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17年前加入中国民生银行创始团队,还是13年前升任行长,抑或7年前接替经叔平就任董事长,董文标坦言,他总是怀有强烈的危机感。17年来,正是这种无时不在的危机感,催促着他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诸多看似不可能的跳跃式增长。
1995年3月,经叔平扯旗筹办民生银行之时,董文标已在上海滩金融圈耕耘经年。当时他是交通银行的七位董事之一,亦是掌管海通证券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但他第一个向经叔平报到,参与民生银行筹建。仅仅十个月后,民生银行即挂牌成立。自此至今,他完整见证、参与并带领这家带有草根特色的股份制银行不断壮大。
作为A股市值最大的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始终面临着股东们热切的盈利诉求。57岁的董文标和民生银行管理层的主要工作,就是努力将危机感演化为求新求变的动力,以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民生银行快步前行。今年5月8日,他和行长洪崎等高管在北京与30多位中小投资者代表会面,详细解释民生银行的现状和未来。
对于民生银行的业绩成长,董文标有足够底气:2012年民生银行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与中国股份制银行龙头招商银行的收入差距已不到10%,跻身今年全球500强企业行列。2013年一季度,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88.77亿元,同比增幅15.35%,同期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08.5亿元,同比增8.7%,两家的差距已不到7%。在业界人士看来,中国股份制银行的头把交椅,或在这一两年间易主。
多年来,董文标对民生银行的基因充满自信:它基于市场需求而生,从一开始就身份独特。在长期处于管制的中国金融领域,民生银行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主要由非公有制公司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这注定了民生银行不同寻常的生存和发展轨迹。
董文标自称赶上了最好的时代,2000年他担任行长后,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关键指标均快速提升,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等多项业绩指标名列同业前茅,在中国银行业异军突起,市场宽度超乎许多人预期。
在董文标看来,民生银行的业绩高速增长,是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2012年末,其不良贷款率为0.76%,2013年一季度末,其不良贷款率没有变化,在银行业中表现中上,甚至优于部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同时,过去十多年来,民生银行率先推行独立授信评审体制改革,并率先启动事业部制改革,为同业提供了不一样的结构创新范例。今年5月,平安银行悄然启动事业部制改革,具体操刀改革者,正是董文标的旧部,民生银行的经验事实上在银行业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变化,尤其是银行业竞争新格局,民生银行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并保持风险可控,如何在推进结构改革时确保平稳过渡,外界亦存在疑问。但在董文标看来,始终致力于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是股份制银行做大做强的命脉所在,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创新弹性与市场宽度,令民生银行管理层深为着迷。
七年前,董文标开始了从民生银行行长向董事长的角色转换。头衔变化对他的影响并不明显,他声称,其使命与挑战始终清晰:为民生银行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回头看,1996年民生银行创建时,其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健全,时任董事长经叔平同时担任全国工商联主席,后来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有很多公务和社会活动。于是从2000年担任行长开始,董文标“实际上就承担了一部分董事长的职责,同时也是民生银行的主要决策者”。2006年他成为董事长之后,内部看法是,民生银行的业务还是由他主导。用他的话来说,“我一直是董事长兼CEO的双重角色——既要管大方向,又要管具体业务。”在外人看来,这似乎令行长洪琦颇为尴尬,但董文标和洪琦多年来的默契配合,打消了诸多猜测。
在总揽公司决策和执行的同时,董文标近年来主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制度,须进行革命性转变;二是业务,通过产品创新解决问题。
他相信,追求股东回报是民生银行的天然轨迹。民生银行筹集的资本是民营企业赚来的血汗钱。因为赚钱不容易,所以股东们有明确而迫切的回报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天然的制度约束:民生银行必须为股东带来高额回报,如果你无法带来利润,或者是带来的利润过低,没有这些股东自己经营企业产生的利润多,股东们宁愿把民生银行的股份卖掉。
