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红字》是由美国19世纪前半期最伟大的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娇美的罗曼史,但却是一部很成功的文学作品,霍桑因此而成名,并被公认为是心理分析作家,是当时重要的作家之一。本文对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部分进行分析,进而揭露霍桑小说的“心理罗曼史”。
关键词:《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罗曼史
美国的艺术和艺术思维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分裂,他们表面上看是那么的唯美、多情,其实内心里存在着邪恶、阴险面,霍桑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霍桑在生活中是个漂亮、多情的“碧眼宝贝”,但由于他家世代都是加尔文教虔诚的信徒,使他的性格阴郁且耽于思考,加上他祖先的行为过于偏激,也使他的内心产生了负罪感,并对他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他将这些内心的不快经过巧妙的掩饰渗透到了他的作品当中。
霍桑将《海关》以楔子的形式引用到作品《红字》中:“……仔细辨认,便可看出这块猩红色的破布片呈字母“A”形……。”描写的是发现了一块“A”形红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霍桑在《红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只有十几个,其中有四个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亚瑟·丁梅斯代尔,海丝特·白兰,珠儿以及罗杰·齐灵渥斯,这些人物同样也为后代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家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霍桑在《红字》一开始就运用了鲜明对比的手法去启发读者思考作品的主题,先描写了具有阴森气息、狰狞外貌、充满罪恶的监狱,紧接着以“盛开着宝石般的花朵……”引出了美丽漂亮的女主人海丝特,在她的怀里抱着初生的珠儿,用“竟把笼尽着她的不幸和耻辱凝成一轮光环……”来发人深思。随后就以“红字”将牧师、珠儿以及海丝特三个主人公联系在一起,以他们同时出场来将故事推向高潮。整部作品结构严密,通过挖掘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人物间的感情冲突及同时碰面时的心理活动,交待了人物与红字的关联。齐灵渥斯是邪恶的象征,他丑陋的灵魂如同他丑陋的外貌,他的恨使他从一个被害者沦为“最坏的罪人”,以至于因复仇之后没有生活目标而自食恶果,走向了他的人生尽头。
一 霍桑笔下的海丝特
霍桑赋予了《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漂亮的外表和坚强的意志,并且在海丝特通奸这件事情上,他所持有的态度更多的是同情,以及对社会的谴责。在霍桑的笔下,海丝特是一个有形的红字,而她胸前的“红字”不再是一种耻辱的象征,而是一个值得世人敬佩的标志。在第二章“市场”中,霍桑写道:“……似乎她的心给抛在街上,任凭他人吐唾沫和踩踏”、“她时时感到要鼓起胸腔中全部力量来尖声呼号……”。通过描写海丝特走出监狱门那一刹那的心理活动,霍桑表现出海丝特内心的悲哀和伤痛,明显是对清教对女主人公的迫害行为进行谴责,使读者也对海丝特产生同情之心。在对刑台上的海丝特进行心理描写时表现出了她的内心冲突,一方面是对美好的回忆,对父母、故乡以及从前美好生活的回忆:“……看见了她在老英格兰的村落和她父母的家园”,“她看到了自己少女时代的光彩照人的容貌”,另一方面是对她的丈夫齐灵渥期的回忆,尽管她是那么的厌恶他,努力不让自己去回忆,可齐灵渥期的身影还是出现在她的脑海里:“她还看到另一副面孔,一个年老体弱的面孔……”、“他有一点畸形,左肩略高于右肩……”。霍桑在这里很好地展现了他的心理分析能力,在这里对海丝特做这样的心理描写,使读者更能理解和体会海丝特受到惩罚的这一场景。另外,霍桑的这一精心安排也是为后面做铺垫。
