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旨在探寻盐城技师学院与软件园区政府及企业三方政校企合作培养软件“蓝领”人才的模式。通过对盐城本地软件“蓝领”的需求分析,探讨目前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政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种合作模式与建议。
关键词:软件“蓝领” 政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建议
课 题:2012年江苏省人社厅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盐城软件产业发展的软件“蓝领”培养之路》。
软件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江苏省盐城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软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分工进一步细化,软件人才需求旺盛,甚至有人提出软件产业也要发生“民工荒”。软件行业中的“民工”,通常指的是从事基础工作的软件从业人员,也被称为软件“蓝领”,它包括了从事基础软件编码的程序员和信息服务外包与软件技术服务等相关软件产业服务从业人员。目前,各级政府、软件园区纷纷出台一系列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软件“蓝领”培养措施及吸引人才的优惠待遇,为计算机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笔者学院计算机系积极进行专业转型,重点实施软件“蓝领”培养,探索学校与软件园区、企业三方合作的模式。
一、软件园区软件“蓝领”需求现状
盐城软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盐城国际软件园遵循“软件社区”理念,着力打造一个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为主导,技术、测试、认证、商务、生活等综合配套自成体系的“软件社区”。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园区已聚集了国家物联网产业应用研究院、软通动力、东华软件、南大苏富特、南威等49家软件企业和银行、基金、超市、餐饮、人才培训等20多家配套企业入驻。
从产业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软件“蓝领”紧缺。近年来,北京、辽宁、广东等省市陆续开始培养软件“蓝领”,以缓解目前软件“蓝领”缺乏的状况。盐城软件产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1.软件“蓝领”供不应求
盐城作为三线城市,无论是城市吸引力还是软件从业人员薪资待遇,都比不上苏南或者一线城市;同时大多数入驻盐城的软件企业都是冲着政府的优惠政策和低廉的人才成本来的,不可能再花大量的资金从外地引进人才。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而设有软件行业的院校有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技师学院等少数几家院校,培养出的软件人才数量较少,不能满足软件园区的需要。同时,优秀的软件专业毕业生往往选择薪资较高的上海和苏南地区,人才外流。上述原因导致本地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本地软件产业的发展。
2.软件技术外包与信息服务外包两大产业需求比重大
就盐城目前的软件人才规模而言,软件人才结构特征较弱,缺少高端人才与低端人才,通过到外地招聘获得的中间人才较多。由于软件人才缺乏,产业集群效应弱,软件人才聚集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地域因素与成本因素造成了盐城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时,企业往往重视引进高端人才,忽视在本地培养基础性的软件“蓝领”。
由于盐城软件园区的企业多为软件技术外包和信息服务与外包企业,客观上提供的岗位多为软件“蓝领”岗位。中、高级软件人才可以从外地引进,但大量引进外地初级软件人才却是不现实的。近几年来,天津、重庆等各大城市的软件园区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开始在本地大力培养软件“蓝领”。因此,盐城也应该将目光转向本地培养,将软件“蓝领”的培养提升到产业战略层次上来。这样不但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大量软件“蓝领”,亦可以使得人才聚集效应形成,最重要的是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金字塔”人才结构,防止“中间大、两头小”橄榄形的不稳定人才结构。
二、软件“蓝领”培养难题
当前盐城软件产业对软件“蓝领”的迫切需求,既为笔者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学院软件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软件“蓝领”是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保障盐城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根据目前学院与软件园区及其企业的合作情况,笔者认为软件“蓝领”培养工作尚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缺,乏与企业良好的合作态势。
1.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尽管全国各地软件园区都积极转向本地培养软件“蓝领”,以缓解园区人才需求压力。重庆、西安等地的软件园区已开始积极与培训机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软件“蓝领”人才培养合作,以缓解“订单多,没人做”的矛盾。而在盐城,政府的政策仍旧倾向于人才引进,缺乏对本地人才培养的支持。在软件“蓝领”培养方面,呈现出院校认识清醒过于热情、企业无暇顾及过于茫然、政府方向不明过于忽视的状态。学校仍旧无法获得比较有力的政策支持。