2000年董文标就任行长之初,民生银行的股东回报并不好,那一年的净利润仅为1.46亿元,而且没有足额拨备,银行总资产规模不超过700亿元。他回忆称,作为新任行长,那时他参加董事会总会感到艰难,为此他曾半开玩笑说:“开一次董事会就像上一次刑场。”
压力之下,董文标将追求股东回报作为民生银行发展的首要目标。他下定决心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为股东带来更好收益,改变开董事会窘境。
经过仔细筹划,董文标为民生银行确定了“超常规”的发展战略。当然,作为一名有经验的金融家,他没有忘记给这个发展战略加一个前提:控制住风险。
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超常规发展,董文标认为首先须进行制度革命。按照民生银行此前的制度,高速发展和风险控制融为一体,在组织架构上往往是一个人管,这就难免会出现问题:这个人往往为了追求速度而把风险作为代价,最终会威胁股东利益。
为此,董文标说服民生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从2001年开始,所有行政高管从审贷委员会退出,将审贷委员会变成一个专业性委员会。同时,审贷委员会建立一个独立体系,从总行到分行,行政高管不允许干预审贷委员会的工作,分行审贷委员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由总行发工资,实现垂直管理。 仅一年时间,此举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1999年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8.72%,到2002年底就降到2.04%。2003年,民生银行向九家分行派驻独立评审机构,未派驻机构的高风险业务,一律上收总行。
将审贷体系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会打乱原有组织架构和权责格局。但董文标认为,化解这一阻力的关键是重新架构对资金的控制权,即改革审贷制度。
多年来,银行的权力主要集中在贷款权上,因此独立审贷制度在推行之初,遭到行政高管们强烈反对。他们质问董文标:“这个审贷委员会究竟是议事机构还是决策机构?如果是议事机构,那他们没有决策权;如果是决策机构,董事会没有给他们授权,那它算什么?”
尽管内部阻力巨大,董文标却认为非改不可。他回应质疑者说:“你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他强调,行政高管的职责主要在于制定战略、设计规则、组织团队,不能与审贷职能混在一起。行政和业务一定要分开,这是控制风险的第一步。
除了推行审贷委员会,此次改革的一个衍生问题是问责。董文标说,在改革以前,分行行长是审贷委员会的主席,对风险负责。改革之后,分行行长主要是行政领导,不能管信贷。一旦出现风险,做业务的审贷委员会是风险的第一责任者,而分行行长本应组织好、管理好、协调好、领导好,如果出现问题,他虽然不是主要问责对象,也要承担责任。董文标对分行行长们说:你不做,有人愿意做;你不适应,那就逐步去适应。
虽然外界一再质疑民生银行所奉行的超常规发展战略,担忧其风险的可控性,包括在票据等具体业务领域,民生银行的拓展速度与市场宽度亦引发争议,但董文标强调,在打造好控制风险这道“长城”后,民生银行等于拥有了更大发展空间,若能同时抓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黄金期,必将实现加速成长。
事实证明了董文标的预见性。2000年末,成立不到五年时间的民生银行资产规模600多亿元,之后民生银行进入快速发展期,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董文标担任行长之后的五年时间内,民生银行总资产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0%。
2006年接任民生银行董事长后,董文标提出“调整提升”。因为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在短短几年增长近10倍,“超常规”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到了调整体制、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候。
为此,他在民生银行内部力推事业部制和分行转型两大战略。但该方案一度面临强烈反对,内部反对声甚至高过外部。董文标选择了坚持自己的理念,因为他看到,民生银行此前快速发展的业务模式,与国有四大银行并无本质区别,而民生银行在资产规模上远逊于这些银行,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是没有出路的。
民生银行从2007年开始推行事业部制时,内部许多人认为这是“瞎折腾”。董文标说,当时民生银行发展势头良好,但他深知这不是来自民生银行的独特优势,更多是因为民生银行搭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便车,当便车不再便利,民生银行必须转变原有发展模式。
董文标发动的“调整提升”改革,首先是推行事业部制。所谓事业部制,就是把高风险业务由“总行和分行两级管理、支行一级经营”的模式,转化为“事业部一级经营一级管理”的模式;其次是突出专业化,细化业务分类。