当海丝特第一次戴上红字并对珠儿说谎后,表现出海丝特对珠儿逐渐产生了抵抗情绪,当她威胁珠儿说要把她关到黑橱柜里时,她已经将这种情绪转化为行动,也同时表露出了内心的压抑,霍桑是这样写的:“也许是某个新的邪恶悄悄潜入了她的内心,又或者是某个旧的邪恶并未曾被驱逐出去过。”霍桑赋予了人物很丰富思想活动,虽然海丝特受到了惩罚,但她并不甘心,不断地对此提出异议:“当她环视周围,她在内心里声明世界上的法律对她的思想来说不是法律”,通过这段话表现出海丝特认为有些事情是不能用法律来恒定和判定对错的。在表面上描写了她与清教的忏悔观念相一致,但在她心里还有对爱的向往,并且爱在她心里还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悲剧也源于此,当她绝望时竟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自己走向‘永恒的裁判’所断定的未来世界去,这是不是更好的选择呢!”,但这个想法又在她与丁梅斯代尔夜游时见了一面后而被改变。她决定公然反抗道德的法律,计划与丁梅斯代尔一起离开,虽然她不情愿这样做,她会被视为是企图推翻清教徒制度而被处以死刑,这时她的思想已经很成熟,她已经变成一个真正地敢于与社会抗衡的“革命者”,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将海丝特的绝望与反抗以及坚守爱情的态度淋漓尽致展现给读者,使读者更容易把握海丝特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 霍桑笔下的丁梅斯代尔
霍桑赋予丁梅斯代尔一副有魅力的外表和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他是无形的红字,他的性格较海丝特要怯懦得多,而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又源于宗教的束缚。正是由于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神父,所以他热衷于他的事业,并且作为上帝的忠仆,他不愿向别人暴露自己的弱点,只能默默地忍受着悲惨的折磨。与海丝特通奸是他心里隐秘的罪恶,他不断受良心的谴责,身心备受煎熬。霍桑在描写丁梅斯代尔时为了表现他的内心挣扎可谓煞费苦心,对他霍桑并不持有同情的态度,更多的是对他虚伪、懦弱的嘲笑和讥讽,让读者也受之牵制并为之痛心。在每周一次的忏悔中,他要求公众公开地忏悔他们的罪过,虽然他无权这样做。他想借助公众的勇气来坦白自己的罪行,他多次试着说教自己几近成功,可最终没能搞明白,他不停地在肉体上惩罚自己,齐灵渥斯又不断地给他施加压力,他的精神快要崩溃,当海丝特独自承受罪恶时,更加重了他的罪恶感,霍桑以丁梅斯代尔的坦白将小说推向了高潮。
丁梅斯代尔的思想受社会观点所牵制,不敢与社会相抗衡,即使社会批判他,他也不会产生与社会对立的观点。而在他的思想上又不认为和海丝特的行为是罪恶,只是他无法面对坦白后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和舆论压力,他只能默默地谴责自己,他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意识里,在心理上阻止自己去坦白。他的内心非常脆弱,霍桑以幻影的手法表现了丁梅斯代尔对现实的恐惧,:“……似乎有许多幻影在眼前飞舞”。他的幻影包括海特丝、他的父母以及珠儿等,这些都是他在现实里需要面对而又不敢面对的。他经常通过鞭笞自己、自省、斋戒等方式在精神上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但这些都是治标而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能对他有任何帮助。由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精神更加烦乱,使他只能在无人的情况下,在刑台上进行自我忏悔;而当他面对海丝特时又会产生“邪恶”的冲动,这些都造成了他扭曲的心理。如他在刑台上时,以彗星作为他生命的启示:“一颗彗星出生在天空中……总会带给人某种可怕的印象。”霍桑将其描写成是神经极度混乱的症状,让丁梅斯代尔把自己的命运系于自然。最后他终于以呐喊的形式向世人公布了自己渴望和压抑的情感:“……看看我这个世上的罪人吧!”霍桑把他的认罪场面描写得很有感染力,丁梅斯代尔也终于解脱了。 三 霍桑笔下的齐灵渥斯
