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居民达到小康水平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也是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湖南农村的小康发展进程不一致,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农村小康进程的实证分析,并结合湖南省区域特征提出了湖南农村小康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居民;区域特征;实现进程
湖南省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的农业大省,如何使湖南省农村小康生活水平达到并超过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是湖南省实现全面小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就湖南省农村小康进程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一、湖南省农村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按照1996年3月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的《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的6个方面16项指标(见表1)来看。2002年,湖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小康整体实现程度为 94.19%,接近小康水平,增长幅度达到2.74%,(2001年底农村居民的小康实现程度为91.45%)。从6个方面看,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的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达到100%。收入分配、物质生活和人口素质3个方面的指标分别达到93.11%、86.2%和95.56%。这一情况表明,湖南省农村居民目前的小康水平还是不全面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尤其收入分配和物质生活明显滞后。
(1)收入分配。根据项目调查组对全省40个抽样调查县的3000户农户抽样调查。2002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194元,比2001年增加94元,增长3.6%。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加39元,增长2.6%。湖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基尼系数为0.28,表明湖南省农民的收入分配相对平均。
(2)物质生活。湖南省农民物质生活进一步提高。一是农民饮食结构的改善。农民由过去的吃饱向现在吃好的食品结构逐步转变。整个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达到了76.5克,实现摄入量75克的小康标准值100%。但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湖南省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恩格尔系数为52.5%,仅实现小康标准值50%的42.3%。二是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住房类型有所改观,住房质量明显提高,以前的渣泥墙、茅草屋已极少见,钢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93.86%,已经超过小康标准值。三是衣着消费不稳定。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45.2元,只是小康值的45.2%,但到2003年为97.85元,在小康标准值70元之上,实现程度为100%。
(3)精神生活。湖南省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从数值上来看,已远远超过了小康值,但就其质量来看并不乐观。就电视机普及率而言,还有很大部分农村电视信号还只能通过室外天线接收,信号差,接收到的频道也极为有限。2002年,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86.16元,增长4.7%,占总比重的20.2%。文化服务支出主要用于支付子女读书的费用,而用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提高的并不多。
(4)人口素质。随着农村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湖南省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开支逐渐上升,2002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21年,比2001年上升了0.65个百分点,实现小康标准值8年的100%。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9.8岁,实现小康标准值70岁的90%。
(5)生活环境。湖南省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基本上达到小康,其中,用电户比重达到99.6%,电话开通行政村比重达到88.7%,两项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均为1OO%,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到95%,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3.14%,均已经超过小康水平值。但在质量方面还存在差距,比如从公路的数量上看,基本实现小康,但从公路的质量上看,大部分乡村的公路仅仅是泥土路面,离真正的公路还有很大距离。
(6)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五保人口按70%分散管理、30%集中管理的办法,基本保证了五保人口生活的最低标准,2002年达到94.6%;万人刑事案立案件数湖南省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下,2001年为6.16件,两项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均为100%。
二、全省各地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差异及区域概况分析
1、湖南省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差异
(1)各市州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到2001年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的市州(所有县小康实现程度均在90%以上)为:长沙、湘潭和衡阳3市。有部分县实现小康的市州:分别是岳阳(8个)、株洲(7个)、郴州(7个)、邵阳(4个)、常德(3个)、益阳(3个)、永州(4个)和娄底(3个)市。没有一个县达到小康的市州有张家界、怀化和湘西自治州。
(2)各县(市、区)农村小康实现程度。2001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小康实现程度差异很大。全省小康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县(市、区)有65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53.3%。这部分县市经济发 展较快,物质和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人口素质高,生活环境良好,社会治安善较好,大都是城市郊区和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实现程度达80%—90%的县(市、区)有18个,占14.7%。这类县市各方面条件都在改善,只是个别指标稍差一些,预计1—3年就能实现小康。
