门,抓好产品质量监测和市场监管,重点打击种植园艺特产作物非法使用高毒农药和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进入市场,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凭质量赢得市场,靠安全让消费者放心。省里将继续组织协调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在园艺特产重点产品上开展质量安全检测和打假活动,确保不出现质量安全事件。
3.4努力搞活流通 各地要依托专业产品基地和“特产之乡”,加快培育产地批发市场。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建立健全园艺特产品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先进流通营销体系。搞好市场信息监测和发布,及时掌握产销动态,组织搞好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和产品推介活动。积极培育支持经济人队伍发展壮大,发挥他们在衔接产销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产品直销,支持引导产业基地、园区直接把产品配送到超市、社区等销售终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3.5加强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园艺特产管理机构建设,没有独立园艺特产工作机构的市、县,要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独立科室,配备专门人员,确保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熟练掌握有关政策和生产适用技术,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本地生产情况,对上当好参谋助手,对下搞好指导服务。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务实清廉为民的良好形象,争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严格遵守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侵蚀,秉公用权,不谋私利。尤其是在各类专项资金落实和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做到公开透明、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杜绝出现违法违纪问题,使项目扶持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省农委园艺特产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