霍桑笔下的灵渥斯无论是形象还是思想都极其丑陋,他是红字的制造者。齐灵渥斯表面上受人同情,让人一直以为是由于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让他变成一个复仇心极强而且缺乏宽容心的罪人,但是在小说的最后,大家才清楚地发现他才是真正的罪人,原来在他和海特丝结婚的当天就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这也决定了他最终将走向自我毁灭。他想尽办法去揭露海丝特的情人,连珠儿也被他控制,他很武断且自信地对海丝特说:“你和你的一切都属于我。”还声称海丝特的情人“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仇之中,使他的灵魂已经扭曲到了极点,甚至有点儿丧心病狂,他气愤地对海丝特说:“我已经告诉你我是什么?一个恶魔!”他以毁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作为复仇的手段,在毁灭别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最终他自食恶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前他终于良心发现,把全部遗产留给了珠儿。
四 霍桑笔下的珠儿
霍桑笔下的珠儿可爱、漂亮、灵巧,“具有一种天生的优雅”,她虽然是罪恶的产物,但霍桑视她为爱情的结晶,是希望的象征。对于海丝特来讲,珠儿是传递痛苦的使者。珠儿的性格像极了海丝特,齐灵渥斯说道:“在这孩子的气质里没有法律……不管正确与否,都无所顾虑。”没有父亲的珠儿会感到没有安全感,所以她的性格中带有任性和反叛,而当丁梅斯代尔坦白自己的罪行的时候,珠儿的任性也随之消失,她找到了她在社会上的位置:“……不再跟世界作对,而要做世上的一名妇女……作为一个传递痛苦的信使,她的差使全部完成了。”霍桑赋予她自由、美丽和自然的品格都是清教所不允许的,也表现出霍桑心里对美的向往和对清教以及对社会的不满,还包含着他对社会变革的期盼。
五 霍桑的“心理罗曼史”
霍桑通过大量的象征手法向世人传递他独特的“心理罗曼史”。比如小说的名字“红字”,其中“红”象征着热情、力量和生命,在小说中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的美好、纯洁、热烈的爱情。但清教却要对这唯美的爱情进行诅咒,海丝特胸前的红色也是对清教扭曲思想的嘲讽,这红色同样象征着海丝特对爱情的火热之心,以及坚守爱情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其和清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海丝特那坚强的意志打动了读者,让读者为之敬佩。霍桑用监狱象征冷酷的清教徒,而监狱旁边的一丛野玫瑰与杂乱无章的草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了黑暗中的一丝光明,从而告诉读者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之下仍有一线希望,而在这扭曲的社会却不能允许开上一丛“爱情的花朵”,从而使故事更加凄美。更巧妙的是,霍桑用人物象征了社会中人性的各个层面,女主人公海丝特象征着人性中的热情、善良、勇于追求而且敢于反抗的正能量;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则象征着人性中的虚伪和脆弱,既渴望美好的爱情又害怕失去社会地位,让人为之同情;齐灵渥斯象征着人性中的邪恶、阴暗,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君子,他逼迫海丝特隐瞒自己的身份,以便于揭发她的情人,当他知道她的情人是丁梅斯代尔时,又以朋友的身份对其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其实,他和海丝特间并不存在爱情,只是邪恶的发泄,而当丁梅斯代尔死去后,他也不存在生存的价值,没有了生活目标的他只能以死亡告终;珠儿对于海丝特来讲象征着耻辱,但同时也象征着爱情的结晶,以及社会的希望和人类的希望。
霍桑在《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象征等艺术手法,对人物性格进行塑造,表现出他对社会、生活以及清教的态度,正是由于社会的扭曲才造成了故事的悲惨结局,使作品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也很好地展现了他的“心理罗曼史”,为后代文学作家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霍桑,姚乃强译:《红字》,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2] 君羊立:《〈红字〉的象征手法与霍桑的文学观念》,《重庆师院报》,1990年第1期。