小康实现程度达60%—80%的县(市、区)有20个,占16.4%。这类县市经济发展较平稳,人口素质较高,生活环境尚可,只是物质和精神生活、农民纯收入以及社会治安状况稍差些。这部分县市要达到小康标准,应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多方面、多渠道宋改善农村基本条件,预计还需要3—5年时间才能达到小康。
小康实现程度在60%以下的县市有19个,占15.6%,此类县市大都是老少边穷等经济基础很薄弱、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区,要实现小康,预计需要5年或更长的时间。
2.湖南省的区域概况分析
根据行政区划和自然地形特征,湖南省可分为长株潭核心经济区、湘北湖泊区、湘中丘陵地区、湘西山区和湘南山区等五大经济区:
(1) 长株潭核心经济区。长株潭核心经济区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三个市,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湖南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沙是湖南省省会,由于其历史沿革深远,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经济实力雄厚,长沙的高新技术、食品等产业基础较好。株洲是中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重镇,以交通设备、有色冶炼和化工等重工业为主。湘潭钢铁、机电和建材居优,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湖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三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几乎达到全省的一半以上。该地区主要是为满足大城市居民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都市农业,其农产品中蔬菜、花卉、水果以及其它的特色作物比较多,产量也比较大。该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在湖南省处于领先地位,小康实现程度高。但农林牧鱼企业特别是农林牧鱼服务企业数量偏少,与农副产品商品化直接相关的食品制造、加工和纺织等企业的数量也不多。
(2)湘北湖区。湘北湖区包括常德、益阳和岳阳三个地区,比邻洞庭湖,是湖南省的北大门,经济基础雄厚,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是乡村人口分布最多和农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该区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在2001~2003年间常德、益阳和岳阳分别增长为2.4%、5.4%和5.2% 。该地区交通运输业较发达,商业网点多,行业分布与该区生活消费及农村生产的特征基本相符。但农林牧渔业企业数量和效率偏低,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3)湘中丘陵地区。湘中丘陵地区包括邵阳和衡阳怀化三个地区,属于丘陵地带,该区有31个县(市、区),区域内农产品、矿产、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有着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钢铁、制造业和纺织是其主导产业。
(4)湘南山区。湘南地区包括永州和郴州两个地区24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紧靠五岭山脉,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盛产各种有色金属,水力资源也很丰富。由于南靠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地区,有“粤港澳后花园”之称,这几年随着经济梯度效应,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农产品以亚热带农作物为主,属典型资源型经济。但该地区农林牧鱼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未能充分利用优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5)湘西山区。湘西山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包含著名旅游城市张家界和湘西州首府吉首,这里地理位置偏远,大多数农村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恶劣,特产较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开发利用不够,该区经济目前以农副业为主,经济水平严重落后,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最低。但由于交通、市场不发达,农业生产条件差,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匮乏,导致整体经济比较落后,湖南省大部分贫困人口聚居于此。
三、湖南省建设全面小康农村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参与和指导农村小康建设。从湖南省农村小康指标进程的分析看,农民增收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奔小康的主要问题。从湖南省农村现状来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少地区仍停留在较为落后的简单再生产阶段,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尤其是湘中丘陵地区、湘南山区和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居多识字率低。这就需要政府成立一些专门组织,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使其改变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引导农民致富,以增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从简单再生产逐步进入扩大再生产,形成自愿以科技投入为重点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湖南省农村“三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村交通通讯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由此使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除了长株潭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质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湘南山区和湘西山区的交通问题较为严重。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仍然是湖南省农村小康建设的一项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适当调整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1]。增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的投入,因地制宜的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牧区水利、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和秸杆气化等各类小型设施建设。