2.与企业的有效交流不足
随着园区企业不断增加,对软件“蓝领”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然而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却并没有随之增多。首先,园区软件企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学校培养的软件“蓝领”种类却比较单一。其次,学校没有与园区企业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缺乏与企业的有效交流,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软件“蓝领”在各个层次上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跟不上产业技术的发展步伐。
3.政校企三方协作不够
笔者学院未能与政府和企业形成通力协作的机制,在软件“蓝领”培养中没有话语权。比如,园区政府为了解决软件企业招商中存在的人才不足的情况,举行了一次人才联盟会议。但这样的交流没有能形成常态机制,参会各方仅仅在会议上作了简单的发言,没有关于人才培养的实质性内容。政府、企业与学校都能看到人才缺乏的问题,却未能形成政校企三方合力。没有三方协作,各自为政,容易形成误判,无法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不利于软件“蓝领”的培养,最终导致政府举行的人才项目没有院校响应,企业得不到人才支持,而学校的人才培养找不到明确的方向,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三、建立软件“蓝领”培养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1.学校成立专门的政府联络机构 目前,笔者学校参加了由盐城软件园区牵头的软件行业协会,但由于缺乏常态化的联络与有效的沟通,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效果。笔者认为,软件园区应积极承担政府根据软件产业经济发展规划所安排的工程、计划,委托有关学校承担相应的蓝领人才的培养任务,学校所承接的培养任务是这些工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应努力促成与政府共同设立和实施某个区域性人才开发计划或人才工程。比如,重庆市政府在市软件园区“万人软件蓝领引进计划”中,就强调了政府、学校共同协作培养人才。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带有倾向性的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学校进行软件人才培训和培养,例如对招聘应届毕业生并进行入职培训的企业进行适当的资金补助;对培养软件“蓝领”的学校进行系统的评估,按照输出就业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与资金扶持;在学校中设立政府奖学金,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等等。
2.努力促成园校合作办学
学校在软件产业园区设立分校、分部。由学校出资金、师资和设备,园区提供土地,所建分校面向园区办学,为入园企业服务,这是构建园区教育支撑体系、完善教育配套服务的重要措施。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园区管委会的公信力和优惠政策扩大招生影响。针对园区用工需求,特别是某些专业急需的人才,园区管委会和有关学校签署合作培养协议。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如园区负担学生部分学费,支持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学校的实训基地设在园区,或园区公共职业培训中心交由学校托管。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同时学校和园区共同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3.与企业共建培训基地
若是对新毕业的学生进行小规模、单批次、离厂式培训,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培训效率,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而将培训留到入职后,无疑会增加培训的各种成本,不利于学生尽快参与到工作中去。因此,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干脆和高校合办职工大学或企业管理学院,除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外,还对外提供培训服务。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学校、企业共建培训基地,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小企业培训的成本。
4.继续推进教师下企业活动
软件行业技术革新较快、知识量大,这就要求从事软件“蓝领”培养工作的教师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现有的教师下企业模式应该进一步推进。比如,笔者学校的计算机系专业一直都坚持一项传统,每年有2至3名的专业教师深入到园区软件企业学习三个月。学校为下企业教师提供必备的条件和资源,并做好观念教育,提高教师个人自我意识,做好考勤和考核;做好企业联络工作,尽量让教师接触到系统的项目工程和企业业务;积极做好政府沟通工作,为教师下企业活动做好保障。
5.整合优势资源,建立政校企三方合作平台
应整合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加强资源使用的针对性,努力促成政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平台,包括人才培养的硬件优势、师资优势和实习就业渠道优势,开展多样式、多渠道的合作,多方形成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建立正常交流合作制度。如建立政府提供政策优惠,企业提供岗位和任务,学校提供人力共建软件产业技术研究院、软件人才就业基地的合作机制,统一规划人才培养远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关键词:软件“蓝领” 政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建议
