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以润万物,慈能济众生。想来即便方寸之域,也总能同时上演物换星移与磐石无转的呼应摺子戏,一如澳门仁慈堂博物馆——窗外是伸手可及的熙攘与尘嚣,门内却扑来一股凛然不可侵之庄严,把每一个毛孔彻底荡涤。时光在这里尽显从容不迫,无言肃穆。
“信仰没法拿计算器来叠加,上帝也不必擎着望远镜寻找。”按照基督教教义的说法,每个人都带着原罪之身来到这世界上,每一次对世界的索取都是贪婪,而人生中每一处荆棘和坎坷则都是赎罪之路的必由之道。世间无可避免地存在着饥饿、穷困、贫苦和疾病,而慈悲为怀的主总不愿他的子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管是信仰上的支撑,还是确有其事的史实,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ida)这一源於葡萄牙的慈善机构,自其1498年由莉娜皇后(Rainha D. Leonor)在里斯本创立之後,的的确确肩任着传递爱心、扶困济贫的“人间天使”一职。在仁慈堂设於世界各地的办事处与纪念馆中,澳门仁慈堂博物馆为最有特色与价值的博物馆之一。这座於2001年12月14日开幕的澳门仁慈堂博物馆,所在的仁慈堂大楼始建於18世纪,在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内。博物馆珍藏包括:印有耶稣会徽号的陶瓷器皿、仁慈堂的珍贵历史文献《澳门仁慈堂章程》手抄原件、白马行医院的铜钟、天主教的一些祭器用品和圣像等文物。这些历史文物都反映了天主教在亚洲活动与其衍生的文化特色。另外,仁慈堂博物馆还存放了仁慈堂创建者贾耐劳(澳门天主教第一任主教)的全身画像、头颅遗骨和陪葬品十字架。澳门仁慈堂如同葡萄牙和世界各地的仁慈堂一样,秉承着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服务的宗旨,在澳门早期医疗服务院舍领域创造了跨越数个世纪的辉煌成就。
新马路上人群摩肩接踵的品牌店与历史金字招牌的大三巴牌坊似乎很容易把游人的脚步拖快,以至於忽略了澳门仁慈堂大楼旁的一条小巷——尽头是贾耐劳主教铜像仁慈堂博物馆及办事处所在地。澳门仁慈堂博物馆的入口并不起眼,不像故宫的气势磅礴,其威远隔重洋亦闻其名;也不似西安双塔的大小相彰,兵俑虽处地下而声名显赫。只一扇对开的玻璃门,白色的墙体上“仁慈堂博物馆”的中文及葡文字样也一如这个组织本身的济世之道一般低调而不张扬。略窄的巷甬,异韵的建筑,盎然的绿化,点缀铺就成了仁慈堂博物馆门前单调而不失格调的小小风景。绕过一梯木质旋转而上的楼阶,便是博物馆藏物之内室。近期右翼房间正在装修——数月後该博物馆将扩大接近一倍,现时左侧馆室仍正常开放。门前一如香火连绵的庙宇般——屹立着一对石雕狮子,左公右母,并别致地漆成绿色,是整座以西方教会物品与元素充斥的博物馆内为数不多的中国本土式摆设。负责馆内事务的导览员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虽然上了些年纪却口齿思维清晰,一脸祥和地向每一个来者解答那些或许关於几百年前的疑问……
跨过馆室并不高的门槛,柔然倾泻的拉丁文圣诗唱经旋律盈盈地洒落在每一寸每一厘的空气之中,迎着满眼的是白色为主调的瓷器展品,在室内灯光的晕托下登时让人有一种心灵抖尘的轻灵。据导览员介绍,这里所展出的瓷器多为教徒及普通家庭捐赠,早期的盆碟碗盘上都刻有相同的耶稣会标识与符号,是当时传教资讯的载体之一。在不集会、不礼拜的平常时日,其用途与别器皿无他,但在同为信教者人群中,有“见字知是教友”的区分功能。另外,一些瓷器也有其特殊意义,如传教士利玛窦所带回的石雕、象牙和木器等,以及各种主教像、圣人像、圣母像、圣安东尼像等,做工精细,表情细腻入微,保存精心良好,供奉诚心不二,象徵着对耶稣会各个信仰对象的虔诚与拜敬。在陈列有序、说明详尽的展廰中央,一个独立的展览架里躺着《澳门仁慈堂章程》手抄本原件,可称得上是其中一个镇馆之宝。自1569年贾耐劳主教创立澳门仁慈堂,该章程於1627年草拟通过,至1662年誊成正本存档,一直保存至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及入口右侧一口铜色大钟,在青褐色的斑驳表皮中古色尽显,这便是旧时白马行医院所使用过的更钟。