3.统筹规划,实施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必须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必须改造农民。从我省宏观经济环境看,我省启动内需最大的问题在农村,而农村消费不旺,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太低,而且增收空间有限[2]。以往的实践证明,资源配置向大中城市倾斜,通过发展汽车、房地产等来刺激高消费,在短期内仍可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2]。但占全省70%人口的农村排斥在现代化之外的增长模式是缺乏深厚的底蕴,难以长期维持下去。湖南省的区域经济格局比较特殊,没有特大城市。从区域经济特征分析得知,不少地区因缺乏工业企业而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从湖南省农村整体看,二、三产业滞后。因此,应结合加强城镇和中小城市建设,建立与农民相关的农林牧鱼企业以及农副产品制造业、加工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利用企业合理转移农民、改造农民进而减少农民数量,并有重点的形成地区支柱产业,带动和辐射周边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当务之急。
4.有区别、分步骤推进全省小康社会的实现。根据区域特征,合理建设区域经济,分层推进小康社会。从表1看,湖南省农民的收入分配相对平均,湖南省农村整体的小康实现程度还比较低,农村经济发展偏慢。因此,在长株潭核心经济区和湘北地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发展规模化经营,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政策、资金、土地等多方面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业附加值。指导其尽快与国际农业接轨,优先从小康进入富裕,同时带动与扶持其他地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由温饱向小康过渡,逐步实现全面小康。在相对落后的湘西和湘南山区,可以充分发挥其水力、森林和旅游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以此为突破口,合理开发各种资源,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尤其是湘西可以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着力引进外资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第三产业带动该地区的整体发展。
5.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表1来看,差距最大就是在物质生活方面,恩格尔系数偏高,衣着消费支出偏低,说明我省农村农民主要收入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这一方面是消费观念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农产品不够丰富,让农民满意和满足的农产品还不多。近几年,农村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农村小康建设步伐[3]。重视构建农村市场网络,结合农业产业化和资源加工优势,加快区域性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带动农副产品品牌的提升和加工规模的扩大;同时,结合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建立适应农村消费的产品生产结构,建立健全农村商品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能,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农村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137~145.
[2]顾益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3]林毅夫.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J].农业经济问题,2003(6).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03C569).
作者简介: 邓德胜(1956—)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县人,现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农林产品营销和绿色营销的教学与研究。
(摘自《经济地理》2006.4)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居民;区域特征;实现进程
湖南省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的农业大省,如何使湖南省农村小康生活水平达到并超过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是湖南省实现全面小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就湖南省农村小康进程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一、湖南省农村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按照1996年3月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的《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的6个方面16项指标(见表1)来看。2002年,湖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小康整体实现程度为 94.19%,接近小康水平,增长幅度达到2.74%,(2001年底农村居民的小康实现程度为91.45%)。从6个方面看,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的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达到100%。收入分配、物质生活和人口素质3个方面的指标分别达到93.11%、86.2%和95.56%。这一情况表明,湖南省农村居民目前的小康水平还是不全面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尤其收入分配和物质生活明显滞后。
(1)收入分配。根据项目调查组对全省40个抽样调查县的3000户农户抽样调查。2002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194元,比2001年增加94元,增长3.6%。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加39元,增长2.6%。湖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基尼系数为0.28,表明湖南省农民的收入分配相对平均。
(2)物质生活。湖南省农民物质生活进一步提高。一是农民饮食结构的改善。农民由过去的吃饱向现在吃好的食品结构逐步转变。整个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达到了76.5克,实现摄入量75克的小康标准值100%。但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湖南省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恩格尔系数为52.5%,仅实现小康标准值50%的42.3%。二是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住房类型有所改观,住房质量明显提高,以前的渣泥墙、茅草屋已极少见,钢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93.86%,已经超过小康标准值。三是衣着消费不稳定。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45.2元,只是小康值的45.2%,但到2003年为97.85元,在小康标准值70元之上,实现程度为100%。
(3)精神生活。湖南省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从数值上来看,已远远超过了小康值,但就其质量来看并不乐观。就电视机普及率而言,还有很大部分农村电视信号还只能通过室外天线接收,信号差,接收到的频道也极为有限。2002年,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86.16元,增长4.7%,占总比重的20.2%。文化服务支出主要用于支付子女读书的费用,而用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提高的并不多。