民生高管层在经讨论后认为,高风险业务包括几项:一是房地产,这是全世界公认的高风险业务;二是能源,比如煤炭、石油、电力以及风电等新能源;三是交通,比如高速公路、海运、铁路等项目;四是冶金。为此民生银行设立了地产金融事业部、能源金融事业部、交通金融事业部和冶金金融事业部,实行专业化经营。而此前这些业务集中在分行,且贡献了分行利润的一半左右,现在剥离出来划归总行,一些分行的生计都成了问题。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董文标的信心充足。他认为,经过七年发展,民生银行有较为强大的规模和实力,这是改革的基础;同时,事业部制并不是新事物,在国外银行业被普遍采用;此外,民生银行真正的公司价值就是要走通这条路,因此一定要下决心“折腾”;他还有底气的是,民生银行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确信能说服他们和他一起改变。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基本准确。董文标事后总结说,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其他多数银行可能都做不了,因为民生银行充满新生活力,对变革有较强的理解、接受和适应能力。
一旦多年坚持下来,事业部制改革对民生银行产生的影响随即显现。首先是行业资源整合带来效益集中。比如煤炭行业,民生银行现在是中国煤炭业最大金融服务商,山西、陕西、内蒙古和贵州的煤炭整合金融服务主要都是民生银行做的。民生银行也因此拥有了一批专业化人才。有些年轻人在民生银行能源金融事业部工作了四五年,拿出一块煤炭一摸,就知道热量多少,什么品级。民生银行在各个领域都拥有专业化人才,这些专业化人才成为行家里手,能够更好地识别行业风险。
董文标也曾反问:这些业务都堆积在一个支行会怎样?一个支行多则50人到70人,少则20人到30人,三分之二的人在后台运作,只有三分之一做销售,要他们同时开展房地产、煤炭、电厂等行业的金融服务业务,风险会更大。
若按照业务模块重新整理企业架构,最难的是如何避免业务分散、各自为战。董文标说 “一把抓”的经营叫做井底之蛙,事业部制才是统揽全局。民生银行将业务按行业分条线模块,在全国统一布局,从而跳出了“井底之蛙”的陷阱。
坚持数年改革之后的民生银行再做业务,实际上做的是产业链金融服务,首先是在整个产业链中对冲掉风险;二是专业化程度提高,从而提升客户黏性,比如煤炭业,民生银行做的报告比企业自己做的还要完善,将挖煤、炼煤、销售、运输一条龙的产业链做出来;三是民生银行做贷款时将产业链中各种金融产品合并起来做,成本大幅下降。
随着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基本完成,各分行经营重点也在变化。 原来分行像是一个“筐”,多数业务往里面装。转型后,民生银行各分行主要做四件事:首先是小微金融;其次是区域特色,即找出所在区域特色行业并根据特色设计商业模式,然后推出基于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第三是传统零售银行业务;第四是私人银行业务。
选择小微贷款作为转型后分行的经营重点,董文标有多方面的考虑:民生银行从2000年到2007年的高速发展,建立了一个漂亮的空中楼阁,但是它没有落地,基础并不扎实。
同时,民生银行像招商银行那样做零售银行业务,办一卡通,也不现实。因为做零售银行一需要有足够的机构网点,二需要有大规模的团队,招商银行有近2万人做零售银行业务,而那时民生银行只有约3000人做同样业务,因此只能选择小微企业作为民生银行的主要客户。
董文标认识到,通过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原本无人问津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2008年6月,董文标决心进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蓝海,并于2009年2月在全国性银行中率先推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这四年多时间,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业绩令人瞩目,到今年5月末,其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700亿元,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1万亿元,小微企业客户超过120万户,这个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创新:2011年民生银行推出小微金融2.0提升版,强调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2012年启动小微金融专业支行建设,组建服务小微企业的城市商业合作社。
董文标算了一笔账:如果民生银行用五年时间,积累300万个小商户,其中贷款户80万个到100万个,产生8000亿元的小微贷款规模。这300万个小商户将形成一个坚实的基础,把民生银行业绩的空中楼阁落到了地上。
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民生在做,国有大行也在做,其他股份制银行也在做。在董文标看来,其他银行做好这一业务领域的难度很大,一是没有进行制度变革;二是没有相应的商业模式,没有核心理念。他总结民生银行的优势有四句话:一是2.0版小微金融服务,即更强调金融服务;二是批量化、规模化的业务流程;三是专业化;四是客户整合。
董文标相信,民生的发展路径很难被其他同行复制,因为民生银行是民营银行,这是天然的DNA。