彼时贾耐劳主教初来澳门,发觉当地的医疗服务极为匮乏,遂创白马行医院,是西药华传的第一人。医院初期名为“贫民医院”,俗称医人庙,後来渐渐演变为日後的白马行医院。爲了纪念这一救死扶伤、渡贫治病的澳门最早医院与伟大的贾耐劳主教,仁慈堂博物馆特将当时使用的铜钟纳入馆藏,让每一位前来的馆客更近距离地了解当年的历史,用一口钟的嫋嫋震音尽可能地为还原旧时原貌提供实物依据。溯着馆内循环播放的拉丁文圣歌,踏进斗室侧翼的另一房间——庄严肃穋的会议室,四周墙上悬挂仁慈堂各个善主画像,其中澳门本土知名人士何贤等赫然在列;正中央是贾耐劳主教的巨幅全身油画,油画本身也是馆藏中的另一间珍宝——18世纪的绘画精品原件。细腻到衣袖的褶皱,色泽过渡丝毫不突兀的明暗交界,无一不告诉着前来观瞻的人们,这幅油画的高超艺术水准与历史价值。此外,画相下方器皿内盛放着贾耐劳主教的头盖骨和十字架,则更是仁慈堂博物馆馆藏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些都是历史上下葬真人骸骨及陪葬品,不论是考古意义、历史意义、宗教意义、信仰意义还是文化意义都非比寻常。有许多往事和言论,都沉睡在了逝去的时间和空间里,而这样一种精心供奉的保护和藏纳,则为人们意欲重新提及它们时提供了实际载体,而不必为它消失在历史中化成蒼茫宇宙中的小小尘埃而惋惜。
仁慈堂博物馆大楼与车水马龙的市中心近在咫尺,窗闩一推,便笼进来一阕填了桃红色俳句的诗篇。於上世纪初加建的骑楼向外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耳边萦着余乐未消的弥撒音,乳白配墨绿的色调,木纹加铁筋的材质,慵懒与奔走的碰撞,明媚与忧伤的融合,历史上那些或上善若水或大恩不谢的千万般仁德善心,百逸成缎绕指绵柔,缚住你心灵最柔软的那处所在。在一曲圣洁而澄澈的旋律中蔓延,从内而外对灵魂做一次彻彻底底的弥撒,甩开尘世过多的诸如愤恨、嫉妒、不平与落寞等情绪,然後虔诚地在胸口画个十字,轻松上路。
欹岸侧岛秋毫末,走下旋转楼梯,与从左至右依次的仁慈堂旗帜、葡萄牙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道别,再次推开那扇玻璃门,看着依然绿意趣致的巷道,现世依旧安稳,岁月如此静好。
“信仰没法拿计算器来叠加,上帝也不必擎着望远镜寻找。”按照基督教教义的说法,每个人都带着原罪之身来到这世界上,每一次对世界的索取都是贪婪,而人生中每一处荆棘和坎坷则都是赎罪之路的必由之道。世间无可避免地存在着饥饿、穷困、贫苦和疾病,而慈悲为怀的主总不愿他的子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管是信仰上的支撑,还是确有其事的史实,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ida)这一源於葡萄牙的慈善机构,自其1498年由莉娜皇后(Rainha D. Leonor)在里斯本创立之後,的的确确肩任着传递爱心、扶困济贫的“人间天使”一职。在仁慈堂设於世界各地的办事处与纪念馆中,澳门仁慈堂博物馆为最有特色与价值的博物馆之一。这座於2001年12月14日开幕的澳门仁慈堂博物馆,所在的仁慈堂大楼始建於18世纪,在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内。博物馆珍藏包括:印有耶稣会徽号的陶瓷器皿、仁慈堂的珍贵历史文献《澳门仁慈堂章程》手抄原件、白马行医院的铜钟、天主教的一些祭器用品和圣像等文物。这些历史文物都反映了天主教在亚洲活动与其衍生的文化特色。另外,仁慈堂博物馆还存放了仁慈堂创建者贾耐劳(澳门天主教第一任主教)的全身画像、头颅遗骨和陪葬品十字架。澳门仁慈堂如同葡萄牙和世界各地的仁慈堂一样,秉承着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服务的宗旨,在澳门早期医疗服务院舍领域创造了跨越数个世纪的辉煌成就。