(4)人口素质。随着农村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湖南省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开支逐渐上升,2002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21年,比2001年上升了0.65个百分点,实现小康标准值8年的100%。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9.8岁,实现小康标准值70岁的90%。
(5)生活环境。湖南省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基本上达到小康,其中,用电户比重达到99.6%,电话开通行政村比重达到88.7%,两项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均为1OO%,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到95%,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3.14%,均已经超过小康水平值。但在质量方面还存在差距,比如从公路的数量上看,基本实现小康,但从公路的质量上看,大部分乡村的公路仅仅是泥土路面,离真正的公路还有很大距离。
(6)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五保人口按70%分散管理、30%集中管理的办法,基本保证了五保人口生活的最低标准,2002年达到94.6%;万人刑事案立案件数湖南省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下,2001年为6.16件,两项指标的小康实现程度均为100%。
二、全省各地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差异及区域概况分析
1、湖南省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差异
(1)各市州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到2001年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的市州(所有县小康实现程度均在90%以上)为:长沙、湘潭和衡阳3市。有部分县实现小康的市州:分别是岳阳(8个)、株洲(7个)、郴州(7个)、邵阳(4个)、常德(3个)、益阳(3个)、永州(4个)和娄底(3个)市。没有一个县达到小康的市州有张家界、怀化和湘西自治州。
(2)各县(市、区)农村小康实现程度。2001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小康实现程度差异很大。全省小康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县(市、区)有65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53.3%。这部分县市经济发 展较快,物质和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人口素质高,生活环境良好,社会治安善较好,大都是城市郊区和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实现程度达80%—90%的县(市、区)有18个,占14.7%。这类县市各方面条件都在改善,只是个别指标稍差一些,预计1—3年就能实现小康。
小康实现程度达60%—80%的县(市、区)有20个,占16.4%。这类县市经济发展较平稳,人口素质较高,生活环境尚可,只是物质和精神生活、农民纯收入以及社会治安状况稍差些。这部分县市要达到小康标准,应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多方面、多渠道宋改善农村基本条件,预计还需要3—5年时间才能达到小康。
小康实现程度在60%以下的县市有19个,占15.6%,此类县市大都是老少边穷等经济基础很薄弱、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区,要实现小康,预计需要5年或更长的时间。
2.湖南省的区域概况分析
根据行政区划和自然地形特征,湖南省可分为长株潭核心经济区、湘北湖泊区、湘中丘陵地区、湘西山区和湘南山区等五大经济区:
(1) 长株潭核心经济区。长株潭核心经济区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三个市,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湖南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沙是湖南省省会,由于其历史沿革深远,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经济实力雄厚,长沙的高新技术、食品等产业基础较好。株洲是中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重镇,以交通设备、有色冶炼和化工等重工业为主。湘潭钢铁、机电和建材居优,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湖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三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几乎达到全省的一半以上。该地区主要是为满足大城市居民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都市农业,其农产品中蔬菜、花卉、水果以及其它的特色作物比较多,产量也比较大。该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在湖南省处于领先地位,小康实现程度高。但农林牧鱼企业特别是农林牧鱼服务企业数量偏少,与农副产品商品化直接相关的食品制造、加工和纺织等企业的数量也不多。
(2)湘北湖区。湘北湖区包括常德、益阳和岳阳三个地区,比邻洞庭湖,是湖南省的北大门,经济基础雄厚,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是乡村人口分布最多和农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该区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在2001~2003年间常德、益阳和岳阳分别增长为2.4%、5.4%和5.2% 。该地区交通运输业较发达,商业网点多,行业分布与该区生活消费及农村生产的特征基本相符。但农林牧渔业企业数量和效率偏低,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3)湘中丘陵地区。湘中丘陵地区包括邵阳和衡阳怀化三个地区,属于丘陵地带,该区有31个县(市、区),区域内农产品、矿产、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有着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钢铁、制造业和纺织是其主导产业。
(4)湘南山区。湘南地区包括永州和郴州两个地区24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紧靠五岭山脉,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盛产各种有色金属,水力资源也很丰富。由于南靠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地区,有“粤港澳后花园”之称,这几年随着经济梯度效应,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农产品以亚热带农作物为主,属典型资源型经济。但该地区农林牧鱼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未能充分利用优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5)湘西山区。湘西山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包含著名旅游城市张家界和湘西州首府吉首,这里地理位置偏远,大多数农村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恶劣,特产较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开发利用不够,该区经济目前以农副业为主,经济水平严重落后,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最低。但由于交通、市场不发达,农业生产条件差,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匮乏,导致整体经济比较落后,湖南省大部分贫困人口聚居于此。
