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会计在我国尚未有成熟的管理体制,2014年以后,标志着管理会计进入科学系统的建设阶段,人才始终是关键,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应该承担最主要的作用,在课程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践、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岗位需求进行机制体制构建,系统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目标、综合评价等内容。本文试图对此内容进行初步探究。
一、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1.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规模化需求
2014年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正式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如何使人才培养与《指导意见》相适应,推动我国由会计人才大国迈向会计人才强国,高校培养是关键。我国目前1600万左右的会计人才中,大部分属于基础会计核算人员,而懂战略决策、风险控制、成本管理的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缺口达到了300万以上,随着发展和国际化,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高校必然是首选,因为其具有稳定的师资、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硬件条件、充足的资金供给及专业的解决方案等优势,这是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
2.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专业性需求
管理会计是对财务管理的升华与发展,财务会计重视对历史数据的核算,部分兼顾了决策、成本、预算等作用,但是远满足不了企业竞争与管理的需求,而管理会计更加重视未来的判断与决策,这就需要将战略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绩效评估、业绩管理、信息技术等完美地与管理经营结合起来,注重“潜在数据”及价值创造。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主要有内部短训、自我提升、远成教育等方式,但是由于学习时间分散、知识不体系、师资储备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无法高质量的提升,无法满足管理会计“专业性强”的要求,而高校通过专业建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专一的学习环境,满足了“专业性强”这一要求。
3.有利于完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管理会计虽然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一直未将其视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管理层观念一直未转变的原因,其发展步伐缓慢,除了极少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如兵器集团、海尔集团、联想集团)进行了初步推广与实践外,企业实体均未将其上升为战略层面,而西方国家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以奎因斯坦为标志)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运用,差距不言而喻。人才培养制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能力框架、知识界定等研究已经走在前列。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已经开设了管理会计专业,并为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贡献,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其他有条件的高校推广,扩大人才培养范围,极大科研投入,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校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途径
高校集中了大批专家学者,在研究力量、研究方法、知識结构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对行业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专业的研究。
(一)发挥高校智库作用
一是紧密实务发展要求。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的总结、提炼过往积累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经验成果,与我国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二是加强科研投入。积极探索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建设,主动承担国家、地方重大研究任务,将KPI、EVA等工具积极融合实践。三是产学研结合。对典型企业的案例进行充分研究、深入分析、总结提炼,提高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效率,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
(二)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紧密围绕岗位需求进行培养机制体制的构建,系统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尤其是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诉求一致,将第三方引入人才培养评价,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完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强化学术培养,打造专业精湛、密切实际的研究与教学队伍。
(三)建立“工学交替”实践基地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管理会计的实践性很强,需要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各种决策工具。这就需要与不同种类的企业合作,建立不同种类的“工学交替”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优质高效的平台,而我国尚未将企业对人才培养责任上升为国家意志,难以把握“校企合作”利益的纽带,这需要寻找有开阔视野、体制健全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主要对象。
(四)将CMA、CPA资格考试课程逐步导入教学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企业、外界的认可和支持,这必须通过高等级的资格证书作为支撑,而目前比较权威的有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中国注册会计师(CPA)等,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其课程逐步引入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日后考取资格证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提升管理会计人才的社会与国际竞争力。
(五)改革高校考试内容和方式
高校自身对人才的评价主要集中于考试、论文成果转化两方面,而管理会计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沿用传统方式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可以将资格证书与考试结合起来,取得证书可以免试部分科目,减少重复学习,降低学习难度;二是将实践操作引入考试过程,为企业解决具体的问题、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等均可作为考试的方式,增加考试灵活程度;三是将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操守、综合素养纳入考试,强化学生岗位适应性;四是鼓励学生进行理论研究并完成成果转化,将学术论文质量纳入到考核范围。
(六)加强高校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会计强国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框架设计、边界研究等方面经验丰富、成果卓著、体系完善,并且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的依存日益增强,高校要勇于“走出去、请进来”,深化国家交流与合作,立足国情,借鉴国际,将发达国家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标准建设、实践应用等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三、总结与展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高校应该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勇敢承担改革任务,各方紧密联动、加强配合、集中智慧、密切合作。前行之路既需要勇敢探索的无畏精神,也需要善于总结反思的勇气和智慧,如何强化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需要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集中精力、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谱写崭新的篇章。
