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峰:焊接超人的“研”值担当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NetS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头戴厚重的“黑超面罩”,脚穿“大头皮鞋”,手持焊枪,激扬出飞舞的焊花;他健步如飞,穿梭于研发车间,做实验、调设备、排故障,甘之如饴;他才华横溢,成功入围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年英才计划”和“启明星人才”培养计划。他叫陈月峰,2020年5月4日被评为中核集团“青年岗位能手”。
  速度行动
  2016年,陈月峰研究生毕业,入职中核集团工程研究院研发车间。研究院要求新入职的毕业生必须先前往車间一线接受锻炼,给每人发一个沉重的“黑超面罩”,一套特制工作服,一双“大头皮鞋”,一把焊枪。新员工穿戴好后进入操作间,一整天都要双手端着焊枪,在师傅的指导下焊接。
  同时期入职的新员工中有不少人叫苦连天、唉声叹气,甚至有人吃不了苦直接走人。而陈月峰给自己定下目标:速度行动,拿下焊接。
  入职一个星期,陈月峰手里的焊接活不但没有干完,反而越来越多。有一天,他实在太累,没有洗工装,第二天穿出来,蓝色工装上是白花花的地图,那是风干后留下的汗碱。师傅看到后笑呵呵地对他说:“陈月峰,汗水终究会换来你想要的一切。”
  第八天,师傅又带来一大堆焊工活。陈月峰有些沮丧:怎么还有这么多活!前一天晚上,他的双臂火辣辣地钻心疼,令他一夜没睡好觉。早晨起床后,他双臂已经肿得抬不起来,甚至整个脸都麻木了。
  师傅心疼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抱起焊枪游刃有余地焊接起来。陈月峰目不转睛地看着师傅焊接,同样的“招式”,师傅怎么就能运用得行云流水呢?一会儿工夫,师傅干出了陈月峰小半天的活,令陈月峰大开眼界。
  陈月峰顾不得肿胀疼痛的双臂,举起焊枪继续干起活来。
  看着陈月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师傅笑着招呼他坐下,对他说:“孩子,焊工基本功你已经拿下了。在此基础上,师傅再教给你技巧,你争取在新人中第一个拿到焊工技术100分。”说着,师傅又一次手把手地教陈月峰焊接技术。
  结网向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月峰很快脱颖而出,开启了在中核五公司工程研究院“研”值担当的新生活。
  作为科研工作者,陈月峰深知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和不竭的探索动力缺一不可。工作中,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虚心向师傅们请教。有时候,陈月峰问的问题把所有师傅都难倒了。师傅们反过来激励陈月峰:“好小子,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大难题,如果你把这个难题解决了,我们就推举你做课题负责人。”
  2017年,陈月峰结合生产实际,如饥似渴地查阅相关文献,学习最新技术,充分运用新的计算方法和技术手段,逐一攻破科研难题。
  在管道内壁图像处理及评估系统研究中,陈月峰与团队成员一起积极学习熔池图像处理、软件编程、采集信息数据库开发相关技术;与机械团队、电气团队共同开发了适用于不同管径的内壁监测机器人、图像采集监控控制系统,解决了焊接过程背面成形监测困难的问题,从“源头”上实现了高端焊接装备对焊缝质量在线监测,满足焊接过程实时分析及反馈的要求,为提升公司焊接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贡献了力量。
  陈月峰时常感叹:在研究领域里涉猎越广、钻研越深,越能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在中核研究院研发车间,每一个新项目、每一种新技术的应用都是全新的领域,每一次技术交流都让陈月峰更加坚信: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他将每一次科研瓶颈的突破都当成是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融情科研
  2018年,中核五公司申报上海市经信委“核电领域高效可靠焊接技术、焊材、工艺、检测、应用‘一条龙’”项目,陈月峰作为子项目负责人之一,被确定为课题最终申报陈述人。这对陈月峰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研究项目联合的单位多,陈月峰多方接洽,虚心请教,力争和每一家单位做到无缝对接,实现愉快合作,多方共赢。项目研究内容复杂,陈月峰先对研究内容进行全盘梳理,然后带领团队成员分工合作。项目经费金额太大,陈月峰精打细算,尽量节俭用时、用人、用材,为公司节省开支。
  陈月峰带领项目组人员,每天“蜗居”在研发中心办公室,死磕文献、梳理思路、反复斟酌、精心打磨。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设想,进行论证。失败了,他们开会讨论,总结失败原因,整理新思路,提出新的工作计划,重新再来。
  多少个不眠之夜,陈月峰都是在计算、构思、画图中度过的。近两个月的鏖战之后,在主管领导和研发团队同仁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项目一举申报成功。
  科学研究是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到表达和交流的完美“产业链”,在“立项、实施、结题”这条生产线上,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一个小零件尺寸设计不精确,会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转;一份创新方案设计达不到客户使用要求,就需要重新修改最初设计理念;一项工作计划无法按时完成就得加班加点试验,防止数据采集中断……这些常人眼里的“绊脚石”在陈月峰看来,正是他融情于梦想,融情于科研工作的无限乐趣。
  作为课题实施负责人,陈月峰承担了三项科研项目的主要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四篇,获得软件著作权一项,多次代表公司参加内外部科研技术交流。陈月峰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科研上,“心动立即行动”就是他的制胜法宝。
