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 注重活动;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73-001
为了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开心,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原来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具有生命化的活动。我们所说的活动化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活动化教学借鉴了“活动课程”理论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来的授课形式,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游戏活动和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的眼、耳、嘴、手、脚都参与到学习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创性。
一、挖掘教材,增加“活动”素材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极好的“动态探索活动”的加工素材,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注意挖掘。在课题研究中我对教材的显性活动较为明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只要有可能,都要设计操作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材料的选择、组织和利用。而对于一些概念、计算、应用题类型隐性活动明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观察、猜测、联想、质疑、辩驳、交流、概括等的思维性活动,把静态的知识加工成学生活动的素材。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的东西。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带有方格的几个三角形,问学生谁能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了结果。接着出示不带方格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最后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探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并抽象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充实内容,设置活动空间
教材中有的课时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科学合理地充实可拓宽信息渠道,更有利地拓宽学生活动空间。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揭示学习课题后,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想出的方法有:变形成圆柱、长方体,放入水中求上涨的水的体积,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量杯或量筒,等等。
然后让学生用橡皮泥进行分组实验,看到底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接着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如下:
一组:我们组把圆锥橡皮泥捏成了长方体,测量长、宽、高后求出了圆锥的体积,看来圆锥可以转化成长方体。
二组:我们组把圆锥体橡皮泥捏成了正方体,也求出它的体积。
三组:我们组把圆锥体捏成了底面积一样的圆柱,发现原来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都是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一种更为一般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你愿意选择哪一种立体图形来研究呢?
学生都认为是圆柱体,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并且通过第三组的实验已经知道当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圆柱和两只圆锥容器)中选一只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学生动手实验,记录下各自的发现。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学生的结论不一样时,让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实验小组互换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再次汇报交流,接着教师让大家谈谈对刚才的实验有什么体验或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
三、跨越课堂,增大活动范围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除了利用教材的现有内容外,在一个知识阶段学习后,由教师或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制成专题作业题,自行组织专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调查某些项目;教学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等;教学后,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
如:在学习“简单条形统计图”后,可以让学生“调查学校兴趣小组的情况”对学校如何开展兴趣小组提出建议,使老师更好地安排同学们喜欢的兴趣小组;可以让学生“调查本班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情况”引起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然后向有关环保部门写建议信,将塑料袋的原料进行改造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专题作业。这样的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将课内迁移到了课外,获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起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功效。因此,我們必须树立“大数学”的教学观念,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跨越课堂,深入社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自主确立研究专题,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渠道搜集信息,自主在活动中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实践表明,活动最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在数学课堂中,如果能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在活动中善于创新,在活动中和谐发展,让我们以活动的视角努力构建富有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 注重活动;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73-001
为了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开心,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原来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具有生命化的活动。我们所说的活动化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活动化教学借鉴了“活动课程”理论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来的授课形式,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游戏活动和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的眼、耳、嘴、手、脚都参与到学习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创性。
一、挖掘教材,增加“活动”素材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极好的“动态探索活动”的加工素材,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注意挖掘。在课题研究中我对教材的显性活动较为明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只要有可能,都要设计操作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材料的选择、组织和利用。而对于一些概念、计算、应用题类型隐性活动明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观察、猜测、联想、质疑、辩驳、交流、概括等的思维性活动,把静态的知识加工成学生活动的素材。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的东西。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带有方格的几个三角形,问学生谁能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了结果。接着出示不带方格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最后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探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并抽象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充实内容,设置活动空间
教材中有的课时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科学合理地充实可拓宽信息渠道,更有利地拓宽学生活动空间。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揭示学习课题后,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想出的方法有:变形成圆柱、长方体,放入水中求上涨的水的体积,把空圆锥装满水倒入量杯或量筒,等等。
然后让学生用橡皮泥进行分组实验,看到底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接着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如下:
一组:我们组把圆锥橡皮泥捏成了长方体,测量长、宽、高后求出了圆锥的体积,看来圆锥可以转化成长方体。
二组:我们组把圆锥体橡皮泥捏成了正方体,也求出它的体积。
三组:我们组把圆锥体捏成了底面积一样的圆柱,发现原来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都是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一种更为一般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你愿意选择哪一种立体图形来研究呢?
学生都认为是圆柱体,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并且通过第三组的实验已经知道当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圆柱和两只圆锥容器)中选一只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学生动手实验,记录下各自的发现。汇报操作过程,说实验中的发现。学生的结论不一样时,让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实验小组互换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再次汇报交流,接着教师让大家谈谈对刚才的实验有什么体验或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
三、跨越课堂,增大活动范围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除了利用教材的现有内容外,在一个知识阶段学习后,由教师或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制成专题作业题,自行组织专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调查某些项目;教学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等;教学后,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
如:在学习“简单条形统计图”后,可以让学生“调查学校兴趣小组的情况”对学校如何开展兴趣小组提出建议,使老师更好地安排同学们喜欢的兴趣小组;可以让学生“调查本班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情况”引起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然后向有关环保部门写建议信,将塑料袋的原料进行改造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专题作业。这样的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将课内迁移到了课外,获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起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功效。因此,我們必须树立“大数学”的教学观念,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跨越课堂,深入社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自主确立研究专题,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渠道搜集信息,自主在活动中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实践表明,活动最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在数学课堂中,如果能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在活动中善于创新,在活动中和谐发展,让我们以活动的视角努力构建富有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