课 题:2012年江苏省人社厅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盐城软件产业发展的软件“蓝领”培养之路》。
软件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江苏省盐城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软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分工进一步细化,软件人才需求旺盛,甚至有人提出软件产业也要发生“民工荒”。软件行业中的“民工”,通常指的是从事基础工作的软件从业人员,也被称为软件“蓝领”,它包括了从事基础软件编码的程序员和信息服务外包与软件技术服务等相关软件产业服务从业人员。目前,各级政府、软件园区纷纷出台一系列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软件“蓝领”培养措施及吸引人才的优惠待遇,为计算机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笔者学院计算机系积极进行专业转型,重点实施软件“蓝领”培养,探索学校与软件园区、企业三方合作的模式。
一、软件园区软件“蓝领”需求现状
盐城软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盐城国际软件园遵循“软件社区”理念,着力打造一个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为主导,技术、测试、认证、商务、生活等综合配套自成体系的“软件社区”。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园区已聚集了国家物联网产业应用研究院、软通动力、东华软件、南大苏富特、南威等49家软件企业和银行、基金、超市、餐饮、人才培训等20多家配套企业入驻。
从产业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软件“蓝领”紧缺。近年来,北京、辽宁、广东等省市陆续开始培养软件“蓝领”,以缓解目前软件“蓝领”缺乏的状况。盐城软件产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1.软件“蓝领”供不应求
盐城作为三线城市,无论是城市吸引力还是软件从业人员薪资待遇,都比不上苏南或者一线城市;同时大多数入驻盐城的软件企业都是冲着政府的优惠政策和低廉的人才成本来的,不可能再花大量的资金从外地引进人才。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而设有软件行业的院校有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技师学院等少数几家院校,培养出的软件人才数量较少,不能满足软件园区的需要。同时,优秀的软件专业毕业生往往选择薪资较高的上海和苏南地区,人才外流。上述原因导致本地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本地软件产业的发展。
2.软件技术外包与信息服务外包两大产业需求比重大
就盐城目前的软件人才规模而言,软件人才结构特征较弱,缺少高端人才与低端人才,通过到外地招聘获得的中间人才较多。由于软件人才缺乏,产业集群效应弱,软件人才聚集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地域因素与成本因素造成了盐城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时,企业往往重视引进高端人才,忽视在本地培养基础性的软件“蓝领”。
由于盐城软件园区的企业多为软件技术外包和信息服务与外包企业,客观上提供的岗位多为软件“蓝领”岗位。中、高级软件人才可以从外地引进,但大量引进外地初级软件人才却是不现实的。近几年来,天津、重庆等各大城市的软件园区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开始在本地大力培养软件“蓝领”。因此,盐城也应该将目光转向本地培养,将软件“蓝领”的培养提升到产业战略层次上来。这样不但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大量软件“蓝领”,亦可以使得人才聚集效应形成,最重要的是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金字塔”人才结构,防止“中间大、两头小”橄榄形的不稳定人才结构。
二、软件“蓝领”培养难题
当前盐城软件产业对软件“蓝领”的迫切需求,既为笔者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学院软件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软件“蓝领”是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保障盐城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根据目前学院与软件园区及其企业的合作情况,笔者认为软件“蓝领”培养工作尚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缺,乏与企业良好的合作态势。
1.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尽管全国各地软件园区都积极转向本地培养软件“蓝领”,以缓解园区人才需求压力。重庆、西安等地的软件园区已开始积极与培训机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软件“蓝领”人才培养合作,以缓解“订单多,没人做”的矛盾。而在盐城,政府的政策仍旧倾向于人才引进,缺乏对本地人才培养的支持。在软件“蓝领”培养方面,呈现出院校认识清醒过于热情、企业无暇顾及过于茫然、政府方向不明过于忽视的状态。学校仍旧无法获得比较有力的政策支持。
2.与企业的有效交流不足
