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CHIC从今年开始成立了TEEN刊后,每个月似乎在选择明星和内容的部分都有更多专注的点和特色,而我也开始关注起这群95后甚至00后的人群。有时候我时常困惑这些孩子们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最爱看什么?他们在人群的分化中有哪些区别?他们和我们所处的年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当年《穷爸爸富爸爸》一书风靡国内,这个与中国人以往教育方式大相径庭的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及对于未来成功的定义一直比较传统,按部就班,而父母的期望总是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最近看了新西兰漫画家Toby Morris的漫画《一盘之间的贫富差距》一个赤裸裸讲述由于出身而带来的现实,抑或是无奈……
所谓的一盘之间,简单从字面上来讲就是ON A PLATE,而延伸出来便是“轻易获得”的意思。
在中国式教育体系中,最引以为傲的中国式逆袭便是穷人的孩子逆袭而成功的案例,由于家境的不优越而奋发图强最终获得成功,听起来和看起来都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却完全不具备普遍通用性。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传统的“中国式逆袭”,莫过于主人公出身贫寒,冷板凳枯坐十年,有朝一日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然而,所谓的“七分靠打拼”似乎在中国式逆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家境和教育体制决定了成功的几率大小。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思维模式的体系,也有一个阶层复制概念,有普遍存在的意义。
所谓的阶层复制,便是一个阶层区别于另一个阶层的思维模式和行事方式,而一盘之间的贫富差距在本质上讲的便是富人成功有他成功的趋动力和实际效能。
想必大家都听过熊瞎子掰玉米的寓言故事。熊瞎子掰一个玉米棒子只能丢掉前一个玉米棒子,如果把这个比喻找工作跳槽的过程,掰玉米一样去为钱(高薪)不斷地掰(换工作),从而丢弃了你前一份工作的积累,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为钱工作只能让你达到一个水平,温饱还是小康因人而异。
所谓的富人,则是跳开了这种线性的挣钱模式,采用了非线性的方式。即,先用线性的方式创造资产,然后利用创造出来的资产为自己非线性地产生收益。由于思维模式和教育体系的不同,使两类人按照两种生活方式和行事作风来处理问题来进行生活,于是贫富差距就像是龟兔赛跑那样,时间一长,差距也就显现出来了。
之前看过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一书中阐述了贫困家庭和中产家庭的状况,便可见端倪。两种家庭对语言的运用不同,两种家庭与权威的交流方式不同,实则体现了沟通能力、表达方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些东西虽然看上去并不与经济资本直接相关,却成为一个家庭重要的文化资本,所以最终决定一盘之间的贫富差距,这已经不仅仅关乎钱多钱少,而是在于不同教育体系下的子女逻辑和方式不同从而产生的贫困或者富裕的再生产。经济资本的掣肘让人头疼,但是,文化资本并不是完全脱离经济资本的,如今,社会的上升通道也许会越来越窄,如何培养人格魅力也是一项大的命题,如何用语言能力、逻辑情感、人际交往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孩子产生影响,如何提供给年轻人更多正面的精神食粮,这也是我们急需要思考的地方。
总编辑总策划 雨萍
当年《穷爸爸富爸爸》一书风靡国内,这个与中国人以往教育方式大相径庭的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及对于未来成功的定义一直比较传统,按部就班,而父母的期望总是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最近看了新西兰漫画家Toby Morris的漫画《一盘之间的贫富差距》一个赤裸裸讲述由于出身而带来的现实,抑或是无奈……
所谓的一盘之间,简单从字面上来讲就是ON A PLATE,而延伸出来便是“轻易获得”的意思。
在中国式教育体系中,最引以为傲的中国式逆袭便是穷人的孩子逆袭而成功的案例,由于家境的不优越而奋发图强最终获得成功,听起来和看起来都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却完全不具备普遍通用性。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传统的“中国式逆袭”,莫过于主人公出身贫寒,冷板凳枯坐十年,有朝一日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然而,所谓的“七分靠打拼”似乎在中国式逆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家境和教育体制决定了成功的几率大小。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思维模式的体系,也有一个阶层复制概念,有普遍存在的意义。
所谓的阶层复制,便是一个阶层区别于另一个阶层的思维模式和行事方式,而一盘之间的贫富差距在本质上讲的便是富人成功有他成功的趋动力和实际效能。
想必大家都听过熊瞎子掰玉米的寓言故事。熊瞎子掰一个玉米棒子只能丢掉前一个玉米棒子,如果把这个比喻找工作跳槽的过程,掰玉米一样去为钱(高薪)不斷地掰(换工作),从而丢弃了你前一份工作的积累,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为钱工作只能让你达到一个水平,温饱还是小康因人而异。
所谓的富人,则是跳开了这种线性的挣钱模式,采用了非线性的方式。即,先用线性的方式创造资产,然后利用创造出来的资产为自己非线性地产生收益。由于思维模式和教育体系的不同,使两类人按照两种生活方式和行事作风来处理问题来进行生活,于是贫富差距就像是龟兔赛跑那样,时间一长,差距也就显现出来了。
之前看过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一书中阐述了贫困家庭和中产家庭的状况,便可见端倪。两种家庭对语言的运用不同,两种家庭与权威的交流方式不同,实则体现了沟通能力、表达方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些东西虽然看上去并不与经济资本直接相关,却成为一个家庭重要的文化资本,所以最终决定一盘之间的贫富差距,这已经不仅仅关乎钱多钱少,而是在于不同教育体系下的子女逻辑和方式不同从而产生的贫困或者富裕的再生产。经济资本的掣肘让人头疼,但是,文化资本并不是完全脱离经济资本的,如今,社会的上升通道也许会越来越窄,如何培养人格魅力也是一项大的命题,如何用语言能力、逻辑情感、人际交往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孩子产生影响,如何提供给年轻人更多正面的精神食粮,这也是我们急需要思考的地方。
总编辑总策划 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