[3] 李淑萍:《论海丝特·白兰的性格发展》,《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4] 曾方:《〈红字〉序言与小说的艺术特点》,《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雷娟,乐山师范学院讲师)
关键词:《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罗曼史
美国的艺术和艺术思维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分裂,他们表面上看是那么的唯美、多情,其实内心里存在着邪恶、阴险面,霍桑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霍桑在生活中是个漂亮、多情的“碧眼宝贝”,但由于他家世代都是加尔文教虔诚的信徒,使他的性格阴郁且耽于思考,加上他祖先的行为过于偏激,也使他的内心产生了负罪感,并对他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他将这些内心的不快经过巧妙的掩饰渗透到了他的作品当中。
霍桑将《海关》以楔子的形式引用到作品《红字》中:“……仔细辨认,便可看出这块猩红色的破布片呈字母“A”形……。”描写的是发现了一块“A”形红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霍桑在《红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只有十几个,其中有四个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亚瑟·丁梅斯代尔,海丝特·白兰,珠儿以及罗杰·齐灵渥斯,这些人物同样也为后代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家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霍桑在《红字》一开始就运用了鲜明对比的手法去启发读者思考作品的主题,先描写了具有阴森气息、狰狞外貌、充满罪恶的监狱,紧接着以“盛开着宝石般的花朵……”引出了美丽漂亮的女主人海丝特,在她的怀里抱着初生的珠儿,用“竟把笼尽着她的不幸和耻辱凝成一轮光环……”来发人深思。随后就以“红字”将牧师、珠儿以及海丝特三个主人公联系在一起,以他们同时出场来将故事推向高潮。整部作品结构严密,通过挖掘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人物间的感情冲突及同时碰面时的心理活动,交待了人物与红字的关联。齐灵渥斯是邪恶的象征,他丑陋的灵魂如同他丑陋的外貌,他的恨使他从一个被害者沦为“最坏的罪人”,以至于因复仇之后没有生活目标而自食恶果,走向了他的人生尽头。
一 霍桑笔下的海丝特
霍桑赋予了《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漂亮的外表和坚强的意志,并且在海丝特通奸这件事情上,他所持有的态度更多的是同情,以及对社会的谴责。在霍桑的笔下,海丝特是一个有形的红字,而她胸前的“红字”不再是一种耻辱的象征,而是一个值得世人敬佩的标志。在第二章“市场”中,霍桑写道:“……似乎她的心给抛在街上,任凭他人吐唾沫和踩踏”、“她时时感到要鼓起胸腔中全部力量来尖声呼号……”。通过描写海丝特走出监狱门那一刹那的心理活动,霍桑表现出海丝特内心的悲哀和伤痛,明显是对清教对女主人公的迫害行为进行谴责,使读者也对海丝特产生同情之心。在对刑台上的海丝特进行心理描写时表现出了她的内心冲突,一方面是对美好的回忆,对父母、故乡以及从前美好生活的回忆:“……看见了她在老英格兰的村落和她父母的家园”,“她看到了自己少女时代的光彩照人的容貌”,另一方面是对她的丈夫齐灵渥期的回忆,尽管她是那么的厌恶他,努力不让自己去回忆,可齐灵渥期的身影还是出现在她的脑海里:“她还看到另一副面孔,一个年老体弱的面孔……”、“他有一点畸形,左肩略高于右肩……”。霍桑在这里很好地展现了他的心理分析能力,在这里对海丝特做这样的心理描写,使读者更能理解和体会海丝特受到惩罚的这一场景。另外,霍桑的这一精心安排也是为后面做铺垫。