  编辑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
其他文献
离开家乡的人常出现乡愁。乡愁作为一种病,由瑞士医生让·雅各·哈德于1678年提出,指一个人因身在他乡而感到痛苦,或因无法回归故乡产生恐惧,严重时可出现胸闷胸痛、喉咙紧迫,面现绝望症状。这种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是解除职务,送回家乡。这种病在军队,尤其是败军中极易流行。“四面楚歌”是中国人熟悉的故事,说的是曾经纵横华夏的霸王项羽率领的楚军被团团包围于垓下,又听到汉军唱起楚歌,乡愁爆发并流行,战斗力迅速
期刊
一本书能让人读下去无非是因为:一、书本身具有吸引力;二、你对作者感兴趣。我读《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属于后一种情况。一个孤独的长跑者的所见所闻所思……如果抛开对村上春树强烈的兴趣,这本书于我而言是没太大吸引力的。当然,书的销量不会差,毕竟喜欢村上的读者不乏其人。我在想,如果一本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关注转移到作者身上。于是接下来无论你怎么写都会有人掏钱购买,写作作为职业也就旱
期刊
很多人有古镇情结,我也有。近日,看了林帝浣编著的《中国最值得拍摄的50个绝美小镇》,兴趣点竟然从古镇挪到摄影上了。这本书介绍了许多摄影的实用技巧,虽然已经出版几年,但仍然广受喜爱旅游和摄影的朋友喜欢。  关于拍摄时间。小林在西塘为了拍当地人用蜂窝煤烧开水的镜头,早晨天未亮就起床了。刚出来的太阳形成完美的逆光,把炊烟勾勒得格外清晰。晚上,等游客散尽,西塘恢复了本真的宁静。此时再去拍照,街灯和灯笼将青
期刊
傍晚时分,宾馆走廊的墙上贴出了一张《寻物启事》:中午晒在山庄后面衣架上的一件白色套头绣花女式T恤衫,下雨时谁代收了?请与218房间邱女士联系。  邱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乌兰牧骑”文藝小分队的舞蹈演员,这次和大家一起到安徽天柱山庄参加避暑排练。小分队的成员都是中文系的同学,退休后聚到一起,排些节目去养老院演出,从老有所为中享受老有所乐。  山上气温适宜,负离子含量高,让人神清气爽。避开了石城的高温,
期刊
平地、起垄、播种、覆土、施肥……小麦匀播机驶过之处,排排田垄笔直,每粒麦种周围均匀地被土壤覆盖……  应用大型无人机,能高效喷洒农药;运用面部识别技术,根据猪的脸色来决定是否喂食,提高养猪效率;使用传感器監测、改善盐碱地的土壤……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推进力度,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能力不断增强。今年年初,当春耕备耕遇上疫情防控,现代科技手段的创新和应用,不仅解决春耕难题,助力脱贫攻
期刊
立志研究农机  徐立章从小在农村长大,亲历过水田插秧、镰刀收割、人工捶打、脱壳扬尘等艰辛的劳作过程,仅一亩地就需要几个人花一天时间完成。他深知农民劳动的辛苦与不易。“我一直把提升农作物收获作业效率作为追求目标,希望研发出科学高效的收获农机,回报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从江苏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徐立章就确定了人生目标。  在跟随李耀明老师进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时,徐立章了解到农村青壮年外
期刊
骐者,青黑色条纹的马。骐骥,千里马者也。《青色马文存》是属马的王慧骐近年所作生活散文和读书评论的合集,含《烟火》《望乡》《拾穗集》三册。不久前,这套由开卷书坊策划、南京观止堂?未氓装帧设计、文汇出版社出版的《青色马文存》,在2020上海书籍设计艺术双年展中获得“书籍设计优秀奖”。《青色马文存》装帧新颖别致、独出心裁,背脊选用了棕、青、灰三色,“三书首尾相连,可联可分”,把玩在手,饶有情味。  当我
期刊
在南京高淳农郊,有位名气不小的“菇奶奶”。这称呼听起来自带几分威严,其实熟悉她的菇农都知道,“菇奶奶”宋金俤只在谈到专业领域时才会显出严格。从江苏省农科院退休后,与菌菇打了近四十年交道的宋金俤依旧沉浸于菌菇世界,在高淳创办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菌种,将毕生所学用在带动菇农致富上,也因此渐渐被大家亲昵地叫作“菇奶奶”。  择一事,终一生  宋金俤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县农村,对土地与农作物有着天然的亲近。19
期刊
“我愿意走在前面为农民趟路,让科技造福更多农民。”2020年,徐州苏羊羊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家振被授予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多年来,陈家振一直在徐州丰县梁寨镇从事畜牧兽医技术研究、示范、推广、普及工作,在畜牧兽医一线一干就是43年。  手抄兽医书籍,自学成才  1962年3月,年仅3岁的陈家振经医生诊断,患脊髓灰质炎,右腿无力,一生要靠左腿走路。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为了学走路,
期刊
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荣获2020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余梦伦是我国弹道式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曾经承担国内多种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和发射工作,系统提出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理论和方法,参加包括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二捆”和神舟载人飞船等的发射工作,为中国弹道式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立志献身科研  余梦伦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烟墩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