新马路上人群摩肩接踵的品牌店与历史金字招牌的大三巴牌坊似乎很容易把游人的脚步拖快,以至於忽略了澳门仁慈堂大楼旁的一条小巷——尽头是贾耐劳主教铜像仁慈堂博物馆及办事处所在地。澳门仁慈堂博物馆的入口并不起眼,不像故宫的气势磅礴,其威远隔重洋亦闻其名;也不似西安双塔的大小相彰,兵俑虽处地下而声名显赫。只一扇对开的玻璃门,白色的墙体上“仁慈堂博物馆”的中文及葡文字样也一如这个组织本身的济世之道一般低调而不张扬。略窄的巷甬,异韵的建筑,盎然的绿化,点缀铺就成了仁慈堂博物馆门前单调而不失格调的小小风景。绕过一梯木质旋转而上的楼阶,便是博物馆藏物之内室。近期右翼房间正在装修——数月後该博物馆将扩大接近一倍,现时左侧馆室仍正常开放。门前一如香火连绵的庙宇般——屹立着一对石雕狮子,左公右母,并别致地漆成绿色,是整座以西方教会物品与元素充斥的博物馆内为数不多的中国本土式摆设。负责馆内事务的导览员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虽然上了些年纪却口齿思维清晰,一脸祥和地向每一个来者解答那些或许关於几百年前的疑问……
跨过馆室并不高的门槛,柔然倾泻的拉丁文圣诗唱经旋律盈盈地洒落在每一寸每一厘的空气之中,迎着满眼的是白色为主调的瓷器展品,在室内灯光的晕托下登时让人有一种心灵抖尘的轻灵。据导览员介绍,这里所展出的瓷器多为教徒及普通家庭捐赠,早期的盆碟碗盘上都刻有相同的耶稣会标识与符号,是当时传教资讯的载体之一。在不集会、不礼拜的平常时日,其用途与别器皿无他,但在同为信教者人群中,有“见字知是教友”的区分功能。另外,一些瓷器也有其特殊意义,如传教士利玛窦所带回的石雕、象牙和木器等,以及各种主教像、圣人像、圣母像、圣安东尼像等,做工精细,表情细腻入微,保存精心良好,供奉诚心不二,象徵着对耶稣会各个信仰对象的虔诚与拜敬。在陈列有序、说明详尽的展廰中央,一个独立的展览架里躺着《澳门仁慈堂章程》手抄本原件,可称得上是其中一个镇馆之宝。自1569年贾耐劳主教创立澳门仁慈堂,该章程於1627年草拟通过,至1662年誊成正本存档,一直保存至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及入口右侧一口铜色大钟,在青褐色的斑驳表皮中古色尽显,这便是旧时白马行医院所使用过的更钟。彼时贾耐劳主教初来澳门,发觉当地的医疗服务极为匮乏,遂创白马行医院,是西药华传的第一人。医院初期名为“贫民医院”,俗称医人庙,後来渐渐演变为日後的白马行医院。爲了纪念这一救死扶伤、渡贫治病的澳门最早医院与伟大的贾耐劳主教,仁慈堂博物馆特将当时使用的铜钟纳入馆藏,让每一位前来的馆客更近距离地了解当年的历史,用一口钟的嫋嫋震音尽可能地为还原旧时原貌提供实物依据。溯着馆内循环播放的拉丁文圣歌,踏进斗室侧翼的另一房间——庄严肃穋的会议室,四周墙上悬挂仁慈堂各个善主画像,其中澳门本土知名人士何贤等赫然在列;正中央是贾耐劳主教的巨幅全身油画,油画本身也是馆藏中的另一间珍宝——18世纪的绘画精品原件。细腻到衣袖的褶皱,色泽过渡丝毫不突兀的明暗交界,无一不告诉着前来观瞻的人们,这幅油画的高超艺术水准与历史价值。此外,画相下方器皿内盛放着贾耐劳主教的头盖骨和十字架,则更是仁慈堂博物馆馆藏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些都是历史上下葬真人骸骨及陪葬品,不论是考古意义、历史意义、宗教意义、信仰意义还是文化意义都非比寻常。有许多往事和言论,都沉睡在了逝去的时间和空间里,而这样一种精心供奉的保护和藏纳,则为人们意欲重新提及它们时提供了实际载体,而不必为它消失在历史中化成蒼茫宇宙中的小小尘埃而惋惜。
仁慈堂博物馆大楼与车水马龙的市中心近在咫尺,窗闩一推,便笼进来一阕填了桃红色俳句的诗篇。於上世纪初加建的骑楼向外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耳边萦着余乐未消的弥撒音,乳白配墨绿的色调,木纹加铁筋的材质,慵懒与奔走的碰撞,明媚与忧伤的融合,历史上那些或上善若水或大恩不谢的千万般仁德善心,百逸成缎绕指绵柔,缚住你心灵最柔软的那处所在。在一曲圣洁而澄澈的旋律中蔓延,从内而外对灵魂做一次彻彻底底的弥撒,甩开尘世过多的诸如愤恨、嫉妒、不平与落寞等情绪,然後虔诚地在胸口画个十字,轻松上路。
欹岸侧岛秋毫末,走下旋转楼梯,与从左至右依次的仁慈堂旗帜、葡萄牙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道别,再次推开那扇玻璃门,看着依然绿意趣致的巷道,现世依旧安稳,岁月如此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