过去几年民生银行搞事业部、分行转型,都是在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其他银行模仿和复制民生银行的做法时,董文标又带动民生银行进行新的探索。他确信,全球银行业的历史性重构,将给不断拓展竞争优势的民生银行提供最大的发展机会。
1995年3月,经叔平扯旗筹办民生银行之时,董文标已在上海滩金融圈耕耘经年。当时他是交通银行的七位董事之一,亦是掌管海通证券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但他第一个向经叔平报到,参与民生银行筹建。仅仅十个月后,民生银行即挂牌成立。自此至今,他完整见证、参与并带领这家带有草根特色的股份制银行不断壮大。
作为A股市值最大的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始终面临着股东们热切的盈利诉求。57岁的董文标和民生银行管理层的主要工作,就是努力将危机感演化为求新求变的动力,以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民生银行快步前行。今年5月8日,他和行长洪崎等高管在北京与30多位中小投资者代表会面,详细解释民生银行的现状和未来。
对于民生银行的业绩成长,董文标有足够底气:2012年民生银行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与中国股份制银行龙头招商银行的收入差距已不到10%,跻身今年全球500强企业行列。2013年一季度,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88.77亿元,同比增幅15.35%,同期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08.5亿元,同比增8.7%,两家的差距已不到7%。在业界人士看来,中国股份制银行的头把交椅,或在这一两年间易主。
多年来,董文标对民生银行的基因充满自信:它基于市场需求而生,从一开始就身份独特。在长期处于管制的中国金融领域,民生银行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主要由非公有制公司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这注定了民生银行不同寻常的生存和发展轨迹。
董文标自称赶上了最好的时代,2000年他担任行长后,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关键指标均快速提升,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等多项业绩指标名列同业前茅,在中国银行业异军突起,市场宽度超乎许多人预期。
在董文标看来,民生银行的业绩高速增长,是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2012年末,其不良贷款率为0.76%,2013年一季度末,其不良贷款率没有变化,在银行业中表现中上,甚至优于部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同时,过去十多年来,民生银行率先推行独立授信评审体制改革,并率先启动事业部制改革,为同业提供了不一样的结构创新范例。今年5月,平安银行悄然启动事业部制改革,具体操刀改革者,正是董文标的旧部,民生银行的经验事实上在银行业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变化,尤其是银行业竞争新格局,民生银行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并保持风险可控,如何在推进结构改革时确保平稳过渡,外界亦存在疑问。但在董文标看来,始终致力于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是股份制银行做大做强的命脉所在,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创新弹性与市场宽度,令民生银行管理层深为着迷。
追求回报是天然轨迹
七年前,董文标开始了从民生银行行长向董事长的角色转换。头衔变化对他的影响并不明显,他声称,其使命与挑战始终清晰:为民生银行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回头看,1996年民生银行创建时,其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健全,时任董事长经叔平同时担任全国工商联主席,后来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有很多公务和社会活动。于是从2000年担任行长开始,董文标“实际上就承担了一部分董事长的职责,同时也是民生银行的主要决策者”。2006年他成为董事长之后,内部看法是,民生银行的业务还是由他主导。用他的话来说,“我一直是董事长兼CEO的双重角色——既要管大方向,又要管具体业务。”在外人看来,这似乎令行长洪琦颇为尴尬,但董文标和洪琦多年来的默契配合,打消了诸多猜测。
在总揽公司决策和执行的同时,董文标近年来主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制度,须进行革命性转变;二是业务,通过产品创新解决问题。
他相信,追求股东回报是民生银行的天然轨迹。民生银行筹集的资本是民营企业赚来的血汗钱。因为赚钱不容易,所以股东们有明确而迫切的回报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天然的制度约束:民生银行必须为股东带来高额回报,如果你无法带来利润,或者是带来的利润过低,没有这些股东自己经营企业产生的利润多,股东们宁愿把民生银行的股份卖掉。