随着园区企业不断增加,对软件“蓝领”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然而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却并没有随之增多。首先,园区软件企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学校培养的软件“蓝领”种类却比较单一。其次,学校没有与园区企业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缺乏与企业的有效交流,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软件“蓝领”在各个层次上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跟不上产业技术的发展步伐。
3.政校企三方协作不够
笔者学院未能与政府和企业形成通力协作的机制,在软件“蓝领”培养中没有话语权。比如,园区政府为了解决软件企业招商中存在的人才不足的情况,举行了一次人才联盟会议。但这样的交流没有能形成常态机制,参会各方仅仅在会议上作了简单的发言,没有关于人才培养的实质性内容。政府、企业与学校都能看到人才缺乏的问题,却未能形成政校企三方合力。没有三方协作,各自为政,容易形成误判,无法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不利于软件“蓝领”的培养,最终导致政府举行的人才项目没有院校响应,企业得不到人才支持,而学校的人才培养找不到明确的方向,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三、建立软件“蓝领”培养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1.学校成立专门的政府联络机构 目前,笔者学校参加了由盐城软件园区牵头的软件行业协会,但由于缺乏常态化的联络与有效的沟通,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效果。笔者认为,软件园区应积极承担政府根据软件产业经济发展规划所安排的工程、计划,委托有关学校承担相应的蓝领人才的培养任务,学校所承接的培养任务是这些工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应努力促成与政府共同设立和实施某个区域性人才开发计划或人才工程。比如,重庆市政府在市软件园区“万人软件蓝领引进计划”中,就强调了政府、学校共同协作培养人才。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带有倾向性的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学校进行软件人才培训和培养,例如对招聘应届毕业生并进行入职培训的企业进行适当的资金补助;对培养软件“蓝领”的学校进行系统的评估,按照输出就业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与资金扶持;在学校中设立政府奖学金,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等等。
2.努力促成园校合作办学
学校在软件产业园区设立分校、分部。由学校出资金、师资和设备,园区提供土地,所建分校面向园区办学,为入园企业服务,这是构建园区教育支撑体系、完善教育配套服务的重要措施。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园区管委会的公信力和优惠政策扩大招生影响。针对园区用工需求,特别是某些专业急需的人才,园区管委会和有关学校签署合作培养协议。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如园区负担学生部分学费,支持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学校的实训基地设在园区,或园区公共职业培训中心交由学校托管。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同时学校和园区共同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3.与企业共建培训基地
若是对新毕业的学生进行小规模、单批次、离厂式培训,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培训效率,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而将培训留到入职后,无疑会增加培训的各种成本,不利于学生尽快参与到工作中去。因此,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干脆和高校合办职工大学或企业管理学院,除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外,还对外提供培训服务。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学校、企业共建培训基地,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小企业培训的成本。
4.继续推进教师下企业活动
软件行业技术革新较快、知识量大,这就要求从事软件“蓝领”培养工作的教师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现有的教师下企业模式应该进一步推进。比如,笔者学校的计算机系专业一直都坚持一项传统,每年有2至3名的专业教师深入到园区软件企业学习三个月。学校为下企业教师提供必备的条件和资源,并做好观念教育,提高教师个人自我意识,做好考勤和考核;做好企业联络工作,尽量让教师接触到系统的项目工程和企业业务;积极做好政府沟通工作,为教师下企业活动做好保障。
5.整合优势资源,建立政校企三方合作平台
应整合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加强资源使用的针对性,努力促成政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平台,包括人才培养的硬件优势、师资优势和实习就业渠道优势,开展多样式、多渠道的合作,多方形成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建立正常交流合作制度。如建立政府提供政策优惠,企业提供岗位和任务,学校提供人力共建软件产业技术研究院、软件人才就业基地的合作机制,统一规划人才培养远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