当海丝特第一次戴上红字并对珠儿说谎后,表现出海丝特对珠儿逐渐产生了抵抗情绪,当她威胁珠儿说要把她关到黑橱柜里时,她已经将这种情绪转化为行动,也同时表露出了内心的压抑,霍桑是这样写的:“也许是某个新的邪恶悄悄潜入了她的内心,又或者是某个旧的邪恶并未曾被驱逐出去过。”霍桑赋予了人物很丰富思想活动,虽然海丝特受到了惩罚,但她并不甘心,不断地对此提出异议:“当她环视周围,她在内心里声明世界上的法律对她的思想来说不是法律”,通过这段话表现出海丝特认为有些事情是不能用法律来恒定和判定对错的。在表面上描写了她与清教的忏悔观念相一致,但在她心里还有对爱的向往,并且爱在她心里还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悲剧也源于此,当她绝望时竟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自己走向‘永恒的裁判’所断定的未来世界去,这是不是更好的选择呢!”,但这个想法又在她与丁梅斯代尔夜游时见了一面后而被改变。她决定公然反抗道德的法律,计划与丁梅斯代尔一起离开,虽然她不情愿这样做,她会被视为是企图推翻清教徒制度而被处以死刑,这时她的思想已经很成熟,她已经变成一个真正地敢于与社会抗衡的“革命者”,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将海丝特的绝望与反抗以及坚守爱情的态度淋漓尽致展现给读者,使读者更容易把握海丝特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 霍桑笔下的丁梅斯代尔
霍桑赋予丁梅斯代尔一副有魅力的外表和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他是无形的红字,他的性格较海丝特要怯懦得多,而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又源于宗教的束缚。正是由于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神父,所以他热衷于他的事业,并且作为上帝的忠仆,他不愿向别人暴露自己的弱点,只能默默地忍受着悲惨的折磨。与海丝特通奸是他心里隐秘的罪恶,他不断受良心的谴责,身心备受煎熬。霍桑在描写丁梅斯代尔时为了表现他的内心挣扎可谓煞费苦心,对他霍桑并不持有同情的态度,更多的是对他虚伪、懦弱的嘲笑和讥讽,让读者也受之牵制并为之痛心。在每周一次的忏悔中,他要求公众公开地忏悔他们的罪过,虽然他无权这样做。他想借助公众的勇气来坦白自己的罪行,他多次试着说教自己几近成功,可最终没能搞明白,他不停地在肉体上惩罚自己,齐灵渥斯又不断地给他施加压力,他的精神快要崩溃,当海丝特独自承受罪恶时,更加重了他的罪恶感,霍桑以丁梅斯代尔的坦白将小说推向了高潮。
丁梅斯代尔的思想受社会观点所牵制,不敢与社会相抗衡,即使社会批判他,他也不会产生与社会对立的观点。而在他的思想上又不认为和海丝特的行为是罪恶,只是他无法面对坦白后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和舆论压力,他只能默默地谴责自己,他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意识里,在心理上阻止自己去坦白。他的内心非常脆弱,霍桑以幻影的手法表现了丁梅斯代尔对现实的恐惧,:“……似乎有许多幻影在眼前飞舞”。他的幻影包括海特丝、他的父母以及珠儿等,这些都是他在现实里需要面对而又不敢面对的。他经常通过鞭笞自己、自省、斋戒等方式在精神上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但这些都是治标而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能对他有任何帮助。由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精神更加烦乱,使他只能在无人的情况下,在刑台上进行自我忏悔;而当他面对海丝特时又会产生“邪恶”的冲动,这些都造成了他扭曲的心理。如他在刑台上时,以彗星作为他生命的启示:“一颗彗星出生在天空中……总会带给人某种可怕的印象。”霍桑将其描写成是神经极度混乱的症状,让丁梅斯代尔把自己的命运系于自然。最后他终于以呐喊的形式向世人公布了自己渴望和压抑的情感:“……看看我这个世上的罪人吧!”霍桑把他的认罪场面描写得很有感染力,丁梅斯代尔也终于解脱了。 三 霍桑笔下的齐灵渥斯
霍桑笔下的灵渥斯无论是形象还是思想都极其丑陋,他是红字的制造者。齐灵渥斯表面上受人同情,让人一直以为是由于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让他变成一个复仇心极强而且缺乏宽容心的罪人,但是在小说的最后,大家才清楚地发现他才是真正的罪人,原来在他和海特丝结婚的当天就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这也决定了他最终将走向自我毁灭。他想尽办法去揭露海丝特的情人,连珠儿也被他控制,他很武断且自信地对海丝特说:“你和你的一切都属于我。”还声称海丝特的情人“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仇之中,使他的灵魂已经扭曲到了极点,甚至有点儿丧心病狂,他气愤地对海丝特说:“我已经告诉你我是什么?一个恶魔!”他以毁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作为复仇的手段,在毁灭别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最终他自食恶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前他终于良心发现,把全部遗产留给了珠儿。