2000年董文标就任行长之初,民生银行的股东回报并不好,那一年的净利润仅为1.46亿元,而且没有足额拨备,银行总资产规模不超过700亿元。他回忆称,作为新任行长,那时他参加董事会总会感到艰难,为此他曾半开玩笑说:“开一次董事会就像上一次刑场。”
压力之下,董文标将追求股东回报作为民生银行发展的首要目标。他下定决心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为股东带来更好收益,改变开董事会窘境。
经过仔细筹划,董文标为民生银行确定了“超常规”的发展战略。当然,作为一名有经验的金融家,他没有忘记给这个发展战略加一个前提:控制住风险。
风控并非发展障碍
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超常规发展,董文标认为首先须进行制度革命。按照民生银行此前的制度,高速发展和风险控制融为一体,在组织架构上往往是一个人管,这就难免会出现问题:这个人往往为了追求速度而把风险作为代价,最终会威胁股东利益。
为此,董文标说服民生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从2001年开始,所有行政高管从审贷委员会退出,将审贷委员会变成一个专业性委员会。同时,审贷委员会建立一个独立体系,从总行到分行,行政高管不允许干预审贷委员会的工作,分行审贷委员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由总行发工资,实现垂直管理。 仅一年时间,此举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1999年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8.72%,到2002年底就降到2.04%。2003年,民生银行向九家分行派驻独立评审机构,未派驻机构的高风险业务,一律上收总行。
将审贷体系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会打乱原有组织架构和权责格局。但董文标认为,化解这一阻力的关键是重新架构对资金的控制权,即改革审贷制度。
多年来,银行的权力主要集中在贷款权上,因此独立审贷制度在推行之初,遭到行政高管们强烈反对。他们质问董文标:“这个审贷委员会究竟是议事机构还是决策机构?如果是议事机构,那他们没有决策权;如果是决策机构,董事会没有给他们授权,那它算什么?”
尽管内部阻力巨大,董文标却认为非改不可。他回应质疑者说:“你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他强调,行政高管的职责主要在于制定战略、设计规则、组织团队,不能与审贷职能混在一起。行政和业务一定要分开,这是控制风险的第一步。
除了推行审贷委员会,此次改革的一个衍生问题是问责。董文标说,在改革以前,分行行长是审贷委员会的主席,对风险负责。改革之后,分行行长主要是行政领导,不能管信贷。一旦出现风险,做业务的审贷委员会是风险的第一责任者,而分行行长本应组织好、管理好、协调好、领导好,如果出现问题,他虽然不是主要问责对象,也要承担责任。董文标对分行行长们说:你不做,有人愿意做;你不适应,那就逐步去适应。
虽然外界一再质疑民生银行所奉行的超常规发展战略,担忧其风险的可控性,包括在票据等具体业务领域,民生银行的拓展速度与市场宽度亦引发争议,但董文标强调,在打造好控制风险这道“长城”后,民生银行等于拥有了更大发展空间,若能同时抓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黄金期,必将实现加速成长。
事实证明了董文标的预见性。2000年末,成立不到五年时间的民生银行资产规模600多亿元,之后民生银行进入快速发展期,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董文标担任行长之后的五年时间内,民生银行总资产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0%。
如何自我否定
2006年接任民生银行董事长后,董文标提出“调整提升”。因为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在短短几年增长近10倍,“超常规”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到了调整体制、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候。
为此,他在民生银行内部力推事业部制和分行转型两大战略。但该方案一度面临强烈反对,内部反对声甚至高过外部。董文标选择了坚持自己的理念,因为他看到,民生银行此前快速发展的业务模式,与国有四大银行并无本质区别,而民生银行在资产规模上远逊于这些银行,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是没有出路的。
民生银行从2007年开始推行事业部制时,内部许多人认为这是“瞎折腾”。董文标说,当时民生银行发展势头良好,但他深知这不是来自民生银行的独特优势,更多是因为民生银行搭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便车,当便车不再便利,民生银行必须转变原有发展模式。
董文标发动的“调整提升”改革,首先是推行事业部制。所谓事业部制,就是把高风险业务由“总行和分行两级管理、支行一级经营”的模式,转化为“事业部一级经营一级管理”的模式;其次是突出专业化,细化业务分类。