三、湖南省建设全面小康农村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参与和指导农村小康建设。从湖南省农村小康指标进程的分析看,农民增收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奔小康的主要问题。从湖南省农村现状来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少地区仍停留在较为落后的简单再生产阶段,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尤其是湘中丘陵地区、湘南山区和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居多识字率低。这就需要政府成立一些专门组织,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使其改变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引导农民致富,以增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从简单再生产逐步进入扩大再生产,形成自愿以科技投入为重点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湖南省农村“三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村交通通讯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由此使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除了长株潭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质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湘南山区和湘西山区的交通问题较为严重。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仍然是湖南省农村小康建设的一项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适当调整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1]。增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的投入,因地制宜的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牧区水利、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和秸杆气化等各类小型设施建设。
3.统筹规划,实施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必须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必须改造农民。从我省宏观经济环境看,我省启动内需最大的问题在农村,而农村消费不旺,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太低,而且增收空间有限[2]。以往的实践证明,资源配置向大中城市倾斜,通过发展汽车、房地产等来刺激高消费,在短期内仍可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2]。但占全省70%人口的农村排斥在现代化之外的增长模式是缺乏深厚的底蕴,难以长期维持下去。湖南省的区域经济格局比较特殊,没有特大城市。从区域经济特征分析得知,不少地区因缺乏工业企业而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从湖南省农村整体看,二、三产业滞后。因此,应结合加强城镇和中小城市建设,建立与农民相关的农林牧鱼企业以及农副产品制造业、加工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利用企业合理转移农民、改造农民进而减少农民数量,并有重点的形成地区支柱产业,带动和辐射周边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当务之急。
4.有区别、分步骤推进全省小康社会的实现。根据区域特征,合理建设区域经济,分层推进小康社会。从表1看,湖南省农民的收入分配相对平均,湖南省农村整体的小康实现程度还比较低,农村经济发展偏慢。因此,在长株潭核心经济区和湘北地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发展规模化经营,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政策、资金、土地等多方面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业附加值。指导其尽快与国际农业接轨,优先从小康进入富裕,同时带动与扶持其他地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由温饱向小康过渡,逐步实现全面小康。在相对落后的湘西和湘南山区,可以充分发挥其水力、森林和旅游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以此为突破口,合理开发各种资源,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尤其是湘西可以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着力引进外资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第三产业带动该地区的整体发展。
5.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表1来看,差距最大就是在物质生活方面,恩格尔系数偏高,衣着消费支出偏低,说明我省农村农民主要收入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这一方面是消费观念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农产品不够丰富,让农民满意和满足的农产品还不多。近几年,农村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农村小康建设步伐[3]。重视构建农村市场网络,结合农业产业化和资源加工优势,加快区域性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带动农副产品品牌的提升和加工规模的扩大;同时,结合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建立适应农村消费的产品生产结构,建立健全农村商品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能,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农村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137~145.
[2]顾益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3]林毅夫.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J].农业经济问题,2003(6).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03C569).
作者简介: 邓德胜(1956—)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县人,现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农林产品营销和绿色营销的教学与研究。
(摘自《经济地理》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