四 霍桑笔下的珠儿
霍桑笔下的珠儿可爱、漂亮、灵巧,“具有一种天生的优雅”,她虽然是罪恶的产物,但霍桑视她为爱情的结晶,是希望的象征。对于海丝特来讲,珠儿是传递痛苦的使者。珠儿的性格像极了海丝特,齐灵渥斯说道:“在这孩子的气质里没有法律……不管正确与否,都无所顾虑。”没有父亲的珠儿会感到没有安全感,所以她的性格中带有任性和反叛,而当丁梅斯代尔坦白自己的罪行的时候,珠儿的任性也随之消失,她找到了她在社会上的位置:“……不再跟世界作对,而要做世上的一名妇女……作为一个传递痛苦的信使,她的差使全部完成了。”霍桑赋予她自由、美丽和自然的品格都是清教所不允许的,也表现出霍桑心里对美的向往和对清教以及对社会的不满,还包含着他对社会变革的期盼。
五 霍桑的“心理罗曼史”
霍桑通过大量的象征手法向世人传递他独特的“心理罗曼史”。比如小说的名字“红字”,其中“红”象征着热情、力量和生命,在小说中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的美好、纯洁、热烈的爱情。但清教却要对这唯美的爱情进行诅咒,海丝特胸前的红色也是对清教扭曲思想的嘲讽,这红色同样象征着海丝特对爱情的火热之心,以及坚守爱情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其和清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海丝特那坚强的意志打动了读者,让读者为之敬佩。霍桑用监狱象征冷酷的清教徒,而监狱旁边的一丛野玫瑰与杂乱无章的草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了黑暗中的一丝光明,从而告诉读者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之下仍有一线希望,而在这扭曲的社会却不能允许开上一丛“爱情的花朵”,从而使故事更加凄美。更巧妙的是,霍桑用人物象征了社会中人性的各个层面,女主人公海丝特象征着人性中的热情、善良、勇于追求而且敢于反抗的正能量;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则象征着人性中的虚伪和脆弱,既渴望美好的爱情又害怕失去社会地位,让人为之同情;齐灵渥斯象征着人性中的邪恶、阴暗,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君子,他逼迫海丝特隐瞒自己的身份,以便于揭发她的情人,当他知道她的情人是丁梅斯代尔时,又以朋友的身份对其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其实,他和海丝特间并不存在爱情,只是邪恶的发泄,而当丁梅斯代尔死去后,他也不存在生存的价值,没有了生活目标的他只能以死亡告终;珠儿对于海丝特来讲象征着耻辱,但同时也象征着爱情的结晶,以及社会的希望和人类的希望。
霍桑在《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象征等艺术手法,对人物性格进行塑造,表现出他对社会、生活以及清教的态度,正是由于社会的扭曲才造成了故事的悲惨结局,使作品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也很好地展现了他的“心理罗曼史”,为后代文学作家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霍桑,姚乃强译:《红字》,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2] 君羊立:《〈红字〉的象征手法与霍桑的文学观念》,《重庆师院报》,1990年第1期。
[3] 李淑萍:《论海丝特·白兰的性格发展》,《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4] 曾方:《〈红字〉序言与小说的艺术特点》,《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雷娟,乐山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