民生高管层在经讨论后认为,高风险业务包括几项:一是房地产,这是全世界公认的高风险业务;二是能源,比如煤炭、石油、电力以及风电等新能源;三是交通,比如高速公路、海运、铁路等项目;四是冶金。为此民生银行设立了地产金融事业部、能源金融事业部、交通金融事业部和冶金金融事业部,实行专业化经营。而此前这些业务集中在分行,且贡献了分行利润的一半左右,现在剥离出来划归总行,一些分行的生计都成了问题。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董文标的信心充足。他认为,经过七年发展,民生银行有较为强大的规模和实力,这是改革的基础;同时,事业部制并不是新事物,在国外银行业被普遍采用;此外,民生银行真正的公司价值就是要走通这条路,因此一定要下决心“折腾”;他还有底气的是,民生银行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确信能说服他们和他一起改变。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基本准确。董文标事后总结说,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其他多数银行可能都做不了,因为民生银行充满新生活力,对变革有较强的理解、接受和适应能力。
一旦多年坚持下来,事业部制改革对民生银行产生的影响随即显现。首先是行业资源整合带来效益集中。比如煤炭行业,民生银行现在是中国煤炭业最大金融服务商,山西、陕西、内蒙古和贵州的煤炭整合金融服务主要都是民生银行做的。民生银行也因此拥有了一批专业化人才。有些年轻人在民生银行能源金融事业部工作了四五年,拿出一块煤炭一摸,就知道热量多少,什么品级。民生银行在各个领域都拥有专业化人才,这些专业化人才成为行家里手,能够更好地识别行业风险。
董文标也曾反问:这些业务都堆积在一个支行会怎样?一个支行多则50人到70人,少则20人到30人,三分之二的人在后台运作,只有三分之一做销售,要他们同时开展房地产、煤炭、电厂等行业的金融服务业务,风险会更大。
若按照业务模块重新整理企业架构,最难的是如何避免业务分散、各自为战。董文标说 “一把抓”的经营叫做井底之蛙,事业部制才是统揽全局。民生银行将业务按行业分条线模块,在全国统一布局,从而跳出了“井底之蛙”的陷阱。
坚持数年改革之后的民生银行再做业务,实际上做的是产业链金融服务,首先是在整个产业链中对冲掉风险;二是专业化程度提高,从而提升客户黏性,比如煤炭业,民生银行做的报告比企业自己做的还要完善,将挖煤、炼煤、销售、运输一条龙的产业链做出来;三是民生银行做贷款时将产业链中各种金融产品合并起来做,成本大幅下降。
“小微金融”藏锦绣
随着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基本完成,各分行经营重点也在变化。 原来分行像是一个“筐”,多数业务往里面装。转型后,民生银行各分行主要做四件事:首先是小微金融;其次是区域特色,即找出所在区域特色行业并根据特色设计商业模式,然后推出基于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第三是传统零售银行业务;第四是私人银行业务。
选择小微贷款作为转型后分行的经营重点,董文标有多方面的考虑:民生银行从2000年到2007年的高速发展,建立了一个漂亮的空中楼阁,但是它没有落地,基础并不扎实。
同时,民生银行像招商银行那样做零售银行业务,办一卡通,也不现实。因为做零售银行一需要有足够的机构网点,二需要有大规模的团队,招商银行有近2万人做零售银行业务,而那时民生银行只有约3000人做同样业务,因此只能选择小微企业作为民生银行的主要客户。
董文标认识到,通过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原本无人问津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2008年6月,董文标决心进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蓝海,并于2009年2月在全国性银行中率先推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这四年多时间,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业绩令人瞩目,到今年5月末,其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700亿元,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1万亿元,小微企业客户超过120万户,这个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创新:2011年民生银行推出小微金融2.0提升版,强调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2012年启动小微金融专业支行建设,组建服务小微企业的城市商业合作社。
董文标算了一笔账:如果民生银行用五年时间,积累300万个小商户,其中贷款户80万个到100万个,产生8000亿元的小微贷款规模。这300万个小商户将形成一个坚实的基础,把民生银行业绩的空中楼阁落到了地上。
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民生在做,国有大行也在做,其他股份制银行也在做。在董文标看来,其他银行做好这一业务领域的难度很大,一是没有进行制度变革;二是没有相应的商业模式,没有核心理念。他总结民生银行的优势有四句话:一是2.0版小微金融服务,即更强调金融服务;二是批量化、规模化的业务流程;三是专业化;四是客户整合。
董文标相信,民生的发展路径很难被其他同行复制,因为民生银行是民营银行,这是天然的DNA。
过去几年民生银行搞事业部、分行转型,都是在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其他银行模仿和复制民生银行的做法时,董文标又带动民生银行进行新的探索。他确信,全球银行业的历史性重构,将给不断拓展竞争优势的民生银行提供最大的发展机会。