一、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1.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规模化需求
2014年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正式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如何使人才培养与《指导意见》相适应,推动我国由会计人才大国迈向会计人才强国,高校培养是关键。我国目前1600万左右的会计人才中,大部分属于基础会计核算人员,而懂战略决策、风险控制、成本管理的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缺口达到了300万以上,随着发展和国际化,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高校必然是首选,因为其具有稳定的师资、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硬件条件、充足的资金供给及专业的解决方案等优势,这是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
2.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专业性需求
管理会计是对财务管理的升华与发展,财务会计重视对历史数据的核算,部分兼顾了决策、成本、预算等作用,但是远满足不了企业竞争与管理的需求,而管理会计更加重视未来的判断与决策,这就需要将战略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绩效评估、业绩管理、信息技术等完美地与管理经营结合起来,注重“潜在数据”及价值创造。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主要有内部短训、自我提升、远成教育等方式,但是由于学习时间分散、知识不体系、师资储备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无法高质量的提升,无法满足管理会计“专业性强”的要求,而高校通过专业建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专一的学习环境,满足了“专业性强”这一要求。
3.有利于完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管理会计虽然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一直未将其视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管理层观念一直未转变的原因,其发展步伐缓慢,除了极少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如兵器集团、海尔集团、联想集团)进行了初步推广与实践外,企业实体均未将其上升为战略层面,而西方国家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以奎因斯坦为标志)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运用,差距不言而喻。人才培养制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能力框架、知识界定等研究已经走在前列。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已经开设了管理会计专业,并为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贡献,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其他有条件的高校推广,扩大人才培养范围,极大科研投入,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校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途径
高校集中了大批专家学者,在研究力量、研究方法、知識结构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对行业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专业的研究。
(一)发挥高校智库作用
一是紧密实务发展要求。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的总结、提炼过往积累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经验成果,与我国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二是加强科研投入。积极探索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建设,主动承担国家、地方重大研究任务,将KPI、EVA等工具积极融合实践。三是产学研结合。对典型企业的案例进行充分研究、深入分析、总结提炼,提高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效率,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
(二)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紧密围绕岗位需求进行培养机制体制的构建,系统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尤其是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诉求一致,将第三方引入人才培养评价,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完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强化学术培养,打造专业精湛、密切实际的研究与教学队伍。
(三)建立“工学交替”实践基地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管理会计的实践性很强,需要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各种决策工具。这就需要与不同种类的企业合作,建立不同种类的“工学交替”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优质高效的平台,而我国尚未将企业对人才培养责任上升为国家意志,难以把握“校企合作”利益的纽带,这需要寻找有开阔视野、体制健全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主要对象。
(四)将CMA、CPA资格考试课程逐步导入教学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企业、外界的认可和支持,这必须通过高等级的资格证书作为支撑,而目前比较权威的有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中国注册会计师(CPA)等,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其课程逐步引入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日后考取资格证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提升管理会计人才的社会与国际竞争力。
(五)改革高校考试内容和方式
高校自身对人才的评价主要集中于考试、论文成果转化两方面,而管理会计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沿用传统方式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可以将资格证书与考试结合起来,取得证书可以免试部分科目,减少重复学习,降低学习难度;二是将实践操作引入考试过程,为企业解决具体的问题、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等均可作为考试的方式,增加考试灵活程度;三是将管理会计职业道德操守、综合素养纳入考试,强化学生岗位适应性;四是鼓励学生进行理论研究并完成成果转化,将学术论文质量纳入到考核范围。
(六)加强高校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会计强国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框架设计、边界研究等方面经验丰富、成果卓著、体系完善,并且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的依存日益增强,高校要勇于“走出去、请进来”,深化国家交流与合作,立足国情,借鉴国际,将发达国家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标准建设、实践应用等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三、总结与展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高校应该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勇敢承担改革任务,各方紧密联动、加强配合、集中智慧、密切合作。前行之路既需要勇敢探索的无畏精神,也需要善于总结反思的勇气和智慧,如何强化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需要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集中精力、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谱写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